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章 元祐之黨争

關燈
,為元祐中洛、蜀交攻極大一案,論者指此為伊川所為,其實此時伊川已罷去四載,且在憂中,豈能諷禦史攻公耶? 颍濱作《文忠墓志》,于元祐六年召入為翰林時雲:“當軸者不樂,諷禦史攻之。

    ”按《颍濱遺老傳》(蘇轍自撰)雲:“莘老(劉摯字)昔為中司,台中舊僚多為之用,前後有意見攻。

    ”公《杭州召乞郡狀》雲:“蒙恩召還,及除臣弟轍執政(為尚書右丞),皆非大臣本意(指劉摯),即日上章辭免,行至中路,果聞弟轍為台、谏所攻,搬出廨宇待罪。

    ”又雲:“賈易擢貳風憲,付以雄權,必須言臣并及弟轍。

    ”以上皆《墓志》所載,當軸諷禦史攻公之證,台、谏交章不已,兩公必罷一以息群言,子由既入政府,動關國體,未易遽罷,則文忠之必罷可知。

    明知必為攻罷而自蹈陷阱,不若乞郡外補,既可遠禍,又可為國盡力也。

    宣仁太後不悟,至于自請戍邊,亦不許,于是不得不入,而日困網羅,坐待白簡矣。

    劉摯用洛黨以去二蘇,而又不居其名,既去,猶代其辯白,宦海風波,可畏至此。

     蘇轼又到杭州做了兩年知州,有很多好的政績,杭州人将他畫像供起來祭祀。

    蘇轼曾經說:“杭州是水陸交會的城市,因為傳染病感染而死的人往往比别的地方多。

    ”因而在衆安橋建立了病坊,稱為“安樂坊”,讓和尚主管。

    三年之中,來裡面管事的和尚醫生多達一千多人。

    皇帝賜予蘇轼紫衣和祠部度牒一道作為獎勵,直到大宋朝滅亡這個病坊也沒有廢除。

     杭州原來靠近浙江、東海,當地泉水又鹹又苦。

    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,百姓用水充足,所以這裡越來越富裕。

    到白居易任職的時候,他又疏通西湖水流入運河,從運河流入田畝,灌溉田地達一千頃。

    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,從唐朝到吳越錢氏(吳越王錢俶),每年都疏浚治理,所以湖水足夠民用。

    宋朝立國後,停止了治理,茭白根聚積為田,有二十五多丈深,剩下的湖水沒有多少了。

    運河喪失了湖水的便利,靠江中的潮水供水,船在市中行駛,潮水渾濁多淤泥,三年淘挖一次,成為百姓的大災難,六口井也幾乎荒廢了。

     蘇轼到了杭州,疏通茅山、鹽橋二河來通航運,又造了壩堰閘門,用來作為積蓄和排洩湖水的樞紐,從此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。

    用剩下的人力物力修複了六口井,徹底疏通了西湖,又把茭白根堆積在湖中,築成南北長三十裡的長堤以便通行。

    堤築成後,又在上面種了芙蓉、楊柳,看上去就像畫卷一樣,就是今天的“蘇公堤”。

     劉摯招攬洛黨的成員為自己所用,讓他們擔任言官之職,等待蘇轼回到朝廷。

    蘇轼明白回去必然堕入他們設置的陷阱,因而多次上表請求改任别的州郡,等待以後的任命,又在杭州視水災情況,借以拖延時間。

    (蘇轼說:“錢塘江的潮水從海門由東而來,有雷霆萬鈞之勢,而浮山峙立在江中,和漁浦各山犬牙交錯,潮流旋轉回流激蕩噴射,每年沖毀公私船隻數不勝數。

    建議從錢塘江上流的石門,沿着山向東,開鑿運河,引二十多裡錢塘江水和各山谷的水進入江中。

    又沿着山修築堤岸,不足十裡就到達龍山大慈浦,從浦以北曲折抵達小山嶺,開鑿山嶺六十五丈以達嶺東的古河道,疏通幾裡古河道到達龍山的運河,來避開浮山的險處。

    ”元祐六年上奏時已經聽聞自己将被召還朝廷,于是工程便沒施行。

    ) 元祐五年,蘇轼被皇帝聖旨召回,作為翰林承旨再次在迩英殿侍奉,與弟弟蘇轍同朝為官。

    神宗皇帝熙甯、元豐年間,王安石當政時的舊黨派,争先發表邪說,攻擊在位的公卿士大夫。

    蘇轼兄弟倆都因文學而有美名,忌恨他們的人因此說道:“這兄弟兩人隻懂文學罷了,毫無器量和見識,又為人倔強好強,愛鬥狠,跟王安石并無區别。

    ”在神宗皇帝晚年,蘇轼從汝州改任常州的時候,在宋州接受任命,正好遇到神宗皇帝駕崩,蘇轼就在宋州為皇帝哭喪,然後南去揚州。

    常州人為蘇轼購置了田産,書信到後,蘇轼寫了詩,裡面有“聞好語”的句子。

    于是賈易、趙君錫說蘇轼是因為聽到神宗駕崩的消息而欣喜。

    他們又舉出蘇轼起草的《草呂惠卿制》,說他無處不在诽謗先帝,沒有作為臣子的禮節。

    (元祐元年,呂惠卿有罪,被貶到建州,蘇轼時任中書舍人,草拟了制書,裡面說:“呂惠卿以淺陋的學問,苟且的智謀,谄媚宰相,共同把持朝政。

    嫁禍于人,貪戀功勞,愛好戰争,喜歡殺戮,将聚斂當做仁義,把法律當做詩書。

    是他第一個倡議青苗法,又施行助役法,均輸法的手段,就像是行商;手實法的危害,甚至傷及牲畜。

    如果發現能危害國家和百姓的事情,他便摩拳擦掌,第一個沖上去做。

    先帝求賢若渴,從善如流,開始用唐堯的仁德,姑且試用伯鲧;最終像孔子的聖明,不信任宰予。

    朝廷仍然饒恕了他的死罪,隻将他貶谪到蠻荒之地罷了。

    ”這篇文章,流傳天下,大家都拍手稱快。

    如今言官摘取其中關于先帝的幾句來诽謗蘇轼。

    ) 太皇太後很憤怒,罷黜了賈易和趙君錫,呂大防請求将蘇轼也一起罷官,于是朝廷讓蘇轼以龍圖閣學士的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