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與王安石之關系
關燈
小
中
大
皆是,然須養其銳氣,而借之重權者,豈徒然哉?将以折奸臣之萌也。
今法令嚴密,朝廷清明,所謂奸臣,萬無此理。
然養貓以去鼠,不可以無鼠而養不捕之貓;畜狗以防盜,不可以無盜而畜不吠之狗。
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設此官之意,下為子孫萬世之防?臣聞長老之談,皆謂台、谏所言,常随天下公議。
公議所與,台、谏亦與之,公議所擊,台、谏亦擊之。
今者物論沸騰,怨讟交至,公議所在,亦知之矣。
臣恐自茲以往,習慣成風,盡為執政私人,以緻人主孤立,紀綱一廢,何事不生?臣之所願,陛下存紀綱者此也。
【批評】 宋黃震(字東發,餘姚人,著《黃氏日鈔》)評東坡此文雲:“如長江大河,一瀉千裡。
至其混浩流轉、曲折變化之妙,無複名狀。
方其年少氣銳,尚欲迅掃宿弊,變張百度,有賈太傅流涕漢庭之風。
其言切中民隐,發越懇到,岩廊崇高之地,如親見闾閻哀痛之情,有不能不恻然感動者,真可垂訓萬世。
” 神宗皇帝即位後改年号為熙甯,當年四月,下诏書召王安石越級進宮面聖,詢問治國方略。
蘇轼服喪期滿,回到朝廷,已經是王安石當政的時期了。
王安石倡議新法,朝廷局面完全改變,神宗皇帝召見蘇轼,問他政策的得與失,蘇轼對皇帝說:“追求天下大治不可以太急迫,聽從朝臣意見不可以太廣泛,升任官員不可以太倉促,希望陛下能用安甯的政策,等待時機到來,然後做出相應的對策。
”退出後,蘇轼寫了一封《萬言書》遞上去,其中說: 臣所想說的,隻有三句話罷了。
請求陛下維系民心、敦厚風俗、保存法紀。
君主依靠的是民心,就像樹有根,燈有油,魚有水,農夫有田地,商人有資産,失去了就會滅亡,這是必然的道理。
從古到今,沒有朝廷和順平易與百姓同心同德而國家不能安定的,也沒有朝廷剛愎獨斷而不陷入險境的。
陛下也知道百姓對新法的不滿了。
自從太祖、太宗以來,管理财政的是三司。
現在陛下不把财政交付給三司,無故又創設三司條例司,讓六七個青年人天天在裡面讨論研究,又派出四十多人分頭外出辦事。
設置三司條例司,是想謀利的借口,六七個青年人和四十多個外派人員,是謀利的工具。
新法開始聲勢很大,讓百姓感到驚疑;因創法新奇,差吏都很驚惶疑惑。
以一國之主的身份來謀求财利,以天下主宰的身份來管理财務,産生了各種輿論,萬民議論紛紛。
有的說京師的官方正店正商議要設置鹽官,夔州路的深山裡要施行酒禁,要将和尚尼姑拘拿收監,要銳減士兵府吏的薪水,甚至想恢複肉刑。
老百姓且極其不安,但朝廷卻置之不顧,還說:“我沒有這事,何必顧慮别人說。
”正如拿着魚網到江中湖中去,對人說“我不是去捕魚”,不如丢掉魚網,人們自然相信;趕着鷹和狗進入山林,對人說“我不是去打獵”,不如放掉鷹和狗而野獸自然馴服。
所以我以為要消除讒言而招緻和氣,那就不如撤銷制置三司條例司。
現在君臣日夜忙碌,幾乎一年了,而使國家富裕的功業,還茫茫然像捕捉風一樣,隻聽說内府拿出幾百萬缗錢,祠部給僧侶度牒五千多人而已。
用這些手段作為富國的辦法,誰不能做呢?而所實行的事情,路人都知道其困難。
汴河的水混濁,從有人民以來,就不用來種稻。
現在想建池塘水庫使水變清,“灌溉一萬頃的稻田,一定要用一千頃的水庫,一年一沉澱,三年水庫就滿了”。
陛下就相信這種說法,便讓他們考察地形所在,毫無憑據地尋求水利,狂妄和平庸之人輕浮急躁,随意争相進言。
有關部門雖然明知道辦法不合适,也不敢就此停止,卻召集當地老少,去看是否可以實行。
如果不是明顯地難辦,必定姑且發動工役。
官吏們暫且順從,真認為是陛下有意興起工程。
此舉在上浪費國家财物,對下奪去農民耕作時間。
堤壩防線一開,水流離開原來的河道,造成災禍,即使吃了建議者的肉,對百姓又有什麼補益!我不知道朝廷何苦要這樣做呢? 從古以來的徭役對象,一定用鄉間的人。
現在聽說江、浙之間,有幾個州雇人代役,而要把這辦法施行于天下。
單丁戶、女戶,這是百姓中天生的窮苦人,而陛下首先要役使他們,皇帝擁有四海的财富,竟對這些人不加憐恤!自從楊炎制定兩稅法,原來的租調與力役已經都包括在内了,怎麼又想收取力役錢?萬一後代不幸有搜刮錢财的臣子,力役錢不去而差役仍舊,以此追查,則必然有要擔當其罪責的人。
青苗放錢法,以前就禁止。
現在陛下開始立為成法,每年都照常執行。
雖說不許強迫借款,而幾代之後,暴君和貪官的出現,陛下能保證得了嗎?估計那些願意申請青苗錢的民戶,一定都是孤弱貧窮無
今法令嚴密,朝廷清明,所謂奸臣,萬無此理。
然養貓以去鼠,不可以無鼠而養不捕之貓;畜狗以防盜,不可以無盜而畜不吠之狗。
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設此官之意,下為子孫萬世之防?臣聞長老之談,皆謂台、谏所言,常随天下公議。
公議所與,台、谏亦與之,公議所擊,台、谏亦擊之。
今者物論沸騰,怨讟交至,公議所在,亦知之矣。
臣恐自茲以往,習慣成風,盡為執政私人,以緻人主孤立,紀綱一廢,何事不生?臣之所願,陛下存紀綱者此也。
【批評】 宋黃震(字東發,餘姚人,著《黃氏日鈔》)評東坡此文雲:“如長江大河,一瀉千裡。
至其混浩流轉、曲折變化之妙,無複名狀。
方其年少氣銳,尚欲迅掃宿弊,變張百度,有賈太傅流涕漢庭之風。
其言切中民隐,發越懇到,岩廊崇高之地,如親見闾閻哀痛之情,有不能不恻然感動者,真可垂訓萬世。
” 神宗皇帝即位後改年号為熙甯,當年四月,下诏書召王安石越級進宮面聖,詢問治國方略。
蘇轼服喪期滿,回到朝廷,已經是王安石當政的時期了。
王安石倡議新法,朝廷局面完全改變,神宗皇帝召見蘇轼,問他政策的得與失,蘇轼對皇帝說:“追求天下大治不可以太急迫,聽從朝臣意見不可以太廣泛,升任官員不可以太倉促,希望陛下能用安甯的政策,等待時機到來,然後做出相應的對策。
”退出後,蘇轼寫了一封《萬言書》遞上去,其中說: 臣所想說的,隻有三句話罷了。
請求陛下維系民心、敦厚風俗、保存法紀。
君主依靠的是民心,就像樹有根,燈有油,魚有水,農夫有田地,商人有資産,失去了就會滅亡,這是必然的道理。
從古到今,沒有朝廷和順平易與百姓同心同德而國家不能安定的,也沒有朝廷剛愎獨斷而不陷入險境的。
陛下也知道百姓對新法的不滿了。
自從太祖、太宗以來,管理财政的是三司。
現在陛下不把财政交付給三司,無故又創設三司條例司,讓六七個青年人天天在裡面讨論研究,又派出四十多人分頭外出辦事。
設置三司條例司,是想謀利的借口,六七個青年人和四十多個外派人員,是謀利的工具。
新法開始聲勢很大,讓百姓感到驚疑;因創法新奇,差吏都很驚惶疑惑。
以一國之主的身份來謀求财利,以天下主宰的身份來管理财務,産生了各種輿論,萬民議論紛紛。
有的說京師的官方正店正商議要設置鹽官,夔州路的深山裡要施行酒禁,要将和尚尼姑拘拿收監,要銳減士兵府吏的薪水,甚至想恢複肉刑。
老百姓且極其不安,但朝廷卻置之不顧,還說:“我沒有這事,何必顧慮别人說。
”正如拿着魚網到江中湖中去,對人說“我不是去捕魚”,不如丢掉魚網,人們自然相信;趕着鷹和狗進入山林,對人說“我不是去打獵”,不如放掉鷹和狗而野獸自然馴服。
所以我以為要消除讒言而招緻和氣,那就不如撤銷制置三司條例司。
現在君臣日夜忙碌,幾乎一年了,而使國家富裕的功業,還茫茫然像捕捉風一樣,隻聽說内府拿出幾百萬缗錢,祠部給僧侶度牒五千多人而已。
用這些手段作為富國的辦法,誰不能做呢?而所實行的事情,路人都知道其困難。
汴河的水混濁,從有人民以來,就不用來種稻。
現在想建池塘水庫使水變清,“灌溉一萬頃的稻田,一定要用一千頃的水庫,一年一沉澱,三年水庫就滿了”。
陛下就相信這種說法,便讓他們考察地形所在,毫無憑據地尋求水利,狂妄和平庸之人輕浮急躁,随意争相進言。
有關部門雖然明知道辦法不合适,也不敢就此停止,卻召集當地老少,去看是否可以實行。
如果不是明顯地難辦,必定姑且發動工役。
官吏們暫且順從,真認為是陛下有意興起工程。
此舉在上浪費國家财物,對下奪去農民耕作時間。
堤壩防線一開,水流離開原來的河道,造成災禍,即使吃了建議者的肉,對百姓又有什麼補益!我不知道朝廷何苦要這樣做呢? 從古以來的徭役對象,一定用鄉間的人。
現在聽說江、浙之間,有幾個州雇人代役,而要把這辦法施行于天下。
單丁戶、女戶,這是百姓中天生的窮苦人,而陛下首先要役使他們,皇帝擁有四海的财富,竟對這些人不加憐恤!自從楊炎制定兩稅法,原來的租調與力役已經都包括在内了,怎麼又想收取力役錢?萬一後代不幸有搜刮錢财的臣子,力役錢不去而差役仍舊,以此追查,則必然有要擔當其罪責的人。
青苗放錢法,以前就禁止。
現在陛下開始立為成法,每年都照常執行。
雖說不許強迫借款,而幾代之後,暴君和貪官的出現,陛下能保證得了嗎?估計那些願意申請青苗錢的民戶,一定都是孤弱貧窮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