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章 海南之谪
關燈
小
中
大
文忠居惠三年,惠人敬愛之。
大臣以流竄者為未足也,四年,複以瓊州别駕安置昌化,昌化非人所居,藥餌皆無,蓋古儋耳地也。
宋時士大夫視嶺南為畏途,竄居其地者,多抑郁不自得。
文忠以侍從齒嶺南編戶,聞命之日,遣骨肉還陽羨(江蘇宜興縣),獨與幼子過,及侍妾朝雲,并二庖婢過嶺。
瘴疠所侵,蠻蜑所侮,淡然無所芥蒂,人無賢愚,皆得其歡心。
喜讀陶淵明、柳子厚集,謂之“南遷二友”,又遍和陶詩以寄其趣雲。
在惠州日,居白鶴峰。
至昌化,初就官屋以居,有司猶謂不可,遂買地築室,儋人運甓畚土以助之,名為“桄榔菴”,在城南南污池之側,蜒塢獠洞,處之泰然,平居從其父老遊,若将終身,常偃息于桄榔林中,摘葉寫書。
在儋耳時嘗雲:“吾始至南海,環視天水無際,凄然傷之曰:&lsquo何時得出此島耶?&rsquo已而思之:&lsquo天地在積水中,九州在大流中,中國在少海中,有生孰不在島者?&rsquo覆盆水于地,芥浮于水,蟻附于芥,茫然不知所濟。
少焉水涸,蟻即徑去,見其類,出涕曰:&lsquo幾不與子相見,豈知俯仰之間,有方軌八達之路乎?&rsquo念此可為一笑。
”其襟懷灑落,類如是也。
元符三年,哲宗崩,徽宗即位,移文忠内郡,初徙廉,再徙泉,已乃奉朝奉郎提舉城都玉局觀,居從其便。
明年正月度嶺,時大江南北,鹹以司馬光望公,所至聚觀如堵,競傳入相。
行至真州(今江蘇儀征縣),病暴下,至常州,體氣稍複,着小冠,披半臂,坐艙中,運河兩岸千萬人圍随而行,公曰:“莫看殺轼否?”初,公樂陽羨之勝,邵民瞻為蔔宅,凡五百缗,公傾囊僅能償之。
蔔吉,将入居,聞舊主以百年舊居,未忍相離,遂以屋還之,不索其值,返居于常。
六月,請老,以本官緻仕。
七月二十八日薨于常州孫氏寓館,年六十六,時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也。
娶王氏,繼室以其女弟,亦先公卒,崇甯元年閏六月,葬于郏城縣之釣台裡。
浙西、淮南、京東、河北之民,聞公薨,相與哭于市,其士君子奔吊于家,秦、隴、楚、粵之間,車塵馬迹,所至無賢愚,皆咨嗟出涕,太學之士數百人,相率飯僧惠林僧舍,其哀如此。
高宗即位,贈資政殿學士,孝宗尤愛其文,親制集贊,賜其曾孫峤,追贈太師。
敕雲: 朕承絕學于百聖之後,探微言于六籍之中,将興起于斯文,爰緬懷于故老。
雖儀刑之莫觌,尚簡策之可求,揭為儒者之宗,用錫帝師之寵。
故禮部尚書、端明殿學士、贈資政殿學士、谥文忠蘇轼,養其氣以剛大,尊所聞而高明;博觀載籍之傳,幾海涵而地負;遠追正始之作,殆玉振而金聲;知言自況于孟轲,論事肯卑于陸贽。
方嘉祐全盛,嘗膺特起之招;至熙甯紛更,乃陳長治之策。
歎異人之間出,驚讒口之中傷,放浪嶺海而如在朝廷,斟酌古今而若幹造化。
不可奪者峣然之節,莫之緻者自然之名,經綸不究于生前,議論常公于身後。
人傳元祐之學,家有眉山之書,朕三複遺編,久欽高躅,王佐之才可大用,恨不同時;君子之道暗而彰,是以論世。
倘九原之可作,庶千載以聞風。
惟而英爽之靈,服我衮衣之命,可特贈太師,餘如故。
【批評】 三蘇墓,在今郏縣西三十餘裡,蓋少公于政和三年卒,亦葬此山,元至正間,楊允瘗老泉衣冠于兩公冢右,故稱三蘇也。
東坡嘗言:“上可侍玉皇大帝,下可陪卑田院乞兒。
”具此胸襟,故能無入而不自得。
南遷時,若以他人處之,鮮有不郁郁欲死者,而公心氣愈閑,文章愈淡,蠻煙瘴雨,以公視之,無非和日麗風,此最難處。
蘇轼在惠州居住了三年,惠州人都敬愛他。
執政大臣都認為對他的貶谪還不夠。
第四年,又以瓊州别駕的身份安置于昌化。
昌化不是普通人能居住的地方,藥物都沒有,是古代所謂儋耳地界。
宋代的士大夫将嶺南視為兇險之地,被貶到那的人大多抑郁苦悶,滿心痛苦。
蘇轼從皇帝身邊的大官一下被貶谪為嶺南的小民,聽到任命之時,将親人都安置在陽羨(今天的江蘇宜興),隻和小兒子蘇過還有侍女朝雲和兩個廚房的婢女一起來到嶺南。
瘴疠之氣的侵襲,土著居民的欺辱,對他而言毫不在意,所以當地百姓無論賢人還是愚人,都喜歡蘇轼。
在嶺南期間,蘇轼喜歡讀陶淵明、柳宗元的集子,稱他們倆為“南遷二友”,又把陶淵明的詩全部和韻了一遍,用以寄寓自己的情趣。
他在惠州的時候,居住在白鶴峰。
到了昌化,開始住在官家屋子裡,政府仍然不準許,于是自己買了地蓋了房子,儋耳當地居民幫着他搬磚運土,建好的房屋被稱作“桄榔菴”,在地處
大臣以流竄者為未足也,四年,複以瓊州别駕安置昌化,昌化非人所居,藥餌皆無,蓋古儋耳地也。
宋時士大夫視嶺南為畏途,竄居其地者,多抑郁不自得。
文忠以侍從齒嶺南編戶,聞命之日,遣骨肉還陽羨(江蘇宜興縣),獨與幼子過,及侍妾朝雲,并二庖婢過嶺。
瘴疠所侵,蠻蜑所侮,淡然無所芥蒂,人無賢愚,皆得其歡心。
喜讀陶淵明、柳子厚集,謂之“南遷二友”,又遍和陶詩以寄其趣雲。
在惠州日,居白鶴峰。
至昌化,初就官屋以居,有司猶謂不可,遂買地築室,儋人運甓畚土以助之,名為“桄榔菴”,在城南南污池之側,蜒塢獠洞,處之泰然,平居從其父老遊,若将終身,常偃息于桄榔林中,摘葉寫書。
在儋耳時嘗雲:“吾始至南海,環視天水無際,凄然傷之曰:&lsquo何時得出此島耶?&rsquo已而思之:&lsquo天地在積水中,九州在大流中,中國在少海中,有生孰不在島者?&rsquo覆盆水于地,芥浮于水,蟻附于芥,茫然不知所濟。
少焉水涸,蟻即徑去,見其類,出涕曰:&lsquo幾不與子相見,豈知俯仰之間,有方軌八達之路乎?&rsquo念此可為一笑。
”其襟懷灑落,類如是也。
元符三年,哲宗崩,徽宗即位,移文忠内郡,初徙廉,再徙泉,已乃奉朝奉郎提舉城都玉局觀,居從其便。
明年正月度嶺,時大江南北,鹹以司馬光望公,所至聚觀如堵,競傳入相。
行至真州(今江蘇儀征縣),病暴下,至常州,體氣稍複,着小冠,披半臂,坐艙中,運河兩岸千萬人圍随而行,公曰:“莫看殺轼否?”初,公樂陽羨之勝,邵民瞻為蔔宅,凡五百缗,公傾囊僅能償之。
蔔吉,将入居,聞舊主以百年舊居,未忍相離,遂以屋還之,不索其值,返居于常。
六月,請老,以本官緻仕。
七月二十八日薨于常州孫氏寓館,年六十六,時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也。
娶王氏,繼室以其女弟,亦先公卒,崇甯元年閏六月,葬于郏城縣之釣台裡。
浙西、淮南、京東、河北之民,聞公薨,相與哭于市,其士君子奔吊于家,秦、隴、楚、粵之間,車塵馬迹,所至無賢愚,皆咨嗟出涕,太學之士數百人,相率飯僧惠林僧舍,其哀如此。
高宗即位,贈資政殿學士,孝宗尤愛其文,親制集贊,賜其曾孫峤,追贈太師。
敕雲: 朕承絕學于百聖之後,探微言于六籍之中,将興起于斯文,爰緬懷于故老。
雖儀刑之莫觌,尚簡策之可求,揭為儒者之宗,用錫帝師之寵。
故禮部尚書、端明殿學士、贈資政殿學士、谥文忠蘇轼,養其氣以剛大,尊所聞而高明;博觀載籍之傳,幾海涵而地負;遠追正始之作,殆玉振而金聲;知言自況于孟轲,論事肯卑于陸贽。
方嘉祐全盛,嘗膺特起之招;至熙甯紛更,乃陳長治之策。
歎異人之間出,驚讒口之中傷,放浪嶺海而如在朝廷,斟酌古今而若幹造化。
不可奪者峣然之節,莫之緻者自然之名,經綸不究于生前,議論常公于身後。
人傳元祐之學,家有眉山之書,朕三複遺編,久欽高躅,王佐之才可大用,恨不同時;君子之道暗而彰,是以論世。
倘九原之可作,庶千載以聞風。
惟而英爽之靈,服我衮衣之命,可特贈太師,餘如故。
【批評】 三蘇墓,在今郏縣西三十餘裡,蓋少公于政和三年卒,亦葬此山,元至正間,楊允瘗老泉衣冠于兩公冢右,故稱三蘇也。
東坡嘗言:“上可侍玉皇大帝,下可陪卑田院乞兒。
”具此胸襟,故能無入而不自得。
南遷時,若以他人處之,鮮有不郁郁欲死者,而公心氣愈閑,文章愈淡,蠻煙瘴雨,以公視之,無非和日麗風,此最難處。
蘇轼在惠州居住了三年,惠州人都敬愛他。
執政大臣都認為對他的貶谪還不夠。
第四年,又以瓊州别駕的身份安置于昌化。
昌化不是普通人能居住的地方,藥物都沒有,是古代所謂儋耳地界。
宋代的士大夫将嶺南視為兇險之地,被貶到那的人大多抑郁苦悶,滿心痛苦。
蘇轼從皇帝身邊的大官一下被貶谪為嶺南的小民,聽到任命之時,将親人都安置在陽羨(今天的江蘇宜興),隻和小兒子蘇過還有侍女朝雲和兩個廚房的婢女一起來到嶺南。
瘴疠之氣的侵襲,土著居民的欺辱,對他而言毫不在意,所以當地百姓無論賢人還是愚人,都喜歡蘇轼。
在嶺南期間,蘇轼喜歡讀陶淵明、柳宗元的集子,稱他們倆為“南遷二友”,又把陶淵明的詩全部和韻了一遍,用以寄寓自己的情趣。
他在惠州的時候,居住在白鶴峰。
到了昌化,開始住在官家屋子裡,政府仍然不準許,于是自己買了地蓋了房子,儋耳當地居民幫着他搬磚運土,建好的房屋被稱作“桄榔菴”,在地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