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玄奘之家世

關燈
法顯、惠生,均可稱為吾國之探險家。

    但法顯所曆,僅西中東三印度,惠生僅至北印度,蹤迹更隘,皆不能與玄奘同日而語也。

    玄奘,本名祎,後住大慈恩寺,故又稱慈恩法師。

    俗名陳氏,世居陳留,漢太丘長仲弓之後也。

    因祖康仕齊,食邑周南,遂家焉,故又為洛川缑氏人(陳留,今河南縣,缑氏在今偃師縣東)。

    父慧,早通經術,長八尺,明眉目,拜江陵令。

    隋大業(隋炀帝年号)中,解組而退,生四男,奘其第四子也。

    年八歲時,父坐于幾側,口授《孝經》。

    至曾子避席,忽整襟而起。

    問其故,對曰:“曾子聞師命避席,兒今奉慈訓,豈宜安坐?”父甚悅之。

     仲兄長捷(初名素),于東都淨土寺出家。

    攜玄奘至寺中,俄而有敕于洛陽寺度僧(按:明以前僧人皆經官司給以度牒,不得擅自為僧)。

    玄奘以經少不預所限,立于公門之側,徘徊不去。

    時主其事者,為大理卿鄭善果,有知人鑒。

    見而奇之,問曰:“子為誰家?”答以氏族。

    又問:“出家意何所為?”答曰:“意欲遠紹如來,近光遺法。

    ”善果深嘉其志,又賢其器貌,故特取之。

    因謂官僚曰:“誦業易成,風骨難得。

    若度此子,必為釋門偉器。

    ”其後果如所言。

     玄奘出家後,與兄同止,見兒戲者意辄鄙之。

    時年止十三,而芳聲從茲發矣。

    其後隋氏失禦,天下沸騰。

    乃啟兄曰:“此雖父母之邑,而喪亂若茲,豈可死守?今聞唐主驅晉陽之衆,已據有長安。

    天下依歸,如适父母(隋炀帝大業十三年,李淵起兵太原。

    十一月入長安,立恭帝。

    明年宇文化及弑炀帝于江都,恭帝亦為王世充所弑,隋亡),願與見投也。

    ”兄從之,即至長安,時武德(唐高祖年号)元年也。

     是時國基草創,兵甲尚興,孫吳之術斯為急務,孔釋之道有所未遑,以故京城未有講席。

    初,炀帝于東都建四道場,召天下名僧居焉。

    其征來之僧,皆是高行。

    末年國亂,供料停絕,多遊巴蜀(四川古為巴蜀地)。

    玄奘又啟兄曰:“此無法事,不可虛度。

    願遊蜀受業焉。

    ”兄韪其計,乃經子午谷(在西安西南,為入蜀徑道),共入成都。

     諸僧既集于成都,乃大建法筵。

    玄奘精勤不怠,二三年間,究通諸部。

    時天下饑亂,惟蜀中安靜。

    故四方僧侶,投之者衆。

    講座之下,常數百人,然無出玄奘右者。

    其兄亦豐神朗俊,學識宏通。

    至于匡振頹綱、包挫殊俗,則不逮玄奘也。

    然昆季二人懿業清規、芳聲雅質,均足多焉。

     【批評】 出家人與在家人,形迹雖殊,事理則一。

    觀玄奘少時,受《孝經》而避席,可知其孝;奉兄命為行止,可知其悌;見同輩作兒戲者,辄鄙其人,不與為伍,勤習經典,寸陰是寶。

    雖在少年,已有成人之度。

    吾道中之聖賢亦莫不如是,豈得以彼教而外之耶? 唐僧慧立撰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》十卷,玄奘之事,得傳于後世者,幸賴此書。

    慧立言玄奘至長安,以喪亂饑馑,複避地成都。

    《續高僧傳》言以沙門道基,開化益州,玄奘聞而慕之,故與兄偕往。

    此可補慧立之遺。

     俗有《西遊記》一書,托玄奘取經事,敷衍而成,大約成于明世。

    考宋人先有《三藏法師取經詩話》二卷,名曰詩話,實章回體也。

    《西遊記》蓋以此為藍本,玄奘之事正史不詳,幸有小說,至今流俗皆知耳。

     法顯和惠生,都可以稱得上是我國的探險家。

    但是法顯僅僅到過西、中、東三印度,惠生隻到了北印度,行程更少,都不能跟玄奘相提并論。

    玄奘,本名是祎,因為後來住在大慈恩寺,所以又被稱為慈恩法師。

    他俗家姓陳,世世代代住在陳留,是漢代太丘長陳仲弓的後代。

    因為祖父陳康在齊地做官,食邑在周南,就遷居了,所以又是洛川缑氏人(陳留是現在河南的一個縣。

    缑氏在現在偃師縣東面)。

    父親名陳慧,擅長經學,身高八尺,眉目清明,任江陵令。

    隋朝大業(隋炀帝年号)年間,辭官退休,有四個兒子,玄奘是他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