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總論

關燈
章上,足以妙奪造化。

    所以将蘇轼放在朝廷裡,他不會因此竊喜;将他貶斥到嶺南海南,他也不會因此憤怒。

    他擁有一往無前的氣勢,百折不撓的精神,這真是人中之龍啊! 蘇轼始終按照順序進益德行,随着學問與閱曆慢慢地積累。

    他在宋仁宗嘉祐年間、宋英宗治平年間,年輕氣盛;宋神宗熙甯年間以後,遭受禍患,也沒有絲毫屈服;宋哲宗元祐年間再次進入朝廷,德行越發平實,波瀾不驚,片言隻語,足以聳動四方人士;到宋哲宗紹聖年間以後,就消泯痕迹,品德圓融,深沉堅毅,真誠謹饬,又不是中年時期可以比拟。

    蘇轼平生品德操守的原則在于能夠面臨生死考驗仍然百折不回,至于他的厚待知己、勇于跟惡勢力做鬥争等等,是從熙甯年間一直到紹聖年間數十年如一日的,而世間人隻看到蘇轼文藝方面的成就反而是細枝末節。

     【評論】 蘇轼所撰寫的《易書》《書傳》與《論語說》三冊書完成以後,撫摸着書說:“當今之世如果沒有懂得的人,後世應該有君子懂得我吧!”朱熹将蘇轼的《易解》與蘇轍的《老子解》以及張無垢的《中庸解》、呂氏的《大學解》通通駁斥為雜而不純的學問,不免太過偏見。

     蘇轼的墓志銘和《宋史蘇轼傳》都記載《東坡集》四十卷,《後集》二十卷,《奏議》十五卷,《外制》三卷,《和陶詩》四卷。

    現代刊印的《七集》本比這個版本多了《應诏集》十卷,《續集》十二卷。

    《和陶詩》在續集中,不另外刊行。

    按:宋代有《南行集》、《坡梁集》、《錢塘集》、《超然集》、《黃樓集》、《眉山集》、《武功集》、《雪堂集》、《黃岡集》、《仇池集》、《昆陵集》、《蘭台集》、《真一集》、《岷精集》、《掞庭集》、《百斛明珠集》、《玉局集》、《海上老人集》、《東坡前集、後集》、《東坡備成集》、《類聚東坡集》、《東坡大全集》、《東坡遺編》等名,全部是蘇轼生前刊印發行的,崇甯初年奉皇帝诏書燒毀蘇轼所有作品的書版。

    蘇轼的詩文在宋代注家非常多,如今隻有王十朋、施宿、郎晔的注釋保存下來,其餘的都散佚了。

    清代的朱從延、查慎行、翁方綱、馮應榴、王文诰都有補注。

     有人認為蘇轼是禅學的先導,其實不是這樣,他文集中《議學校貢舉書》極力駁斥士大夫主張佛學與道家的錯誤,等到他跟世道不合,不得志時才開始跟佛門弟子交往,就像他自己說的“風燭殘年,憂患一生的最後階段,才開始學佛法的啊”。

     王士祯的詩說:“慶曆文章宰相才,晚為孟博亦堪哀。

    淋漓大筆千秋在,字字華嚴法界來。

    ”大抵因為蘇轼的文章就好比無窮的水源,随處噴湧出來,又像《華嚴經》裡面依據“性心”而談論事物,什麼都可以包括,什麼都可以窮盡,法界事理,開閉湧現,沒有門庭、牆壁,沒有差别選擇,世俗的見識和文字,本已經掃蕩的一點塵埃都不剩,還從哪裡計較文章的深和淺,評議它的工穩與拙劣否?蘇轼的學問,深刻批判佛教的錯誤,而他的文章又深得《華嚴經》等佛學的妙處。

     蘇轼小時候就喜歡書法,到了晚年也不厭倦,自己說書法不如晉代人,至于唐代的褚遂良、薛稷、顔真卿、柳公權,大概可以比得上。

    黃庭堅評價說:“東坡先生的簡牍和書劄,字體溫潤,沒有一毫塵俗氣息。

    當代号稱善于書法的幾大家,雖然取法古人的規矩模範,但各自都有擅長的地方,至于渾然天成,筆緻圓潤,氣韻生動,要将蘇東坡這些獨有的優勝處,跟上面提到的褚、薛、顔、柳四大家替換,我是不贊成的。

    ”(北宋以蘇轼、黃庭堅、米芾、蔡襄為四大書家) 蘇轼畫的墨竹、樹木、拳石都有韻緻,鄧公壽說:“蘇轼的大名和高尚品德,照耀着古往今來的人們。

    他在踐行仁義道德的餘暇,專心投入于繪畫上,所創作的墨竹完全繼承了文與可的方法。

    運筆的思緻清秀挺拔,畫作的英秀之風、勁瘦之氣,撲面而來,感染人心,使人目不暇接,這恐怕不是文與可能夠限制的境界了。

    蘭陵胡世将家所收藏蘇轼畫的螃蟹,細微到茸毛蟹殼的每一部分,惟妙惟肖,沒有不具備的,這大約也是蘇東坡晚年繪畫水平到了從心所欲,而有不逾越規矩的境地吧。

    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