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章 普奧戰争
關燈
小
中
大
時普軍大将乃毛奇也,畢斯麥一探毛奇之态度,乃馳馬上一高邱。
毛奇正在高邱上督戰,見畢斯麥至,趣而迎之。
畢靳麥知毛奇嗜煙,乃吸煙卷二枝,美惡各一。
意謂當此血戰,毛奇若已有勝算,則心意不亂,必能擇其美者。
乃謂毛奇曰:“将軍苦戰,盍稍休,吸煙卷乎。
”語畢,以二煙卷進。
毛奇歡然,擇其美者,取火吸之。
畢斯麥大喜,退告人曰:毛奇态度從容,吾軍必勝矣。
少頃,普軍果大捷。
畢斯麥與威廉一世極相得。
當兩軍戰鬥時,威廉一世自臨陣立馬于硝煙彈雨之間,畢斯麥恐帝遭不測,勸帝退避。
威廉曰:朕之兵卒,為祖國挺身奮鬥,朕何忍獨置身于安地。
畢斯麥感泣不能仰視,又大聲谏曰:陛下若有危急,臣為宰相,何面目對國民?威廉感其言,乃挽其馬首稍退。
然威廉見普軍甚奮勇,心念兵士盡力,不忍獨安,緩辔徐行,不忍遽退。
畢斯麥暗以長鞭蹴馬足,馬躍而奔,威廉乃脫險。
法帝拿破侖,聞普軍獲勝,欲幹涉其事,令普魯士退兵。
又告奧國,言彼願為調停,其意欲得兩國之酬勞也。
畢斯麥知其意,乃力拒之。
八月二十三日,普奧二國結和,奧國出償金二千萬,休勒斯、霍爾斯、哈諾維爾、赫金、奈索、弗蘭克各地,悉割讓于普。
千八百六十七年,普國王威廉一世,被舉為聯邦元首,開設代表聯邦政府之聯邦議會,又置一國會。
畫一聯邦兵制,普王威廉一世,自為大元帥。
于是北德意志之聯邦基礎大定。
當時聯邦首相,即畢斯麥也。
【批評】 外交家之難,在于勿失過機會而已。
夫外交之事,非可以空言奏其功也。
其與人親也,必有使人深信不疑之證據,其與人疏也亦然。
波蘭之亂,法奧以為不當幹涉其事,而畢斯麥乃與俄結密約,出兵讨平之。
彼俄人者,其視普之與奧,果何親何疏耶?故不特與普感情融洽,且引為可與同利害之邦,遂至與奧雖有同種族之關系,亦竟坐視而不之救。
豈非畢斯麥之力耶? 普王之将赴佛蘭克也,與楚懷王之将赴武關相類。
然而屈平之說不行,懷王卒為秦虜。
畢斯麥之谏得用,而普魯士乃得吐氣揚眉。
夫屈平之世仕于楚,與畢斯麥與德之關系,其為故家,蓋亦相同,而得君之殊,乃至于是者,固以屈子無術之故耳。
蘇明允曰:張儀蘇秦,吾取其術,不取其心;龍逄比幹,吾取其心,不取其術。
如畢斯麥者,殆儀秦其術,而龍比其心者耶。
雖然,世之學彼者,若但學其術,不學其心,是适為儀秦類耳,豈足訓哉。
觀普奧之役,普魯士實甚可危。
是時聯邦與奧國同盟敵普,一可危也。
普國不許丹麥各公國獨立加盟,失各公國歡心,彼自必與奧相結,二可危也。
法帝拿破侖之狡詐,惟利是圖,難保其不暗助奧國,及各聯邦,三可危也。
而畢斯麥此時政策,則先得俄國歡心,次許法國以利益,最後與意大利同盟。
然俄法并不能明明助普,此次勝算,實得力于與意同盟。
與意同盟,則奧國前後受敵矣。
觀普軍勝奧之後,威廉即被舉為聯邦元首。
可見不排斥異族,普國終無獨立之望,此畢斯麥甯冒許多危難,而不肯容忍于一朝也。
這一章分為兩部分,(一)戰前的準備工作。
(二)戰争的基本情況。
現按此依次加以論述。
(一)戰争前的準備 普魯士與奧地利的戰争計劃,畢斯麥已經在心中醞釀很久了,可以舉三個例子作為參考。
舉例如下: 俄羅斯是斯拉夫民族,和奧地利屬于同一個種族。
奧地利如果與俄國聯合,則普魯士始終将屈居奧地利之下,沒有機會興起。
因此,普魯士想要戰勝奧地利,必須先親近俄國。
畢斯麥親俄的外交政策,前面已經做了論述。
然而外交工作,從感情和利害關系比較,則感情的權重輕,利害關系更為重要。
僅僅靠聯絡感情作為主導,不一定取得成效。
畢斯麥考慮到此,而且當時恰好有可以利用的事,這是什麼事呢?就是1863年的波蘭武裝起義。
波蘭之亂爆發後,畢斯麥在2月份秘密與俄國締結合約,出兵幫助俄國平定暴亂,最終于1864年3月平定了波蘭之亂。
當時,法蘭西和奧地利均對普魯士出兵表示抗議。
畢斯麥對他們的抗議置之不顧。
此次出兵獲得的好處有兩個方面。
一是表現出同情俄羅斯的意思,而且利用這件事離間俄國和奧地利的外交親密關系,使俄羅斯在普魯士攻打奧地利的時候不至于從中阻撓。
二是樹立普魯士的威望,讓各個聯邦攝于
毛奇正在高邱上督戰,見畢斯麥至,趣而迎之。
畢靳麥知毛奇嗜煙,乃吸煙卷二枝,美惡各一。
意謂當此血戰,毛奇若已有勝算,則心意不亂,必能擇其美者。
乃謂毛奇曰:“将軍苦戰,盍稍休,吸煙卷乎。
”語畢,以二煙卷進。
毛奇歡然,擇其美者,取火吸之。
畢斯麥大喜,退告人曰:毛奇态度從容,吾軍必勝矣。
少頃,普軍果大捷。
畢斯麥與威廉一世極相得。
當兩軍戰鬥時,威廉一世自臨陣立馬于硝煙彈雨之間,畢斯麥恐帝遭不測,勸帝退避。
威廉曰:朕之兵卒,為祖國挺身奮鬥,朕何忍獨置身于安地。
畢斯麥感泣不能仰視,又大聲谏曰:陛下若有危急,臣為宰相,何面目對國民?威廉感其言,乃挽其馬首稍退。
然威廉見普軍甚奮勇,心念兵士盡力,不忍獨安,緩辔徐行,不忍遽退。
畢斯麥暗以長鞭蹴馬足,馬躍而奔,威廉乃脫險。
法帝拿破侖,聞普軍獲勝,欲幹涉其事,令普魯士退兵。
又告奧國,言彼願為調停,其意欲得兩國之酬勞也。
畢斯麥知其意,乃力拒之。
八月二十三日,普奧二國結和,奧國出償金二千萬,休勒斯、霍爾斯、哈諾維爾、赫金、奈索、弗蘭克各地,悉割讓于普。
千八百六十七年,普國王威廉一世,被舉為聯邦元首,開設代表聯邦政府之聯邦議會,又置一國會。
畫一聯邦兵制,普王威廉一世,自為大元帥。
于是北德意志之聯邦基礎大定。
當時聯邦首相,即畢斯麥也。
【批評】 外交家之難,在于勿失過機會而已。
夫外交之事,非可以空言奏其功也。
其與人親也,必有使人深信不疑之證據,其與人疏也亦然。
波蘭之亂,法奧以為不當幹涉其事,而畢斯麥乃與俄結密約,出兵讨平之。
彼俄人者,其視普之與奧,果何親何疏耶?故不特與普感情融洽,且引為可與同利害之邦,遂至與奧雖有同種族之關系,亦竟坐視而不之救。
豈非畢斯麥之力耶? 普王之将赴佛蘭克也,與楚懷王之将赴武關相類。
然而屈平之說不行,懷王卒為秦虜。
畢斯麥之谏得用,而普魯士乃得吐氣揚眉。
夫屈平之世仕于楚,與畢斯麥與德之關系,其為故家,蓋亦相同,而得君之殊,乃至于是者,固以屈子無術之故耳。
蘇明允曰:張儀蘇秦,吾取其術,不取其心;龍逄比幹,吾取其心,不取其術。
如畢斯麥者,殆儀秦其術,而龍比其心者耶。
雖然,世之學彼者,若但學其術,不學其心,是适為儀秦類耳,豈足訓哉。
觀普奧之役,普魯士實甚可危。
是時聯邦與奧國同盟敵普,一可危也。
普國不許丹麥各公國獨立加盟,失各公國歡心,彼自必與奧相結,二可危也。
法帝拿破侖之狡詐,惟利是圖,難保其不暗助奧國,及各聯邦,三可危也。
而畢斯麥此時政策,則先得俄國歡心,次許法國以利益,最後與意大利同盟。
然俄法并不能明明助普,此次勝算,實得力于與意同盟。
與意同盟,則奧國前後受敵矣。
觀普軍勝奧之後,威廉即被舉為聯邦元首。
可見不排斥異族,普國終無獨立之望,此畢斯麥甯冒許多危難,而不肯容忍于一朝也。
這一章分為兩部分,(一)戰前的準備工作。
(二)戰争的基本情況。
現按此依次加以論述。
(一)戰争前的準備 普魯士與奧地利的戰争計劃,畢斯麥已經在心中醞釀很久了,可以舉三個例子作為參考。
舉例如下: 俄羅斯是斯拉夫民族,和奧地利屬于同一個種族。
奧地利如果與俄國聯合,則普魯士始終将屈居奧地利之下,沒有機會興起。
因此,普魯士想要戰勝奧地利,必須先親近俄國。
畢斯麥親俄的外交政策,前面已經做了論述。
然而外交工作,從感情和利害關系比較,則感情的權重輕,利害關系更為重要。
僅僅靠聯絡感情作為主導,不一定取得成效。
畢斯麥考慮到此,而且當時恰好有可以利用的事,這是什麼事呢?就是1863年的波蘭武裝起義。
波蘭之亂爆發後,畢斯麥在2月份秘密與俄國締結合約,出兵幫助俄國平定暴亂,最終于1864年3月平定了波蘭之亂。
當時,法蘭西和奧地利均對普魯士出兵表示抗議。
畢斯麥對他們的抗議置之不顧。
此次出兵獲得的好處有兩個方面。
一是表現出同情俄羅斯的意思,而且利用這件事離間俄國和奧地利的外交親密關系,使俄羅斯在普魯士攻打奧地利的時候不至于從中阻撓。
二是樹立普魯士的威望,讓各個聯邦攝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