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章 伯林會議
關燈
小
中
大
千八百七十年,俄土又有戰事,歐洲列國如奧大利、意大利、英吉利、法蘭西,皆起而拒俄。
是時德意志新建帝國,又以普法戰後,不欲再興兵事。
且俄羅斯與德國修好已久,畢斯麥不欲附和列國,與俄為難。
然德若助俄,是明明與英法奧意為敵。
畢斯麥乃建議開平和會議于伯林,通告列國。
千八百七十八年,歐洲十一國,應畢斯麥之請,各派大使,來伯林會議。
畢斯麥為議長,調停英俄、奧俄之間,使不生沖突。
時俄國大宰相哥爾查,與英相議不合,英相怒,欲歸國。
畢斯麥乃力勸俄相讓步,于是伯林條約告成。
伯林條約既成,列國皆頌畢斯麥之功,而俄相哥爾查心獨不平,乃赴法國,與法廷交好,欲聯合法國,以敵德。
畢斯麥乃與奧國結同盟,又與意大利修好。
千八百八十年,德奧意三國同盟。
越三年,德奧二帝,又與俄帝會見。
是時俄相哥爾查死,俄德感情又漸融和,卒結同盟之約焉。
柏林會議 當是時法國深恨德國,屢欲複仇,然德國既與奧意俄同盟,法亦不敢再啟釁。
抑德之與奧意同盟,不僅免己之孤立而已,且以離間法意之交。
法意合,于德有所不利也。
畢斯麥于伯林會議,告意大利之首相曰:“法蘭西既占亞非利加北岸地,其鄰趨尼士必為所併,貴國不可不預防之。
”首相知畢斯麥之詐,不為動。
畢斯麥乃嗾使英國勸法蘭西侵略趨尼士地,于是意大利地中海勢力頓失,兩國交惡,乃以漸昵于德國。
畢斯麥斯舉,誠可謂一舉兩得也。
【批評】 歐洲當十八世紀時,民族主義方盛。
奧與俄為同族,意與法為同族,而與德同族之國蓋少,勢不得不引異族之國。
然異族之國,猜疑必甚,殆無以取信。
故欲與俄親,必先間俄奧之交,欲與意親,必先間法意之交。
于俄适有波蘭之機可乘,而于意則未有時機,故不得不用詭謀以求聯合。
然此不過一時政策,作僞之事,終有發露之日,故至今日德國尚居孤立地位。
所謂德奧意聯盟,殆未得為鞏固之結合也。
俄土戰事,歐洲列國起而拒俄,是時德國實有左袒不能、右袒不可之勢。
蓋不拒俄,則違列國之意,衆怒難犯,拒俄則又失俄之歡心。
而法國正欲複仇,若俄法聯合,而德危矣。
畢斯麥左右為難,惟有開平和會議之一法。
外交家苦心,至今如見。
平和會議,卒難兩全。
故其結果,終失歡于哥爾查。
于時畢斯麥又不能不與奧意相握手,以牽掣俄法。
直至哥爾查死,于是又乘機與俄聯盟,終使法國不能快其複仇之望。
外交巧妙,令人畏之愛之。
1870年,俄國和土耳其再次發生戰争。
歐洲列國包括奧地利、意大利、英吉利、法蘭西等都共同反對俄國。
當時德意志剛剛建立統一的帝國,又因為普法戰争之後,不願意再次參與戰争。
而且俄羅斯和德國多年來已經建立起良好的關系,畢斯麥不願意附和其他國家為難俄國。
然而德國如果幫助俄國,那就是擺明和英、法、奧、意作對。
畢斯麥于是建議各個國家到德國柏林召開和平會議,并通告了各個國家。
1878年,歐洲的十一個國家,接受畢斯
是時德意志新建帝國,又以普法戰後,不欲再興兵事。
且俄羅斯與德國修好已久,畢斯麥不欲附和列國,與俄為難。
然德若助俄,是明明與英法奧意為敵。
畢斯麥乃建議開平和會議于伯林,通告列國。
千八百七十八年,歐洲十一國,應畢斯麥之請,各派大使,來伯林會議。
畢斯麥為議長,調停英俄、奧俄之間,使不生沖突。
時俄國大宰相哥爾查,與英相議不合,英相怒,欲歸國。
畢斯麥乃力勸俄相讓步,于是伯林條約告成。
伯林條約既成,列國皆頌畢斯麥之功,而俄相哥爾查心獨不平,乃赴法國,與法廷交好,欲聯合法國,以敵德。
畢斯麥乃與奧國結同盟,又與意大利修好。
千八百八十年,德奧意三國同盟。
越三年,德奧二帝,又與俄帝會見。
是時俄相哥爾查死,俄德感情又漸融和,卒結同盟之約焉。
柏林會議 當是時法國深恨德國,屢欲複仇,然德國既與奧意俄同盟,法亦不敢再啟釁。
抑德之與奧意同盟,不僅免己之孤立而已,且以離間法意之交。
法意合,于德有所不利也。
畢斯麥于伯林會議,告意大利之首相曰:“法蘭西既占亞非利加北岸地,其鄰趨尼士必為所併,貴國不可不預防之。
”首相知畢斯麥之詐,不為動。
畢斯麥乃嗾使英國勸法蘭西侵略趨尼士地,于是意大利地中海勢力頓失,兩國交惡,乃以漸昵于德國。
畢斯麥斯舉,誠可謂一舉兩得也。
【批評】 歐洲當十八世紀時,民族主義方盛。
奧與俄為同族,意與法為同族,而與德同族之國蓋少,勢不得不引異族之國。
然異族之國,猜疑必甚,殆無以取信。
故欲與俄親,必先間俄奧之交,欲與意親,必先間法意之交。
于俄适有波蘭之機可乘,而于意則未有時機,故不得不用詭謀以求聯合。
然此不過一時政策,作僞之事,終有發露之日,故至今日德國尚居孤立地位。
所謂德奧意聯盟,殆未得為鞏固之結合也。
俄土戰事,歐洲列國起而拒俄,是時德國實有左袒不能、右袒不可之勢。
蓋不拒俄,則違列國之意,衆怒難犯,拒俄則又失俄之歡心。
而法國正欲複仇,若俄法聯合,而德危矣。
畢斯麥左右為難,惟有開平和會議之一法。
外交家苦心,至今如見。
平和會議,卒難兩全。
故其結果,終失歡于哥爾查。
于時畢斯麥又不能不與奧意相握手,以牽掣俄法。
直至哥爾查死,于是又乘機與俄聯盟,終使法國不能快其複仇之望。
外交巧妙,令人畏之愛之。
1870年,俄國和土耳其再次發生戰争。
歐洲列國包括奧地利、意大利、英吉利、法蘭西等都共同反對俄國。
當時德意志剛剛建立統一的帝國,又因為普法戰争之後,不願意再次參與戰争。
而且俄羅斯和德國多年來已經建立起良好的關系,畢斯麥不願意附和其他國家為難俄國。
然而德國如果幫助俄國,那就是擺明和英、法、奧、意作對。
畢斯麥于是建議各個國家到德國柏林召開和平會議,并通告了各個國家。
1878年,歐洲的十一個國家,接受畢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