閩中紀略
關燈
小
中
大
時在臘月二十四日;十七日即抵福州,而搬家之事遂止。
十三日,京中複有一大人至,赍诏賜靖南王;内雲:靖南王既經固守地方,其兩翼官兵仍歸靖南王管理。
兵部随有密劄咨總督,亦僅此三語。
次日,制府即命兩翼總兵曾養性、江元勳赍領官兵文籍,交送耿王;王不受。
次日,制府親往交送,王仍不受。
制府曰:朝廷昔以王爺搬家,故令兩翼官兵歸屬于我。
今王爺亦仍行管理地方,則封疆之責,彼此均也。
我奉兵部密咨,理無不交;而王爺既奉手诏,亦斷無不受之理。
耿王嘿然,始領其衆。
又三日,京中複有禦前蝦二員至;倉皇迎接,乃耿王弟家書一封,朝廷命使者特持以賜靖南,内中大抵言國恩深厚、勉力忠孝等語。
王心益疑。
耿王自十三日奉诏以後,阖府披甲三日、王亦衷甲,疑大人兩至,或有别旨付總督;倉卒相圖之事,晝夜惴惴。
上元之夕,制府大啟筵宴,幕客畢集,張燈試伎。
夜逾半,忽傳耿王披甲行城中,■〈石斥〉死百姓二人;急傳令覆掩,遂罷酒。
自十五日至二十日,王與總督猜嫌益急;阖城之人,無不料其相并。
制府出示安民,謂朝廷慮海疆多事,靖南王免撤;今方同心共事,爾民毋得驚疑。
王府出示,亦如之。
耿王府中疑範總督每事相違,且受朝廷殊眷,必有不測之事;屢使人雜在匠役中密來觇視,見無舉動,釁變始息。
朝廷遣使撤藩,雲南差學士傅達禮、侍郎折爾肯,閩中差吏部侍郎陳一炳;陳即制府之中表兄弟也。
先是,愛大人至閩,诏書但有「雲南作亂」一語,未悉起兵之狀。
愛大人口述雲南兩使臣已為吳王所殺,一炳始不自安。
二十一日,擇吉還朝,王與督撫勢不得不郊外餞别。
比則猜忌愈甚,王與制府不相見者已六日矣。
制府繞階歎息,顧諸客曰:變生肘腋,頃刻間便有作亂之事,為之奈何!餘曰:公與耿王嫌隙已成而情好未破。
周太太病已危笃,姻好舊戚,情宜探問。
公但以單騎往,毋随多人,毋帶兵矢;天苟祚公,郭子儀渭橋之事可為也。
制府如言而往,靖南驚曰:範老爺來邪!詳問之,不過一人相随、一人持帖。
靖南始延入,呵衛甚衆。
一揖之後,移床遠客,顔色嗔變;曰:聞道爾幾日算計我,我也不怕爾!制府徐曰:我與王爺相好至戚,何怨何隙!今日特為太太尊恙,故來探視,王何疑之甚邪!靖南顔始霁,曰:我固無疑也。
制府言益婉曰:我與王爺,同在封疆,相倚無間;而軍民人等訛言繁興,止以我與王爺數日不相見耳。
今我在此,願與王爺把酒共飲,以息浮言。
靖南置酒飲,逾二十刻始别,制府酩酊馬上歸。
次日,遂同出郭送陳侍郎,各歸府。
會城舊例:耿王洗炮,則必先期五日咨會督撫出示曉谕居民,使無驚恐。
忽一日,天未明,炮聲轟天而起;制府疑有變,差人偵問,則耿王洗炮也。
是日,洗炮至晚,滿城驚駭,釁端已決。
舊例:耿王閱操,先期咨會督撫定期某日,齊至教場演視。
忽一日五更,城頭角聲齊動;巡捕官查探,則耿王已下教場,操演竟日。
自後,或一更、或半夜、或晝、或晚,忽操,忽止;總督竟如贅疣。
福建省城,周圍四十裡,總督衙門偏在西隅,與王府相去不及五裡,正如藏戈矛在卧榻之側,呼吸生死。
時王府額兵計有萬餘,而旗下所畜養甚衆,府中男子年十四歲悉給弓矢、習騎射,鳴劍之心已非一日。
總督标兵止有三千,又多虛冒,實按不過二千而已。
況土著之人,悉與王府相通。
制府雖有駕馭之心,空拳隻手焉能搏鬥,思欲出巡在外:北來則四百裡而延平、又二百裡而建甯、又三百裡而浦城,始達于浙;中間千餘裡,水則危灘逆流、陸則縣崖鳥道,無兵可恃,欲退不能。
南去雖屬邊海死地,然興、泉、漳三府尚有海澄公與提督以及各鎮之兵。
制府意欲出離虎穴,聯絡聲勢,以俟靖藩舉動,徐為圖之;潛約各鎮于二月之望出巡,會于興化:郵符已登。
餘以二月初二日出署歸家,自後不知何以竟止不出;直至三月十五日耿王起事,而制府不免矣。
耿藩左翼總兵曾養性之父,範文肅公舊門下也;向受提攜,每思盡忠于制府。
一日密至,求屏左右,告曰:時事不妥,老爺告病去罷!制府曰:我受命秉钺而來,遑計利害乎!越數日,又密至,屏左右語曰:老爺病也不必告了,亟去,毋及于禍!制府曰:吾生死以之。
制府見時事不可為,命購一短刀,淬其刃,時置枕畔。
每宵分酒酣索至,顧視良久,微歎數聲,複慷慨浮大白,不再言;蓋自拟也。
臨淮靴刀,其志日決,曷肯須臾毋死。
今尚隐忍被絷,豈臨變時奪去,不容引決邪? 制府在浙江時,夢手持兩斧,遇駕至,俯伏在旁,召語移時。
次日,言及此夢。
餘曰:其殆升總督也。
制府問其故。
餘曰:禮不雲乎:賜弓矢,然後征;賜斧钺,然後殺。
公今雖為巡撫,但有節钺之名,而不提督軍務;持斧見君,非總督而何?未幾,即膺督閩之任。
旋許陛見,前席問對,罔弗驗焉。
一日,又夢在朝,把兔魯公解佩刀相贈。
制府曰:吾必為總督矣。
餘曰:兩江重地,現缺總督,舍公而誰?制府曰:非也,兩江不過為錢糧重地,于今時為緩;朝廷用我,必于多事之地,非滇黔,即福建也。
把兔魯公身立武功,解刀相贈,兆在此乎? 文臣無帶刀者,惟總督腰許帶刀,兼武事也。
制府陛見時,召語良久;謝恩出,遺小刀殿上。
朝廷雲:此必範卿之物,命禦前蝦送還。
此乃平日系腰割肉之刀,非帶刀也。
然刀乃利器,失之殿上,無終之象見矣。
鄭氏雖在海外,然制府亦有閑諜在彼,時時馳至。
餘一日偶見一小冊,内書:東甯國,地形險要,某處山礁、某處水門。
官員見任休緻,兵馬屯劄多少。
文武有陳永華、馮錫範、薜進忠、柯平、洪磊諸人,俱材能知幹。
新建天興、萬年二州以及各縣城郭、濠塹,軍器儲■〈倉侍〉,事事修整,時時讨練,勢非一日忘中國者。
明室子孫,崇養在彼者甚衆,而無一人任事權;年号至今尚稱「永曆」。
閩中窮困極矣,本地錢糧供億兵饷,缺匮已多。
自制府到任,投降者日至;每一人至,衣帽靴襪以及賞赉安插,頭目必十餘金、下者三四金。
初時樂于設處;漸久漸衆,設處之路亦漸绌,欲拒之則不可,欲受之則帑銀既無可動;幕府又無一錢,不知後來何以辦此。
海澄公爵崇五等,然事權不過總兵等耳。
海澄隔會城千裡,制府到任時,先遣信遠迎,書中殷勤謙抑,引李愬橐鞬馬前拜裴晉公故事;雖屬過情,其服膺制府,亦已至矣。
制府膺七閩之任,前任總督劉(諱)鬥尚在閩中,差人至杭迎接;書币莊腆,有逾常格。
取而視之,書中有雲:「恭惟老親翁白龍魚服」;不覺失笑。
幕客不通,一至于此!其中聲偶參錯、比俪牽舛,尤多說文不辨之字。
聞劉公每歲以五百金延為朱履上客,尤堪噴飯。
然豫且之困,不意竟為先谶雲。
某總兵出洋邀截,得大船一隻,有黃绫龍邊敕書賜護國公者,大書「永曆二十七年」;并有護國公劄劄給某副總兵共二件。
解至制府,不知所謂護國公者何人也。
但細閱劄付,其年月亦用永曆印文&mdash&mdash大徑五寸,而上乃「護封」二字,殊不可解。
制府在浙時,先有閩人張濟夫獻平海策一本,語頗詳核。
召見坐語,濟夫貌山野而敢為大言,喋喋不已。
制府曰:餘今不在其位,未可與謀;俟官閩時,當請教也。
送以書儀十二兩而去。
及到閩三月,濟夫不至。
海鹽王緒楷,獻招海策,計萬餘言。
其中雲:當今招海之計,莫如置造大麒麟一座,上駕皇帝萬歲龍位,沿
十三日,京中複有一大人至,赍诏賜靖南王;内雲:靖南王既經固守地方,其兩翼官兵仍歸靖南王管理。
兵部随有密劄咨總督,亦僅此三語。
次日,制府即命兩翼總兵曾養性、江元勳赍領官兵文籍,交送耿王;王不受。
次日,制府親往交送,王仍不受。
制府曰:朝廷昔以王爺搬家,故令兩翼官兵歸屬于我。
今王爺亦仍行管理地方,則封疆之責,彼此均也。
我奉兵部密咨,理無不交;而王爺既奉手诏,亦斷無不受之理。
耿王嘿然,始領其衆。
又三日,京中複有禦前蝦二員至;倉皇迎接,乃耿王弟家書一封,朝廷命使者特持以賜靖南,内中大抵言國恩深厚、勉力忠孝等語。
王心益疑。
耿王自十三日奉诏以後,阖府披甲三日、王亦衷甲,疑大人兩至,或有别旨付總督;倉卒相圖之事,晝夜惴惴。
上元之夕,制府大啟筵宴,幕客畢集,張燈試伎。
夜逾半,忽傳耿王披甲行城中,■〈石斥〉死百姓二人;急傳令覆掩,遂罷酒。
自十五日至二十日,王與總督猜嫌益急;阖城之人,無不料其相并。
制府出示安民,謂朝廷慮海疆多事,靖南王免撤;今方同心共事,爾民毋得驚疑。
王府出示,亦如之。
耿王府中疑範總督每事相違,且受朝廷殊眷,必有不測之事;屢使人雜在匠役中密來觇視,見無舉動,釁變始息。
朝廷遣使撤藩,雲南差學士傅達禮、侍郎折爾肯,閩中差吏部侍郎陳一炳;陳即制府之中表兄弟也。
先是,愛大人至閩,诏書但有「雲南作亂」一語,未悉起兵之狀。
愛大人口述雲南兩使臣已為吳王所殺,一炳始不自安。
二十一日,擇吉還朝,王與督撫勢不得不郊外餞别。
比則猜忌愈甚,王與制府不相見者已六日矣。
制府繞階歎息,顧諸客曰:變生肘腋,頃刻間便有作亂之事,為之奈何!餘曰:公與耿王嫌隙已成而情好未破。
周太太病已危笃,姻好舊戚,情宜探問。
公但以單騎往,毋随多人,毋帶兵矢;天苟祚公,郭子儀渭橋之事可為也。
制府如言而往,靖南驚曰:範老爺來邪!詳問之,不過一人相随、一人持帖。
靖南始延入,呵衛甚衆。
一揖之後,移床遠客,顔色嗔變;曰:聞道爾幾日算計我,我也不怕爾!制府徐曰:我與王爺相好至戚,何怨何隙!今日特為太太尊恙,故來探視,王何疑之甚邪!靖南顔始霁,曰:我固無疑也。
制府言益婉曰:我與王爺,同在封疆,相倚無間;而軍民人等訛言繁興,止以我與王爺數日不相見耳。
今我在此,願與王爺把酒共飲,以息浮言。
靖南置酒飲,逾二十刻始别,制府酩酊馬上歸。
次日,遂同出郭送陳侍郎,各歸府。
會城舊例:耿王洗炮,則必先期五日咨會督撫出示曉谕居民,使無驚恐。
忽一日,天未明,炮聲轟天而起;制府疑有變,差人偵問,則耿王洗炮也。
是日,洗炮至晚,滿城驚駭,釁端已決。
舊例:耿王閱操,先期咨會督撫定期某日,齊至教場演視。
忽一日五更,城頭角聲齊動;巡捕官查探,則耿王已下教場,操演竟日。
自後,或一更、或半夜、或晝、或晚,忽操,忽止;總督竟如贅疣。
福建省城,周圍四十裡,總督衙門偏在西隅,與王府相去不及五裡,正如藏戈矛在卧榻之側,呼吸生死。
時王府額兵計有萬餘,而旗下所畜養甚衆,府中男子年十四歲悉給弓矢、習騎射,鳴劍之心已非一日。
總督标兵止有三千,又多虛冒,實按不過二千而已。
況土著之人,悉與王府相通。
制府雖有駕馭之心,空拳隻手焉能搏鬥,思欲出巡在外:北來則四百裡而延平、又二百裡而建甯、又三百裡而浦城,始達于浙;中間千餘裡,水則危灘逆流、陸則縣崖鳥道,無兵可恃,欲退不能。
南去雖屬邊海死地,然興、泉、漳三府尚有海澄公與提督以及各鎮之兵。
制府意欲出離虎穴,聯絡聲勢,以俟靖藩舉動,徐為圖之;潛約各鎮于二月之望出巡,會于興化:郵符已登。
餘以二月初二日出署歸家,自後不知何以竟止不出;直至三月十五日耿王起事,而制府不免矣。
耿藩左翼總兵曾養性之父,範文肅公舊門下也;向受提攜,每思盡忠于制府。
一日密至,求屏左右,告曰:時事不妥,老爺告病去罷!制府曰:我受命秉钺而來,遑計利害乎!越數日,又密至,屏左右語曰:老爺病也不必告了,亟去,毋及于禍!制府曰:吾生死以之。
制府見時事不可為,命購一短刀,淬其刃,時置枕畔。
每宵分酒酣索至,顧視良久,微歎數聲,複慷慨浮大白,不再言;蓋自拟也。
臨淮靴刀,其志日決,曷肯須臾毋死。
今尚隐忍被絷,豈臨變時奪去,不容引決邪? 制府在浙江時,夢手持兩斧,遇駕至,俯伏在旁,召語移時。
次日,言及此夢。
餘曰:其殆升總督也。
制府問其故。
餘曰:禮不雲乎:賜弓矢,然後征;賜斧钺,然後殺。
公今雖為巡撫,但有節钺之名,而不提督軍務;持斧見君,非總督而何?未幾,即膺督閩之任。
旋許陛見,前席問對,罔弗驗焉。
一日,又夢在朝,把兔魯公解佩刀相贈。
制府曰:吾必為總督矣。
餘曰:兩江重地,現缺總督,舍公而誰?制府曰:非也,兩江不過為錢糧重地,于今時為緩;朝廷用我,必于多事之地,非滇黔,即福建也。
把兔魯公身立武功,解刀相贈,兆在此乎? 文臣無帶刀者,惟總督腰許帶刀,兼武事也。
制府陛見時,召語良久;謝恩出,遺小刀殿上。
朝廷雲:此必範卿之物,命禦前蝦送還。
此乃平日系腰割肉之刀,非帶刀也。
然刀乃利器,失之殿上,無終之象見矣。
鄭氏雖在海外,然制府亦有閑諜在彼,時時馳至。
餘一日偶見一小冊,内書:東甯國,地形險要,某處山礁、某處水門。
官員見任休緻,兵馬屯劄多少。
文武有陳永華、馮錫範、薜進忠、柯平、洪磊諸人,俱材能知幹。
新建天興、萬年二州以及各縣城郭、濠塹,軍器儲■〈倉侍〉,事事修整,時時讨練,勢非一日忘中國者。
明室子孫,崇養在彼者甚衆,而無一人任事權;年号至今尚稱「永曆」。
閩中窮困極矣,本地錢糧供億兵饷,缺匮已多。
自制府到任,投降者日至;每一人至,衣帽靴襪以及賞赉安插,頭目必十餘金、下者三四金。
初時樂于設處;漸久漸衆,設處之路亦漸绌,欲拒之則不可,欲受之則帑銀既無可動;幕府又無一錢,不知後來何以辦此。
海澄公爵崇五等,然事權不過總兵等耳。
海澄隔會城千裡,制府到任時,先遣信遠迎,書中殷勤謙抑,引李愬橐鞬馬前拜裴晉公故事;雖屬過情,其服膺制府,亦已至矣。
制府膺七閩之任,前任總督劉(諱)鬥尚在閩中,差人至杭迎接;書币莊腆,有逾常格。
取而視之,書中有雲:「恭惟老親翁白龍魚服」;不覺失笑。
幕客不通,一至于此!其中聲偶參錯、比俪牽舛,尤多說文不辨之字。
聞劉公每歲以五百金延為朱履上客,尤堪噴飯。
然豫且之困,不意竟為先谶雲。
某總兵出洋邀截,得大船一隻,有黃绫龍邊敕書賜護國公者,大書「永曆二十七年」;并有護國公劄劄給某副總兵共二件。
解至制府,不知所謂護國公者何人也。
但細閱劄付,其年月亦用永曆印文&mdash&mdash大徑五寸,而上乃「護封」二字,殊不可解。
制府在浙時,先有閩人張濟夫獻平海策一本,語頗詳核。
召見坐語,濟夫貌山野而敢為大言,喋喋不已。
制府曰:餘今不在其位,未可與謀;俟官閩時,當請教也。
送以書儀十二兩而去。
及到閩三月,濟夫不至。
海鹽王緒楷,獻招海策,計萬餘言。
其中雲:當今招海之計,莫如置造大麒麟一座,上駕皇帝萬歲龍位,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