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章 元祐之黨争
關燈
小
中
大
文忠再至杭,作守二年,多善政,杭人屍祝之。
嘗謂:“杭,水陸之會,因疫病死者,比他處常多。
”乃作病坊,名安樂坊,在衆安橋,以僧主之。
三年之間,管幹病坊僧醫逾千人,賜紫衣及祠部牒一道,以為獎勵,終宋之世其事不廢。
杭本江海之地,水泉鹹苦,唐刺史李泌,始引西湖水,作六井,民足于水,故井邑日富。
及白居易複浚西湖,放水入運河,自河入田,所溉至千頃。
然湖水多葑,自唐及吳越錢氏(吳越王錢俶也),歲辄開治,故湖水足用。
宋興,廢而不理,湖中葑田積二十五餘丈,而水無幾矣。
運河失湖水之利,則取給于江潮,河行阛阓中,潮渾濁多淤,三年一淘,為市井大患,而六井亦幾廢。
文忠至杭,浚茅山、鹽橋二河,造偃閘以蓄瀉湖水,然後潮不入市。
且以餘力,複完六井,大浚西湖,以葑田之泥,築長堤于湖中,堤成,植芙蕖、楊柳其上,望之如圖畫,即今之蘇公堤也。
劉摯收召洛黨為己用,使居言職,以待文忠入。
文忠知入必堕其術中,因累狀請郡,以待後命,複在杭查看水災,借以拖延。
(文忠謂:“浙江潮自海門東來,勢如雷霆,而浮山峙于江中,與漁浦諸山犬牙相錯,洄洑激射,歲敗公私船,不可勝計。
欲自浙江上流之石門,并山而東,鑿為運河,引浙江及溪谷諸水二十餘裡以達于江。
又并山為岸,不能十裡以達于龍山之大慈浦。
自浦北折抵小嶺,鑿嶺五十丈,以達于嶺東古河,浚古河數裡以達于龍山運河,以避浮山之險。
”元祐六年奏上時已聞召回之信,事遂未行。
) 元祐五年,奉召為翰林承旨,複侍迩英(殿名),與弟轍同朝于時。
熙豐舊黨(熙甯、元豐均神宗年号,王安石當國之時),争起邪說,以搖撼在位。
文忠兄弟并有文名,忌者因謂:“二人徒有文學,而無器識,剛狠好勝,與安石無異。
”當神宗末年,文忠之自汝移常也,受命于宋。
會神宗崩,文忠哭于宋,而南至揚州,常人為公買田。
書至,作詩有“聞好語”之句,賈易、趙君錫遂謂公聞諱而喜。
又舉《草呂惠卿制》,皆诽謗先帝,無人臣禮。
(元祐元年,呂惠卿有罪,建州安置,公為中書舍人,草制其制曰:“惠卿以鬥筲之才,穿窬之智,谄事宰輔,同升朝堂,樂禍貪功,好兵喜殺,以聚斂為仁義,以法律為詩書。
首建青苗,次行助役,均輸之緻,事同商賈,手實之禍,下逮雞豚。
苟可蠹國害民,率皆攘臂稱首。
先帝求賢如不及,從善如轉圜,始以帝堯之仁,姑試伯鲧;終焉孔子之聖,不信宰予。
猶寬兩觀之誅,薄示三危之竄。
”天下傳誦稱快,今言官摘先帝數聯為诽謗也。
) 太後怒,罷易、君錫,呂大防請并公兩罷,乃以為龍圖閣學士出知颍州,尋改揚州,未閱歲,以兵部尚書召還,兼侍讀。
元祐八年,宣仁後崩,哲宗親政,公乞補外,以龍圖、端明兩學士出知定州。
時國是将變,公不得入辭行,既行,上書曰: 天下治亂,出于下情之通塞。
至治之極,小民皆能自通;迨于大亂,雖近臣不能自達。
陛下臨禦九年,除執政、台、谏外,未嘗與群臣接。
今聽政之初,當以通下情、除壅蔽為急務。
臣日侍帷幄,方當戍邊,顧不得一見而行,況疏遠小臣欲求自通,難矣。
然臣不敢以不得對之故,不效愚忠。
古之聖人将有為也,必先處晦而觀明,處靜而觀動,則萬物之情,畢陳于前。
陛下聖智絕人,春秋鼎盛。
臣願虛心循理,一切未有所為,默觀庶事之利害,與群臣之邪正。
以三年為期,俟得其實,然後應物而作。
使既作之後,天下無恨,陛下亦無悔。
由此觀之,陛下之有為,惟憂太早,不患稍遲,亦已明矣。
臣恐急進好利之臣,辄勸陛下輕有改變,故進此說。
紹聖元年(曾布上疏乞改元以順天意,辄改元祐九年為紹聖元年),紹述之議興(試進士李清臣發策,有誅元祐諸臣議,尹和靖焞不對而出)。
六月,用來之劭(殿中侍禦史)言,以承議郎出知英州,未至,責授宣遠軍節度副使,惠州安置。
【批評】 林希(攻元祐黨人者)作啟謝執政諸公,于蘇子由有聯,雲:“父子以文章冠世,邁淵、雲、司馬之才,兄弟以方正決科,冠晁、董、公孫之對。
”及紹聖中,行子由谪詞雲:“父子兄弟,挾權變詐,驚愚惑衆。
”子由捧之泣曰:“某兄弟固無足言,先人何罪耶!”其行子瞻谪詞雲:“汝轼文足以惑衆,辯足以飾非,然而自絕君親,又将誰怼?”其反複如此。
元祐間,呂大防、劉摯當國,欲稍引用熙、豐舊黨,以平夙怨,謂之調停,子由以謂不可而止。
後賈易、趙君錫攻文忠,太後怒二人,呂大防請并罷文忠,即本其所持調停之策也。
楊康國談颍濱雲:“轍之兄弟謂其無文學,則非也,蹈道則未也,其學乃學為儀、秦也(儀謂張儀,秦謂蘇秦,戰國時縱橫之士),其文率務馳騁,好作為縱橫捭阖,無安靜理。
陛下若悅蘇轍文學而用之不疑,是又用一安石也。
轍以文學自負,而剛很好勝,則與安石無異。
”洛黨諸人借口以攻蘇氏兄弟者,不外此說,要不足以服天下之心也。
楊康國之奏
嘗謂:“杭,水陸之會,因疫病死者,比他處常多。
”乃作病坊,名安樂坊,在衆安橋,以僧主之。
三年之間,管幹病坊僧醫逾千人,賜紫衣及祠部牒一道,以為獎勵,終宋之世其事不廢。
杭本江海之地,水泉鹹苦,唐刺史李泌,始引西湖水,作六井,民足于水,故井邑日富。
及白居易複浚西湖,放水入運河,自河入田,所溉至千頃。
然湖水多葑,自唐及吳越錢氏(吳越王錢俶也),歲辄開治,故湖水足用。
宋興,廢而不理,湖中葑田積二十五餘丈,而水無幾矣。
運河失湖水之利,則取給于江潮,河行阛阓中,潮渾濁多淤,三年一淘,為市井大患,而六井亦幾廢。
文忠至杭,浚茅山、鹽橋二河,造偃閘以蓄瀉湖水,然後潮不入市。
且以餘力,複完六井,大浚西湖,以葑田之泥,築長堤于湖中,堤成,植芙蕖、楊柳其上,望之如圖畫,即今之蘇公堤也。
劉摯收召洛黨為己用,使居言職,以待文忠入。
文忠知入必堕其術中,因累狀請郡,以待後命,複在杭查看水災,借以拖延。
(文忠謂:“浙江潮自海門東來,勢如雷霆,而浮山峙于江中,與漁浦諸山犬牙相錯,洄洑激射,歲敗公私船,不可勝計。
欲自浙江上流之石門,并山而東,鑿為運河,引浙江及溪谷諸水二十餘裡以達于江。
又并山為岸,不能十裡以達于龍山之大慈浦。
自浦北折抵小嶺,鑿嶺五十丈,以達于嶺東古河,浚古河數裡以達于龍山運河,以避浮山之險。
”元祐六年奏上時已聞召回之信,事遂未行。
) 元祐五年,奉召為翰林承旨,複侍迩英(殿名),與弟轍同朝于時。
熙豐舊黨(熙甯、元豐均神宗年号,王安石當國之時),争起邪說,以搖撼在位。
文忠兄弟并有文名,忌者因謂:“二人徒有文學,而無器識,剛狠好勝,與安石無異。
”當神宗末年,文忠之自汝移常也,受命于宋。
會神宗崩,文忠哭于宋,而南至揚州,常人為公買田。
書至,作詩有“聞好語”之句,賈易、趙君錫遂謂公聞諱而喜。
又舉《草呂惠卿制》,皆诽謗先帝,無人臣禮。
(元祐元年,呂惠卿有罪,建州安置,公為中書舍人,草制其制曰:“惠卿以鬥筲之才,穿窬之智,谄事宰輔,同升朝堂,樂禍貪功,好兵喜殺,以聚斂為仁義,以法律為詩書。
首建青苗,次行助役,均輸之緻,事同商賈,手實之禍,下逮雞豚。
苟可蠹國害民,率皆攘臂稱首。
先帝求賢如不及,從善如轉圜,始以帝堯之仁,姑試伯鲧;終焉孔子之聖,不信宰予。
猶寬兩觀之誅,薄示三危之竄。
”天下傳誦稱快,今言官摘先帝數聯為诽謗也。
) 太後怒,罷易、君錫,呂大防請并公兩罷,乃以為龍圖閣學士出知颍州,尋改揚州,未閱歲,以兵部尚書召還,兼侍讀。
元祐八年,宣仁後崩,哲宗親政,公乞補外,以龍圖、端明兩學士出知定州。
時國是将變,公不得入辭行,既行,上書曰: 天下治亂,出于下情之通塞。
至治之極,小民皆能自通;迨于大亂,雖近臣不能自達。
陛下臨禦九年,除執政、台、谏外,未嘗與群臣接。
今聽政之初,當以通下情、除壅蔽為急務。
臣日侍帷幄,方當戍邊,顧不得一見而行,況疏遠小臣欲求自通,難矣。
然臣不敢以不得對之故,不效愚忠。
古之聖人将有為也,必先處晦而觀明,處靜而觀動,則萬物之情,畢陳于前。
陛下聖智絕人,春秋鼎盛。
臣願虛心循理,一切未有所為,默觀庶事之利害,與群臣之邪正。
以三年為期,俟得其實,然後應物而作。
使既作之後,天下無恨,陛下亦無悔。
由此觀之,陛下之有為,惟憂太早,不患稍遲,亦已明矣。
臣恐急進好利之臣,辄勸陛下輕有改變,故進此說。
紹聖元年(曾布上疏乞改元以順天意,辄改元祐九年為紹聖元年),紹述之議興(試進士李清臣發策,有誅元祐諸臣議,尹和靖焞不對而出)。
六月,用來之劭(殿中侍禦史)言,以承議郎出知英州,未至,責授宣遠軍節度副使,惠州安置。
【批評】 林希(攻元祐黨人者)作啟謝執政諸公,于蘇子由有聯,雲:“父子以文章冠世,邁淵、雲、司馬之才,兄弟以方正決科,冠晁、董、公孫之對。
”及紹聖中,行子由谪詞雲:“父子兄弟,挾權變詐,驚愚惑衆。
”子由捧之泣曰:“某兄弟固無足言,先人何罪耶!”其行子瞻谪詞雲:“汝轼文足以惑衆,辯足以飾非,然而自絕君親,又将誰怼?”其反複如此。
元祐間,呂大防、劉摯當國,欲稍引用熙、豐舊黨,以平夙怨,謂之調停,子由以謂不可而止。
後賈易、趙君錫攻文忠,太後怒二人,呂大防請并罷文忠,即本其所持調停之策也。
楊康國談颍濱雲:“轍之兄弟謂其無文學,則非也,蹈道則未也,其學乃學為儀、秦也(儀謂張儀,秦謂蘇秦,戰國時縱橫之士),其文率務馳騁,好作為縱橫捭阖,無安靜理。
陛下若悅蘇轍文學而用之不疑,是又用一安石也。
轍以文學自負,而剛很好勝,則與安石無異。
”洛黨諸人借口以攻蘇氏兄弟者,不外此說,要不足以服天下之心也。
楊康國之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