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章 普法戰争
關燈
小
中
大
時,朝野上下,人人反對,甚至視之如蛇蠍焉。
及鐵血政略,奏功三次,于是前之反對者,今乃歡迎,卒不出畢斯麥之所料。
雖然,畢斯麥前之不恤人言,非如今世人不顧羞恥,甘冒不韪也。
蓋彼所不恤者,一時之人言也,彼知犧牲一時之名譽終可求得最後之名譽,故敢與一時之輿論為敵。
今人之敢與輿論為敵者,試問其是否有求得最後名譽之心乎?曰非也,彼蓋不過以名譽殉利祿而已。
故不有求得最後名譽之心,而甘與輿論為敵者,謂之冥頑。
遇一時輿論之反對,而即縮首裹足,不肯斷行其大計者,謂之怯懦。
冥頑怯懦,大之皆足以誤國,小之皆足以自誤其身,吾願青年人慎之。
普奧戰争結束後,北德意志聯邦的霸主權力歸屬于普魯士,法國拿破侖三世對此很是顧忌。
因為拿破侖三世本來就把擴大法國領土版圖作為目标。
想要擴大法國領土面積,就不能不寄希望于德國分裂。
現在普奧達成和平協議,德國聯邦統一的大業已經告成,德國這個國家顯然已經形成了讓人難以撼動的局面,這對法國的戰略極為不利。
于是法國派遣使者到普魯士,要求履行之前将萊茵河東岸地區割讓給法國的約定。
在這之前,有一個叫路克聖堡的公國,在普奧戰争之前,這個公國是屬于聯邦國家之一,等到普魯士戰勝奧地利,普魯士國王成為聯邦元首後,當時北德意志的各個聯邦國家已經都合成一體,但路克聖堡公國不在其中。
于是拿破侖想要将路克聖堡歸并到法國。
此時普魯士在路克聖堡駐紮有軍隊,拿破侖要求普魯士撤去駐兵,普魯士沒有同意。
1867年,在倫敦召開的列國會議約定路克聖堡成為永世中立國,普魯士沒有辦法才撤出駐紮的軍隊。
當時畢斯麥因為北德意志才剛剛建立,南德意志還沒有統一,并且奧地利剛戰敗又怕他報仇,因此不能夠再和法國交惡,于是暫時服從了各列國的決議。
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着急統一德意志南北各國,要求畢斯麥抓緊制定戰略計劃,而畢斯麥認為統一的時機尚未形成。
當時南德意志的各個邦國民主權力思想盛行,人民喜歡自由。
畢斯麥認為,如果立即統一南德意志,恐怕國家的基礎不牢固,很快會産生分裂的隐患,于是先和南部的各個邦國簽訂攻守同盟的約定。
拿破侖三世聽說德意志聯邦形成南北同盟關系,更加害怕,自認為萊茵河東岸地區終究得不到,不如和普魯士開戰一決勝負。
當時還有另外一件事,愈發促成了普法戰争的時機,這就是西班牙王位的繼承問題。
當時西班牙建立了憲政制度,驅逐了西班牙女王,女王潛逃至法國。
西班牙于是讨論迎立德國的皇族禮阿保爾繼承王位。
禮阿保爾召開皇族會議,說這件事容易引發外交矛盾,不如辭去西班牙王位。
當時畢斯麥因生病在别的地方休養,沒有參與讨論,等到他回來後堅決反對這個意見,認為如果答應西班牙的請求,對德國的經濟政治都會獲得利益,于是勸說鼓動禮阿保爾立即到西班牙任職。
7月13日,普魯士将這件事通告給了其他國家。
拿破侖聽說後極為震怒,派遣一名使者告訴普魯士國王威廉說,應該命令禮阿保爾辭去西班牙國王職務。
然後又通過公使照會,親自和普魯士國王會談,指出禮阿保爾如果不辭職,必然會導緻難以預料的禍患。
普魯士國王回應說這件事應當征求禮阿保爾的意見,等待他的答複。
不久禮阿保爾的回複收到了,說如果因為這件事引發外交糾紛,那麼自己願意辭職。
就在這件事基本确定的時候,法國主戰派又來見普魯士國王,說普魯士國王應當立下誓言,今後永遠不能讓德國皇族繼承西班牙的王位。
普魯士國王憤怒地拒絕了。
當時普魯士國王沒在柏林,就把這件事通過電報發給畢斯麥。
畢斯麥正在和毛奇将軍共進晚餐,收到電文後立即将内容抄錄給各家新聞報刊,要求報紙用二号大字刊登轉發此事,而且批評法國這麼做的不對之處,專門用來刺激法國人,使法國盡快發動戰争。
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看到後,果然大怒,法國的普通群衆的情緒也異常激動、憤慨。
畢斯麥知道戰争時機已經逼近,于是考慮重新讨好俄國,所以修訂巴黎條約,擴大俄國的利益。
正好俄國沙皇抵達歐姆斯,畢斯麥會見了俄國沙皇,又簽訂了秘密條約,讓俄國幫助普魯士。
當時拿破侖三世想要和奧地利聯合,而畢斯麥則又和意大利簽訂協約,從而牽制奧地利。
威廉一世從歐姆斯返回柏林後,拟定戰争預算支出議案提交國會審議。
國會讨論後決定籌集一億多元作為軍事費用。
普魯士于是向法國宣戰。
法國軍隊共33萬6千人,拿破侖三世自己擔任
及鐵血政略,奏功三次,于是前之反對者,今乃歡迎,卒不出畢斯麥之所料。
雖然,畢斯麥前之不恤人言,非如今世人不顧羞恥,甘冒不韪也。
蓋彼所不恤者,一時之人言也,彼知犧牲一時之名譽終可求得最後之名譽,故敢與一時之輿論為敵。
今人之敢與輿論為敵者,試問其是否有求得最後名譽之心乎?曰非也,彼蓋不過以名譽殉利祿而已。
故不有求得最後名譽之心,而甘與輿論為敵者,謂之冥頑。
遇一時輿論之反對,而即縮首裹足,不肯斷行其大計者,謂之怯懦。
冥頑怯懦,大之皆足以誤國,小之皆足以自誤其身,吾願青年人慎之。
普奧戰争結束後,北德意志聯邦的霸主權力歸屬于普魯士,法國拿破侖三世對此很是顧忌。
因為拿破侖三世本來就把擴大法國領土版圖作為目标。
想要擴大法國領土面積,就不能不寄希望于德國分裂。
現在普奧達成和平協議,德國聯邦統一的大業已經告成,德國這個國家顯然已經形成了讓人難以撼動的局面,這對法國的戰略極為不利。
于是法國派遣使者到普魯士,要求履行之前将萊茵河東岸地區割讓給法國的約定。
在這之前,有一個叫路克聖堡的公國,在普奧戰争之前,這個公國是屬于聯邦國家之一,等到普魯士戰勝奧地利,普魯士國王成為聯邦元首後,當時北德意志的各個聯邦國家已經都合成一體,但路克聖堡公國不在其中。
于是拿破侖想要将路克聖堡歸并到法國。
此時普魯士在路克聖堡駐紮有軍隊,拿破侖要求普魯士撤去駐兵,普魯士沒有同意。
1867年,在倫敦召開的列國會議約定路克聖堡成為永世中立國,普魯士沒有辦法才撤出駐紮的軍隊。
當時畢斯麥因為北德意志才剛剛建立,南德意志還沒有統一,并且奧地利剛戰敗又怕他報仇,因此不能夠再和法國交惡,于是暫時服從了各列國的決議。
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着急統一德意志南北各國,要求畢斯麥抓緊制定戰略計劃,而畢斯麥認為統一的時機尚未形成。
當時南德意志的各個邦國民主權力思想盛行,人民喜歡自由。
畢斯麥認為,如果立即統一南德意志,恐怕國家的基礎不牢固,很快會産生分裂的隐患,于是先和南部的各個邦國簽訂攻守同盟的約定。
拿破侖三世聽說德意志聯邦形成南北同盟關系,更加害怕,自認為萊茵河東岸地區終究得不到,不如和普魯士開戰一決勝負。
當時還有另外一件事,愈發促成了普法戰争的時機,這就是西班牙王位的繼承問題。
當時西班牙建立了憲政制度,驅逐了西班牙女王,女王潛逃至法國。
西班牙于是讨論迎立德國的皇族禮阿保爾繼承王位。
禮阿保爾召開皇族會議,說這件事容易引發外交矛盾,不如辭去西班牙王位。
當時畢斯麥因生病在别的地方休養,沒有參與讨論,等到他回來後堅決反對這個意見,認為如果答應西班牙的請求,對德國的經濟政治都會獲得利益,于是勸說鼓動禮阿保爾立即到西班牙任職。
7月13日,普魯士将這件事通告給了其他國家。
拿破侖聽說後極為震怒,派遣一名使者告訴普魯士國王威廉說,應該命令禮阿保爾辭去西班牙國王職務。
然後又通過公使照會,親自和普魯士國王會談,指出禮阿保爾如果不辭職,必然會導緻難以預料的禍患。
普魯士國王回應說這件事應當征求禮阿保爾的意見,等待他的答複。
不久禮阿保爾的回複收到了,說如果因為這件事引發外交糾紛,那麼自己願意辭職。
就在這件事基本确定的時候,法國主戰派又來見普魯士國王,說普魯士國王應當立下誓言,今後永遠不能讓德國皇族繼承西班牙的王位。
普魯士國王憤怒地拒絕了。
當時普魯士國王沒在柏林,就把這件事通過電報發給畢斯麥。
畢斯麥正在和毛奇将軍共進晚餐,收到電文後立即将内容抄錄給各家新聞報刊,要求報紙用二号大字刊登轉發此事,而且批評法國這麼做的不對之處,專門用來刺激法國人,使法國盡快發動戰争。
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看到後,果然大怒,法國的普通群衆的情緒也異常激動、憤慨。
畢斯麥知道戰争時機已經逼近,于是考慮重新讨好俄國,所以修訂巴黎條約,擴大俄國的利益。
正好俄國沙皇抵達歐姆斯,畢斯麥會見了俄國沙皇,又簽訂了秘密條約,讓俄國幫助普魯士。
當時拿破侖三世想要和奧地利聯合,而畢斯麥則又和意大利簽訂協約,從而牽制奧地利。
威廉一世從歐姆斯返回柏林後,拟定戰争預算支出議案提交國會審議。
國會讨論後決定籌集一億多元作為軍事費用。
普魯士于是向法國宣戰。
法國軍隊共33萬6千人,拿破侖三世自己擔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