閩中紀略
關燈
小
中
大
海巡閱;使山島頑梗之人,聞之莫不駭然曰:麒麟生,聖天子出矣。
未有不率衆來歸者。
但求憲天老爺準此妙策。
如此胡談,竟赴轅門投遞,豈非狂病人邪! 制府自十月朔由浙之六和塔下船,泝錢塘而上。
一路數十裡,楓林盡赤,紅葉遍天。
沿村步行二十裡下船,青山萬重,江流如畫。
有客述二十年前土寇花面大王作亂于此,今者天清地甯,我輩重遊,不亦快乎!餘曰:世事浮雲,光陰過客;曩者飲錢塘之水、踞虎爪之山,花面大王亦自以為樂也。
瞬眼間煙雲變滅,天道靡常;吾發未白,安知不更生荊棘邪!無端戲言,竟為伏戎。
衢州太學朱仙期,颀白少年,為楚中二眉山人高弟。
偶至幕中,言事甚驗。
将入京,别制府,言洛陽相會。
制府曰:我今已為總督,難道降我巡撫河南,殊不可解。
不半年,而仙期死于津門;洛陽相會之語,已屬孟浪。
但餘閩歸時,見水月師預言閩事,曆曆不爽,而亦有河南之語;至今疑之。
仙期在幕中時,友人問彼雲:水月師何以能前知?仙期雲:隻是靜極生悟,但能自了生死。
一日,水月師至,友人亦以仙期問之。
師雲:他烏能前知,都今将去矣。
未半年,而訃音果至。
餘自閩歸,制府特囑往問水月師休咎。
因于二月十九日到杭,随同差官王道隆至百步塘谒師。
師曰:爾今來邪!爾昨歲别我,雲我今年九月入閩,來年三月定歸相看。
我搖手曰:不消,不消;今幾月邪?予方悟客歲臨别之言,以為不勞枉顧,豈知暗指時月也。
問王道隆曰:爾何人邪?餘曰:範老爺差官,來看師者。
師曰:無他言,頭不是斫的;我教他不要去,如今龍潭虎穴,怎能跳出!良久,又曰:耿王逆他不得,逆便要死;雖然範老爺一身在南,舉家在北,如何順得?餘因問耿王今即反邪?師曰:廣東尚不反。
遂嘿不言。
因辭出。
甫行數武,王道隆忽不見;餘傍徨少俟,見道隆又從師舍中出,問之不言。
後道隆入雲間、至上海,纡道數日始歸;耿已起兵,不及于難,殆師指點之也。
道隆後自盡以謝公。
制府嚴禁供設,衙門内一無所具;大堂上止挂紅綢一幅,内署中僅木涼床數張、破竹椅數把、木幾十數個而已。
制府見木涼床,猶以為民間之物,傳谕發出。
幕客笑曰:令吾輩席藁而睡邪?乃止。
每夜會飲,各坐破椅上;竹久蟲蛀,酒半,客欠申而椅折仆地。
不兩日,複然;五日之後,椅折其半,因易木凳而坐。
楓嶺營界在浙、閩,參将以至守把兩省官屬,莫苦于此。
而潮州總兵雖轄粵東,亦于閩督有屬;地方連界,藉以互禦,不得不然。
自浦城至省,千裡之中,灘不下數百;最險者莫如黯澹灘、大羅灘、大米灘、阿彌陀佛灘,将軍灘十數處,險各不同。
不親閱曆,言之不信。
延津即寶劍化龍之地,去黯澹不遠。
餘舟過此,适當風雨晦冥;忾然歎息,不禁興懷于張、雷二公也。
閩督衙門最崇煥,而于地形為不吉。
青烏家以為當面五山,形如五虎,受其沖突。
故曆來開府其地,僅初年李公某以升去、劉公兆麒以調去;其餘或死、或被殺、或镌級去,無得免者。
福州自城南還珠門抵南台二十裡,百貨填集,珍奇充牣,觸目燦爛;比之阊門,何啻幾十倍。
閩中子女玉帛、羽毛齒革,無不甲于天下;惜其聲音不辨,微類鳥言。
然會城、建甯,有朗然者。
書闆,建甯最多。
然閩中巨室藏書不少,偶見蕭禦史震家所藏書目幾及六、七寸,内中多有未睹者,大抵閩中之書也。
蕭在台中,與靖南時有齮龁,頗不相善;而于制府則為壬辰同榜,交契最深。
甲寅春正,丁憂在家,猜嫌大起。
兩月之間,彼此竟不一面,蓋深有所慮也。
閩俗元宵節,自十三夜,街上張燈、陳百戲,士女老少悉執刀鎗、鳴鑼鼓,震喊連天,使人驚駭不已。
次日,制府傳令百姓,觀者止許鳴鑼擊鼓,刀鎗悉禁止。
制府衙門,前後邏卒巡行,夜必鳴柝。
餘時不寐,靜聽之,柝聲三下,宛然「打殺哉」三字;夜夜皆然。
語之友人及随仆,審聽皆同。
私語留山,以為不祥。
昔人聽塔鈴而知禍作,幾先兆見定不誣。
留山才最敏速而性又機警,在幕中辄倡和為樂。
所著醫書,盈尺積幾;尤善音律,制小劇,引喉作聲,字字圓潤。
逆旅之中,藉以遣懷導郁,雖骨肉兄弟無以過也。
餘二月歸,期以七月複至閩,與留山更代;閩變嗣作,竟爾隔絕,可歎哉! 仙霞嶺仍由浙入閩之第一險處,北折而仄、南陡而峻。
昔時路徑尤隘;自制府長兄固山名達禮鎮浙時,辟闊一、二丈,甃以磚石,今始稍寬。
然騎者至此,悉牽馬下;上若守以百人,雖萬夫莫能踰也。
大士、關帝諸殿在山半,丹碧炫耀,奪目動心;憑闌俯視,木末在下,真奇境也。
特仙霞關在頂上,不過壘石為門,并無險處。
楓嶺不甚高而徑最崎仄,狹者不過三、四尺。
一面山如壁立,老樹奇石,岝崿吞吐;一面溪水奔激,作雪浪飛:盤折幾四、五裡,此入閩最佳、最險處。
沿旁闌以樹枝,恐有失足堕下者;時有斷處,亦棧以木。
血紫塘重山回抱,中通一徑,環繞如腸;塞斷其口,便無可出之路。
土人雲:血紫乃樹名,大可十圍、細若榆莢。
停車片晷,為之一笑。
小竿嶺亦峻險,頂上有關帝廟,閩、浙分界之地;過此,即浦城境矣。
五顯嶺最高,比大小竿嶺尤峻。
其它叢竹千萬。
上有五顯靈官廟,土人崇祀,故得是名。
總督署中,洪廓壯麗;堂至儀門,幾數百武,闊亦如之。
左右回廊深敞,庭中甃以細石。
有荔枝六株,每株大幾二十圍,支離可怪;葉大而綠,望之如雲。
時方窮臘,白蕊微放。
餘偶作詞一阕,有雲:笑天南,雖然盼到;國色奇香,無我消受。
制府曰:君豈不欲食此邪!餘見風塵将動,忾然思歸,諸友方以為怪。
未二十日而滇信至,閩事方始;諸友雖欲歸,不可得矣。
稽留山,無錫人。
來閩時,邑侯吳伯成餞之,酒酣作詞一章送别,調寄「踏莎行」;下半阕,限翠、醉、悴三韻,和者數人;邑侯書為一卷,攜在奚囊。
制府見而喜曰:吳令,文士邪!今日諸公初入閩中,即依此韻作一阕為樂。
即席,餘與留山、幼譽相次成。
制府微醉,援筆曰:城郭無輝,村煙失翠,瞥然一見心如醉。
遲君同作武夷遊,哀鴻待爾離憔悴。
餘竊謂留山曰:閩中千家萬戶,煙火相望,庶富如此;制府之言,何其不祥也。
留山亦為蹙然。
私署屋宇華潔,庭榭修靓;粉牆高幾四、五丈,而芭蕉尚透出牆表。
時臘月中,绛桃、海棠相間如繡;盆中橫開紅梅數十本,掩映粉牆之間。
方舉觥共飲,忽有白鹭飛集梅上,□之不去;因張燈梅畔,牆鹭一色,鹹各賦詩以為和羹之瑞。
次日視之鹭,已立死枝上。
制府于臘月初五為攬揆之日,一應藩臬道府饋遺拒絕,谄媚者計無所入。
忽建甯知府蕭來鸾以門下舊誼薄獻微禮,而别啟雲:特延龍虎山張天師建醮郡城,為大老爺祈福!天師亦緻書殷勤,自言虔修道法,祈佑錫祖之狀。
餘竊鄙之。
又一日,忽傳制府同年笪老爺差人至。
制府喚入,則一道士赍笪公詩扇一柄、蒼朮一封而已,别無寒暄書問。
笪公壬辰進士,官禦史、江西直指,後即棄官隐句曲之華陽。
其品行不同如此。
制府到任後,購閱各坊書目。
适有「紀事本末」一部,計四十二本、紙白闆新,按之為宋末時物;索值四兩二錢,制府如價買進,命餘評點。
惜餘歸促,留置幕中,定歸丙丁矣。
制府天資敏妙,涉獵甚多;督閩之後,專意用兵。
一日,忽得「陰符經」一卷,晝夜探繹。
讀至「天有五賊
未有不率衆來歸者。
但求憲天老爺準此妙策。
如此胡談,竟赴轅門投遞,豈非狂病人邪! 制府自十月朔由浙之六和塔下船,泝錢塘而上。
一路數十裡,楓林盡赤,紅葉遍天。
沿村步行二十裡下船,青山萬重,江流如畫。
有客述二十年前土寇花面大王作亂于此,今者天清地甯,我輩重遊,不亦快乎!餘曰:世事浮雲,光陰過客;曩者飲錢塘之水、踞虎爪之山,花面大王亦自以為樂也。
瞬眼間煙雲變滅,天道靡常;吾發未白,安知不更生荊棘邪!無端戲言,竟為伏戎。
衢州太學朱仙期,颀白少年,為楚中二眉山人高弟。
偶至幕中,言事甚驗。
将入京,别制府,言洛陽相會。
制府曰:我今已為總督,難道降我巡撫河南,殊不可解。
不半年,而仙期死于津門;洛陽相會之語,已屬孟浪。
但餘閩歸時,見水月師預言閩事,曆曆不爽,而亦有河南之語;至今疑之。
仙期在幕中時,友人問彼雲:水月師何以能前知?仙期雲:隻是靜極生悟,但能自了生死。
一日,水月師至,友人亦以仙期問之。
師雲:他烏能前知,都今将去矣。
未半年,而訃音果至。
餘自閩歸,制府特囑往問水月師休咎。
因于二月十九日到杭,随同差官王道隆至百步塘谒師。
師曰:爾今來邪!爾昨歲别我,雲我今年九月入閩,來年三月定歸相看。
我搖手曰:不消,不消;今幾月邪?予方悟客歲臨别之言,以為不勞枉顧,豈知暗指時月也。
問王道隆曰:爾何人邪?餘曰:範老爺差官,來看師者。
師曰:無他言,頭不是斫的;我教他不要去,如今龍潭虎穴,怎能跳出!良久,又曰:耿王逆他不得,逆便要死;雖然範老爺一身在南,舉家在北,如何順得?餘因問耿王今即反邪?師曰:廣東尚不反。
遂嘿不言。
因辭出。
甫行數武,王道隆忽不見;餘傍徨少俟,見道隆又從師舍中出,問之不言。
後道隆入雲間、至上海,纡道數日始歸;耿已起兵,不及于難,殆師指點之也。
道隆後自盡以謝公。
制府嚴禁供設,衙門内一無所具;大堂上止挂紅綢一幅,内署中僅木涼床數張、破竹椅數把、木幾十數個而已。
制府見木涼床,猶以為民間之物,傳谕發出。
幕客笑曰:令吾輩席藁而睡邪?乃止。
每夜會飲,各坐破椅上;竹久蟲蛀,酒半,客欠申而椅折仆地。
不兩日,複然;五日之後,椅折其半,因易木凳而坐。
楓嶺營界在浙、閩,參将以至守把兩省官屬,莫苦于此。
而潮州總兵雖轄粵東,亦于閩督有屬;地方連界,藉以互禦,不得不然。
自浦城至省,千裡之中,灘不下數百;最險者莫如黯澹灘、大羅灘、大米灘、阿彌陀佛灘,将軍灘十數處,險各不同。
不親閱曆,言之不信。
延津即寶劍化龍之地,去黯澹不遠。
餘舟過此,适當風雨晦冥;忾然歎息,不禁興懷于張、雷二公也。
閩督衙門最崇煥,而于地形為不吉。
青烏家以為當面五山,形如五虎,受其沖突。
故曆來開府其地,僅初年李公某以升去、劉公兆麒以調去;其餘或死、或被殺、或镌級去,無得免者。
福州自城南還珠門抵南台二十裡,百貨填集,珍奇充牣,觸目燦爛;比之阊門,何啻幾十倍。
閩中子女玉帛、羽毛齒革,無不甲于天下;惜其聲音不辨,微類鳥言。
然會城、建甯,有朗然者。
書闆,建甯最多。
然閩中巨室藏書不少,偶見蕭禦史震家所藏書目幾及六、七寸,内中多有未睹者,大抵閩中之書也。
蕭在台中,與靖南時有齮龁,頗不相善;而于制府則為壬辰同榜,交契最深。
甲寅春正,丁憂在家,猜嫌大起。
兩月之間,彼此竟不一面,蓋深有所慮也。
閩俗元宵節,自十三夜,街上張燈、陳百戲,士女老少悉執刀鎗、鳴鑼鼓,震喊連天,使人驚駭不已。
次日,制府傳令百姓,觀者止許鳴鑼擊鼓,刀鎗悉禁止。
制府衙門,前後邏卒巡行,夜必鳴柝。
餘時不寐,靜聽之,柝聲三下,宛然「打殺哉」三字;夜夜皆然。
語之友人及随仆,審聽皆同。
私語留山,以為不祥。
昔人聽塔鈴而知禍作,幾先兆見定不誣。
留山才最敏速而性又機警,在幕中辄倡和為樂。
所著醫書,盈尺積幾;尤善音律,制小劇,引喉作聲,字字圓潤。
逆旅之中,藉以遣懷導郁,雖骨肉兄弟無以過也。
餘二月歸,期以七月複至閩,與留山更代;閩變嗣作,竟爾隔絕,可歎哉! 仙霞嶺仍由浙入閩之第一險處,北折而仄、南陡而峻。
昔時路徑尤隘;自制府長兄固山名達禮鎮浙時,辟闊一、二丈,甃以磚石,今始稍寬。
然騎者至此,悉牽馬下;上若守以百人,雖萬夫莫能踰也。
大士、關帝諸殿在山半,丹碧炫耀,奪目動心;憑闌俯視,木末在下,真奇境也。
特仙霞關在頂上,不過壘石為門,并無險處。
楓嶺不甚高而徑最崎仄,狹者不過三、四尺。
一面山如壁立,老樹奇石,岝崿吞吐;一面溪水奔激,作雪浪飛:盤折幾四、五裡,此入閩最佳、最險處。
沿旁闌以樹枝,恐有失足堕下者;時有斷處,亦棧以木。
血紫塘重山回抱,中通一徑,環繞如腸;塞斷其口,便無可出之路。
土人雲:血紫乃樹名,大可十圍、細若榆莢。
停車片晷,為之一笑。
小竿嶺亦峻險,頂上有關帝廟,閩、浙分界之地;過此,即浦城境矣。
五顯嶺最高,比大小竿嶺尤峻。
其它叢竹千萬。
上有五顯靈官廟,土人崇祀,故得是名。
總督署中,洪廓壯麗;堂至儀門,幾數百武,闊亦如之。
左右回廊深敞,庭中甃以細石。
有荔枝六株,每株大幾二十圍,支離可怪;葉大而綠,望之如雲。
時方窮臘,白蕊微放。
餘偶作詞一阕,有雲:笑天南,雖然盼到;國色奇香,無我消受。
制府曰:君豈不欲食此邪!餘見風塵将動,忾然思歸,諸友方以為怪。
未二十日而滇信至,閩事方始;諸友雖欲歸,不可得矣。
稽留山,無錫人。
來閩時,邑侯吳伯成餞之,酒酣作詞一章送别,調寄「踏莎行」;下半阕,限翠、醉、悴三韻,和者數人;邑侯書為一卷,攜在奚囊。
制府見而喜曰:吳令,文士邪!今日諸公初入閩中,即依此韻作一阕為樂。
即席,餘與留山、幼譽相次成。
制府微醉,援筆曰:城郭無輝,村煙失翠,瞥然一見心如醉。
遲君同作武夷遊,哀鴻待爾離憔悴。
餘竊謂留山曰:閩中千家萬戶,煙火相望,庶富如此;制府之言,何其不祥也。
留山亦為蹙然。
私署屋宇華潔,庭榭修靓;粉牆高幾四、五丈,而芭蕉尚透出牆表。
時臘月中,绛桃、海棠相間如繡;盆中橫開紅梅數十本,掩映粉牆之間。
方舉觥共飲,忽有白鹭飛集梅上,□之不去;因張燈梅畔,牆鹭一色,鹹各賦詩以為和羹之瑞。
次日視之鹭,已立死枝上。
制府于臘月初五為攬揆之日,一應藩臬道府饋遺拒絕,谄媚者計無所入。
忽建甯知府蕭來鸾以門下舊誼薄獻微禮,而别啟雲:特延龍虎山張天師建醮郡城,為大老爺祈福!天師亦緻書殷勤,自言虔修道法,祈佑錫祖之狀。
餘竊鄙之。
又一日,忽傳制府同年笪老爺差人至。
制府喚入,則一道士赍笪公詩扇一柄、蒼朮一封而已,别無寒暄書問。
笪公壬辰進士,官禦史、江西直指,後即棄官隐句曲之華陽。
其品行不同如此。
制府到任後,購閱各坊書目。
适有「紀事本末」一部,計四十二本、紙白闆新,按之為宋末時物;索值四兩二錢,制府如價買進,命餘評點。
惜餘歸促,留置幕中,定歸丙丁矣。
制府天資敏妙,涉獵甚多;督閩之後,專意用兵。
一日,忽得「陰符經」一卷,晝夜探繹。
讀至「天有五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