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章 普法戰争
關燈
小
中
大
魯士勝法,無不震恐驚伏,樂為推戴。
于是畢斯麥數十年所懷抱統一之大志,卒告成功矣。
當巴黎圍攻之時,法國政府命啟歐爾為委員長,遊說各國,乞解巴黎之圍。
然列強已受畢斯麥之籠絡,宣告中立,故皆不肯幹涉其事。
二月二十一日,啟歐爾又求見畢斯麥,開和議。
畢斯麥乃提出三條,要求法國。
(一)法國當割讓歐爾薩斯,及東部羅脫林墾與普魯士(面積四七○○方英裡。
人口百五十萬)。
(二)法國宜賠兵費六十億佛郎。
(三)兵費全額未付清以前,普魯士以三萬兵駐巴黎。
啟歐爾與畢斯麥對坐于一長方桌子上,用德語談判。
啟歐爾曰:“法國之富,不足以付六十億之償金,無此費力,而負債,是使法國為詐僞也。
”畢斯麥乃減至五十億,啟歐爾猶不肯,曰:“法國之力,隻能二十億。
”畢斯麥大怒,離坐厲聲而言曰:“公等如此強硬,是否尚欲繼續戰争乎?”啟歐爾亦憤甚,操法語而言曰:“嗟夫!此真不可争之強掠也。
”畢斯麥冷笑謂啟歐爾曰:“餘亦通法語,然德國固戰勝國也,請足下仍用德語相談。
” 普法議和 時啟歐爾與法布爾均為講和委員,當談論激烈之際,畢斯麥以煙卷進于法布爾前,法布爾不嗜煙,乃辭不吸。
畢斯麥曰:“足下不吸煙乎?餘不能不為足下憾也。
試思人當吸煙時,必支煙卷于指間,又必留意使之不墜落。
以此之故,身體不敢激烈振動,而心意亦因以舒徐,不陷于粗暴矣。
故吸煙者,正可使人入于快樂之境也。
足下更試看煙卷中之煙,騰騰而升于空際,其狀婉轉屈曲,令見者目為之爽。
而同時又有香氣撲鼻而過,令人心醉。
于是降其圭角,開始談判,而談判乃能圓滑靈敏矣。
夫吾輩外交家之任務,豈非以圓滑靈敏,而後乃收其效耶?”法布爾無以應。
畢斯麥嘗言:凡為外交家,不能尚血氣,當力制其熱情,而學冷淡之态度。
故彼當心緒繁亂時,必讀小說以自鎮。
師丹之戰,兩軍勝敗未決,畢斯麥通宵讀小說不釋。
其後法國書記官,夜半往訪之,見畢斯麥橫于卧蓐,床頭燃燭,正在讀法蘭西小說也。
旁觀以為如此公務繁忙,畢斯麥何以尚有餘暇讀小說,而不知畢斯麥正以小說而自制其激烈之熱情也。
講和談判既久,法國卒以五十億佛郎賠德國,于是條約告成。
普軍得勝而歸,修維多利之柱,以為戰功之紀念。
于是開國會于伯林,決定普魯士之王統。
世世為德意志帝國之元首,及海陸軍之大元帥。
改聯邦議會及國會為帝國議會,置上下議院,聯邦首相兼為上議院議長。
于是畢斯麥為上議院議長,又以功封公爵。
普魯士朝野上下,前此反對畢斯麥,欲殺而甘心者,至是乃人人稱其功矣。
【批評】 觀畢斯麥欲與奧國開戰,而頻頻結歡于俄,終訂密約,使俄助己。
又與羅馬訂盟,以牽掣奧大利。
而拿破侖不知,尚拟進軍德意志,後與奧意聯合以抗普魯士。
不料戰書甫下,而奧意均宣告中立矣。
故普法之戰,普兵雖猛于炮擊,而其中最猛最毒者,乃畢斯麥之外交手段也。
畢斯麥以南部德意志富于民權自由思想,不急急與之聯合,而先訂攻守同盟之約,亦具有卓見。
蓋畢斯麥以為,若不能勝法國,則南北雖聯合,終有分裂之患。
若能勝法,則普魯士威力,方且震動歐洲,區區南部諸州,自不怕其不聞風而從我。
必至此時,而統一之,其基礎乃确不可拔也。
維多利亞柱 項羽既勝秦軍,諸侯從壁上觀,無不人人震恐,于是蒲伏入轅門,尊羽為上将軍,諸侯軍皆屬之。
然則不先于異族肆其排擊,而獲勝利,而欲謀本族之聯合統一,吾知其難矣。
路克聖堡之撤兵,普魯士不能不屈服列國之會議者,時機未至也。
及時機已至,則召集軍隊,由鐵道載運,捷如疾風,直逼法京,使拿破侖變攻勢為守勢。
畢斯麥之政策,正所謂守如處女,出如脫兔。
今人做事,隻解得一味遲緩狐疑,卻自謂老成持重,豈不羞死。
法布爾欲救巴黎之圍,來與畢斯麥開講和談判,其責任何等重大,而畢斯麥與法布爾論吸煙事,刺刺不休。
外交家态度,從容如此,可敬可愛。
畢斯麥生平以鐵血為政略,似其人為專尚血氣之人,而不知彼乃善制血氣之人也。
觀其當師丹圍攻時,成敗未可知,而彼徹夜讀小說,此皆自鎮其心之法也。
蓋辦大事人,最怕腦筋激刺大烈,腦筋一受外界之激刺,則必有粗暴之弊。
一粗暴,則慮事必不能周,計劃便不能遠到。
故必須用全力以自裁制,而後方不至于憤事也。
今人一遇事變,便至張皇,往往措置失當,何不以畢斯麥為法乎? 當鐵血宰相初開幕
于是畢斯麥數十年所懷抱統一之大志,卒告成功矣。
當巴黎圍攻之時,法國政府命啟歐爾為委員長,遊說各國,乞解巴黎之圍。
然列強已受畢斯麥之籠絡,宣告中立,故皆不肯幹涉其事。
二月二十一日,啟歐爾又求見畢斯麥,開和議。
畢斯麥乃提出三條,要求法國。
(一)法國當割讓歐爾薩斯,及東部羅脫林墾與普魯士(面積四七○○方英裡。
人口百五十萬)。
(二)法國宜賠兵費六十億佛郎。
(三)兵費全額未付清以前,普魯士以三萬兵駐巴黎。
啟歐爾與畢斯麥對坐于一長方桌子上,用德語談判。
啟歐爾曰:“法國之富,不足以付六十億之償金,無此費力,而負債,是使法國為詐僞也。
”畢斯麥乃減至五十億,啟歐爾猶不肯,曰:“法國之力,隻能二十億。
”畢斯麥大怒,離坐厲聲而言曰:“公等如此強硬,是否尚欲繼續戰争乎?”啟歐爾亦憤甚,操法語而言曰:“嗟夫!此真不可争之強掠也。
”畢斯麥冷笑謂啟歐爾曰:“餘亦通法語,然德國固戰勝國也,請足下仍用德語相談。
” 普法議和 時啟歐爾與法布爾均為講和委員,當談論激烈之際,畢斯麥以煙卷進于法布爾前,法布爾不嗜煙,乃辭不吸。
畢斯麥曰:“足下不吸煙乎?餘不能不為足下憾也。
試思人當吸煙時,必支煙卷于指間,又必留意使之不墜落。
以此之故,身體不敢激烈振動,而心意亦因以舒徐,不陷于粗暴矣。
故吸煙者,正可使人入于快樂之境也。
足下更試看煙卷中之煙,騰騰而升于空際,其狀婉轉屈曲,令見者目為之爽。
而同時又有香氣撲鼻而過,令人心醉。
于是降其圭角,開始談判,而談判乃能圓滑靈敏矣。
夫吾輩外交家之任務,豈非以圓滑靈敏,而後乃收其效耶?”法布爾無以應。
畢斯麥嘗言:凡為外交家,不能尚血氣,當力制其熱情,而學冷淡之态度。
故彼當心緒繁亂時,必讀小說以自鎮。
師丹之戰,兩軍勝敗未決,畢斯麥通宵讀小說不釋。
其後法國書記官,夜半往訪之,見畢斯麥橫于卧蓐,床頭燃燭,正在讀法蘭西小說也。
旁觀以為如此公務繁忙,畢斯麥何以尚有餘暇讀小說,而不知畢斯麥正以小說而自制其激烈之熱情也。
講和談判既久,法國卒以五十億佛郎賠德國,于是條約告成。
普軍得勝而歸,修維多利之柱,以為戰功之紀念。
于是開國會于伯林,決定普魯士之王統。
世世為德意志帝國之元首,及海陸軍之大元帥。
改聯邦議會及國會為帝國議會,置上下議院,聯邦首相兼為上議院議長。
于是畢斯麥為上議院議長,又以功封公爵。
普魯士朝野上下,前此反對畢斯麥,欲殺而甘心者,至是乃人人稱其功矣。
【批評】 觀畢斯麥欲與奧國開戰,而頻頻結歡于俄,終訂密約,使俄助己。
又與羅馬訂盟,以牽掣奧大利。
而拿破侖不知,尚拟進軍德意志,後與奧意聯合以抗普魯士。
不料戰書甫下,而奧意均宣告中立矣。
故普法之戰,普兵雖猛于炮擊,而其中最猛最毒者,乃畢斯麥之外交手段也。
畢斯麥以南部德意志富于民權自由思想,不急急與之聯合,而先訂攻守同盟之約,亦具有卓見。
蓋畢斯麥以為,若不能勝法國,則南北雖聯合,終有分裂之患。
若能勝法,則普魯士威力,方且震動歐洲,區區南部諸州,自不怕其不聞風而從我。
必至此時,而統一之,其基礎乃确不可拔也。
維多利亞柱 項羽既勝秦軍,諸侯從壁上觀,無不人人震恐,于是蒲伏入轅門,尊羽為上将軍,諸侯軍皆屬之。
然則不先于異族肆其排擊,而獲勝利,而欲謀本族之聯合統一,吾知其難矣。
路克聖堡之撤兵,普魯士不能不屈服列國之會議者,時機未至也。
及時機已至,則召集軍隊,由鐵道載運,捷如疾風,直逼法京,使拿破侖變攻勢為守勢。
畢斯麥之政策,正所謂守如處女,出如脫兔。
今人做事,隻解得一味遲緩狐疑,卻自謂老成持重,豈不羞死。
法布爾欲救巴黎之圍,來與畢斯麥開講和談判,其責任何等重大,而畢斯麥與法布爾論吸煙事,刺刺不休。
外交家态度,從容如此,可敬可愛。
畢斯麥生平以鐵血為政略,似其人為專尚血氣之人,而不知彼乃善制血氣之人也。
觀其當師丹圍攻時,成敗未可知,而彼徹夜讀小說,此皆自鎮其心之法也。
蓋辦大事人,最怕腦筋激刺大烈,腦筋一受外界之激刺,則必有粗暴之弊。
一粗暴,則慮事必不能周,計劃便不能遠到。
故必須用全力以自裁制,而後方不至于憤事也。
今人一遇事變,便至張皇,往往措置失當,何不以畢斯麥為法乎? 當鐵血宰相初開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