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章 科第

關燈
,及乎壯歲,徒步上京拾取科第,一一結識之,使老成發後生可畏之歎,豈非人生第一得意事哉! 宋人王宗稷撰《東坡年表》,記其幹支為“丙子年辛醜月癸亥日”,因曲為之說雲:“丙子、癸亥,水得東流,故才汗漫而澄清,子卯相刑,晚年多難。

    ”東坡亦雲:“退之以磨蠍為身宮,仆以磨蠍為命宮,生平多得謗譽,殆同病也!”星命之說,近于迷信,今故不取。

     歐陽公與其子棐論文,因及東坡公,歎曰:“汝記吾言,三十年後世上人更不道及我也!”其推許至矣!公殁,文忠為銘其墓。

     蘇洵在京修《禮書》,東坡、子由二人均外任,念老蘇左右無侍子,子由奏乞留京師養親。

    老蘇臨死以兄太白早亡,子孫未立,妹嫁杜氏,卒未葬,心常耿耿,東坡除喪,即葬姑。

    後官可蔭,推與太白曾孫彭,一門孝友如此,三蘇之所以為三蘇也,豈徒文章而已哉。

     蘇轼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東坡居士(按:世間對于東坡的稱号很多,比如髯仙、長帽翁之類,詩人習慣這樣稱呼他。

    黃庭堅的詩就說:“翰林若要真學士,喚取儋州秃鬓翁。

    ”趙德麟《侯鲭錄》記載這句詩,解釋說:“是說蘇東坡先生。

    ”同時代的人跟蘇轼交往唱和的詩中又有稱呼他為“子平”的。

    比如文與可的詩說:“子平謂我同所嗜,萬裡書之特相寄。

    ”注解:詩中的子平,就是說的蘇轼),世間又稱呼他為蘇長公(稱他弟弟為蘇少公),有的稱他為大蘇或者二蘇(按:蘇洵的長子蘇景先早早去世,記載于歐陽修的《蘇洵墓志銘》;黃庭堅的《避暑李氏園》有詩句說“題詩未有驚人句,會喚詩仙蘇二來”,就說的蘇東坡了。

    蘇轼又私下被黃庭堅稱為二丈),世代居住眉山,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十二月十九日卯時,蘇轼出生于紗縠行私人府邸,成年後,留着大胡子,眉毛清朗,背後有黑痣,就像北鬥七星,七八歲就會讀書,進入鄉間學校,拜道士張易簡為師。

     有從京城歸來的人,将石介的《慶曆聖德詩》拿給鄉先生看,小蘇轼從旁邊偷看,問道:“詩裡面講的十一個人是什麼人呀?”先生道:“小孩子知道這些幹什麼?”小蘇轼說:“這若是天上的人呢,我自然不敢過問;如果也是人的話,為何不能讓我知道呢?”先生認為小蘇轼很特别,便全部告訴他,而且說:“韓琦、範仲淹、富弼、歐陽修,這四個人是世間的傑出人物。

    ”等到蘇轼長大以後,回想當年這件事,常常說:“當時雖然不是十分了然師傅的話,可是已經默默記住了這幾位先生了!” 蘇轼到十歲上,父親蘇洵遊學四方,母親程氏親自教他讀書,問蘇轼關于古今成功失敗的教訓,總是能講出大概。

    母親曾經讀《東漢史·範滂傳》,感慨歎息,小蘇轼問:“兒子如果做範滂,母親大人也會允許我這樣做嗎?”母親說:“你能做範滂,我難道就做不得範滂母親嗎?”(《後漢書·黨锢傳》記載:“範滂字孟博,少年時代就有高尚品節,被州裡所敬服。

    建甯二年,朝廷大肆誅殺黨人,範滂臨刑前,他母親前來跟他訣别,範滂說:&lsquo希望母親大人割舍不能忍心的慈愛之恩,切勿增添悲感和哀戚。

    &rsquo母親說:&lsquo你如今能和李固、杜喬齊名天下,就算死了又有什麼遺憾!既然有了美好名聲,又想求取長壽,怎麼可以魚掌兼得呢?&rsquo範滂跪下聽母親的教導,拜了兩拜,跟母親作别。

    ”)蘇轼也奮發自勵,要在世上做一番大事業,母親歡喜地說:“我兒子有出息啊!”等到後來蘇轼步入仕途,早年遭受各種毀謗,晚年遇到黨禁的禍患,回想當年這段話,怎麼能不對之感概萬千呢? 少年時和弟弟蘇轍一起師從他們的父親蘇洵,兄弟兩個既是朋友,又互相為師傅,蘇轍常常說:“哥哥子瞻讀書,有的心得跟别人講,有的心得不跟别人講,可是都跟我講,而且說我懂得他。

    ”蘇轍又說:“子瞻愛護我時就是哥哥,教誨我時就是師傅。

    ”兄弟二人在六十年裡,無論做官隐居、發言或緘默、憂患和歡樂,沒有不是息息相關的,就像是一人的手和腳那樣關系密切。

    他倆曾經跟家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