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章 元祐之黨争
關燈
小
中
大
份出任颍州。
不久改任揚州,沒過一年,便任命他為兵部尚書,召回朝廷,兼任侍讀。
元祐八年,宣仁太皇太後去世,哲宗皇帝親自主持政務,蘇轼請求到地方任職,于是蘇轼以龍圖閣、端明殿兩學士的身份出任定州知州。
這時國家政策将要大變,蘇轼不能夠進入皇宮跟皇帝辭行,出發後,便上書說: 天下的太平和衰亂,就看底下的情況是否能上達朝廷。
最太平的時候,小百姓都能自己表達意見;到大亂時,即使皇帝身邊的近臣也不能發表自己意見。
陛下即位九年了,除了執政大臣、禦史谏官外,從不和群臣接觸。
現在親政開始,應當把通曉下情、除去壅塞蒙蔽當作緊急要務。
臣每天侍從于皇帝身邊,馬上要到邊地戍守,臨走卻不能見您一面,何況疏遠的小臣想進谏自陳意見,就更難了。
但臣不敢因不能面見的緣故,就不盡忠。
古代的聖人将要有所作為,必然先在暗處觀察明處,處于靜态觀察動态,那樣,萬物的情況,就全部呈現在面前了。
陛下聖明才智過于常人,年紀正盛。
臣希望陛下虛心地推求事理,一切尚未有所作為時,默默地觀察各種事情的利弊和群臣的好壞。
用三年作為期限,等到得出事物的實際情形,然後根據事物的實際情形而采取相應的行動。
讓有所行動之後,天下沒有怨氣,陛下也沒有悔恨。
由此看來,陛下的有所作為,隻怕太早,不怕稍遲,也是很明白的事了。
臣怕急進近利的人,擅自勸陛下輕易有所改變,所以呈進此說。
紹聖元年(曾布上書請求改元順從天意,便把元祐九年改為紹聖元年),繼承神宗時代新法的提議興起(考試進士時,李清臣出了策論的題目,提議誅殺元祐時代的各位大臣,和靖先生尹焞沒有應答就離開了)。
六月份,朝廷采用殿中侍禦史來之劭的建議,命蘇轼以承議郎的身份出任英州知州,還沒到任,又把蘇轼降職授予宣遠軍節度副使,安置于惠州。
【評論】 攻擊元佑黨人的林希曾經作《謝執政諸公啟》,提到蘇轍時說:“他們父子三人都憑借蓋世的文章享譽全國,才能超越了王淵、楊雄、司馬相如,兄弟二人又參加賢良方正科,對策比晁錯、董仲舒、公孫弘的還好。
”等到紹聖年間,林希草拟的貶谪蘇轍的判詞寫道:“父子兄弟三人用詭詐權謀的學術,使愚人驚歎,讓庸人迷惑。
”蘇轍捧着判詞哭着說:“我們兄弟二人固然不值一提,死去的父親大人有什麼罪過啊!”貶谪蘇轼的判詞寫道:“你蘇轼,文章足以惑亂大衆,辯論足以文過飾非,如此是自己要跟皇帝斷絕關系,又怨誰呢?”這人就是如此反複無常。
元祐年間,呂大防、劉摯當政,想漸漸起用熙甯、元豐年間的舊黨,用來化解過去的恩怨,稱之為“調停”,蘇轍對他們說不可以,這才停止。
後來賈易、趙君錫攻擊蘇轼,太後對二人很憤怒,呂大防請求太後将蘇轼也一起罷免,就是根據他們所秉持的調停政策。
楊康國向皇帝議論蘇轍:“蘇轍兄弟二人說他們沒有文學才華吧,也不能這麼說,隻是他們對道學尚未入門,他們的學問不過是從戰國時代的縱橫家張儀、蘇秦學來的罷了。
他們文章大多追求自由奔放,議論上都是縱橫家那一套手段,沒有清靜的義理。
陛下如果喜歡蘇轍的文字而任用不懷疑,那又是任用了一個王安石了。
蘇轍在文學上很自負,為人倔強,好勝心強,跟王安石沒什麼區别。
”洛黨裡面的人用以攻讦蘇家兄弟的借口也不外乎這些話,總之是不足以讓天下人信服。
楊康國的奏章,是元祐年間洛黨、蜀黨互相攻讦的一件大事,評論家認為這是程頤指使幹的。
實際情況是當時的程頤已經被罷官四年了,而且還在服喪期間,怎麼能夠勸禦史指摘蘇轍呢? 蘇轍所寫的《蘇轼墓志》,在元祐六年蘇轼招入翰林期間的事情記載道:“當政者不高興,指使禦史指摘蘇轼。
”按蘇轍自己寫的《颍濱遺老傳》裡面說道:“劉摯曾經身任禦史中丞,禦史台裡許多舊官員很多被他收為己用,前後他都有意要指摘我。
”蘇轼的《杭州召乞郡狀》說:“承蒙皇恩,将我召回朝廷,和将我弟弟蘇轍委任執政大臣(做尚書中丞),都不是劉摯大人的本意,當日我就上表辭去職務,走到半道,果然聽聞弟弟蘇轍被禦史、谏官指摘,搬出辦公的屋子等待定罪。
”又說:“賈易兼任禦史,擁有了大權,必定要指摘我跟弟弟蘇轍。
”以上都記載于《蘇轼墓志》,當政者指使禦史指摘蘇轼的證據,禦史、谏官上奏的折子一個接一個,蘇轼兄弟兩人知道肯定有一個要被罷免以消除衆人的議論,蘇轍已經進入政府,一舉一動關乎政府形象,不可立即罷免,那麼蘇轼被罷免就顯而易見了。
明知道一定會被彈劾進入陷阱,不如自己請求外放,既可以遠離禍害,又能為國效力。
宣仁太後不明白其中的利害關系,甚至于蘇轼親自請求守衛邊疆也不被允許,因此蘇轼不得不進入政府,越發遭受束縛,坐等着彈劾他的奏章。
劉摯任用洛黨的人來除掉蘇轼兄弟,自己卻脫卻了幹系,蘇轼被罷免,他還假惺惺地為他說話,官場的險惡,是如此讓人害怕。
不久改任揚州,沒過一年,便任命他為兵部尚書,召回朝廷,兼任侍讀。
元祐八年,宣仁太皇太後去世,哲宗皇帝親自主持政務,蘇轼請求到地方任職,于是蘇轼以龍圖閣、端明殿兩學士的身份出任定州知州。
這時國家政策将要大變,蘇轼不能夠進入皇宮跟皇帝辭行,出發後,便上書說: 天下的太平和衰亂,就看底下的情況是否能上達朝廷。
最太平的時候,小百姓都能自己表達意見;到大亂時,即使皇帝身邊的近臣也不能發表自己意見。
陛下即位九年了,除了執政大臣、禦史谏官外,從不和群臣接觸。
現在親政開始,應當把通曉下情、除去壅塞蒙蔽當作緊急要務。
臣每天侍從于皇帝身邊,馬上要到邊地戍守,臨走卻不能見您一面,何況疏遠的小臣想進谏自陳意見,就更難了。
但臣不敢因不能面見的緣故,就不盡忠。
古代的聖人将要有所作為,必然先在暗處觀察明處,處于靜态觀察動态,那樣,萬物的情況,就全部呈現在面前了。
陛下聖明才智過于常人,年紀正盛。
臣希望陛下虛心地推求事理,一切尚未有所作為時,默默地觀察各種事情的利弊和群臣的好壞。
用三年作為期限,等到得出事物的實際情形,然後根據事物的實際情形而采取相應的行動。
讓有所行動之後,天下沒有怨氣,陛下也沒有悔恨。
由此看來,陛下的有所作為,隻怕太早,不怕稍遲,也是很明白的事了。
臣怕急進近利的人,擅自勸陛下輕易有所改變,所以呈進此說。
紹聖元年(曾布上書請求改元順從天意,便把元祐九年改為紹聖元年),繼承神宗時代新法的提議興起(考試進士時,李清臣出了策論的題目,提議誅殺元祐時代的各位大臣,和靖先生尹焞沒有應答就離開了)。
六月份,朝廷采用殿中侍禦史來之劭的建議,命蘇轼以承議郎的身份出任英州知州,還沒到任,又把蘇轼降職授予宣遠軍節度副使,安置于惠州。
【評論】 攻擊元佑黨人的林希曾經作《謝執政諸公啟》,提到蘇轍時說:“他們父子三人都憑借蓋世的文章享譽全國,才能超越了王淵、楊雄、司馬相如,兄弟二人又參加賢良方正科,對策比晁錯、董仲舒、公孫弘的還好。
”等到紹聖年間,林希草拟的貶谪蘇轍的判詞寫道:“父子兄弟三人用詭詐權謀的學術,使愚人驚歎,讓庸人迷惑。
”蘇轍捧着判詞哭着說:“我們兄弟二人固然不值一提,死去的父親大人有什麼罪過啊!”貶谪蘇轼的判詞寫道:“你蘇轼,文章足以惑亂大衆,辯論足以文過飾非,如此是自己要跟皇帝斷絕關系,又怨誰呢?”這人就是如此反複無常。
元祐年間,呂大防、劉摯當政,想漸漸起用熙甯、元豐年間的舊黨,用來化解過去的恩怨,稱之為“調停”,蘇轍對他們說不可以,這才停止。
後來賈易、趙君錫攻擊蘇轼,太後對二人很憤怒,呂大防請求太後将蘇轼也一起罷免,就是根據他們所秉持的調停政策。
楊康國向皇帝議論蘇轍:“蘇轍兄弟二人說他們沒有文學才華吧,也不能這麼說,隻是他們對道學尚未入門,他們的學問不過是從戰國時代的縱橫家張儀、蘇秦學來的罷了。
他們文章大多追求自由奔放,議論上都是縱橫家那一套手段,沒有清靜的義理。
陛下如果喜歡蘇轍的文字而任用不懷疑,那又是任用了一個王安石了。
蘇轍在文學上很自負,為人倔強,好勝心強,跟王安石沒什麼區别。
”洛黨裡面的人用以攻讦蘇家兄弟的借口也不外乎這些話,總之是不足以讓天下人信服。
楊康國的奏章,是元祐年間洛黨、蜀黨互相攻讦的一件大事,評論家認為這是程頤指使幹的。
實際情況是當時的程頤已經被罷官四年了,而且還在服喪期間,怎麼能夠勸禦史指摘蘇轍呢? 蘇轍所寫的《蘇轼墓志》,在元祐六年蘇轼招入翰林期間的事情記載道:“當政者不高興,指使禦史指摘蘇轼。
”按蘇轍自己寫的《颍濱遺老傳》裡面說道:“劉摯曾經身任禦史中丞,禦史台裡許多舊官員很多被他收為己用,前後他都有意要指摘我。
”蘇轼的《杭州召乞郡狀》說:“承蒙皇恩,将我召回朝廷,和将我弟弟蘇轍委任執政大臣(做尚書中丞),都不是劉摯大人的本意,當日我就上表辭去職務,走到半道,果然聽聞弟弟蘇轍被禦史、谏官指摘,搬出辦公的屋子等待定罪。
”又說:“賈易兼任禦史,擁有了大權,必定要指摘我跟弟弟蘇轍。
”以上都記載于《蘇轼墓志》,當政者指使禦史指摘蘇轼的證據,禦史、谏官上奏的折子一個接一個,蘇轼兄弟兩人知道肯定有一個要被罷免以消除衆人的議論,蘇轍已經進入政府,一舉一動關乎政府形象,不可立即罷免,那麼蘇轼被罷免就顯而易見了。
明知道一定會被彈劾進入陷阱,不如自己請求外放,既可以遠離禍害,又能為國效力。
宣仁太後不明白其中的利害關系,甚至于蘇轼親自請求守衛邊疆也不被允許,因此蘇轼不得不進入政府,越發遭受束縛,坐等着彈劾他的奏章。
劉摯任用洛黨的人來除掉蘇轼兄弟,自己卻脫卻了幹系,蘇轼被罷免,他還假惺惺地為他說話,官場的險惡,是如此讓人害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