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章 黨碑及黨争
關燈
小
中
大
的,關于此事的得與失,明代末年複社的首領張溥曾有過很詳細的議論,他說:
“元祐初年,正直的人被任用,程頤以崇政殿說書被征召,蘇轼以翰林學士被征召,都受到不一般的提拔,侍奉在皇帝身邊。
不久因為兩人言論不合,賈易、朱光庭等人彈劾蘇轼,胡宗愈、孔文仲、顧臨等人彈劾程頤,後來被稱為洛黨的人和被稱為蜀黨的人互相攻讦,于是分出了兩個黨派。
六、七年之間,兩黨的人多次被罷官,直到宣宗仁宗政治清明的時代結束,最終也沒受到任用,天下人都覺得可惜。
唐穆宗長慶年間和唐文宗太和年間之所以有黨争,源于李宗闵、李逢吉、牛僧孺嫉恨并且排擠李德裕、李紳,将後者視為朋黨,兩派互相傾軋報複,鬥争了近四十年。
宋仁宗慶曆年間之所以有黨争,源于賈昌朝、陳執中、王拱辰、錢明逸嫉恨并且排擠範仲淹、富弼等人,将後者視為朋黨,上奏公文诋毀并将他們一網打盡。
這些都是小人互相勾結,升官心切,功名心極重,加以恩怨之情逼迫,明知道君子對國家有益,卻很怕他們對自己不利,因此違背公論,聚集死黨,用盡功夫,為所欲為而毫無顧忌。
蘇轼與程頤志向和學術相近,出仕隐退也一緻,在熙甯、元豐年間,程頤堅定的隐居山林,蘇轼被放逐到沿海州郡,等某一天遇到賢明君主,兩人便一起進入皇宮。
世人正希望他倆能一心一意奉行公事,更變舊政,推行善政,各位賢者都想他們用力完成司馬光未完成的事業,然而兩人卻因為發生口角,雙方互相攻讦,開始完全沒聽說有像對新法那樣關于國家大政的争論,仕途間的排擠傾軋,也沒有像牛李黨争那樣互相怨恨。
支持程頤的诋毀蘇轼&lsquo毀謗譏刺&rsquo,支持蘇轼的诋毀程頤&lsquo詭異偏激&rsquo,在兩位賢人本身是沒什麼罪過可以指摘,谏官也并非積累怨恨互相為敵,隻不過因為都是師傅朋友的緣故,言語臉色落不下,所以嘲諷侮辱,各種嫌憎,辱罵責備,不得消停。
即便是在朝廷的奏章上,也如同家裡人在室内的吵架一樣。
等到章惇、蔡京把持朝政,程頤、蘇轼等人被接二連三地貶谪,端門上的黨人碑,兩人姓名并列在一起。
這以前本是捋袖子争吵、憤怒對立的兩派人,小人卻将他們指斥為一個黨派一并攻擊。
太平時期不共謀福報,混亂時期就會共受禍患,諸位賢者在這時也會後悔他們的防線不夠堅固,沒想到兩派勢同水火互相傷害,卻讓漁翁得利。
蜀黨、洛黨被貶谪被勒碑,讓呂公著等人痛心,讓章惇等人快意。
元祐年間各位君子的失策,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。
” 【評論】 元祐黨籍碑,現在所傳的都是南宋人翻刻的有三百零九人的版本,一本在靜江府,是梁焘的曾孫梁律重新翻刻的,上面還有“慶元戊午吉州饒祖堯跋”;一本在融州,是沈千的曾孫沈韋重新翻刻,有“嘉定辛未跋”。
梁本字比較大,在已去世的各大臣名字下面注了一個“故”字,與沈本不同。
沈本最後一行為“臣不忠曾任宰相,王珪、章惇兩人”。
梁本有章惇,沒王珪,梁本的内臣有王化臣一人,沈本沒有。
衮公适,梁本将衮誤刻成兖;馮百藥,沈本誤刻成洪百藥,龔夬梁誤刻成龔史梁。
按《崇甯诏書》說“三百零九人”,将兩塊碑所羅列的姓名數一下,會發現都各自缺少一人,應當在梁本裡增入王珪,沈本增入王化臣,才是真實情況。
淳安縣學也有元祐黨碑,是縣尉司馬逨刊刻的,被記載于《新定續志》,沒見過拓本。
由此可見各位賢人的子孫,将這一塊碑一而再再而三地翻刻,生怕石碑埋沒,想把它永遠留在世上。
而且像章惇的名字也在上面,反而會驚訝這是怎麼來的,怎麼會被刻在碑上。
當時要毀壞黨人碑的時候,蔡京大聲說:“石碑可以毀滅,石碑上那些人名不可能被毀滅!”唉!名字本來就不可能被毀滅,蔡京也太愚蠢了些。
紹興年間,皇帝曾經讓張章簡公綱審閱研究黨籍碑,根據他的禀報結果看,初刻本共計有九十八個人名,除去王珪一人不應該列入黨籍以外,其餘九十七人大多是有名的賢德大臣。
《元城語錄》說“元佑黨人隻有七十八人”,那麼這所謂的九十七人,已經被增添了十九個人了。
不久因為兩人言論不合,賈易、朱光庭等人彈劾蘇轼,胡宗愈、孔文仲、顧臨等人彈劾程頤,後來被稱為洛黨的人和被稱為蜀黨的人互相攻讦,于是分出了兩個黨派。
六、七年之間,兩黨的人多次被罷官,直到宣宗仁宗政治清明的時代結束,最終也沒受到任用,天下人都覺得可惜。
唐穆宗長慶年間和唐文宗太和年間之所以有黨争,源于李宗闵、李逢吉、牛僧孺嫉恨并且排擠李德裕、李紳,将後者視為朋黨,兩派互相傾軋報複,鬥争了近四十年。
宋仁宗慶曆年間之所以有黨争,源于賈昌朝、陳執中、王拱辰、錢明逸嫉恨并且排擠範仲淹、富弼等人,将後者視為朋黨,上奏公文诋毀并将他們一網打盡。
這些都是小人互相勾結,升官心切,功名心極重,加以恩怨之情逼迫,明知道君子對國家有益,卻很怕他們對自己不利,因此違背公論,聚集死黨,用盡功夫,為所欲為而毫無顧忌。
蘇轼與程頤志向和學術相近,出仕隐退也一緻,在熙甯、元豐年間,程頤堅定的隐居山林,蘇轼被放逐到沿海州郡,等某一天遇到賢明君主,兩人便一起進入皇宮。
世人正希望他倆能一心一意奉行公事,更變舊政,推行善政,各位賢者都想他們用力完成司馬光未完成的事業,然而兩人卻因為發生口角,雙方互相攻讦,開始完全沒聽說有像對新法那樣關于國家大政的争論,仕途間的排擠傾軋,也沒有像牛李黨争那樣互相怨恨。
支持程頤的诋毀蘇轼&lsquo毀謗譏刺&rsquo,支持蘇轼的诋毀程頤&lsquo詭異偏激&rsquo,在兩位賢人本身是沒什麼罪過可以指摘,谏官也并非積累怨恨互相為敵,隻不過因為都是師傅朋友的緣故,言語臉色落不下,所以嘲諷侮辱,各種嫌憎,辱罵責備,不得消停。
即便是在朝廷的奏章上,也如同家裡人在室内的吵架一樣。
等到章惇、蔡京把持朝政,程頤、蘇轼等人被接二連三地貶谪,端門上的黨人碑,兩人姓名并列在一起。
這以前本是捋袖子争吵、憤怒對立的兩派人,小人卻将他們指斥為一個黨派一并攻擊。
太平時期不共謀福報,混亂時期就會共受禍患,諸位賢者在這時也會後悔他們的防線不夠堅固,沒想到兩派勢同水火互相傷害,卻讓漁翁得利。
蜀黨、洛黨被貶谪被勒碑,讓呂公著等人痛心,讓章惇等人快意。
元祐年間各位君子的失策,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。
” 【評論】 元祐黨籍碑,現在所傳的都是南宋人翻刻的有三百零九人的版本,一本在靜江府,是梁焘的曾孫梁律重新翻刻的,上面還有“慶元戊午吉州饒祖堯跋”;一本在融州,是沈千的曾孫沈韋重新翻刻,有“嘉定辛未跋”。
梁本字比較大,在已去世的各大臣名字下面注了一個“故”字,與沈本不同。
沈本最後一行為“臣不忠曾任宰相,王珪、章惇兩人”。
梁本有章惇,沒王珪,梁本的内臣有王化臣一人,沈本沒有。
衮公适,梁本将衮誤刻成兖;馮百藥,沈本誤刻成洪百藥,龔夬梁誤刻成龔史梁。
按《崇甯诏書》說“三百零九人”,将兩塊碑所羅列的姓名數一下,會發現都各自缺少一人,應當在梁本裡增入王珪,沈本增入王化臣,才是真實情況。
淳安縣學也有元祐黨碑,是縣尉司馬逨刊刻的,被記載于《新定續志》,沒見過拓本。
由此可見各位賢人的子孫,将這一塊碑一而再再而三地翻刻,生怕石碑埋沒,想把它永遠留在世上。
而且像章惇的名字也在上面,反而會驚訝這是怎麼來的,怎麼會被刻在碑上。
當時要毀壞黨人碑的時候,蔡京大聲說:“石碑可以毀滅,石碑上那些人名不可能被毀滅!”唉!名字本來就不可能被毀滅,蔡京也太愚蠢了些。
紹興年間,皇帝曾經讓張章簡公綱審閱研究黨籍碑,根據他的禀報結果看,初刻本共計有九十八個人名,除去王珪一人不應該列入黨籍以外,其餘九十七人大多是有名的賢德大臣。
《元城語錄》說“元佑黨人隻有七十八人”,那麼這所謂的九十七人,已經被增添了十九個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