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總論

關燈
他們行為怪異,就把他們關了起來。

    《漢武故事》中說,漢武帝元狩年間,朝廷征讨匈奴,俘獲了金人,漢武帝用香花禮拜,把金人供奉在甘泉宮。

    劉向《列仙傳序》中說,劉向在天祿閣整理書籍,經常見到佛經,又考證古代尋仙的人有一百四十六人,其中有七十四人在佛經中出現。

    《魏西戎傳》中說,西漢哀帝元壽元年,博士景憲等人出使月氏國,帶回浮圖經。

    所以漢明帝以前佛教早就已經往東方傳播了,史書中說從漢明帝時期開始,是表示佛教的大量傳播),也是中國和印度兩國文化交流的開始。

    當時蔡愔、秦景的往來交通,路過了什麼地方,經過了多少年,以及到了哪些國家和途中的風俗人情怎樣,史書中都缺漏了,現在都無法知道這些了。

     漢桓帝的時候,有安息國的太子安清,靈帝的時候有月氏國人支婁迦識(也叫支識),遊曆四方,一起來到洛陽。

    三國時期,魏國有中天竺人昙柯迦羅,也來到許都。

    吳國有康居國人僧會、維祗難一起來到江左。

    到了六代時期,來到中國的人越來越多。

    從晉代到唐代,我們國家去往印度的高僧大德,也有五六十人,但他們都隻是到達蔥嶺東就止步了,或者是到了印度的某一處便止步了。

    至于不怕艱辛、懷着摯誠的心願長時間遊曆西域各國的,隻有唐代高僧玄奘一人而已。

    他開壇說法,折服五千多人,受到各國國王的禮遇,這确實足以為我國争光了。

    他那種堅忍、強毅,和不避險阻、不辭勞瘁的精神,都可以從他所著的《大唐西域記》中想象出來。

     【評論】 唐朝初期的時候國家比較強盛,不止一次進兵西域。

    例如,李靖進兵吐谷渾,侯君集進兵高昌,郭孝恪進兵焉耆,阿史那社爾進兵龜茲,蘇定方進兵賀魯,又進兵阿支那屬部,王方翼進兵伊犁,元慶進兵大勃律。

    隻有王元策從西藏發兵進入天竺,抵達恒河流域的科普尼爾城方返回。

    到此中央亞細亞和天山南路的道路就開通了。

    這些事情大多發生在玄奘西行很久以前,所以他的西行之路極其艱險。

     印度也叫婆羅門國,意思是婆羅門神所造的國家。

    婆羅門也稱梵天,所以印度又叫梵土,他們的語言就叫梵語。

    印度的别名,有月氏、月邦、月明、月支、天竺、身毒、賢豆、天豆、天真等。

    《漢書·張骞傳》中張骞說:“我在大夏的時候,見到有邛竹杖和蜀布,就問他們這些是怎麼來的。

    大夏國人說,我們國家的商人從身毒國販賣的。

    身毒國在大夏國的東南方,大概有幾千裡,他們風俗習慣跟大夏基本相同,隻是更為濕熱,人們駕着大象打仗,國家靠近大河。

    我猜測,大夏離漢朝一萬兩千裡,在大漢西南方,身毒國又在大夏東南幾千裡,而且有蜀地的東西,那肯定距離蜀地不遠。

    現在我出使大夏,從羌中走的話會比較危險,羌人比較兇,稍微往北邊一點就會被匈奴抓獲。

    還是從蜀地走吧,沒有盜寇。

    ”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和印度在漢朝時就已經有商業往來,張骞說“從蜀地好走”,是因為由四川進入藏地,需要翻越雪山打通道路。

    很多人沒有認識到這一點,就說中印兩國由于山川的阻隔,古代的時候沒有來往。

    後來歐美人大多喜歡到中亞細亞探險,自以為有獨到的發現,看不起前人。

    他們對于我國的史書傳記本來就不熟悉,為什麼我們國家的人也沿襲他們的觀點卻不考證一下呢? 《大唐西域記》共十二卷,由玄奘奉皇命編撰,他的弟子辯機加以潤色。

    書中記載比較翔實,現在東方和西方各國都有譯本。

    大概考證印度以前的事和大唐的盛況,隻有這本書最為可信了。

    清代金山錢氏編纂的守山閣叢書,在其書的後面有一篇跋寫道:“唐代釋玄奘作《大唐西域記》,明代西洋人艾儒略著《職方外紀》,都是想着光大本教。

    但是《職方外紀》中對各國的山川風土還能夠大略一提,玄奘記載的就隻有大量叙述靈異之事了。

    他的弟子辯機非常擅長文辭,所以書雖然荒誕,卻不至于讓人看了昏昏欲睡。

    ”這樣的評語,确實是很荒誕的。

     馬可波羅的書,名為《MarcoPoloTravels》,原書是用拉丁文寫的。

    現在各國都有自己的譯本,并且加上了詳細的注釋。

    我們國家也有譯本,名為《馬可波羅遊記》,甯波丁氏為其中的地理狀況作了注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