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章 高昌王

關燈
拜臨,啟伸宿惑。

    然知寸管不可窺天,小蠡難為酌海,但不能棄此微誠。

    是以束裝取路,經途荏苒,遂到伊吾。

    伏惟大王禀天地之淳和,資二儀之淑氣,垂衣作王,子育蒼生。

    東抵大國之風,西撫百戎之俗。

    樓蘭月氏之地,車師狼望之鄉,并被深仁,俱沾厚德。

    加以欽賢愛士,好善流慈,尤矜遠來,曲令引接。

    既而至止,渥惠愈深,賜以話言,闡揚法義。

    又蒙降結娣季之緣,敦獎友于之念,并遺書西域二十餘蕃,煦飾殷勤,令遞餞送。

    又愍西遊茕獨,雪路凄寒,爰下明敕,度沙彌四人,以為侍伴。

    法服綿帽,裘毯靴襪五十餘事,及绫絹金錢等,令充二十年往還之資。

    伏對驚慚,不知起處。

    決交河之水,比澤非多;舉蔥嶺之山,方恩豈重。

    懸度淩溪之險,不複為擾;天梯道樹之鄉,瞻禮非晚。

    倘蒙允遂,則遂之力焉,王之恩也。

    然後展谒衆師,禀承正法,歸還翻譯,廣布未聞。

    剪邪見之稠林,絕異端之穿鑿,補像化之遺阙,定玄門之指南。

    庶此微功,用答殊澤。

    又前途既遠,不獲久留。

    明日辭違,預增悽斷。

    不任銘荷,謹啟謝聞。

     高昌國别有文字,狀如今蒙古文,亦一字一音。

    明初十國譯語中别有高昌一種,當日曲王作書與葉護可汗,想即用此體也。

     玄奘剛開始上路的時候,尚且有惠威派的兩個弟子作伴,後來都打發走了;又遇到一位胡人,還沒到五烽,那胡人又走了。

    孤身一人,徘徊沙漠,這又怎麼能打擊玄奘的信心呢?這些困難隻不過更堅定了他的志向而已。

    一切事情都要靠自己,别人怎麼能夠依賴呢? 走了大約八十裡,看見了第一烽。

    玄奘怕被守衛發現,就趴在沙溝裡,等到晚上才出發。

    到了烽西面,看見有水,他下馬飲水,剛洗完手,想要拿出皮囊裝水,一支箭射來,幾乎射中膝蓋。

    過了一會兒又射來一箭。

    玄奘知道被人發現了,就大聲說:“我是僧人,從長安來的,請不要射我。

    ”就牽着馬向烽炲走去。

    守衛也打開門出來,帶着他去見校尉王祥。

    王祥問明他的目的,就說:“西行之路非常艱難,你一定不會成功的。

    現在我也不治你的罪,隻把你送回敦煌去。

    ”玄奘沒有聽從。

    校尉被他的志氣感動,資助給他水和糧食,并給他指了去往第四烽的路。

     玄奘晚上到了第四烽,怕被人為難,想要悄悄地取了水過去。

    他到了水邊還沒下馬,飛箭就射過來了,立即趕到烽官那裡。

    烽官很高興地留他住宿,又送給他大皮囊和馬糧。

    玄奘繼續出發,獨自走了一百多裡,迷路了,找不到泉水,帶的水不小心打翻了。

    本來能支撐千裡,誰知道一會兒就沒了。

    沙漠之中道路漫漫,不知道走到了哪裡。

    玄奘就想往回走,回到第四烽去。

    走了十多裡,他在心中自語:“我之前發願,如果不到天竺,不會往東走一步。

    現在怎麼會這樣呢?甯可在西行路上死,也不能在東歸路上生。

    ”于是撥轉馬頭,向西北方向走去。

     這時候玄奘環顧四周,一片茫然,人和馬都水糧斷絕。

    沙漠中夜晚常有鬼火,就像天上的繁星一樣;白天則是大風吹着流沙,飛散着像陣雨一般。

    這樣的情形,玄奘并不害怕,隻是苦于沒有水,焦渴異常,無法前行。

    五天四夜,他沒有喝過一滴水,口腹中幹得發燋了,幾乎喪命,再也不能往前走了,于是就趴在沙中。

    到了第五天夜裡,忽然有涼風拂在身上,像沐浴在冷水中一樣暢快。

    玄奘感到眼睛明亮,馬也能夠站起來了。

    一人一馬走了幾裡,忽然看見一片青草甘泉,人和馬都得以恢複了體力。

    又走了兩天,才走出流沙,到達伊吾境内。

     那時高昌王(高昌舊址在現在吐魯番西面二十裡的雅爾湖濱)曲文泰聽說伊吾來了一位漢僧,當天便派出使者,讓伊吾王送漢僧來高昌。

    高昌在北魏中葉建國,雖然地處西陲,也還是漢族,所以聽說來了漢僧就非常欽慕。

    玄奘走了六天,到達高昌境内白力城(現在廣安城)。

    那時候天已經黑了,高昌王和侍衛點燃蠟燭,把玄奘從宮外迎進後院,請他坐在高閣華麗的帳幕中,對他禮敬有加。

    高昌王說:“砂石之路異常艱難,法師能一個人過來,令人驚奇啊。

    ”又說:“我曾經和先王到中國去,跟着隋朝皇帝遊曆了洛陽、長安,以及河北、太原一帶,見到很多高僧,心中卻沒有欽慕之情。

    自從聽到法師您的名号,我就身心歡喜。

    我打算請您到這裡停下,接受我的供養,請您體察我的這點心意,不要再往西方去了。

    ”玄奘堅決推辭。

     高昌王于是生氣地捋起袖子大喊:“我這裡有兩條路供您選擇,您怎麼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