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康治亂記
關燈
小
中
大
一營,府志未載,但系海邑信史應加考棚代兵制)。
各哨官兵雖均有功,但不及李兵擒殺殆盡,何也各哨之兵地理未熟,地利未和,而李兵響導者,皆本地複仇之民,民益效力,兵無怯志,故論哨則同,論功則兵盛也。
癸酉(萬曆元年)二月收兵,無知将善後之策,而圍寨之人視為太平,不巡夜更,至被征敗之殘賊梁珈眼、拐子李、餘萬營共透(誘)集各山巢亡黨千餘,緻四月初八夜偷開五雲興隆寨,擄殺男婦大小不計其數,退人螺溪祠堂寨。
十八日生員彭繼周、希周、奮庸因歲考,回車滑石水被賊伏擊捉獲,庸陣亡,獨繼周執回螺溪,堅執不放.希周被刃重傷放回。
又往劫歸善長樂地方,破圍多處。
又執生員羅大魁,官兵屢戰不勝, 九月初十日,總兵張統兵萬餘在歸善牛牯嶺員潭子戰敗,繼周、大魁俱死非命,豈非天之将喪斯文,而須使各儒與醜類同混然而無别乎是斯文之不幸也,又斯文之不幸也,可勝苦哉! 十月内,各處後議善後兵,收複竄亡餘黨,本府通判胡坐鎮石坡園,督率本鄉兵于各處破巢搜扒,不一月而擒殺者多,尚有漏網未捕。
複委倉宦王箴與本鄉坪山埔起隘(守隘口之意),每日四山把隘,甲戌(萬曆二年)三月,上明文止之,民方息兵歸農。
是春,民方散寨,各歸田裡居息。
乙亥(萬曆三年)正月内,各地方議設參将府鎮守,本都督之新田(原按:今屬坊廊都,故址猶存)。
長樂築之南嶺,此固圖治者之要機,因困疲民之力而成之者也。
究而言之,豈得稱為盡善盡美之規,長治久安之策乎哉,何者蓋偏僻之地,難以收散渙之民,況無兵将守之于平時,則一旦變生不測誰死禦之,無益而有損者是矣。
丙子、丁醜(萬曆四年、五年)年,民漸安息而歸耕,耕牛一頭抵銀五兩,腴田一畝值價百錢,田地荒蕪,而農耕者多緻富,錢量虛批,而殷實者多緻貧,矧于困疲未蘇,而知追征日迫,民之憔悴于虐政,未有甚于此時者也。
雖然世亂不足惜,而獨惜乎夫鄉都之良民善士、幼女、孤兒、鳏夫、寡婦淪沒于幹戈撓攘之秋,父兮莫顧子,妻兮莫顧夫,兄兮莫顧弟,或作孤魂之鬼,或為陌路之人,或昔日之驕女為今日之殘仆,絕煙頃圮,廬舍邱圩,家無牛犢之影,戶無雞犬之聲,失所流離,至于此極也。
嘻!嘉靖以前,雖有草寇若曾三亞、梁八尺、鹧鸪林、若關亞獅、楊博士、陳忠佑、若花腰蜂、黃運珠、丘續聖、溫獅、溫家等竊發,亦不過衆黨百餘,流劫地方,朝東而暮西,為害雖同,而殘忍猶不若是酷烈耳。
夫何隆慶之天,而賊盜蔓延,占據四邑之地。
東據東坑大溪畲、三溪葫蘆畲、八萬洞而抵惠來縣;西據新田、上埔、河田而抵歸善縣;北連歐田、螺溪而抵長樂。
蔓延四地,盜賊縱橫,無所安息幾十餘載(原按:是言沉痛尤如建昌宮人說天寶遺事,足補明史志缺)。
壬申(隆慶六年)之冬,幸遇聖天子萬曆朝符禦極(原按:明之亡,亡于萬曆,讀者當知此志不過操筆者應運雲爾),一怒而安天下之民,内有翰林李學一之奏請,外遣提督兩廣軍門殷正懋、總司監遂道顧養謙、伸威道蘇愚、分守道祖萬松、防海道陳奎,各予以非常之任,當之以防禦。
海豐則有同知周宗武,長樂則有通判胡成,歸善則有同知陳學發,都總兵王诏,部下參将李誠立、沈思為,守備陳苓等,各以征山之責寄之,征及二月而厥功告成矣,然後離散之民得以歸複。
嗚呼!前車已覆,後車當鑒,愚故舊(曰):世之治也,不治于治之日,而必有所由治亂之生也。
不亂于亂之日,而必有所由亂。
故善為國者,當圖治于未亂之先;善保身者,當思患而預防,于既治之後。
諺雲:上等之家,州城縣廓,下等之人,山崖海角,愚境處山崖,不年五十,西(按:指坊廊都西山)以大變。
又是在智者熟思而審處可也,間有細敝&hellip&hellip不能悉記,聊陳其略,以俟後之君子雲。
各哨官兵雖均有功,但不及李兵擒殺殆盡,何也各哨之兵地理未熟,地利未和,而李兵響導者,皆本地複仇之民,民益效力,兵無怯志,故論哨則同,論功則兵盛也。
癸酉(萬曆元年)二月收兵,無知将善後之策,而圍寨之人視為太平,不巡夜更,至被征敗之殘賊梁珈眼、拐子李、餘萬營共透(誘)集各山巢亡黨千餘,緻四月初八夜偷開五雲興隆寨,擄殺男婦大小不計其數,退人螺溪祠堂寨。
十八日生員彭繼周、希周、奮庸因歲考,回車滑石水被賊伏擊捉獲,庸陣亡,獨繼周執回螺溪,堅執不放.希周被刃重傷放回。
又往劫歸善長樂地方,破圍多處。
又執生員羅大魁,官兵屢戰不勝, 九月初十日,總兵張統兵萬餘在歸善牛牯嶺員潭子戰敗,繼周、大魁俱死非命,豈非天之将喪斯文,而須使各儒與醜類同混然而無别乎是斯文之不幸也,又斯文之不幸也,可勝苦哉! 十月内,各處後議善後兵,收複竄亡餘黨,本府通判胡坐鎮石坡園,督率本鄉兵于各處破巢搜扒,不一月而擒殺者多,尚有漏網未捕。
複委倉宦王箴與本鄉坪山埔起隘(守隘口之意),每日四山把隘,甲戌(萬曆二年)三月,上明文止之,民方息兵歸農。
是春,民方散寨,各歸田裡居息。
乙亥(萬曆三年)正月内,各地方議設參将府鎮守,本都督之新田(原按:今屬坊廊都,故址猶存)。
長樂築之南嶺,此固圖治者之要機,因困疲民之力而成之者也。
究而言之,豈得稱為盡善盡美之規,長治久安之策乎哉,何者蓋偏僻之地,難以收散渙之民,況無兵将守之于平時,則一旦變生不測誰死禦之,無益而有損者是矣。
丙子、丁醜(萬曆四年、五年)年,民漸安息而歸耕,耕牛一頭抵銀五兩,腴田一畝值價百錢,田地荒蕪,而農耕者多緻富,錢量虛批,而殷實者多緻貧,矧于困疲未蘇,而知追征日迫,民之憔悴于虐政,未有甚于此時者也。
雖然世亂不足惜,而獨惜乎夫鄉都之良民善士、幼女、孤兒、鳏夫、寡婦淪沒于幹戈撓攘之秋,父兮莫顧子,妻兮莫顧夫,兄兮莫顧弟,或作孤魂之鬼,或為陌路之人,或昔日之驕女為今日之殘仆,絕煙頃圮,廬舍邱圩,家無牛犢之影,戶無雞犬之聲,失所流離,至于此極也。
嘻!嘉靖以前,雖有草寇若曾三亞、梁八尺、鹧鸪林、若關亞獅、楊博士、陳忠佑、若花腰蜂、黃運珠、丘續聖、溫獅、溫家等竊發,亦不過衆黨百餘,流劫地方,朝東而暮西,為害雖同,而殘忍猶不若是酷烈耳。
夫何隆慶之天,而賊盜蔓延,占據四邑之地。
東據東坑大溪畲、三溪葫蘆畲、八萬洞而抵惠來縣;西據新田、上埔、河田而抵歸善縣;北連歐田、螺溪而抵長樂。
蔓延四地,盜賊縱橫,無所安息幾十餘載(原按:是言沉痛尤如建昌宮人說天寶遺事,足補明史志缺)。
壬申(隆慶六年)之冬,幸遇聖天子萬曆朝符禦極(原按:明之亡,亡于萬曆,讀者當知此志不過操筆者應運雲爾),一怒而安天下之民,内有翰林李學一之奏請,外遣提督兩廣軍門殷正懋、總司監遂道顧養謙、伸威道蘇愚、分守道祖萬松、防海道陳奎,各予以非常之任,當之以防禦。
海豐則有同知周宗武,長樂則有通判胡成,歸善則有同知陳學發,都總兵王诏,部下參将李誠立、沈思為,守備陳苓等,各以征山之責寄之,征及二月而厥功告成矣,然後離散之民得以歸複。
嗚呼!前車已覆,後車當鑒,愚故舊(曰):世之治也,不治于治之日,而必有所由治亂之生也。
不亂于亂之日,而必有所由亂。
故善為國者,當圖治于未亂之先;善保身者,當思患而預防,于既治之後。
諺雲:上等之家,州城縣廓,下等之人,山崖海角,愚境處山崖,不年五十,西(按:指坊廊都西山)以大變。
又是在智者熟思而審處可也,間有細敝&hellip&hellip不能悉記,聊陳其略,以俟後之君子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