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八章 明清的宗教與學術
關燈
小
中
大
筆》一卷和《易學象術論》六卷,實為後來閻若璩、胡渭等精研《尚書》和《易經》的先導。
炎武字甯人,學者稱為亭林先生,江南昆山(今江蘇昆山市)人。
其學方面甚廣,治經則倡經學即理學之說,教人擺脫宋明理學的羁絆,直接研治六經;并提倡“經世緻用”,于修己之外,尤重安人。
他著有《日知錄》三十二卷,是他生平的得意之作。
書中前七卷皆論經義,其餘則兼及政事、世風、禮制、科舉、藝文、史法、兵事、外國事、天象、術數及地理等,他的學問心得,可在這部書中見其梗概。
這部書的影響很大,它為後人開辟了分科研究的途徑。
此外他的治學方法,力主客觀,諸如搜羅資料,作綜合的研究,參驗見聞,以求實證等,都為後來的漢學家所取法。
與黃顧同時而年輩稍晚的經學家,又有閻若璩、胡渭等。
閻著《古文尚書疏證》,于《古文尚書》矛盾錯訛之處,盡行标舉,古文之僞,始得大明于世。
胡曾著《易圖明辨》、《洪範正論》等,也以客觀的考證方法,掃除若幹附會變亂的謬說。
黃顧諸人,雖下開學術界尊古宗漢的風氣,卻沒有明揭漢學旗幟以自立門戶的意思。
自康熙至乾隆,清室屢興文字獄,士大夫為隐身遠禍,遂群趨考證之學,至乾嘉,臻于極盛。
乾嘉時代的學術研究,以經學為主,兼及文字及音韻之學。
此外于古代史地、諸子、曆算等典籍,也都重加注釋校訂,成就甚巨。
當時的經學家,可分兩派:一派為惠棟,字定宇,江蘇蘇州人。
祖周惕、父士奇均為著名經學家,與棟号稱“吳中三惠”。
此派治經,笃守漢儒家法,專宗馬融、服虔、鄭玄等人的經說,門戶森嚴。
其後江聲、餘蕭客、王鳴盛、江藩等,都承其學風。
漢學之名,也由此派而起。
另一派為戴震,宇東原,安徽休甯人。
其治學雖宗漢儒,但并不墨守漢人學說,而重客觀及實證,更從文字音韻上,開辟治經的新途徑。
他的弟子孔廣森、段玉裁、王念孫等,都精通文字音韻之學。
孔的《詩聲類》,段的《說文解字注》,王的《廣雅疏證》,均以考證詳密、識斷精辟見稱。
念孫子引之,著《經義述聞》,引用漢代訓诂,于諸說中采其可通者,給後世研經者以莫大的便利。
這派學風的影響極大,直至晚清,仍有學者繼續興起,如俞樾、孫诒讓等,皆其著者。
道光之後,經學的研究方向又告轉移。
乾嘉時代的經學,本是遠承東漢的古文諸家,着重文字的考據訓诂,而不重思想的探求。
由于其研究範圍過狹,若幹學者乃轉入西漢的今文學派,着重尋求經書中的微言大義,而不斤斤于名物的考究。
這派的開創者為莊存與、劉逢祿,龔自珍、魏源等繼之,其學漸盛。
他們有時也作考據工作,甚至指若幹古籍(如《左傳》)為僞作,說法雖新穎,但缺乏實證。
清末,康有為作《孔子改制考》及《新學僞經考》等書,謂六經皆孔子所作,古文經為王莽、劉歆所僞造。
其說雖甚離奇,但對近代辨僞疑古的學風,頗有倡導之功。
(三)史地 史學極盛于宋代,至元明,其學漸衰,但亦不能說毫無成績。
正史中的宋遼金三史,都成于元代。
三史自元世祖時即開始修撰,其後又經曆朝的經營,至順帝,再命脫脫等重修,始成定本。
三史中惟《金史》尚能叙事詳明,具有條理。
《宋史》則編次不善,傷于繁冗,錯誤不可勝數。
《遼史》又病在簡略,蕪陋不堪。
明初,命宋濂、王袆等修《元史》,以《元十三朝實錄》為根據,其列傳及諸志,也大都有元人的成書,以資采擇。
《元史》于洪武二年(1369)二月開局,八月成書。
又因順帝無實錄,元末的事迹也甚缺少,乃于次年二月重開史局,加以補輯,至六月書成。
由于成書過速,疏漏錯誤之處,自然無法避免。
例如書中對蒙古人在西亞及歐洲事迹的記載,過于簡略;列傳的次序,也稍嫌紊亂。
其他著名的史學著作,則有薛應旂的《宋元通鑒》,陳邦瞻的《宋史記事本末》及《元史紀事本末》,但體裁因襲前代,并無創例。
此外明代文士,頗能留心于本朝史實加以紀錄,這類著作,其中不乏有價值的史料。
清人治史,重在考訂訓釋,至于史事的記錄,其成績不及宋明。
清初的史學,開拓于黃宗羲,其後萬斯同、全祖望加以光大,至章學誠而集大成,蔚為著名的浙東史派。
宗羲著《明儒學案》六十二卷,為學術史的名著。
斯同,浙江甯波鄞州區人,字季野,宗羲弟子。
他自幼便有志于明史的撰述,康熙時,開明史館,他曾以布衣參與修撰明史的工作,在北京十餘年,所著《明史稿》五百卷,甚為識者所稱許。
他治史以求史實的正确為首務,力避空洞的議論和輕率的臆測,所以他的工作,大部為史料的搜集和鑒别。
這種着重實證的治史方法,對清代史學界發生很大的影響。
斯同死,其稿為王鴻緒所得,鴻緒冒為己作,妄加竄易,以緻面目全非。
乾隆初,張廷玉奉诏刊定《明史》,以王鴻緒史稿為底本,加以增損,實則其稿大半出于斯同之手。
而當時的史臣,有所顧慮,每多更換原文,以媚時君,因此乾隆時所修的《明史》,不如斯同史稿的信實。
祖望亦鄞州人,字紹衣,他繼黃宗羲未竟之志,續成《宋元學案》一百卷,叙述宋元學術的淵源派别,極為詳實。
學誠字實齋,浙江會稽(今浙江紹興)人,才識尤高,所著《文史通義》一書,言史學方法及理論見解超特,發前人之所未發。
他并提倡撰修方志,對方志的取材及編纂之法,也多有論列,其義例甚為後人所取法,漸至方志成為專學。
清初,私人修史之風甚盛,但因莊廷鑨、戴名世兩次史案,均興大獄,清人撰集近代史實的風氣以是遽衰。
史家如全祖望,雖于其文集中記載明末名賢遺事,但亦不敢刊刻。
乾嘉時代的史家,以錢大昕、王鳴盛、趙翼為最著。
錢有《廿二史考異》,王有《十七史商榷》,趙有《廿二史劄記》,均為一代名著,但都不出考訂訓釋的範圍。
嘉慶以後,清室文綱漸疏,于是研究明史之風又盛,重要著作有陳鶴的《明紀》,夏燮的《明通監》等。
對于南明史的撰寫,也于此時開始,如溫睿臨的《南疆逸史》,徐鼒的《小腆紀年》,錢绮的《南明書》,都專記南明史實。
到清末,學者更群趨于明清之際及太平天國曆史的研究,以發洩其排滿思想。
這種風氣,直傳到民國。
[參看李宗侗《中國史學史》,頁一三七至一五〇] 至于清代官修的本朝曆史,主要有《實錄》及《國史》。
實錄自太祖至穆宗,均成于清代;德宗一朝,則于民國修成。
《國史》分本紀、傳、志、表四大目,其下又分若幹細目,體制甚詳。
光緒時,王先謙私據《實錄》,删節而成《十朝東華錄》(自太祖至穆宗)。
宣統時,朱壽彭根據邸抄及報章,續成《光緒東華錄》。
此外又有“方略”一類,專記曆朝用兵事迹。
道光以後,與西洋各國交涉頻繁,亦有專書記載其事,是為“三朝(道光、鹹豐、同治)籌辦夷務始末”。
地圓之說和經緯線的地圖繪制法,均于元代輸入中國。
但當時國人了解而同意的,可謂絕少,因此并未發生任何影響。
元代地圖,以朱思本的《輿地圖》最為著名,其圖布置精到,于前代地圖的錯誤,多有改正。
明世宗時,羅洪先因朱圖改制為《廣輿圖》,其圖傳播始漸廣,而為後人所取法。
到明神宗時,利瑪窦來華,屢次繪制世界地圖,國人對世界地理的新知識始有較多的吸收,諸如經緯度的測量,地名的譯定,五大洲的觀念,地圓說及五帶(二溫、二寒、一熱)的劃分,均由其正式介紹給國人。
當時雖受一般士大夫的歡迎,但能接受這種學識的人仍然甚少,因此利瑪窦死後不久,國人即不再重視這種制圖法。
其後清聖祖末,也曾命教士以西法測繪地圖,但其圖由清室秘藏,且國人科學知識水準過低,因此仍不能普及。
直到清末,西學大量輸入,西式繪圖法才漸為國人所普遍了解。
[參看王庸《中國地理學史》,頁八五至一二六] 方志的著作,明清兩代均甚繁富,至于不可勝記。
此外清代史家,多喜兼治與史學有關的地理學。
清初,顧祖禹著《讀史方輿紀要》,論述各地的山川險隘、攻守
炎武字甯人,學者稱為亭林先生,江南昆山(今江蘇昆山市)人。
其學方面甚廣,治經則倡經學即理學之說,教人擺脫宋明理學的羁絆,直接研治六經;并提倡“經世緻用”,于修己之外,尤重安人。
他著有《日知錄》三十二卷,是他生平的得意之作。
書中前七卷皆論經義,其餘則兼及政事、世風、禮制、科舉、藝文、史法、兵事、外國事、天象、術數及地理等,他的學問心得,可在這部書中見其梗概。
這部書的影響很大,它為後人開辟了分科研究的途徑。
此外他的治學方法,力主客觀,諸如搜羅資料,作綜合的研究,參驗見聞,以求實證等,都為後來的漢學家所取法。
與黃顧同時而年輩稍晚的經學家,又有閻若璩、胡渭等。
閻著《古文尚書疏證》,于《古文尚書》矛盾錯訛之處,盡行标舉,古文之僞,始得大明于世。
胡曾著《易圖明辨》、《洪範正論》等,也以客觀的考證方法,掃除若幹附會變亂的謬說。
黃顧諸人,雖下開學術界尊古宗漢的風氣,卻沒有明揭漢學旗幟以自立門戶的意思。
自康熙至乾隆,清室屢興文字獄,士大夫為隐身遠禍,遂群趨考證之學,至乾嘉,臻于極盛。
乾嘉時代的學術研究,以經學為主,兼及文字及音韻之學。
此外于古代史地、諸子、曆算等典籍,也都重加注釋校訂,成就甚巨。
當時的經學家,可分兩派:一派為惠棟,字定宇,江蘇蘇州人。
祖周惕、父士奇均為著名經學家,與棟号稱“吳中三惠”。
此派治經,笃守漢儒家法,專宗馬融、服虔、鄭玄等人的經說,門戶森嚴。
其後江聲、餘蕭客、王鳴盛、江藩等,都承其學風。
漢學之名,也由此派而起。
另一派為戴震,宇東原,安徽休甯人。
其治學雖宗漢儒,但并不墨守漢人學說,而重客觀及實證,更從文字音韻上,開辟治經的新途徑。
他的弟子孔廣森、段玉裁、王念孫等,都精通文字音韻之學。
孔的《詩聲類》,段的《說文解字注》,王的《廣雅疏證》,均以考證詳密、識斷精辟見稱。
念孫子引之,著《經義述聞》,引用漢代訓诂,于諸說中采其可通者,給後世研經者以莫大的便利。
這派學風的影響極大,直至晚清,仍有學者繼續興起,如俞樾、孫诒讓等,皆其著者。
道光之後,經學的研究方向又告轉移。
乾嘉時代的經學,本是遠承東漢的古文諸家,着重文字的考據訓诂,而不重思想的探求。
由于其研究範圍過狹,若幹學者乃轉入西漢的今文學派,着重尋求經書中的微言大義,而不斤斤于名物的考究。
這派的開創者為莊存與、劉逢祿,龔自珍、魏源等繼之,其學漸盛。
他們有時也作考據工作,甚至指若幹古籍(如《左傳》)為僞作,說法雖新穎,但缺乏實證。
清末,康有為作《孔子改制考》及《新學僞經考》等書,謂六經皆孔子所作,古文經為王莽、劉歆所僞造。
其說雖甚離奇,但對近代辨僞疑古的學風,頗有倡導之功。
(三)史地 史學極盛于宋代,至元明,其學漸衰,但亦不能說毫無成績。
正史中的宋遼金三史,都成于元代。
三史自元世祖時即開始修撰,其後又經曆朝的經營,至順帝,再命脫脫等重修,始成定本。
三史中惟《金史》尚能叙事詳明,具有條理。
《宋史》則編次不善,傷于繁冗,錯誤不可勝數。
《遼史》又病在簡略,蕪陋不堪。
明初,命宋濂、王袆等修《元史》,以《元十三朝實錄》為根據,其列傳及諸志,也大都有元人的成書,以資采擇。
《元史》于洪武二年(1369)二月開局,八月成書。
又因順帝無實錄,元末的事迹也甚缺少,乃于次年二月重開史局,加以補輯,至六月書成。
由于成書過速,疏漏錯誤之處,自然無法避免。
例如書中對蒙古人在西亞及歐洲事迹的記載,過于簡略;列傳的次序,也稍嫌紊亂。
其他著名的史學著作,則有薛應旂的《宋元通鑒》,陳邦瞻的《宋史記事本末》及《元史紀事本末》,但體裁因襲前代,并無創例。
此外明代文士,頗能留心于本朝史實加以紀錄,這類著作,其中不乏有價值的史料。
清人治史,重在考訂訓釋,至于史事的記錄,其成績不及宋明。
清初的史學,開拓于黃宗羲,其後萬斯同、全祖望加以光大,至章學誠而集大成,蔚為著名的浙東史派。
宗羲著《明儒學案》六十二卷,為學術史的名著。
斯同,浙江甯波鄞州區人,字季野,宗羲弟子。
他自幼便有志于明史的撰述,康熙時,開明史館,他曾以布衣參與修撰明史的工作,在北京十餘年,所著《明史稿》五百卷,甚為識者所稱許。
他治史以求史實的正确為首務,力避空洞的議論和輕率的臆測,所以他的工作,大部為史料的搜集和鑒别。
這種着重實證的治史方法,對清代史學界發生很大的影響。
斯同死,其稿為王鴻緒所得,鴻緒冒為己作,妄加竄易,以緻面目全非。
乾隆初,張廷玉奉诏刊定《明史》,以王鴻緒史稿為底本,加以增損,實則其稿大半出于斯同之手。
而當時的史臣,有所顧慮,每多更換原文,以媚時君,因此乾隆時所修的《明史》,不如斯同史稿的信實。
祖望亦鄞州人,字紹衣,他繼黃宗羲未竟之志,續成《宋元學案》一百卷,叙述宋元學術的淵源派别,極為詳實。
學誠字實齋,浙江會稽(今浙江紹興)人,才識尤高,所著《文史通義》一書,言史學方法及理論見解超特,發前人之所未發。
他并提倡撰修方志,對方志的取材及編纂之法,也多有論列,其義例甚為後人所取法,漸至方志成為專學。
清初,私人修史之風甚盛,但因莊廷鑨、戴名世兩次史案,均興大獄,清人撰集近代史實的風氣以是遽衰。
史家如全祖望,雖于其文集中記載明末名賢遺事,但亦不敢刊刻。
乾嘉時代的史家,以錢大昕、王鳴盛、趙翼為最著。
錢有《廿二史考異》,王有《十七史商榷》,趙有《廿二史劄記》,均為一代名著,但都不出考訂訓釋的範圍。
嘉慶以後,清室文綱漸疏,于是研究明史之風又盛,重要著作有陳鶴的《明紀》,夏燮的《明通監》等。
對于南明史的撰寫,也于此時開始,如溫睿臨的《南疆逸史》,徐鼒的《小腆紀年》,錢绮的《南明書》,都專記南明史實。
到清末,學者更群趨于明清之際及太平天國曆史的研究,以發洩其排滿思想。
這種風氣,直傳到民國。
[參看李宗侗《中國史學史》,頁一三七至一五〇] 至于清代官修的本朝曆史,主要有《實錄》及《國史》。
實錄自太祖至穆宗,均成于清代;德宗一朝,則于民國修成。
《國史》分本紀、傳、志、表四大目,其下又分若幹細目,體制甚詳。
光緒時,王先謙私據《實錄》,删節而成《十朝東華錄》(自太祖至穆宗)。
宣統時,朱壽彭根據邸抄及報章,續成《光緒東華錄》。
此外又有“方略”一類,專記曆朝用兵事迹。
道光以後,與西洋各國交涉頻繁,亦有專書記載其事,是為“三朝(道光、鹹豐、同治)籌辦夷務始末”。
地圓之說和經緯線的地圖繪制法,均于元代輸入中國。
但當時國人了解而同意的,可謂絕少,因此并未發生任何影響。
元代地圖,以朱思本的《輿地圖》最為著名,其圖布置精到,于前代地圖的錯誤,多有改正。
明世宗時,羅洪先因朱圖改制為《廣輿圖》,其圖傳播始漸廣,而為後人所取法。
到明神宗時,利瑪窦來華,屢次繪制世界地圖,國人對世界地理的新知識始有較多的吸收,諸如經緯度的測量,地名的譯定,五大洲的觀念,地圓說及五帶(二溫、二寒、一熱)的劃分,均由其正式介紹給國人。
當時雖受一般士大夫的歡迎,但能接受這種學識的人仍然甚少,因此利瑪窦死後不久,國人即不再重視這種制圖法。
其後清聖祖末,也曾命教士以西法測繪地圖,但其圖由清室秘藏,且國人科學知識水準過低,因此仍不能普及。
直到清末,西學大量輸入,西式繪圖法才漸為國人所普遍了解。
[參看王庸《中國地理學史》,頁八五至一二六] 方志的著作,明清兩代均甚繁富,至于不可勝記。
此外清代史家,多喜兼治與史學有關的地理學。
清初,顧祖禹著《讀史方輿紀要》,論述各地的山川險隘、攻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