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章 普奧戰争
關燈
小
中
大
了很久也沒有決出勝負,畢斯麥非常擔憂。
當時普魯士的将軍是毛奇,畢斯麥想要試探一下毛奇的狀态如何,于是騎馬飛奔到一個高地上,毛奇正在這個高地上指揮作戰,看到畢斯麥來了趕緊去迎接。
畢斯麥知道毛奇喜好抽煙,于是準備了一隻好煙一隻劣煙,心裡想對這次戰役如果毛奇心裡有打勝仗的把握,則心裡不會躁亂不安,必然會選擇抽那隻好煙。
于是跟毛奇說:“将軍作戰辛苦,何不稍作休息,抽根煙歇歇。
”說完就把兩根煙遞了上去,毛奇很高興,選擇了其中的好煙點着了抽。
畢斯麥非常高興,回去後告訴别人說,毛奇态度鎮定,我方軍隊必然會勝利。
不久,普魯士軍隊果然赢得重大勝利。
畢斯麥和威廉一世君臣關系非常好。
當普奧兩軍激戰時,威廉一世騎馬親自到槍林彈雨的作戰一線,畢斯麥擔心威廉一世會遭遇難以預料的危險,勸谏他往後方撤退。
威廉說:“我的戰士為國家勇往直前,我又怎麼忍心唯獨自己呆在安全的地方呢?”畢斯麥感動得淚流滿面,又大聲勸谏說:“您要出點什麼事,我作為宰相還有什麼臉面對國家人民?”威廉對他的話深受感動,于是掉轉馬頭稍微往後退了一段,然而威廉看到普魯士軍人奮勇異常,心裡想着士兵這麼奮不顧身,不忍心自己躲在安全的地方,于是放松缰繩,騎馬緩行,不願意退得太快。
畢斯麥暗中用馬鞭打威廉坐騎的後足,于是馬快速跳躍奔跑,威廉才脫離危險之地。
法國皇帝拿破侖聽說普魯士赢得勝利,想要插手幹涉,要求普魯士撤退,又告訴奧地利說自己願意調停兩國戰争,心想要獲得兩國的酬謝。
畢斯麥明白他的意圖,于是明确拒絕了。
8月23日,普奧兩國達成和解,奧地利賠償普魯士戰争軍費兩千萬,休勒斯、霍爾斯、哈諾維爾、赫金、奈索、弗蘭克等地區都割讓給普魯士。
1867年,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被推舉為德國聯邦的元首,設立代表聯邦國家的聯邦議會,又設立一個國家議會,統一聯邦軍事制度,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自己擔任聯邦軍隊大元帥。
于是北德意志聯邦的基本架構已經基本形成。
當時的聯邦首相就是畢斯麥。
【評論】 做外交家的難點在于不要失去有利時機而已。
開展外交工作不是僅憑空口白話就能取得成功,要和别人親近,必須要有讓别人堅信不疑的依據,和人疏遠關系也是這樣。
波蘭暴亂,法國和奧地利認為不應該幹涉這件事,但是畢斯麥則與俄國秘密簽約,派遣軍隊幫助俄國平定叛亂。
俄國人對待普魯士和奧地利,究竟對誰更親近誰更疏遠呢?因此,無怪乎和普魯士之間的感情更為融洽,而且視為彼此利害攸關的國家,以至于和奧地利雖然同屬一個種族,最後看着奧地利失敗卻沒有出兵救援。
這不是畢斯麥的功勞嗎? 普魯士國王将到弗蘭克去,這和楚懷王将到秦國武關赴約情況類似。
然而屈原的勸說沒有被采納,導緻楚懷王被秦國拘禁;畢斯麥的勸谏被采納了,普魯士于是能夠揚眉吐氣。
屈原祖上曆代在楚國為官,這與畢斯麥和德國的關系如同一家,基本上是一樣的,但是君主卻有很大差别,導緻兩個結果不同,固然也有屈原不善于權術的原因。
蘇明允說,我贊成張儀、蘇秦的權術,不贊成他們的心機;我贊成龍逄比幹的忠心,不贊成他們做事的方法。
像畢斯麥這樣的人,是兼具張儀、蘇秦的權術和龍逄、比幹的忠心吧。
世人學習畢斯麥,如果隻學習他的權術,不學習他的忠心,則恰恰成為了張儀、蘇秦這樣的人,怎麼值得取法為訓呢? 我們看普奧戰争,其實普魯士處境非常危險,當時聯邦其他國家與奧地利結成同盟抵抗普魯士,這是第一個危險;普魯士不允許丹麥等各個公國以獨立主權加入聯邦,喪失了各個公國的支持,他們自然會跟奧地利結合,這是第二個危險;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生性狡詐,唯利是圖,很難保證他不在暗中幫助奧地利和其他聯邦,這是第三個危險。
而畢斯麥當時的策略是先赢得俄國的支持,然後許諾給予法國利益,最後是與意大利結成同盟關系。
然而俄國和法國不能明目張膽地幫助普魯士,可以說這次的勝算實際是得益于和意大利的結盟。
和意大利結盟,那麼奧地利則腹背受敵。
普魯士戰勝奧地利後,威廉馬上就被推舉為聯邦元首,可以看出不排除異族,普魯士始終不會有獨立的希望,這是畢斯麥甯可冒着這麼多危險和困難也不願意容忍一時的原因。
當時普魯士的将軍是毛奇,畢斯麥想要試探一下毛奇的狀态如何,于是騎馬飛奔到一個高地上,毛奇正在這個高地上指揮作戰,看到畢斯麥來了趕緊去迎接。
畢斯麥知道毛奇喜好抽煙,于是準備了一隻好煙一隻劣煙,心裡想對這次戰役如果毛奇心裡有打勝仗的把握,則心裡不會躁亂不安,必然會選擇抽那隻好煙。
于是跟毛奇說:“将軍作戰辛苦,何不稍作休息,抽根煙歇歇。
”說完就把兩根煙遞了上去,毛奇很高興,選擇了其中的好煙點着了抽。
畢斯麥非常高興,回去後告訴别人說,毛奇态度鎮定,我方軍隊必然會勝利。
不久,普魯士軍隊果然赢得重大勝利。
畢斯麥和威廉一世君臣關系非常好。
當普奧兩軍激戰時,威廉一世騎馬親自到槍林彈雨的作戰一線,畢斯麥擔心威廉一世會遭遇難以預料的危險,勸谏他往後方撤退。
威廉說:“我的戰士為國家勇往直前,我又怎麼忍心唯獨自己呆在安全的地方呢?”畢斯麥感動得淚流滿面,又大聲勸谏說:“您要出點什麼事,我作為宰相還有什麼臉面對國家人民?”威廉對他的話深受感動,于是掉轉馬頭稍微往後退了一段,然而威廉看到普魯士軍人奮勇異常,心裡想着士兵這麼奮不顧身,不忍心自己躲在安全的地方,于是放松缰繩,騎馬緩行,不願意退得太快。
畢斯麥暗中用馬鞭打威廉坐騎的後足,于是馬快速跳躍奔跑,威廉才脫離危險之地。
法國皇帝拿破侖聽說普魯士赢得勝利,想要插手幹涉,要求普魯士撤退,又告訴奧地利說自己願意調停兩國戰争,心想要獲得兩國的酬謝。
畢斯麥明白他的意圖,于是明确拒絕了。
8月23日,普奧兩國達成和解,奧地利賠償普魯士戰争軍費兩千萬,休勒斯、霍爾斯、哈諾維爾、赫金、奈索、弗蘭克等地區都割讓給普魯士。
1867年,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被推舉為德國聯邦的元首,設立代表聯邦國家的聯邦議會,又設立一個國家議會,統一聯邦軍事制度,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自己擔任聯邦軍隊大元帥。
于是北德意志聯邦的基本架構已經基本形成。
當時的聯邦首相就是畢斯麥。
【評論】 做外交家的難點在于不要失去有利時機而已。
開展外交工作不是僅憑空口白話就能取得成功,要和别人親近,必須要有讓别人堅信不疑的依據,和人疏遠關系也是這樣。
波蘭暴亂,法國和奧地利認為不應該幹涉這件事,但是畢斯麥則與俄國秘密簽約,派遣軍隊幫助俄國平定叛亂。
俄國人對待普魯士和奧地利,究竟對誰更親近誰更疏遠呢?因此,無怪乎和普魯士之間的感情更為融洽,而且視為彼此利害攸關的國家,以至于和奧地利雖然同屬一個種族,最後看着奧地利失敗卻沒有出兵救援。
這不是畢斯麥的功勞嗎? 普魯士國王将到弗蘭克去,這和楚懷王将到秦國武關赴約情況類似。
然而屈原的勸說沒有被采納,導緻楚懷王被秦國拘禁;畢斯麥的勸谏被采納了,普魯士于是能夠揚眉吐氣。
屈原祖上曆代在楚國為官,這與畢斯麥和德國的關系如同一家,基本上是一樣的,但是君主卻有很大差别,導緻兩個結果不同,固然也有屈原不善于權術的原因。
蘇明允說,我贊成張儀、蘇秦的權術,不贊成他們的心機;我贊成龍逄比幹的忠心,不贊成他們做事的方法。
像畢斯麥這樣的人,是兼具張儀、蘇秦的權術和龍逄、比幹的忠心吧。
世人學習畢斯麥,如果隻學習他的權術,不學習他的忠心,則恰恰成為了張儀、蘇秦這樣的人,怎麼值得取法為訓呢? 我們看普奧戰争,其實普魯士處境非常危險,當時聯邦其他國家與奧地利結成同盟抵抗普魯士,這是第一個危險;普魯士不允許丹麥等各個公國以獨立主權加入聯邦,喪失了各個公國的支持,他們自然會跟奧地利結合,這是第二個危險;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生性狡詐,唯利是圖,很難保證他不在暗中幫助奧地利和其他聯邦,這是第三個危險。
而畢斯麥當時的策略是先赢得俄國的支持,然後許諾給予法國利益,最後是與意大利結成同盟關系。
然而俄國和法國不能明目張膽地幫助普魯士,可以說這次的勝算實際是得益于和意大利的結盟。
和意大利結盟,那麼奧地利則腹背受敵。
普魯士戰勝奧地利後,威廉馬上就被推舉為聯邦元首,可以看出不排除異族,普魯士始終不會有獨立的希望,這是畢斯麥甯可冒着這麼多危險和困難也不願意容忍一時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