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章 遊北印度
關燈
小
中
大
較方便快捷。
不知玄奘舍近求遠,又是為什麼呢? 初唐時期,西突厥統葉護可汗正當強盛,西域的各小國都在他的管轄範圍之内。
玄奘的西行途中,必須要借着他的保護,所以一定要向西北繞道,到千泉(也叫平城)見葉護可汗。
千泉在素葉城的西南方,一面對着雪山,其他三面是平坦的陸地,有上千個泉眼,所以被稱為千泉。
突厥可汗經常到這裡來避暑,這個地方的風土民情非常好。
玄奘來到以後,可汗對他怎樣,現在已經不能考證了。
快要到雪山的時候,先要經過鐵門。
鐵門兩側是陡峭的山峰,中間一條狹窄的小徑,兩旁石壁的顔色像鐵一樣。
這裡設置了門戶,又用鐵加固,因此名為鐵門,在羯霜那國(現在名喀什,就是明史上說的渴石)内。
玄奘從這裡又經過了十來個小國,到了揭職國,從它的東南方進入雪山,于是到了北印度。
玄奘在北印度,遊曆了二十多個國家,其中像健馱羅國(梵語Ganbhara),在往古時代曾經雄霸五印度。
幾位君主,如彌蘭王、迦膩色迦王,都英明神武,政策昌明,所以在佛教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古代的時候印度境内,宏闡佛教的幾位論師,像那羅延天、無著菩薩、世親菩薩、法救如意、脅尊者等,都在健馱羅國出生成長。
等到玄奘那時,政治教化已經不複從前,鄉裡一片荒蕪,人煙稀少,人們大多崇尚外教,很少人堅信佛教。
迦膩色迦王時期建立的一千多座寺院,基本都被摧殘荒廢了,隻剩下一片蕭條,讓人憑吊,感慨萬端。
隻有一座重閣,是迦膩色迦王為脅尊者修建的,它的牌坊還在,記載着尊者年紀将近八十的時候,舍卻俗世,出家為僧。
城中的年輕人都嘲笑他說:“你年紀那麼大了,為什麼做蠢事呢?人家出家的人,需要做兩種功課,一是習定,二是誦經。
現在你年老糊塗,學不了多少東西,隻是在寺廟中混飯吃罷了。
”脅尊者聽到各種議論,就向當時的人謝罪并且發誓:“我如果不通曉三藏之理(經藏、律藏、論藏為三藏),不斬斷三界的欲望(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為三界),終生不讓脅躺到席子上。
”從那以後,他隻覺得時間不夠,修行打坐,做功課。
白天鑽研理教,晚上凝神思考,這樣過了三年,佛道全通。
當時的人們敬仰他,就稱他為脅尊者。
伽濕彌羅(就是漢朝的罽賓),也是古時候北印度的大國。
國王聽說玄奘來到,派遣使者迎接。
國王率領群臣和國内的僧人跟玄奘見面,羽林扈從有一千多人,儀仗隊伍塞滿道路,表示對玄奘的禮敬。
國人互相感歎道:“這位中國僧人智慧膽識都超過一般人,這些僧人中沒有能比得上他的,他的明達美德足以承繼世親兄弟的遺風,隻是遺憾的是他生在遙遠的中國,我們不能早點接觸到聖賢啊。
” 當健馱羅國迦膩色迦王強大的時候,由于脅尊者的倡導,僧衆中學習三藏之理,研究五明學問(印度學問有幾個部分:一是聲明,研究語言和名、句、文身等如何構成的學問;二是工巧明,包括技術、農商、曆法、數學等,和現在的工學、理學差不多;三是醫方明,相當于現代的醫藥科學和醫療技術;四是因明,修辭學、邏輯學等;五是内明,包含所有的哲理,跟現在的哲學差不多)的人,有五百人,在這裡聚集研究佛法。
三藏經典奧義重新顯明,就是他們的功勞。
玄奘在這裡待了兩年,學習各種經綸。
【評論】 今天的新疆,是佛教界的大旅行家、大翻譯家法顯和玄奘受盡艱苦的地方,遺迹很多。
宣統初年,英國人司泰音(Stcin)遊遍了這裡,在沙迹中發現很多宋代以前的古物,于是都用車帶回倫敦,陳列在博物館中。
日本的瑞超野、村營三郎兩個人,聽說了司泰音的事情,也興沖沖地跑到新疆。
他們雇傭了三十五名當地人,命令他們各自拿着圓匙、十字鍬等工具,到處挖掘,得到了一些佛像、碑片、古錢、經文的殘片等可以供研究的曆史資料,需要七十匹馬,才能拉回去。
我們國家卻沒有人來這裡,任憑别的國家将這些資料掠奪而去。
假如古代先賢地下有知,将會有什麼感慨啊!西方人考證歐亞交通的起源,說是從馬可波羅開始。
他們不知道馬其頓王亞曆山大,早就已經從印度到達東土耳其斯坦(就是今天新疆喀什噶爾)了。
我們國家往西方行程最遠的,是東漢時代的甘英(班超的部将),他曾經抵達今天的波斯灣一帶,聽說離大秦(羅馬帝國)還很遠,于是就返回了,因此甘英從沒到過大秦。
然而新疆和印度之間,在馬可波羅的一千年以前,早就已經有車轍馬迹的存在了。
法顯、玄奘的行程,又跟前人不一樣,确實是因為沙漠之中,變化多端,舊迹難尋,所以沒有什麼痕迹可以參考。
不知玄奘舍近求遠,又是為什麼呢? 初唐時期,西突厥統葉護可汗正當強盛,西域的各小國都在他的管轄範圍之内。
玄奘的西行途中,必須要借着他的保護,所以一定要向西北繞道,到千泉(也叫平城)見葉護可汗。
千泉在素葉城的西南方,一面對着雪山,其他三面是平坦的陸地,有上千個泉眼,所以被稱為千泉。
突厥可汗經常到這裡來避暑,這個地方的風土民情非常好。
玄奘來到以後,可汗對他怎樣,現在已經不能考證了。
快要到雪山的時候,先要經過鐵門。
鐵門兩側是陡峭的山峰,中間一條狹窄的小徑,兩旁石壁的顔色像鐵一樣。
這裡設置了門戶,又用鐵加固,因此名為鐵門,在羯霜那國(現在名喀什,就是明史上說的渴石)内。
玄奘從這裡又經過了十來個小國,到了揭職國,從它的東南方進入雪山,于是到了北印度。
玄奘在北印度,遊曆了二十多個國家,其中像健馱羅國(梵語Ganbhara),在往古時代曾經雄霸五印度。
幾位君主,如彌蘭王、迦膩色迦王,都英明神武,政策昌明,所以在佛教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古代的時候印度境内,宏闡佛教的幾位論師,像那羅延天、無著菩薩、世親菩薩、法救如意、脅尊者等,都在健馱羅國出生成長。
等到玄奘那時,政治教化已經不複從前,鄉裡一片荒蕪,人煙稀少,人們大多崇尚外教,很少人堅信佛教。
迦膩色迦王時期建立的一千多座寺院,基本都被摧殘荒廢了,隻剩下一片蕭條,讓人憑吊,感慨萬端。
隻有一座重閣,是迦膩色迦王為脅尊者修建的,它的牌坊還在,記載着尊者年紀将近八十的時候,舍卻俗世,出家為僧。
城中的年輕人都嘲笑他說:“你年紀那麼大了,為什麼做蠢事呢?人家出家的人,需要做兩種功課,一是習定,二是誦經。
現在你年老糊塗,學不了多少東西,隻是在寺廟中混飯吃罷了。
”脅尊者聽到各種議論,就向當時的人謝罪并且發誓:“我如果不通曉三藏之理(經藏、律藏、論藏為三藏),不斬斷三界的欲望(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為三界),終生不讓脅躺到席子上。
”從那以後,他隻覺得時間不夠,修行打坐,做功課。
白天鑽研理教,晚上凝神思考,這樣過了三年,佛道全通。
當時的人們敬仰他,就稱他為脅尊者。
伽濕彌羅(就是漢朝的罽賓),也是古時候北印度的大國。
國王聽說玄奘來到,派遣使者迎接。
國王率領群臣和國内的僧人跟玄奘見面,羽林扈從有一千多人,儀仗隊伍塞滿道路,表示對玄奘的禮敬。
國人互相感歎道:“這位中國僧人智慧膽識都超過一般人,這些僧人中沒有能比得上他的,他的明達美德足以承繼世親兄弟的遺風,隻是遺憾的是他生在遙遠的中國,我們不能早點接觸到聖賢啊。
” 當健馱羅國迦膩色迦王強大的時候,由于脅尊者的倡導,僧衆中學習三藏之理,研究五明學問(印度學問有幾個部分:一是聲明,研究語言和名、句、文身等如何構成的學問;二是工巧明,包括技術、農商、曆法、數學等,和現在的工學、理學差不多;三是醫方明,相當于現代的醫藥科學和醫療技術;四是因明,修辭學、邏輯學等;五是内明,包含所有的哲理,跟現在的哲學差不多)的人,有五百人,在這裡聚集研究佛法。
三藏經典奧義重新顯明,就是他們的功勞。
玄奘在這裡待了兩年,學習各種經綸。
【評論】 今天的新疆,是佛教界的大旅行家、大翻譯家法顯和玄奘受盡艱苦的地方,遺迹很多。
宣統初年,英國人司泰音(Stcin)遊遍了這裡,在沙迹中發現很多宋代以前的古物,于是都用車帶回倫敦,陳列在博物館中。
日本的瑞超野、村營三郎兩個人,聽說了司泰音的事情,也興沖沖地跑到新疆。
他們雇傭了三十五名當地人,命令他們各自拿着圓匙、十字鍬等工具,到處挖掘,得到了一些佛像、碑片、古錢、經文的殘片等可以供研究的曆史資料,需要七十匹馬,才能拉回去。
我們國家卻沒有人來這裡,任憑别的國家将這些資料掠奪而去。
假如古代先賢地下有知,将會有什麼感慨啊!西方人考證歐亞交通的起源,說是從馬可波羅開始。
他們不知道馬其頓王亞曆山大,早就已經從印度到達東土耳其斯坦(就是今天新疆喀什噶爾)了。
我們國家往西方行程最遠的,是東漢時代的甘英(班超的部将),他曾經抵達今天的波斯灣一帶,聽說離大秦(羅馬帝國)還很遠,于是就返回了,因此甘英從沒到過大秦。
然而新疆和印度之間,在馬可波羅的一千年以前,早就已經有車轍馬迹的存在了。
法顯、玄奘的行程,又跟前人不一樣,确實是因為沙漠之中,變化多端,舊迹難尋,所以沒有什麼痕迹可以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