第四章 西遊之始

關燈
武德五年,玄奘年二十,止益南慧空寺。

    聞京師承平,思西去尋師。

    詢問殊旨,嘗謂“學貴經遠,義重疏通,鑽仰一方,未成探赜”。

    其兄以手足之誼,情不忍别,固留之。

    乃私與商人結侶,泛舟三峽(在夔縣境,曰滟滪,曰瞿塘,曰巫山,皆長江險隘處),沿江而遁,到荊州天皇寺。

     時漢陽王以威德懿親化鎮于彼,聞玄奘至甚歡,躬申禮谒,酬對明暢,王甚咨賞。

    在蜀時,屢參道基法師,基每顧而歎曰:“餘遊講壇多矣,未見少年神悟若斯人也。

    ”至是複由荊州北遊,詢求高僧。

    至相州(今河南省彰德縣),聞沙門慧休,道聲高邈,行解相當,旋入長安。

    時沙門道嶽,宗師俱舍(《俱舍論》,天親菩薩造,此屬小乘,然在聲聞對法藏中最為精妙,印度佛教及非佛教中人莫不誦習。

    六朝時傳入中國,風靡一世,五代後禅宗盛行,學者恥言名相,此宗遂廢),揚業長安,來儀群學,乃又從焉。

    又向沙門僧辯玄會咨質疑義,遂留住大莊嚴寺。

     長安号為人海,九流之産、三教之英,莫不翕聚。

    以佛學論,其中解究二乘(大乘學、小乘學也),行窮三學(謂戒、定、慧),為上京法匠,缁素所歸者甚多。

    玄奘既共切磋,而神解超悟,奄有衆長,遂譽滿京邑。

    顧造詣愈深則疑慮愈甚,況中土佛書皆經翻譯,或辭不足義,或舉一遺三。

    必欲祛滞釋疑,定其指歸,則莫如親至印度,習貝葉之文,尋釋迦之迹,求道于源,無為得之。

    玄奘于是遂有西遊之志。

     學問無窮,閉戶鑽研,夫豈能盡?孔子之聖,尚習禮于郯子,問樂于苌宏,觀柱下之古史,翻百國之寶書,而後于學無所不通。

    玄奘之欲往印度,亦此意也。

    耆阇崛山,為如來之聖地,教徒之重視之也,固應如耶教徒之于耶路撒冷,回教徒之于麥開。

    然耶、回教之赴其地也,教主之墓在其處,故往頂禮,其于宗風并無發明。

    今玄奘之志,則更有大于此者矣。

     唐太宗之世,境内既治,威棱及于域外。

    北則平突厥,破延陀,威回纥;西則臣吐蕃,服高昌。

    不但盡有漢時之西域,聲威且及于天竺、大食,可謂盛矣。

    然國威雖振,而旅遊自艱,況以孤客西出玉門關。

    繩行沙度,越嶺逾跷,所遇有身熱頭痛之鄉,所見皆異服異言之俗,其為險阻可勝言耶? 今之西人,号為好奇,于地理之調查詳矣。

    荒若南北冰極,動植絕滅之區,莫不駕犬曳撬以搜其秘;深若大洋海底,極鲛人蜑戶之所不能談者,莫不绠探繩測于九淵之下,以覓其形。

    獨于中亞細亞,至今猶稱為秘密之鄉,未能胪指其山川,詳記其道裡,使人如指諸掌。

    無論鐵軌輪舟,皆未能行矣。

    有志之士,亦以遊行中亞細亞為一大事,而況乎玄奘之世也。

     玄奘既以求法為重,生命為輕,千難萬難視同無物,而卒亦生還,是知有志者事竟成。

    世之小丈夫重生命而輕事業,事業既無所成就,生命亦未必長保,瞻顧徘徊,虛生無補。

    玄奘不幸而為僧耳,不然其功業豈出張骞、傅介子、班超諸人之下?然以彼棄世,遺俗之人尚能作如許事業,百世之下,聞者能不興起也哉? 玄奘欲行,道俗皆力阻之。

    答曰:“昔法顯、智嚴亦一時之士,皆能求法,導利群生。

    豈使高迹無追,清風絕後?大丈夫會當繼之。

    ”時天下初定,政府禁約百姓,不許出蕃。

    夫假國家威力,以行蠻貊,猶可有恃而無恐。

    今微特不能得政府之保護,且轉觸政府之禁令,其行役不尤難哉? 班超 【批評】 玄奘以勤習經典,猶為未足,于是訪道基則不以蜀道為險,從道嶽則不以長安為遠,禮慧休則不以離兄為嫌,參禮諸方,啟發疑義。

    為學之道,固當如是,猶以為未足,乃複身冒萬險,願往西方。

    非不世出之人又安能哉? 求外國之學,必資譯本。

    自漢至唐,翻佛書者,或出于漢梵兼通之西僧,或出于精通内典之才士,故其書皆可觀。

    然梵文義約而詞豐,以漢文傳之,往往不能盡攝,故一本至有數譯。

    至于地名人名之各異,亦與今之譯歐美文者同。

    玄奘迳往印度,一以學習梵文,一以搜羅遺典,有益宗門,功誠不小,而曆史地理亦多所發明。

     慧立傳言:“法師将行,結侶陳表,有诏不許,諸人鹹退,惟法師不屈。

    ”立志不堅,遇難退轉。

    所謂“諸人”者,而今安在哉? 武德五年,玄奘二十歲,在南慧空寺。

    他聽說長安已經平定了,就想着西行去拜師學習。

    别人問他這樣做有什麼特殊的意義,他曾經回答說“做學問貴在長遠謀劃,經文重在貫徹彙通,如果隻是在一個方向研究,就不能真正地探索奧秘”。

    兄長憐惜手足之情,不忍心跟玄奘分别,一直挽留他。

    玄奘于是私下裡跟商人結伴,乘船經過三峽(在夔縣境内,分别為滟滪堆、瞿塘峽、巫峽,都是長江中險要的地方),沿江順流而下,到了荊州天皇寺。

     那時候漢陽王親自駐守這裡,聽到玄奘到了特别高興,親身禮敬拜谒,玄奘應答明暢,漢陽王非常贊賞。

    玄奘在蜀地的時候經常去拜見道基法師,道基法師每次都慨歎說:“我遊學開講很多年了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