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三章 畢斯麥之退政及其轶事
關燈
小
中
大
士反對其事,欲肆排斥。
畢斯麥大怒,更以赤鹫三等勳章授休歐甯。
又彼在法國時,曾與亞爾尼姆不睦,謂其洩漏外交。
亞爾尼姆怒歸本國,訴其事于老帝威廉,威廉欲為調停。
畢斯麥終不屈曰:亞爾尼姆若在職,臣當挂冠。
辭氣頗厲,老帝不得已,乃命亞爾尼姆罷官。
畢斯麥生平極忠誠,其事新皇威廉第二,亦能盡忠,不挾私意。
惟反對者衆,争相構陷,而威廉第二,又喜信讒,故終至于辭職。
臨終時,遺命其子曰:吾死後,可葬我于老帝陛下之墓側,碑上可刻曰“威廉一世陛下之忠仆畢斯麥墓”。
嗚呼!此亦可見畢斯麥之忠于王室矣。
畢斯麥生平政敵極多,而英相格蘭斯頓政敵亦多。
然格蘭斯頓,每于星期日,在教堂與政敵相握手,其氣度甚廣。
畢斯麥不然,其遇政敵,每以惡感待之。
人或以此短畢斯麥,然畢斯麥不能作僞也。
伯林會議後,有問畢斯麥曰:誰為歐洲第一之外交家?畢斯麥曰:第一外交家為誰,餘今不能語足下,惟第二之外交家,則屬之英相皮肯斯斐爾德矣。
蓋畢斯麥以第一外交家自許也。
畢斯麥為宰相時,偶因事乘火車赴他處。
既至,憩于車棧,坐椅子上。
有一旅客,亦來同坐,問畢斯麥曰:足下自伯林來乎?畢斯麥答曰:然。
旅客曰:足下來此,是否為商業乎?畢斯麥即問之曰:公系何商?旅客答曰:餘為靴商也。
畢斯麥曰:餘亦靴商。
旅客欣然曰:足下為靴工欤,在伯林商務必盛。
畢斯麥曰:幸托公福,餘業固不衰也。
少頃,有一嚴裝之從者來,見畢斯麥脫帽再拜,報馬車已駕矣。
畢斯麥乃離坐,撫旅客之背曰:失敬失敬,公他日到伯林,可至威廉街七十六号訪我,餘工場在彼處也。
言畢而去。
威廉街七十六号者,總理大臣之官邱也。
旅客錯愕問旁人,乃知遇宰相矣。
畢斯麥有統一世界之力三:一武裝平和,世界各國所遵從也;二鐵血政略,世界各國所蹈襲也;三國家社會主義,世界各國所應用也。
以渺渺一身,而具有統一世界之勢力,斯真絕世之英雄矣。
畢斯麥鐵血政略,未嘗運用于德意志建國之後。
由此觀之,名為鐵血,實則為普魯士求永遠之平和而已。
凡人身體不強健,則意志不鞏固。
畢斯麥生平為嗜煙家、為豪飲家,為不畏勞苦之勤勉家,其身體強健異常。
故當國數十年,内而國會、外而列國,群與為敵。
而彼每謀一事,不貫澈其志不止,蓋其身體強也。
【批評】 或謂歐洲自入十九世紀以來,久免戰争之禍。
然畢斯麥公與威廉一世,竊議陰謀,為禍亂之準備,養成精銳軍隊,乘機破丹麥,蹂躏奧大利,又用猛烈軍隊,加于法國。
而普魯士王國,乘勢飛揚跋扈,統一聯邦,丹麥與法,皆供其犧牲。
此皇帝與宰相,平地起波瀾,遂現出古來未有之武裝平和,各國因之而增多租稅、募集壯丁,為國民大患。
阻害人文之發達,抑制國民之幸福,未有過于此者。
畢斯麥豈非平和之賊、文明之敵乎? 雖然,畢斯麥明知丹麥奧法,供日耳曼之犧牲。
但凡為一國之民,未有不望其祖國之光榮者,望其祖國光榮,凡可以犧牲他國之人民财産土地者,自不能不斷然行之。
蓋求一國之幸福,而非求世界之幸福也。
且自三大戰争後,德國聯邦基礎大固,至今為世界一等強國,無敢有犯之者。
然則畢斯麥雖用鐵血政略。
非欲求最終之平和乎。
德國皇帝威廉一世駕崩後,新皇帝威廉二世繼承王位。
他害怕畢斯麥個人獨攬大權,想要抑制打壓他。
立憲制國家的制度設計,是君主對國家事務不承擔責任,這個責任由宰相代替君主承擔。
宰相既然代替君主承擔責任,那麼就不能不重視宰相的權力,其他各個部門的大臣都要由宰相進行監督管理,就是所謂的内閣政治。
當時内閣中的大臣看到新皇帝不喜歡畢斯麥,于是所有的事都不告訴宰相,直接向皇帝彙報。
畢斯麥很生氣,于是根據1852年制定的内閣規定,下令要求各個大臣要服從宰相的監督管理權,不能随意跟皇帝交談政治事務。
新皇帝更加不喜歡畢斯麥,就廢除了1852年的内閣規定。
之前德國有一個中央黨,是民間的社會黨派。
中央黨看到畢斯麥失去權勢,就想和畢斯麥聯合。
1890年3月1日,中央黨主席去拜見畢斯麥,說宰相如果不損害中央黨利益,那麼中央黨願意協助宰相對抗皇帝,畢斯麥拒絕了他的提議。
然而這件事還是被人知道了,新聞報紙也進行了刊發,然後就謠傳宰相和中央黨領袖達成秘密合約。
威廉二世聽說後極為震怒,立即讓内務大臣将旨意傳達給畢斯麥,說從今往後不請示皇帝不得會見其他政客。
畢斯麥說,我能自動解除宰相的職權,但絕對沒有逾越職權、約束别人的事情。
15日,皇帝親自到宰相的官邸,責問他會見中央黨領袖的全過程,并嚴禁他以後不能脫離皇帝的管理範圍,不加選擇地會見民間黨派人士。
畢斯麥憤慨地說,我雖然不聰明,但也不
畢斯麥大怒,更以赤鹫三等勳章授休歐甯。
又彼在法國時,曾與亞爾尼姆不睦,謂其洩漏外交。
亞爾尼姆怒歸本國,訴其事于老帝威廉,威廉欲為調停。
畢斯麥終不屈曰:亞爾尼姆若在職,臣當挂冠。
辭氣頗厲,老帝不得已,乃命亞爾尼姆罷官。
畢斯麥生平極忠誠,其事新皇威廉第二,亦能盡忠,不挾私意。
惟反對者衆,争相構陷,而威廉第二,又喜信讒,故終至于辭職。
臨終時,遺命其子曰:吾死後,可葬我于老帝陛下之墓側,碑上可刻曰“威廉一世陛下之忠仆畢斯麥墓”。
嗚呼!此亦可見畢斯麥之忠于王室矣。
畢斯麥生平政敵極多,而英相格蘭斯頓政敵亦多。
然格蘭斯頓,每于星期日,在教堂與政敵相握手,其氣度甚廣。
畢斯麥不然,其遇政敵,每以惡感待之。
人或以此短畢斯麥,然畢斯麥不能作僞也。
伯林會議後,有問畢斯麥曰:誰為歐洲第一之外交家?畢斯麥曰:第一外交家為誰,餘今不能語足下,惟第二之外交家,則屬之英相皮肯斯斐爾德矣。
蓋畢斯麥以第一外交家自許也。
畢斯麥為宰相時,偶因事乘火車赴他處。
既至,憩于車棧,坐椅子上。
有一旅客,亦來同坐,問畢斯麥曰:足下自伯林來乎?畢斯麥答曰:然。
旅客曰:足下來此,是否為商業乎?畢斯麥即問之曰:公系何商?旅客答曰:餘為靴商也。
畢斯麥曰:餘亦靴商。
旅客欣然曰:足下為靴工欤,在伯林商務必盛。
畢斯麥曰:幸托公福,餘業固不衰也。
少頃,有一嚴裝之從者來,見畢斯麥脫帽再拜,報馬車已駕矣。
畢斯麥乃離坐,撫旅客之背曰:失敬失敬,公他日到伯林,可至威廉街七十六号訪我,餘工場在彼處也。
言畢而去。
威廉街七十六号者,總理大臣之官邱也。
旅客錯愕問旁人,乃知遇宰相矣。
畢斯麥有統一世界之力三:一武裝平和,世界各國所遵從也;二鐵血政略,世界各國所蹈襲也;三國家社會主義,世界各國所應用也。
以渺渺一身,而具有統一世界之勢力,斯真絕世之英雄矣。
畢斯麥鐵血政略,未嘗運用于德意志建國之後。
由此觀之,名為鐵血,實則為普魯士求永遠之平和而已。
凡人身體不強健,則意志不鞏固。
畢斯麥生平為嗜煙家、為豪飲家,為不畏勞苦之勤勉家,其身體強健異常。
故當國數十年,内而國會、外而列國,群與為敵。
而彼每謀一事,不貫澈其志不止,蓋其身體強也。
【批評】 或謂歐洲自入十九世紀以來,久免戰争之禍。
然畢斯麥公與威廉一世,竊議陰謀,為禍亂之準備,養成精銳軍隊,乘機破丹麥,蹂躏奧大利,又用猛烈軍隊,加于法國。
而普魯士王國,乘勢飛揚跋扈,統一聯邦,丹麥與法,皆供其犧牲。
此皇帝與宰相,平地起波瀾,遂現出古來未有之武裝平和,各國因之而增多租稅、募集壯丁,為國民大患。
阻害人文之發達,抑制國民之幸福,未有過于此者。
畢斯麥豈非平和之賊、文明之敵乎? 雖然,畢斯麥明知丹麥奧法,供日耳曼之犧牲。
但凡為一國之民,未有不望其祖國之光榮者,望其祖國光榮,凡可以犧牲他國之人民财産土地者,自不能不斷然行之。
蓋求一國之幸福,而非求世界之幸福也。
且自三大戰争後,德國聯邦基礎大固,至今為世界一等強國,無敢有犯之者。
然則畢斯麥雖用鐵血政略。
非欲求最終之平和乎。
德國皇帝威廉一世駕崩後,新皇帝威廉二世繼承王位。
他害怕畢斯麥個人獨攬大權,想要抑制打壓他。
立憲制國家的制度設計,是君主對國家事務不承擔責任,這個責任由宰相代替君主承擔。
宰相既然代替君主承擔責任,那麼就不能不重視宰相的權力,其他各個部門的大臣都要由宰相進行監督管理,就是所謂的内閣政治。
當時内閣中的大臣看到新皇帝不喜歡畢斯麥,于是所有的事都不告訴宰相,直接向皇帝彙報。
畢斯麥很生氣,于是根據1852年制定的内閣規定,下令要求各個大臣要服從宰相的監督管理權,不能随意跟皇帝交談政治事務。
新皇帝更加不喜歡畢斯麥,就廢除了1852年的内閣規定。
之前德國有一個中央黨,是民間的社會黨派。
中央黨看到畢斯麥失去權勢,就想和畢斯麥聯合。
1890年3月1日,中央黨主席去拜見畢斯麥,說宰相如果不損害中央黨利益,那麼中央黨願意協助宰相對抗皇帝,畢斯麥拒絕了他的提議。
然而這件事還是被人知道了,新聞報紙也進行了刊發,然後就謠傳宰相和中央黨領袖達成秘密合約。
威廉二世聽說後極為震怒,立即讓内務大臣将旨意傳達給畢斯麥,說從今往後不請示皇帝不得會見其他政客。
畢斯麥說,我能自動解除宰相的職權,但絕對沒有逾越職權、約束别人的事情。
15日,皇帝親自到宰相的官邸,責問他會見中央黨領袖的全過程,并嚴禁他以後不能脫離皇帝的管理範圍,不加選擇地會見民間黨派人士。
畢斯麥憤慨地說,我雖然不聰明,但也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