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三章 畢斯麥之退政及其轶事
關燈
小
中
大
德皇威廉一世既崩,新皇威廉二世即位。
憚畢斯麥專政,欲裁抑之。
立憲國之制,君主無責任,其責任系宰相代負之。
宰相既代君主負責任,于是不能不重宰相之權,一切各部大臣,均歸宰相監督,所謂内閣政治是也。
是時朝臣見新皇不喜畢斯麥,于是凡事不白宰相,直奏皇帝。
畢斯麥怒,乃本千八百五十二年之閣令,谕曰各大臣宜服宰相監督權,不得妄自與皇帝為政治交涉。
新皇益不喜,乃廢五十二年之閣令。
先是德國有中央黨者,民間之社會黨也。
中央黨見畢斯麥失勢,欲與聯合。
千八百九十年三月一日,中央黨首領往見畢斯麥,自言宰相若無禍中央黨,則中央黨願助宰相,以抗皇帝。
畢斯麥卻之。
然其事為人所知,新聞紙亦傳播之,遂訛傳宰相與中央黨領袖結密約。
威廉二世聞而大憤,即命内務大臣傳旨于畢斯麥曰:自今以後,不奏明皇帝,勿得與政客會見。
畢斯麥曰:臣能自解職權,決無超越職權,而羁束他人之事。
十五日,皇帝自幸宰相邸,诘問其會見中央黨之始末,并嚴禁其以後不得脫皇帝之管轄,濫與民間黨人會見。
畢斯麥慨然曰:臣雖不敏,不欲以私事煩陛下。
皇帝勃然作色曰:朕命,汝不從乎?畢斯麥曰:君權雖尊,固不能施及吾妻之室也。
且曰:臣奉太祖之命,輔弼皇帝,事君蓋三世矣。
陛下若厭忌臣,臣當解職。
乃自草辭表,并聲明其辭職出于皇帝之意雲。
畢斯麥既辭職,乃與皇帝訣别,歸斐疊禮斯路。
當其出伯林時,獨坐一馬車,道旁之人,争以花環送别。
花環叢集如雨,祝聲若潮沸。
畢斯麥乃下馬車步行,與市民為别。
市民群擁畢斯麥呼萬歲,畢斯麥淚落如繩,衆亦涕泣,其受國民之親愛如此。
自是之後,斐疊禮斯路之閑村,變為近代著名之地。
各國政治家、文學者、新聞記者,相率來訪不絕。
千八百九十三年,畢斯麥病,皇帝特遣勅使至斐疊禮斯路問疾。
至千八百九十八年七月三十日,畢斯麥卒于家,享壽八十四歲。
畢斯麥生平多過失,其晚年曾自悔曰:餘長子為人頗敬虔謹直,餘壯年若能如彼,則所成就事業當更大。
畢斯麥人格極高,嘗愛天趣,彼居斐疊禮斯路時,嘗自言曰:餘心神之高激,每在于默坐寂靜之森林中,聽群鳥鳴于喬木之上。
故時人鹹謂畢斯麥有詩人之性,蓋其動則為鐵血之政治家,靜則為蕭然物外之詩人也。
畢斯麥與其妻甚和好。
貴為宰相,而飲食之物必其妻所手治者,庖人雖進嘉肴,畢斯麥未嘗以為美也。
畢斯麥為宰相時,某日遊于市中,遇一刺客,舉短槍擊之,連發四響,皆不中。
畢斯麥挺身自捕刺客付警察後,悠然徒步歸邸。
邸中适有賓客,畢斯麥乃入應接室,與客談,顔色言笑如常。
座客不知其遇變也,然市中已播其事。
老帝威廉聞之,大驚,自駕車至畢斯麥邸,見賓客滿座,畢斯麥談笑若平日。
即問頃市中傳言:卿遇刺客,事殆不信乎。
畢斯麥答曰:誠有此事,臣已自捕刺客付警官矣,賴陛下福,幸無恙。
于是座客大驚,鹹歎服其态度不可及。
當德兵入巴黎時,公亦驅馬随後,至凱旋門,法國市民,人人憤慨。
有一工人,以怒目視畢斯麥,手探懷中欲出槍擊之。
畢斯麥覺之,急轉其馬首,向工人與之言語,且乞火以燃煙卷,語極謙遜。
工人見大宰相與之交語,頓受一驚,急斂藏其兇器,易火柴以獻。
于是畢斯麥笑謝工人,策馬而去。
其沈勇機變如是。
畢斯麥嘗自言餘之處世,對人則容忍,對己則寬大。
即此二話觀之,畢斯麥之度量過人,宜其為歐洲第一流之政治家也。
畢斯麥遍通各國語言,當伯林會議時,以英語開談判。
時畢斯麥為議長,英相皮肯斯斐爾德欲以此苦之,然畢斯麥無難色,辯論滔滔。
又通俄法之語。
或謂畢斯麥曰:外交上之談判,例有普通之譯官,公使何必自學他國言語。
畢斯麥曰:餘不可不精通各國語言,蓋真正之外交上談判,究非通譯官可恃也。
畢斯麥不善演說,彼在會場演說時,往往語不出口,故以咳嗽延其時閑。
每遇激烈争論時,其咳嗽愈甚。
畢斯麥善滑稽。
當退隐于斐疊禮斯路時,過其門者,鹹欲一踐名相之庭園,折其樹枝攜歸作紀念。
一日畢斯麥适在園内散步,有一婦人進園,正舉手欲攀折其樹枝。
畢斯麥止之曰:貴女勿爾,卿試思之,苟涉餘園者,人折一枝,則餘園之樹木,豈不秃似吾顱耶。
言畢大笑。
畢斯麥于外交上,極守秘密,無人能受其信任。
以長子為秘書官,次子及壻皆任要務,而其女蘭超夫人,尤管外交之重要任務。
然畢斯麥雖為外交家政治家,而甚愛學者,每能聽學者之言,故其措施政策,亦多得當。
畢斯麥容貌魁偉,風采堂堂,與國家同休戚,有中流砥柱之概。
其體魄亦極強健,勤勉耐勞,遇事敢為,不撓不屈。
有醫學博士名休歐甯者,畢斯麥之侍醫也,甚愛之,舉彼為伯林醫科大學之教授。
伯林諸博
憚畢斯麥專政,欲裁抑之。
立憲國之制,君主無責任,其責任系宰相代負之。
宰相既代君主負責任,于是不能不重宰相之權,一切各部大臣,均歸宰相監督,所謂内閣政治是也。
是時朝臣見新皇不喜畢斯麥,于是凡事不白宰相,直奏皇帝。
畢斯麥怒,乃本千八百五十二年之閣令,谕曰各大臣宜服宰相監督權,不得妄自與皇帝為政治交涉。
新皇益不喜,乃廢五十二年之閣令。
先是德國有中央黨者,民間之社會黨也。
中央黨見畢斯麥失勢,欲與聯合。
千八百九十年三月一日,中央黨首領往見畢斯麥,自言宰相若無禍中央黨,則中央黨願助宰相,以抗皇帝。
畢斯麥卻之。
然其事為人所知,新聞紙亦傳播之,遂訛傳宰相與中央黨領袖結密約。
威廉二世聞而大憤,即命内務大臣傳旨于畢斯麥曰:自今以後,不奏明皇帝,勿得與政客會見。
畢斯麥曰:臣能自解職權,決無超越職權,而羁束他人之事。
十五日,皇帝自幸宰相邸,诘問其會見中央黨之始末,并嚴禁其以後不得脫皇帝之管轄,濫與民間黨人會見。
畢斯麥慨然曰:臣雖不敏,不欲以私事煩陛下。
皇帝勃然作色曰:朕命,汝不從乎?畢斯麥曰:君權雖尊,固不能施及吾妻之室也。
且曰:臣奉太祖之命,輔弼皇帝,事君蓋三世矣。
陛下若厭忌臣,臣當解職。
乃自草辭表,并聲明其辭職出于皇帝之意雲。
畢斯麥既辭職,乃與皇帝訣别,歸斐疊禮斯路。
當其出伯林時,獨坐一馬車,道旁之人,争以花環送别。
花環叢集如雨,祝聲若潮沸。
畢斯麥乃下馬車步行,與市民為别。
市民群擁畢斯麥呼萬歲,畢斯麥淚落如繩,衆亦涕泣,其受國民之親愛如此。
自是之後,斐疊禮斯路之閑村,變為近代著名之地。
各國政治家、文學者、新聞記者,相率來訪不絕。
千八百九十三年,畢斯麥病,皇帝特遣勅使至斐疊禮斯路問疾。
至千八百九十八年七月三十日,畢斯麥卒于家,享壽八十四歲。
畢斯麥生平多過失,其晚年曾自悔曰:餘長子為人頗敬虔謹直,餘壯年若能如彼,則所成就事業當更大。
畢斯麥人格極高,嘗愛天趣,彼居斐疊禮斯路時,嘗自言曰:餘心神之高激,每在于默坐寂靜之森林中,聽群鳥鳴于喬木之上。
故時人鹹謂畢斯麥有詩人之性,蓋其動則為鐵血之政治家,靜則為蕭然物外之詩人也。
畢斯麥與其妻甚和好。
貴為宰相,而飲食之物必其妻所手治者,庖人雖進嘉肴,畢斯麥未嘗以為美也。
畢斯麥為宰相時,某日遊于市中,遇一刺客,舉短槍擊之,連發四響,皆不中。
畢斯麥挺身自捕刺客付警察後,悠然徒步歸邸。
邸中适有賓客,畢斯麥乃入應接室,與客談,顔色言笑如常。
座客不知其遇變也,然市中已播其事。
老帝威廉聞之,大驚,自駕車至畢斯麥邸,見賓客滿座,畢斯麥談笑若平日。
即問頃市中傳言:卿遇刺客,事殆不信乎。
畢斯麥答曰:誠有此事,臣已自捕刺客付警官矣,賴陛下福,幸無恙。
于是座客大驚,鹹歎服其态度不可及。
當德兵入巴黎時,公亦驅馬随後,至凱旋門,法國市民,人人憤慨。
有一工人,以怒目視畢斯麥,手探懷中欲出槍擊之。
畢斯麥覺之,急轉其馬首,向工人與之言語,且乞火以燃煙卷,語極謙遜。
工人見大宰相與之交語,頓受一驚,急斂藏其兇器,易火柴以獻。
于是畢斯麥笑謝工人,策馬而去。
其沈勇機變如是。
畢斯麥嘗自言餘之處世,對人則容忍,對己則寬大。
即此二話觀之,畢斯麥之度量過人,宜其為歐洲第一流之政治家也。
畢斯麥遍通各國語言,當伯林會議時,以英語開談判。
時畢斯麥為議長,英相皮肯斯斐爾德欲以此苦之,然畢斯麥無難色,辯論滔滔。
又通俄法之語。
或謂畢斯麥曰:外交上之談判,例有普通之譯官,公使何必自學他國言語。
畢斯麥曰:餘不可不精通各國語言,蓋真正之外交上談判,究非通譯官可恃也。
畢斯麥不善演說,彼在會場演說時,往往語不出口,故以咳嗽延其時閑。
每遇激烈争論時,其咳嗽愈甚。
畢斯麥善滑稽。
當退隐于斐疊禮斯路時,過其門者,鹹欲一踐名相之庭園,折其樹枝攜歸作紀念。
一日畢斯麥适在園内散步,有一婦人進園,正舉手欲攀折其樹枝。
畢斯麥止之曰:貴女勿爾,卿試思之,苟涉餘園者,人折一枝,則餘園之樹木,豈不秃似吾顱耶。
言畢大笑。
畢斯麥于外交上,極守秘密,無人能受其信任。
以長子為秘書官,次子及壻皆任要務,而其女蘭超夫人,尤管外交之重要任務。
然畢斯麥雖為外交家政治家,而甚愛學者,每能聽學者之言,故其措施政策,亦多得當。
畢斯麥容貌魁偉,風采堂堂,與國家同休戚,有中流砥柱之概。
其體魄亦極強健,勤勉耐勞,遇事敢為,不撓不屈。
有醫學博士名休歐甯者,畢斯麥之侍醫也,甚愛之,舉彼為伯林醫科大學之教授。
伯林諸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