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章 家學及蘇門諸子

關燈
自宋以來,人傳元祐之學,家有眉山之書,可謂盛矣。

    一門家學,則有老蘇、少公。

    諸子群從,聲應氣求,不乏門人,今并列之,以見其淵源。

     文忠之學得諸父洵。

    洵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,嘉祐時攜長公、少公同至京師,歐陽公得其所著書二十篇,大愛其文辭,一時學者,競效蘇氏為文章,有文集二十卷,谥法三卷。

     轍字子由,文忠之弟,年十九同歲登進士,又同策制舉。

    神宗立,上書言事,召對延和殿。

    時荊公執政,呂惠卿附之,與論多相牾,與文忠同貶。

    晚年緻仕,築室于許,号颍濱遺老,卒谥“文定”。

    性沉靜簡潔,為文汪洋澹泊,似其為人,名節與文忠相上下。

    所著《詩傳》、《春秋傳》、《古史》、《老子解》、《龍川略志、别志》、《栾城文集》并行于世。

     文忠三子:邁、迨、過。

    邁,字伯達,知仁化縣,文章政事,綽有父風,以政最,遷雄州防禦推官,終駕部員外郎。

    迨,官承務郎,與弟過俱善為文。

    過,字叔黨,年十九,以詩賦解兩浙路,任右承務郎。

    文忠累遷貶谪,獨過侍以往來,飲食服用,凡生理晝夜寒暑之所須者,一身自為,而不知其難。

    自号斜川居士,有《斜川集》,文定每稱其孝以訓宗族。

     元老,字在廷,文忠從孫,幼力學,善屬文,黃山谷奇之。

    舉進士,累官大常少卿。

    時禁元祐學術,文忠方在黨禁,元老亦罷,歎曰:“昔顔子附骥尾而名顯,元老以家世坐,豈不榮哉!” 文定三子:遲、适、遜。

    遲字伯克,建炎二年,以右朝請大夫直秘閣,知婺州,奏改稅額,父老為立生祠,因家焉。

     黃庭堅字魯直,義甯人,号山谷道人。

    幼警悟,讀書五行俱下,文忠見其詩于孫莘老家,絕歎,以為世久無此作矣,因以詩往來。

    庭堅于詩尤奇,效其體者謂之江西派。

    紹聖初,責置戎州,徽宗即位,召還。

    嘗因嘲谑,侮趙正夫。

    及正夫為相,誣以罪,遂除名,編管宜州以卒。

     張耒字文潛,淮陰人,幼穎異,十三能為文,文忠稱其文汪洋沖澹,有一倡三歎之聲。

    由進士曆官太學錄,紹聖初,以直龍圖閣知潤州,坐黨籍貶斥。

    論文以理為主,嘗著論雲:“自六經以下,至于諸子百氏、騷人辨士論述,大抵皆将以為寓理之具也。

    故學文之端,急于明理,如知文而不務理,求文之工,世未嘗有也。

    ”著《柯山集》。

     晁補之,字無咎,钜野人,說之從兄也。

    聰明強記,自幼即善屬文。

    嘗遊錢塘,述其山川風物之麗,著《七述》以谒文忠,文忠為之擱筆,又稱其文博辨隽偉,絕人遠甚,由是知名。

    舉進士,官至編修實錄檢讨官。

    補之文章溫潤典缛,其淩麗奇卓,出于天得,尤精《楚詞》,有《雞肋集》。

     秦觀字少遊,一字太虛,高郵人,少豪傑慷慨,溢于文辭。

    見文忠于徐,為賦黃樓,謂有屈宋才。

    登第後,文忠以賢良方正薦于朝,累除國史院編修,後坐黨籍斥逐。

    觀文長于議論,文麗而思深,有《淮海集》。

     李廌字方叔,其先自郓徙華,六歲而孤,能自奮立。

    谒文忠于黃,贽文求知。

    文忠謂其筆墨瀾翻,有飛沙走石之勢,張耒、秦觀之流也。

    文忠薨,廌作文祭之曰:“皇天後土,鑒一生忠義之心;名山大川,還萬古英靈之氣。

    ”詞語奇壯,讀者為悚。

     王鞏字定國,莘縣人,文正公旦之孫,工部尚書素之子也。

    長于詩,從文忠遊,文忠守徐州,鞏往訪之。

    與客遊泗水,登魋山,吹笛飲酒,乘月而歸。

    文忠待之于黃樓上,語之曰:“李太白死,世無此樂三百年矣!”。

     李格非,字文叔,濟南人,登進士第,戾執政意,故仕不顯。

    格非工于辭章,嘗言:“文不可以苟作,誠不著焉,則不能工。

    ”(格非妻王氏,宣徽使拱辰孫女,女清照,自号易安居士,皆能文) 陳師道字履常,一字無已,彭城人。

    少而好學,年十六,以文谒曾鞏,一見奇之,許其以文著。

    元祐初,蘇轼薦其文行,起為徐州教授。

    後又用梁焘薦,為太學博士。

    言者謂其在官嘗越境出南京見轼,改教授颍州。

    又論其進非科第,罷歸,調彭城令,不赴。

    官颍時,蘇轼知州事,待之絕席,欲參諸門弟子間,而師道賦詩“向來一瓣香,敬為曾南豐”之語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