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 西遊之始

關燈
從來沒見過這樣悟性極高的少年啊。

    ”後來他又經荊州北上,訪求高僧。

    到了相州(現在河南省彰德縣)後,他聽說有位慧休法師聲名遠揚,修為高深,于是來到長安。

    那時候有位叫道嶽的出家人,修習《俱舍論》(《俱舍論》是天親菩薩所造,屬于小乘佛法,但是在專用聞法藏中是最為精妙的,印度佛教徒和非佛教中人沒有不誦讀研習的。

    六朝時期傳入中國,風靡一時,五代以後禅宗開始盛行,學的人漸少,俱舍宗就衰落了),在長安推崇佛法,玄奘慕其盛名,跟随着學習。

    他又向沙門僧辯玄會問難質疑,于是就留住在了大莊嚴寺中。

     長安号稱人山人海,三教九流之人都彙集在這裡。

    單以佛法而論,就有研究大乘、小乘佛法,踐行戒、定、慧三學的,這些僧人佛法精深,因而慕名而來的人非常多。

    玄奘加入以後,見解超群,領悟很深,兼取衆人擅長的方面,于是很快就譽滿長安。

    但是玄奘在佛法方面的造詣越深疑慮就越多,況且中國的佛經都是翻譯而來的,有的詞不達意,有的遺漏不少。

    如果一定要解決全部疑問,确定經文的主旨意向,就不如親自去印度,學習梵文佛經,追尋釋迦牟尼佛的足迹,從源頭上求道。

    因此玄奘開始有了西遊取經的想法。

     學問是無窮無盡的,關起門來自己琢磨,哪裡能琢磨透呢?孔夫子那樣的聖人,尚且跟随郯子學習禮儀,向苌宏詢問音樂,翻閱了無數的古史書籍,然後在學問上就沒有不精通的了。

    玄奘想去印度,也是這個意思。

    耆阇崛山,是佛陀說法的地方,教徒們都很重視這裡,就像是耶路撒冷對于基督教徒、麥加對于伊斯蘭教徒一樣。

    然而基督教、伊斯蘭教徒去朝聖的時候,教主的墓就在那裡,所以去那裡頂禮對于宗教傳播并沒有什麼發展。

    而現在玄奘的理想,意義要比那些大得多。

     唐太宗的時候,國内穩定,外國鹹服。

    在北方,朝廷出兵平定了突厥、大敗延陀部,威震回纥;西面使吐蕃、高昌臣服。

    唐朝這時候不但恢複了西漢時期對西域的統治,聲威更波及天竺和大食,可以說是強盛了。

    但是國家威名雖盛,行路之人卻很艱難,何況是孤身一人從玉門關往西呢。

    穿越沙漠,翻過峻嶺,到達的地方有的氣候炎熱,讓人頭痛,見到的人們服飾、語言都不同,這其中的難處哪裡能夠說得清呢! 現在的西方人,号稱好奇,作了好多詳細的地理調查。

    像南北極那麼荒蕪、動植物幾乎絕迹的地方,他們都駕着狗拉雪橇深入探究;像大洋海底那麼深的地方,鲛人和蜑戶的居住地,他們都拉着繩子下到深淵,記錄地形。

    隻有對于中亞細亞,西方人到現在還稱為秘密之鄉,沒能夠把這裡的山川地形,詳細地記載到他們的筆記中,使人很好地了解這裡。

    無論是火車還是輪船,在這裡都行不通。

    有志向的人士,也把遊曆亞細亞作為一件大事,何況玄奘那時候呢! 玄奘把求得真經看得比生命還重,對千辛萬難都不放在眼裡,而且最後他平安歸來,由此可見立定志向不怕困難的人,所作的事情最後一定會成功的。

    世上一些人過分看重生命,輕視事業,後來事業上沒有取得什麼成就,生命也走到了盡頭,一生猶豫徘徊,虛度光陰。

    玄奘隻不過是出了家,不然的話,他建立的功業又怎麼會在張骞、傅介子、班超這些人之下呢?但他是僧人,一個超脫世俗的人尚且能夠作出這樣的事業,千年以後,聽到他事迹的人怎麼能夠不奮起努力呢? 玄奘要出發的時候,人們都勸阻他。

    他回答說:“以前的時候,法顯、智嚴也是一代高僧,他們能夠去求法,度化衆生,我怎麼能不發揚前輩的風範呢?真正有作為的人應當繼承這種精神。

    ”那時候天下剛剛安定,朝廷約束百姓出國。

    隻有借着國家的威力,經過蠻夷地區,才能有所倚仗不害怕。

    現在非但不能得到政府的保護,反而會觸犯政府的禁令,這段行程不更難上加難了嗎? 【評論】 玄奘勤奮地學習佛家經典,卻還覺得不夠,于是不怕蜀道險峻拜訪道基法師,不怕長安遙遠向道嶽法師,不怕兄弟之間生嫌隙禮敬慧休,參校各方面的資料,提出疑問。

    求學問之道,本來就應該這樣,但他對這樣還沒有滿足,又親身冒險,去往西方取經。

    不是世間少有的人又怎麼能夠做到呢? 學習國外的學問,一定要有譯本。

    從漢到唐,翻譯佛經的,有的是漢語梵語都通曉的西方僧人,有的是精通佛經的飽學之士,所以他們的書都值得一看。

    然而梵文詞句簡約,含義深刻,用漢語來表達,有的時候不能表述清楚,所以一本書經常有好幾個譯本。

    至于那些地名、人名叫法的不同,也跟現在翻譯歐美作品一樣。

    玄奘去印度,一方面學習梵文,一方面搜羅缺漏的佛經,發展佛教,這方面的功勞很大,而且在曆史地理上也有許多創新。

     慧立作的傳中記載:“法師要出發的時候,向朝廷請旨,結果下達的诏令不允許去,别人都要退讓了,隻有法師不屈不撓。

    ”立下志向卻不堅定,遇到困難就退縮。

    那些所謂的“别人”,到現在在哪裡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