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玄奘之家世

關燈
第四個兒子。

    玄奘八歲的時候,父親坐在桌子旁,給他講解《孝經》。

    聽到曾子避席那裡,玄奘忽然整理好衣服站起來。

    父親問他原因,他回答說:“曾子聽到老師的命令會離開坐席,我現在蒙受您的教誨,怎麼可以安安穩穩地坐着呢?”父親聽了很高興。

     玄奘二哥陳捷(原名陳素),在東都淨土寺出家。

    他帶玄奘到寺中居住,不久官府奉诏到洛陽寺度和尚(明代以前的僧人都需要經過官府考察然後發放度牒,不能夠擅自出家)。

    玄奘因為年紀小學習少不能考試,就站在官署旁邊,徘徊着沒有離開。

    那時候官署中主事的是大理卿鄭善果,他善于識人,看到玄奘覺得他很奇特,就問:“你是誰家的孩子?”玄奘回答說是陳家子弟。

    鄭善果又問:“為什麼出家呢?”玄奘回答說:“我想要繼承如來,光大佛法。

    ”鄭善果對他的志向很贊賞,又覺得他的相貌奇特,所以破例答應了他,并且對同僚說:“念經是很容易的,但是有佛的風骨的人難得。

    如果剃度了這個孩子,必将會成為佛門一個非常偉大的人物。

    ”後來果然像他說的那樣。

     玄奘出家以後,跟兄長一起作息,看到玩樂的人心裡就很讨厭。

    那時候他隻有十三歲,美名卻從那時候就傳揚了開來。

    後來隋朝無道,天下大亂,玄奘對兄長說:“這裡雖然是我們的故鄉,但是死亡禍亂紛紛,怎麼能死守在這裡呢?聽說唐王率領晉陽的人民,已經占據了長安。

    天下人争相歸附,就像歸附父母一樣(隋炀帝大業十三年,李淵在太原起兵。

    十一月攻入長安,冊立了隋恭帝。

    第二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殺死隋炀帝,恭帝也被王世充殺死,隋朝滅亡),我希望咱們去投奔他們。

    ”兄長答應了,他們就到了長安,那時候是武德(唐高祖年号)元年。

     那個時候唐朝剛剛建國,還有好多戰事,大家急需的是兵法知識,儒家釋家這些理論就沒有人顧及,所以長安城中也沒有開講的地方。

    當初隋炀帝在洛陽建立了四個道場,召集天下的高僧。

    召集而來的僧人,修為都很高深。

    後來國家動亂,朝廷停止了供養,僧人們大多去了巴蜀。

    玄奘又對兄長說:“這裡沒有地方講經說法,但是時光不能虛度。

    我希望遊曆蜀地增長見識。

    ”兄長同意他的說法,于是他們經過子午谷(在西安西南方,是進入蜀地的路徑),一起到了成都。

     僧人們在成都彙集,于是大興經會。

    玄奘一直認真鑽研,兩三年的時間就貫通了佛法。

    那時候天下到處都有饑荒禍亂,隻有蜀中平靜。

    所以天下的僧侶到這裡來的很多。

    他們設立講壇,經常有數百人在聽講,但是沒有能比得上玄奘的。

    玄奘的兄長也很傑出,學識淵博,但是在重振衰敗的綱紀、梳化不同地方的風俗方面,就比不上玄奘了。

    但是兄弟二人在佛法上取得的成就,獲得的美名,都是非常大的。

     【評論】 出家人和在家人,雖然在外表有所不同,但是遵守的行為道德是一緻的。

    玄奘小的時候學習《孝經》離開坐席,可以看出他的孝;事事先請示兄長,可以看出他的悌;見到玩耍的同輩人,就不跟他們交往,而是勤奮學習,珍惜時光。

    雖然他隻是一個少年,卻已經有成年人的風度了。

    我們所推崇的聖賢之人都是這樣的,怎麼會因為玄奘是佛教徒就排斥他呢? 唐代僧人慧立編寫了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》十卷,玄奘的事情能夠流傳後世,多虧了這本書。

    慧立說玄奘到長安後,因為戰亂饑荒,又避居成都。

    《續高僧傳》中說因為出家僧人在益州傳播佛教思想,玄奘聽說後很欽慕,所以跟兄長一起去了。

    這裡可以補上慧立的遺漏。

     民間有《西遊記》這本書,假托玄奘取經的故事,改編而成,大約成書于明朝。

    學者們考證宋代出現了《三藏法師取經詩話》二卷,名字雖然是詩話,實際上就是章回體小說。

    《西遊記》大概是以它作為藍本,玄奘的事情正史上記載不清,幸虧有小說,到現在世間都知道他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