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章 普奧戰争
關燈
小
中
大
自己的威力,對奧地利産生二心,而且可以激起國内群衆的雄心,使民心一緻對外。
此外還有一件事,可以看出畢斯麥處心積慮謀劃攻打奧地利不止一時半會,就是弗蘭克憲法修正事件。
1863年8月,奧地利皇帝弗朗西斯與普魯士國王威廉在佳士他因會談。
談到修正聯邦憲法的事情時,普魯士國王含糊答應了。
于是奧地利在8月14日召集聯邦各個君主到弗蘭克,這個會議唯獨包括普魯士在内的三個小國家沒有去。
奧地利皇帝于是命令沙克蘇尼亞王帶着書信去邀請普魯士國王,書信中各個王國領導都署名了,畢斯麥認為這個會議肯定不利于普魯士,就勸威廉不要前去參會,而且竭力勸谏說:“您要參加這個會,我就立即辭去宰相職務。
”威廉于是聽從他的勸告,果然沒去。
在這個會議上,奧地利所提出的要求都得到了通過。
畢斯麥突然宣告這個會上所作的決議是無效的,指出修正聯邦憲法,奧地利和普魯士享有同等權利,現在普魯士沒有參與會議表決,那麼這個會上通過的決議自然就不能産生效力。
于是奧地利的計劃就不能實現,普奧兩國的外交關系更加變得像水火一樣不能兼容。
(二)戰争概況 發動戰争的時機已經成熟,普奧兩個國家之所以沒有立即交戰,隻是因為開戰的時候沒到,而且沒有什麼作為開戰的借口。
然而,戰争的意圖沒有一天停止。
果然不久就發生了丹麥戰争和普奧兩國締結條約的事。
有關丹麥戰争的事,前面已經詳細述說了,下面僅詳細列舉條約内容。
1865年8月,普、奧兩國因為丹麥戰争,締結了盟約。
雙方約定如下: ●普、奧兩國對于休勒斯及霍爾斯兩個公國,擁有共同管理權,普魯士對休勒斯享有管轄權,奧地利對霍爾斯享有管轄權。
●奧地利将羅因堡公國的歸屬權讓渡給普魯士,普魯士向奧地利支付補償費用200萬元。
●倫芝堡和啟爾兩個地方作為聯邦國家共同擁有的屬地,但隻有普魯士對啟爾具有支配權力,霍爾斯的鐵路和電纜也由普魯士負責修建。
這個條約簽訂後,普魯士所獲得的利益比奧地利多,奧地利及其他聯邦感到非常不公平。
于是奧地利和各聯邦結成同盟關系,共同反對普魯士。
在這之前的俄國和土耳其的戰争,奧地利強求普魯士共同抵抗俄國,畢斯麥不同意。
等到召開巴黎會議,奧地利極為憤慨,竭力拒絕普魯士參加會議。
1863年,奧地利在弗蘭克召集聯邦會議,畢斯麥又提出拒絕參加這個會議。
普奧兩個國家關系本來就已經緊張,等到這個條約出來後,奧地利越發不滿普魯士輕視自己,于是引發了兩國戰争。
當戰争即将爆發的時候,畢斯麥首先籠絡意大利,确保意大利不協助奧地利,又和拿破侖三世簽訂條約,普魯士許諾割讓萊茵河東部領土給法國,法國要承認普魯士可以吞并休勒斯、霍爾斯、洛因布等幾個公國。
條約簽訂後,拿破侖又在暗地裡和奧地利約定,如果奧地利獲勝,應當将西勒亞割讓給法國。
拿破侖三世也善于外交工作,跟普魯士和奧地利簽訂條約後,認為不論哪個國家赢得戰争,法國都能夠獲得割讓土地的利益;然後又想,兩國作戰,必然會有勝敗,法國能得到戰勝國的土地,就必然不能獲得戰敗國的土地,因此不如在巴黎召開列國會議,調解兩國糾紛。
這樣拿破侖三世名義上是維護和平,實際上是想赢得普奧兩國的好感,借此可以圖謀兩個國家的報酬。
這時,奧地利已經與聯邦結成同盟,共同抵抗普魯士,自認為勢力已經非常雄厚,可以一舉打敗普魯士軍隊,因此拒絕了拿破侖三世提出的意見。
同時畢斯麥也急于和奧地利開戰,因此也推辭了拿破侖三世的主張。
奧地利甚至向普魯士提議說,普魯士如果允許休勒斯、霍爾斯公國以獨立主權公國的身份加入日耳曼聯邦,那麼就可以避免爆發戰争。
畢斯麥十分生氣,回信給奧地利政府說,奧地利如果讓這幾個新加盟國家的海陸軍隊歸由普魯士管制,還有将防衛丹麥的戰略要地轉讓給普魯士,那麼普魯士就會同意奧地利的請求。
奧地利政府收到函複後,知道普魯士不會讓各個公國獨立,于是打定主意開戰。
1866年,普魯士向奧地利遞交戰書,同時意大利也向奧地利宣戰。
普魯士立即進入霍爾斯區域迎戰奧地利軍隊,威廉一世親自監督作戰,宰相畢斯麥也跟随到前線。
兩軍交戰後火力極其猛烈,打
此外還有一件事,可以看出畢斯麥處心積慮謀劃攻打奧地利不止一時半會,就是弗蘭克憲法修正事件。
1863年8月,奧地利皇帝弗朗西斯與普魯士國王威廉在佳士他因會談。
談到修正聯邦憲法的事情時,普魯士國王含糊答應了。
于是奧地利在8月14日召集聯邦各個君主到弗蘭克,這個會議唯獨包括普魯士在内的三個小國家沒有去。
奧地利皇帝于是命令沙克蘇尼亞王帶着書信去邀請普魯士國王,書信中各個王國領導都署名了,畢斯麥認為這個會議肯定不利于普魯士,就勸威廉不要前去參會,而且竭力勸谏說:“您要參加這個會,我就立即辭去宰相職務。
”威廉于是聽從他的勸告,果然沒去。
在這個會議上,奧地利所提出的要求都得到了通過。
畢斯麥突然宣告這個會上所作的決議是無效的,指出修正聯邦憲法,奧地利和普魯士享有同等權利,現在普魯士沒有參與會議表決,那麼這個會上通過的決議自然就不能産生效力。
于是奧地利的計劃就不能實現,普奧兩國的外交關系更加變得像水火一樣不能兼容。
(二)戰争概況 發動戰争的時機已經成熟,普奧兩個國家之所以沒有立即交戰,隻是因為開戰的時候沒到,而且沒有什麼作為開戰的借口。
然而,戰争的意圖沒有一天停止。
果然不久就發生了丹麥戰争和普奧兩國締結條約的事。
有關丹麥戰争的事,前面已經詳細述說了,下面僅詳細列舉條約内容。
1865年8月,普、奧兩國因為丹麥戰争,締結了盟約。
雙方約定如下: ●普、奧兩國對于休勒斯及霍爾斯兩個公國,擁有共同管理權,普魯士對休勒斯享有管轄權,奧地利對霍爾斯享有管轄權。
●奧地利将羅因堡公國的歸屬權讓渡給普魯士,普魯士向奧地利支付補償費用200萬元。
●倫芝堡和啟爾兩個地方作為聯邦國家共同擁有的屬地,但隻有普魯士對啟爾具有支配權力,霍爾斯的鐵路和電纜也由普魯士負責修建。
這個條約簽訂後,普魯士所獲得的利益比奧地利多,奧地利及其他聯邦感到非常不公平。
于是奧地利和各聯邦結成同盟關系,共同反對普魯士。
在這之前的俄國和土耳其的戰争,奧地利強求普魯士共同抵抗俄國,畢斯麥不同意。
等到召開巴黎會議,奧地利極為憤慨,竭力拒絕普魯士參加會議。
1863年,奧地利在弗蘭克召集聯邦會議,畢斯麥又提出拒絕參加這個會議。
普奧兩個國家關系本來就已經緊張,等到這個條約出來後,奧地利越發不滿普魯士輕視自己,于是引發了兩國戰争。
當戰争即将爆發的時候,畢斯麥首先籠絡意大利,确保意大利不協助奧地利,又和拿破侖三世簽訂條約,普魯士許諾割讓萊茵河東部領土給法國,法國要承認普魯士可以吞并休勒斯、霍爾斯、洛因布等幾個公國。
條約簽訂後,拿破侖又在暗地裡和奧地利約定,如果奧地利獲勝,應當将西勒亞割讓給法國。
拿破侖三世也善于外交工作,跟普魯士和奧地利簽訂條約後,認為不論哪個國家赢得戰争,法國都能夠獲得割讓土地的利益;然後又想,兩國作戰,必然會有勝敗,法國能得到戰勝國的土地,就必然不能獲得戰敗國的土地,因此不如在巴黎召開列國會議,調解兩國糾紛。
這樣拿破侖三世名義上是維護和平,實際上是想赢得普奧兩國的好感,借此可以圖謀兩個國家的報酬。
這時,奧地利已經與聯邦結成同盟,共同抵抗普魯士,自認為勢力已經非常雄厚,可以一舉打敗普魯士軍隊,因此拒絕了拿破侖三世提出的意見。
同時畢斯麥也急于和奧地利開戰,因此也推辭了拿破侖三世的主張。
奧地利甚至向普魯士提議說,普魯士如果允許休勒斯、霍爾斯公國以獨立主權公國的身份加入日耳曼聯邦,那麼就可以避免爆發戰争。
畢斯麥十分生氣,回信給奧地利政府說,奧地利如果讓這幾個新加盟國家的海陸軍隊歸由普魯士管制,還有将防衛丹麥的戰略要地轉讓給普魯士,那麼普魯士就會同意奧地利的請求。
奧地利政府收到函複後,知道普魯士不會讓各個公國獨立,于是打定主意開戰。
1866年,普魯士向奧地利遞交戰書,同時意大利也向奧地利宣戰。
普魯士立即進入霍爾斯區域迎戰奧地利軍隊,威廉一世親自監督作戰,宰相畢斯麥也跟随到前線。
兩軍交戰後火力極其猛烈,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