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章 普法戰争
關燈
小
中
大
普奧戰争既終,北德意志聯邦之霸權,歸普魯士,而法帝拿破侖忌之最深。
蓋拿破侖第三,本以擴張法國版圖為志,欲擴張法國之版圖,不能不望德國之分裂。
今見普奧講和,聯邦建設之業大成,德國國家,有确然不可動搖之勢,此大不利于法國也。
乃遣使至普魯士,求踐前約,割來因河東岸之地。
先是有路克聖堡者,亦一公國。
當普奧戰争以前,路克聖堡,系在聯邦之内。
及普勝奧,普王為聯邦元首,是時北德意志各邦,既已聯合,而路克聖堡不與焉。
于是拿破侖欲以路克聖堡并入法國,時普國在路克聖堡有駐兵,拿破侖令其撤去,普國不肯。
千八百六十七年,列國會議于倫敦,定路克聖堡為永世中立國,普國不得已乃撤其駐兵。
此時畢斯麥因北部德意志初建立,而南部德意志尚未結合,且奧國新敗,又慮其複仇,故不能再與法國為難,乃暫從列國之請。
普皇威廉,急欲統一南北諸邦,令畢斯麥速行其策,畢斯麥以為機會未至也。
蓋是時南部諸洲,富于民權思想,人人喜自由。
畢斯麥意謂,若即聯合南部德意志,恐基礎不固,轉有分裂之患。
乃先與南部各邦,訂攻守同盟之約焉。
拿破侖聞德意聯邦,南北同盟,益懼。
自思來因河東岸之地,終不可得,不如與普一決勝負。
蓋其時更有一事,益以促普法戰争之機者,則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是也。
時西班牙建立憲政體,逐女王,女王逃往法國。
西班牙乃議迎德之皇族曰禮阿保爾者,入承王位。
禮阿保爾開親族會議,自謂以此事惹起外交問題,不如辭職。
時畢斯麥以病在他處,不與議。
及歸,大反抗其說,以為苟承諾西班牙之請,于吾國政治及經濟上,皆有利益,于是慫恿禮阿保爾速往西班牙。
于七月十三日,布告其事于各國。
拿破侖聞之大怒,遣一使者來見普王威廉,謂當令禮阿保爾辭職。
其繼以公使照會,更親來見普王,以為禮阿保爾若不辭職,必招不測之患。
普王答以此事當詢之禮阿保爾,俟其覆書。
嗣得禮阿保爾覆書,言若因此事而起外交問題,則己願辭職。
事垂定矣,而法之主戰派人,又來見普王,謂普王當立誓,是後永不得以皇族承西班牙王位。
普王怒而拒之。
時普王不在伯林,以此事電伯林,告畢斯麥。
畢斯麥方與将軍毛奇晚餐,得電後,即錄付都下各新聞紙,命以二号字列登之,且批評其不當,務以激動法人,使之速戰。
法帝拿破侖見之,果大憤。
而法之人民,亦異常激昂。
畢斯麥知戰機已逼,乃思重結歡于俄。
因改正巴黎條約,伸張俄國之利益。
俄皇來幸歐姆斯,畢斯麥見俄皇,又與結密約,使俄助普。
時拿破侖欲與奧國聯合,畢斯麥又與意大利訂約,以牽掣之。
威廉一世,自歐姆斯返伯林,以戰事豫算案命國會提議。
國會決議,籌一億餘萬金為軍事費用。
普國乃向法國宣戰。
法軍三十三萬六千,拿破侖自為元帥,使兒蒲夫為參謀總長,向德意志進發。
普軍七十五萬,威廉第一自為元帥,使毛奇為參謀長。
分軍隊為三:第一軍六萬,墨芝将軍将之;第二軍十三萬,加羅親王将之;第三軍十三萬,皇太子将之(即今皇威廉第二)。
拿破侖以為法國與奧意二國,易為同盟,拟率軍隊直逼德意志,先破其南部諸州後,再與奧意聯合,以當普魯士。
不料奧意二國早為畢斯麥所聯絡,不能助法也。
是時普軍由鐵道載運,速如疾風,直破法軍主力,沖入巴黎(即法國京城)。
法軍未出國境,而普軍已進逼其都。
于是拿破侖前所定先破德意志南部諸州之計劃,一失敗矣。
開戰未數日,而奧大利、意大利、俄羅斯、丹麥、比利時各國,皆宣告局外中立。
于是拿破侖前所定欲與奧意聯合抗普之計劃,再失敗矣。
本為攻普,而轉為普所攻,于是變攻勢為守勢,其窘迫殆不可名狀。
普魯士軍,自開戰後,連戰皆捷,勢如破竹。
九月初一日,普兵進至師丹。
師丹有大炮台,法兵守之甚嚴,普兵圍之數日,炮台下積屍數尺,普兵立于積屍上,向炮台猛進不已。
法人見炮火不能為力,驚而潰走。
于是師丹城兵皆降,法國全軍為捕虜,拿破侖出走。
普兵遂長驅圍巴黎。
法人忿拿破侖喪師辱國,于是推翻帝政,建立共和政府,舉德洛由為大統領,以法布爾為外務大臣。
法布爾求見畢斯麥,開講和談判。
和議卒不成,普軍圍巴黎益急,炮彈如雨,落于巴黎市,全市破壞。
千八百七十一年一月,普軍入巴黎。
普王威廉一世,在路易十四世(即前法國皇帝)之故宮,登帝位。
自此南北聯邦,永世同盟,普魯士王,永為聯邦盟長,稱為德意志皇帝。
聯邦見普
蓋拿破侖第三,本以擴張法國版圖為志,欲擴張法國之版圖,不能不望德國之分裂。
今見普奧講和,聯邦建設之業大成,德國國家,有确然不可動搖之勢,此大不利于法國也。
乃遣使至普魯士,求踐前約,割來因河東岸之地。
先是有路克聖堡者,亦一公國。
當普奧戰争以前,路克聖堡,系在聯邦之内。
及普勝奧,普王為聯邦元首,是時北德意志各邦,既已聯合,而路克聖堡不與焉。
于是拿破侖欲以路克聖堡并入法國,時普國在路克聖堡有駐兵,拿破侖令其撤去,普國不肯。
千八百六十七年,列國會議于倫敦,定路克聖堡為永世中立國,普國不得已乃撤其駐兵。
此時畢斯麥因北部德意志初建立,而南部德意志尚未結合,且奧國新敗,又慮其複仇,故不能再與法國為難,乃暫從列國之請。
普皇威廉,急欲統一南北諸邦,令畢斯麥速行其策,畢斯麥以為機會未至也。
蓋是時南部諸洲,富于民權思想,人人喜自由。
畢斯麥意謂,若即聯合南部德意志,恐基礎不固,轉有分裂之患。
乃先與南部各邦,訂攻守同盟之約焉。
拿破侖聞德意聯邦,南北同盟,益懼。
自思來因河東岸之地,終不可得,不如與普一決勝負。
蓋其時更有一事,益以促普法戰争之機者,則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是也。
時西班牙建立憲政體,逐女王,女王逃往法國。
西班牙乃議迎德之皇族曰禮阿保爾者,入承王位。
禮阿保爾開親族會議,自謂以此事惹起外交問題,不如辭職。
時畢斯麥以病在他處,不與議。
及歸,大反抗其說,以為苟承諾西班牙之請,于吾國政治及經濟上,皆有利益,于是慫恿禮阿保爾速往西班牙。
于七月十三日,布告其事于各國。
拿破侖聞之大怒,遣一使者來見普王威廉,謂當令禮阿保爾辭職。
其繼以公使照會,更親來見普王,以為禮阿保爾若不辭職,必招不測之患。
普王答以此事當詢之禮阿保爾,俟其覆書。
嗣得禮阿保爾覆書,言若因此事而起外交問題,則己願辭職。
事垂定矣,而法之主戰派人,又來見普王,謂普王當立誓,是後永不得以皇族承西班牙王位。
普王怒而拒之。
時普王不在伯林,以此事電伯林,告畢斯麥。
畢斯麥方與将軍毛奇晚餐,得電後,即錄付都下各新聞紙,命以二号字列登之,且批評其不當,務以激動法人,使之速戰。
法帝拿破侖見之,果大憤。
而法之人民,亦異常激昂。
畢斯麥知戰機已逼,乃思重結歡于俄。
因改正巴黎條約,伸張俄國之利益。
俄皇來幸歐姆斯,畢斯麥見俄皇,又與結密約,使俄助普。
時拿破侖欲與奧國聯合,畢斯麥又與意大利訂約,以牽掣之。
威廉一世,自歐姆斯返伯林,以戰事豫算案命國會提議。
國會決議,籌一億餘萬金為軍事費用。
普國乃向法國宣戰。
法軍三十三萬六千,拿破侖自為元帥,使兒蒲夫為參謀總長,向德意志進發。
普軍七十五萬,威廉第一自為元帥,使毛奇為參謀長。
分軍隊為三:第一軍六萬,墨芝将軍将之;第二軍十三萬,加羅親王将之;第三軍十三萬,皇太子将之(即今皇威廉第二)。
拿破侖以為法國與奧意二國,易為同盟,拟率軍隊直逼德意志,先破其南部諸州後,再與奧意聯合,以當普魯士。
不料奧意二國早為畢斯麥所聯絡,不能助法也。
是時普軍由鐵道載運,速如疾風,直破法軍主力,沖入巴黎(即法國京城)。
法軍未出國境,而普軍已進逼其都。
于是拿破侖前所定先破德意志南部諸州之計劃,一失敗矣。
開戰未數日,而奧大利、意大利、俄羅斯、丹麥、比利時各國,皆宣告局外中立。
于是拿破侖前所定欲與奧意聯合抗普之計劃,再失敗矣。
本為攻普,而轉為普所攻,于是變攻勢為守勢,其窘迫殆不可名狀。
普魯士軍,自開戰後,連戰皆捷,勢如破竹。
九月初一日,普兵進至師丹。
師丹有大炮台,法兵守之甚嚴,普兵圍之數日,炮台下積屍數尺,普兵立于積屍上,向炮台猛進不已。
法人見炮火不能為力,驚而潰走。
于是師丹城兵皆降,法國全軍為捕虜,拿破侖出走。
普兵遂長驅圍巴黎。
法人忿拿破侖喪師辱國,于是推翻帝政,建立共和政府,舉德洛由為大統領,以法布爾為外務大臣。
法布爾求見畢斯麥,開講和談判。
和議卒不成,普軍圍巴黎益急,炮彈如雨,落于巴黎市,全市破壞。
千八百七十一年一月,普軍入巴黎。
普王威廉一世,在路易十四世(即前法國皇帝)之故宮,登帝位。
自此南北聯邦,永世同盟,普魯士王,永為聯邦盟長,稱為德意志皇帝。
聯邦見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