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章 伯林會議

關燈
麥的邀請,分别派遣大使到柏林開會讨論。

    畢斯麥作為議長調解平息英俄、奧俄國之間的争端,避免相互之間發生沖突。

    當時俄國的大宰相哥爾查與英國首相商議時意見不合,英國首相對此很氣憤,想要回國。

    畢斯麥力争勸說俄國宰相讓步,于是柏林條約才成功簽訂。

     柏林條約簽訂後,各個國家都稱贊畢斯麥的功勞,而唯獨俄國宰相哥爾查心裡不服氣。

    于是他趕到法國,與法國政府建立良好的關系,想要聯合法國共同對抗德國。

    畢斯麥于是與奧地利結為同盟,又和意大利結成友好關系,1880年德、奧、意三國結成同盟國。

    過了三年,德國和奧地利兩國元首又和俄國皇帝會面,當時俄國宰相哥爾查已經去世,俄國和德國感情又逐漸融洽,于是就簽訂了同盟條約。

     當時法國特别憎恨德國,多次想要報仇。

    然而德國已經與奧、意、俄結成同盟,法國也不敢再挑起事端。

    德國和奧、意兩國同盟,不僅僅避免了孤立自己,而且可以離間法國和意大利的關系。

    法國和意大利聯合,對德國将會産生不利影響。

    在柏林會議期間,畢斯麥對意大利首相說:“法蘭西已經占領了亞非利加北岸地區,他的鄰國趨尼士必然也會被法國吞并,意大利不能不提前預防。

    ”意大利首相知道畢斯麥使詐,對他的話不為所動。

    畢斯麥于是唆使英國勸法國侵略趨尼士,于是意大利在地中海的勢力範圍頓時蕩然無存,法意兩國外交惡化,于是和德國的關系逐漸變得友好。

    畢斯麥這個計策,可是說是一舉兩得。

     【評論】 歐洲在十八世紀時,正是民族主義盛行的時候。

    奧地利和俄國屬于同一民族,意大利和法國屬于同一民族,而與德國是同一民族的國家是很少的。

    形勢所迫,德國不得不親近異族國家。

    但是異族國家之間,相互猜疑必然嚴重,因此很難相互獲得信任。

    因此想要和俄國親近,必然要先離間俄國和奧地利的外交關系;想要和意大利親近,必然要先離間法國和意大利的外交關系。

    對于俄國剛好趕上波蘭暴亂的機會可以利用,而對于意大利則還沒有機會可用,因此不得不通過陰謀詭計來實現和意大利的聯合,然而這不過是暫時的緩兵之計。

    虛假的事情,早晚會被發覺暴露出來,所以到現在德國仍然處于被孤立的地位,所謂的德、奧、意聯盟,算不上是十分牢固的同盟關系。

     俄國與土耳其之間的戰争,歐洲各國聯合抵制俄國,當時德國确實是偏袒俄國也不行偏袒歐洲列國也不行,不抵制俄國就違背了各國的意思,不可以做讓各國不滿意的事情;抵制俄國則又失去了俄國的友好關系。

    而法國正圖謀複仇德國,如果俄國和法國聯合,那麼德國就危險了。

    畢斯麥左右為難,隻有用召開和平會議這一個辦法。

    外交家的良苦用心,現在仍然可以感受到。

     和平會議,很難做到兩全其美,因此最終結果,還是得罪了哥爾查。

    當時畢斯麥又不能不和奧、意兩國宰相握手言和,從而牽制俄國、法國。

    直到哥爾查去世,才又趁機和俄國聯盟,終究讓法國沒有實現向德國複仇的希望。

    外交的巧妙,讓人害怕又讓人喜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