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章 科第

關燈
蘇文忠公轼,字子瞻,一字和仲,又号東坡居士(按:世于東坡稱号不一,如髯仙、長帽翁之類,詩家習稱之。

    山谷詩“翰林若要真學士,喚取儋州秃鬓翁”;趙德麟《侯鲭錄》記之雲:“謂東坡也。

    ”同時與東坡往來詩,又有呼為“子平”者。

    文與可詩雲:“子平謂我同所嗜,萬裡書之特相寄。

    ”注雲:詩中子平,即子瞻也),世又稱長公(稱其弟轍為少公),或謂大蘇或謂二蘇(按:老蘇之長子景先早卒,見歐陽公《墓志》;黃山谷《避暑李氏園》有句雲“題詩未有驚人句,會喚詩仙蘇二來”,謂東坡也。

    山谷又私東坡為二丈雲),世家眉山,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十二月十九日卯時,生于紗縠行私第,比長,修髯朗眉,背有黑子,若星鬥狀,七、八歲知讀書,入鄉校,奉道士張易簡為師。

     有自京師來者,以石守道《慶曆聖德詩》示鄉先生,文忠從旁竊窺,問:“詩中所雲之十一人何人也?”先生曰:“童子何用知之?”文忠曰:“此天人也耶?則不敢知;若亦人耳,何為其不可。

    ”先生奇之,盡以相告,且曰:“韓、範、富、歐此四人者,人傑也。

    ”比長,追憶此事,常雲:“時雖未盡了,則已私識數公矣。

    ” 文忠生十年,父洵宦學四方,母程氏親授以書,問古今成敗,辄能語其要。

    母嘗讀《東漢史》至《範滂傳》,慨然太息,文忠問曰:“轼若為滂,吾母亦許之否乎?”母曰:“汝能為滂,吾顧不能為滂母耶?”(《後漢書·黨锢傳》:範滂,字孟博,少屬清節,為州裡所服。

    建甯二年,大誅黨人,滂臨刑,其母就與之訣,滂曰:“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,勿增感戚。

    ”母曰:“汝今得與李杜齊名,死亦何恨!既有令名,複求壽考,可兼得乎?”滂跪受教,再拜而辭。

    )文忠亦奮勵有當世志,母喜曰:“吾有子矣!”及出仕,早得謗譽,晚罹黨禁,追念此言,能不感慨系之耶? 少與弟轍同師其父洵,兄弟間又互為師友,轍每雲:“子瞻讀書,有與人言者,有不與言者,與轍言之而謂轍知之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撫我則兄,誨我則師。

    ”六十年中,仕隐語默,憂患歡愉,兩人無不共喻相關,有如手足。

    嘗與家氏兄弟并從學于西社劉微之,理宗所謂“西社同門友”者也。

     仁宗嘉祐二年,文忠年二十二,春赴禮部試,仁宗笃于求士,進士諸科一舉而獲選者至千三百餘人。

    士子習尚險怪奇澀之文,号“太學體”。

    時翰林學士歐陽修知貢舉,痛抑新體,梅聖俞與其事,得文忠《刑賞忠厚之至論》以示修,修驚喜,以為異人,欲以冠多士,疑門下士曾鞏(字子固,南豐人)所為,因避嫌,抑置第二。

    後以春秋對義居第一,及殿試,與弟轍中進士乙科。

    仁宗讀二人制策,退而喜曰:“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!”(歐陽公謂文忠必名世,且為書抵聖俞曰:“讀轼書不覺汗出,快哉!快哉!老夫當避此人,放出一頭地。

    ”聞者始嘩不已,久乃信服。

    ) 登第後,自謂報親之日方長,不意其年四月,遽遭武陽君程氏之喪。

    幸老蘇公尚健,服除,侍父舟行出遊,自蜀至楚,舟行六十日,過郡十一,縣二十有六,自荊州陸行至京。

     授河南府福昌主簿,會朝廷求直言之士,歐陽公以文忠薦,天章閣待制楊畋亦薦之,上文忠文五十篇,遂入選,比答制策,複入三等,授大理評事,簽書鳳翔府判官。

    時知鳳翔府者為中書舍人宋選,初意文忠文人,未曆吏事,及見文忠判獄如流,乃愈重之。

     治平(英宗年号)二年,轉殿中丞,遂自鳳翔還朝。

    英宗自藩邸聞其名,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,為宰相韓琦所止。

    未幾,遭父喪,英宗亦即崩。

     【批評】 《慶曆聖德詩》者,石介頌仁宗登用富弼、賈昌朝、餘靖、歐陽修、韓琦、範仲淹、蔡襄、杜衍、王素、王拱宸十一人而作也。

    君明臣良,赓歌喜起,真盛世景象。

    其時既無報紙,乃一首新詩,已不胫而走,雖蜀道中冬烘村塾,亦已見之,與小學生口講指畫,津津乎有餘味焉,宋之盛于斯為極矣。

     韓、範、富、歐為時名臣,廬陵尤以文章重天下,草野小生皆知其名,宜也。

    乃以童年夢想之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