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三章 畢斯麥之退政及其轶事
關燈
小
中
大
想因私人的事情煩擾皇帝。
皇帝憤怒得臉色都變了,說我的命令你敢不聽從嗎?畢斯麥說,君主的權力雖然尊貴,但卻不能管到我家庭内部的事,而且我按照太祖皇帝的命令輔佐皇帝,加上您一共已經三代了。
您要是對我感到厭惡和忌恨,我會辭職。
于是自己草拟了一個辭職申請,并且聲明他辭職是出于皇帝的意思。
畢斯麥辭職以後,和皇帝告别,回到了斐疊禮斯路。
當他離開柏林時,獨自坐在一輛馬車上,路邊的百姓争相用花環送别畢斯麥,花環堆積得跟雨點一樣多,祝福的聲音像潮水一樣沸騰。
畢斯麥于是從馬車上下來步行,和市民告别。
市民一起擁簇着畢斯麥,大聲呼喊萬歲。
畢斯麥眼淚流成了一條線,群衆也都哭了。
畢斯麥受到國家百姓的愛戴到了這個程度。
從此之後,斐疊禮斯路這個原本荒涼的地方,變成了近代著名的聖地,各個國家的政治家、文學家、新聞記者絡繹不絕地到訪此地。
1893年,畢斯麥病倒了,皇帝專門派遣特使到斐疊禮斯路詢問畢斯麥的病情。
1898年7月30日這一天,一代名相畢斯麥在家中逝世。
享年84歲。
畢斯麥一生犯過很多過錯,他晚年的時候曾經自己後悔說,我的大兒子做人很莊敬虔誠、謹慎耿直。
我年輕的時候如果能像他這樣,那麼我所能夠獲得的成就會更大。
畢斯麥生活的格調非常高,曾經喜歡自然之趣。
他居住在斐疊禮斯路時,自己曾經說過,我内心精神興奮激烈之時,就是當默默地坐在寂靜無人的森林裡,聆聽各種鳥兒在樹枝上鳴叫的時候。
因此當時的人都說畢斯麥具備詩人的品性,當他做事的時候是崇尚鐵血的政治家,閑處的時候則是超然世外的詩人。
畢斯麥和他的妻子相處極為融洽。
雖然他已經貴為宰相,但喜歡吃的飯一定是妻子親手做出來的。
廚師雖然也能烹饪美味的菜肴,可畢斯麥從來沒有覺得好吃。
畢斯麥當宰相時,有一天曾經在市場中逛街,遇到一個刺客用短槍刺殺他,接連打了四槍都沒有打中。
畢斯麥奮身而起親自将刺客抓起來交到警察手中,慢悠悠地走回到家中。
家中恰好有客人到了,畢斯麥于是到接待室和客人交談,面色和語氣跟平時一樣。
來客也不知道他遇到了刺殺。
然而這件事在群衆中已經傳播開了。
威廉一世聽說後,大吃一驚,親自坐車到畢斯麥家中,看到他家裡賓客滿座,畢斯麥跟往常一樣談笑風生,就詢問在市場中的傳言說,傳聞你剛才遇到刺客行刺,這件事果然是不可信。
畢斯麥回答說,确實是有這件事,我已經親自把刺客抓了交給警察。
承蒙陛下的福澤,很幸運沒有受傷。
于是在座的客人非常吃驚,都贊歎他的氣勢無人能比。
當德國軍隊進入巴黎時,畢斯麥也騎馬跟在部隊後面,到了凱旋門。
法國市民情緒都很憤怒,其中有一名工人,瞪着眼睛看畢斯麥,手伸向懷裡想要掏槍射殺他。
畢斯麥發覺了,趕忙調轉馬頭,和這個工人交談,并且向工人借火點煙,語氣特别謙虛。
工人看到地位尊崇的宰相能和他交談,頓時感到驚訝,急忙将短槍藏起來,換成火柴給他。
于是畢斯麥笑着感謝工人,然後騎馬走了。
他沉着冷靜善于應變到這種程度。
畢斯麥曾經說自己為人處世,對别人則寬容忍耐,對自己則寬厚不苛刻。
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,畢斯麥的度量超過一般人,他成為歐洲一流的政治家也是應該。
畢斯麥精通各國語言。
當柏林會議召開時,用英語進行談判。
當時畢斯麥為議長,英國首相皮肯斯斐爾德想要用英語為難他,然而畢斯麥沒有表現出為難的樣子,辯論滔滔不絕。
他還精通俄語和法語。
有人跟畢斯麥說,外交談判,按照慣例都有常用語的翻譯人員,作為公使何必親自學習别的國家的語言呢。
畢斯麥回答說,我不能不精通各國語言,真正的外交談判,終究不能完全依賴翻譯人員。
畢斯麥不擅長演講。
他在會場演講時,常常話都說不出來,因此通過咳嗽來拖延說話的時間。
每當遇到激烈的争論時,他咳嗽得就更加厲害。
畢斯麥很幽默。
當他辭職隐居斐疊禮斯路時,從他門口經過的人都想要遊覽一下著名宰相的庭院,折他院子裡的樹枝帶回去作為紀念。
一天畢斯麥正好在院子裡面散步,有一名婦女進到院子裡,正想要伸手折他的樹枝。
畢斯麥制止她說,女士不要這麼做啊,你且想象一下,假如到我院子裡的人都折一根,那麼我院子裡的樹木,豈不是都像我的頭頂一樣秃了。
說完哈哈大笑。
畢斯麥在外交工作上,極為注重保密,沒有人能讓他完全信任。
他的大兒子作為他的秘書官,二兒子和女婿都擔任核心職務,他的女兒蘭超夫人專門負責外交上的關鍵任務。
然而畢斯麥雖然是外交家和政治家,但他特别喜歡學者,每次都能聽從學者的意見建議,因而他的政策措施多數都比較恰當。
畢斯麥長相魁梧高大,風度神采很有氣魄。
他與國家的
皇帝憤怒得臉色都變了,說我的命令你敢不聽從嗎?畢斯麥說,君主的權力雖然尊貴,但卻不能管到我家庭内部的事,而且我按照太祖皇帝的命令輔佐皇帝,加上您一共已經三代了。
您要是對我感到厭惡和忌恨,我會辭職。
于是自己草拟了一個辭職申請,并且聲明他辭職是出于皇帝的意思。
畢斯麥辭職以後,和皇帝告别,回到了斐疊禮斯路。
當他離開柏林時,獨自坐在一輛馬車上,路邊的百姓争相用花環送别畢斯麥,花環堆積得跟雨點一樣多,祝福的聲音像潮水一樣沸騰。
畢斯麥于是從馬車上下來步行,和市民告别。
市民一起擁簇着畢斯麥,大聲呼喊萬歲。
畢斯麥眼淚流成了一條線,群衆也都哭了。
畢斯麥受到國家百姓的愛戴到了這個程度。
從此之後,斐疊禮斯路這個原本荒涼的地方,變成了近代著名的聖地,各個國家的政治家、文學家、新聞記者絡繹不絕地到訪此地。
1893年,畢斯麥病倒了,皇帝專門派遣特使到斐疊禮斯路詢問畢斯麥的病情。
1898年7月30日這一天,一代名相畢斯麥在家中逝世。
享年84歲。
畢斯麥一生犯過很多過錯,他晚年的時候曾經自己後悔說,我的大兒子做人很莊敬虔誠、謹慎耿直。
我年輕的時候如果能像他這樣,那麼我所能夠獲得的成就會更大。
畢斯麥生活的格調非常高,曾經喜歡自然之趣。
他居住在斐疊禮斯路時,自己曾經說過,我内心精神興奮激烈之時,就是當默默地坐在寂靜無人的森林裡,聆聽各種鳥兒在樹枝上鳴叫的時候。
因此當時的人都說畢斯麥具備詩人的品性,當他做事的時候是崇尚鐵血的政治家,閑處的時候則是超然世外的詩人。
畢斯麥和他的妻子相處極為融洽。
雖然他已經貴為宰相,但喜歡吃的飯一定是妻子親手做出來的。
廚師雖然也能烹饪美味的菜肴,可畢斯麥從來沒有覺得好吃。
畢斯麥當宰相時,有一天曾經在市場中逛街,遇到一個刺客用短槍刺殺他,接連打了四槍都沒有打中。
畢斯麥奮身而起親自将刺客抓起來交到警察手中,慢悠悠地走回到家中。
家中恰好有客人到了,畢斯麥于是到接待室和客人交談,面色和語氣跟平時一樣。
來客也不知道他遇到了刺殺。
然而這件事在群衆中已經傳播開了。
威廉一世聽說後,大吃一驚,親自坐車到畢斯麥家中,看到他家裡賓客滿座,畢斯麥跟往常一樣談笑風生,就詢問在市場中的傳言說,傳聞你剛才遇到刺客行刺,這件事果然是不可信。
畢斯麥回答說,确實是有這件事,我已經親自把刺客抓了交給警察。
承蒙陛下的福澤,很幸運沒有受傷。
于是在座的客人非常吃驚,都贊歎他的氣勢無人能比。
當德國軍隊進入巴黎時,畢斯麥也騎馬跟在部隊後面,到了凱旋門。
法國市民情緒都很憤怒,其中有一名工人,瞪着眼睛看畢斯麥,手伸向懷裡想要掏槍射殺他。
畢斯麥發覺了,趕忙調轉馬頭,和這個工人交談,并且向工人借火點煙,語氣特别謙虛。
工人看到地位尊崇的宰相能和他交談,頓時感到驚訝,急忙将短槍藏起來,換成火柴給他。
于是畢斯麥笑着感謝工人,然後騎馬走了。
他沉着冷靜善于應變到這種程度。
畢斯麥曾經說自己為人處世,對别人則寬容忍耐,對自己則寬厚不苛刻。
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,畢斯麥的度量超過一般人,他成為歐洲一流的政治家也是應該。
畢斯麥精通各國語言。
當柏林會議召開時,用英語進行談判。
當時畢斯麥為議長,英國首相皮肯斯斐爾德想要用英語為難他,然而畢斯麥沒有表現出為難的樣子,辯論滔滔不絕。
他還精通俄語和法語。
有人跟畢斯麥說,外交談判,按照慣例都有常用語的翻譯人員,作為公使何必親自學習别的國家的語言呢。
畢斯麥回答說,我不能不精通各國語言,真正的外交談判,終究不能完全依賴翻譯人員。
畢斯麥不擅長演講。
他在會場演講時,常常話都說不出來,因此通過咳嗽來拖延說話的時間。
每當遇到激烈的争論時,他咳嗽得就更加厲害。
畢斯麥很幽默。
當他辭職隐居斐疊禮斯路時,從他門口經過的人都想要遊覽一下著名宰相的庭院,折他院子裡的樹枝帶回去作為紀念。
一天畢斯麥正好在院子裡面散步,有一名婦女進到院子裡,正想要伸手折他的樹枝。
畢斯麥制止她說,女士不要這麼做啊,你且想象一下,假如到我院子裡的人都折一根,那麼我院子裡的樹木,豈不是都像我的頭頂一樣秃了。
說完哈哈大笑。
畢斯麥在外交工作上,極為注重保密,沒有人能讓他完全信任。
他的大兒子作為他的秘書官,二兒子和女婿都擔任核心職務,他的女兒蘭超夫人專門負責外交上的關鍵任務。
然而畢斯麥雖然是外交家和政治家,但他特别喜歡學者,每次都能聽從學者的意見建議,因而他的政策措施多數都比較恰當。
畢斯麥長相魁梧高大,風度神采很有氣魄。
他與國家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