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八章 明清的宗教與學術
關燈
小
中
大
一、宗教
(一)佛道與回教
佛教至唐末五代,諸宗衰微,惟禅宗以不重形式,而能避過唐武宗、後周世宗的兩次浩劫,獨步于晚唐五代。
至宋,佛教在曆朝帝王的保護下,禅宗及其他諸宗均大師輩出,頗有複興之象。
但在徽宗時,因其本人笃信道教,佛教遂再遭排斥。
南宋時,佛教益微,禅宗與諸宗合流,獨立的佛教宗派已不多見。
及至元世祖攻吐蕃(即西藏),偕喇嘛八思巴而歸,喇嘛教遂傳至蒙古。
世祖即位後,定喇嘛教為國教,尊八思巴為帝師,命其統監全國佛教,喇嘛教乃日趨興盛。
世祖以後,喇嘛教始終為元室諸帝所崇奉,于各種宗教中,一直占有首要的地位。
原有的佛教,除禅宗尚能維持昔日的局面,其他宗派都一蹶不振。
明太祖幼年曾出家為僧,即位後提倡佛教,對喇嘛教也加以崇奉,封喇嘛為國師,其後曆朝皆崇喇嘛。
成祖起兵時,曾得禅僧道衍的輔佐,因此禅宗仍能維持其盛況,與喇嘛教并立,直到明末。
武宗也好佛,曾學習經典梵語,自稱大慶法王。
除喇嘛教及禅宗外,惟淨土宗尚能流行于世,其他舊有佛教的各宗派,都未能恢複舊觀。
明初,喇嘛教發生巨大的變革。
喇嘛教僧人,本着紅衣紅帽,以娶妻傳子為慣例,且多玩弄幻術,沉溺酒色。
至明初,有僧徒宗喀巴(1357~1419)者,主張實行嚴格的戒律,禁止飲酒娶妻,于教義和儀式,也多有改善。
教徒均着黃衣黃帽,俗稱黃教,以示與紅教有别。
其後黃教于西藏的甘丹建廟,以為據點,逐漸傳播,漸及于西藏全境,因此黃教又稱丹府派。
宗喀巴死後,傳衣缽與其二大弟子,根敦珠巴(本吐蕃贊普)和凱朱巴。
明憲宗成化十年(1474),根敦珠巴圓寂。
據說他的靈魂又轉附于某一嬰孩體中,教徒便以這個嬰孩作他的後嗣,名根敦嘉穆錯。
這種轉世辦法,此後遂定為永制。
第三世名鎖南嘉錯,為明世宗至神宗初年的人,這時黃教聲望益著,蒙古俺答親赴西藏,把他迎至青海,建寺以奉養之。
俺答并贈以“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”的尊号,其意為“遍知一切德智如海之金剛上師”。
從此黃教教宗始有“達賴”之名(達賴為蒙古“大海”之意),紅教諸領袖,皆對達賴稱弟子,改從黃教,化行諸部。
第四世名雲丹嘉穆錯,黃教益盛,蒙古、西藏、青海等地居民,莫不奉之。
達賴喇嘛為黃教教宗,駐錫于拉薩,與班禅同為西藏宗教及政治的領袖。
班禅也就是宗喀巴的另一弟子凱珠巴的轉世者,他在喇嘛教中,與達賴同具最高權威,政治勢力則不及。
從政治上看,他隻是西藏的副王,名義上雖統治後藏,實際仍從屬于達賴,但教民對他尊崇的程度,并不低于達賴。
[參看餘元廠《西藏喇嘛教史》(載《現代佛教文選》)] 清自聖祖至高宗,均着意于儒學的複興,對佛教并不關心。
佛教諸宗,禅宗雖仍盛行,但其精神日趨世俗化,宗風亦随之衰落。
此外如淨土宗、律宗,也僅能保持典型。
乾隆時,曾禁各地建立新寺院,民間出家為僧的也受限制。
士大夫雖喜談佛學,但隻是究心佛理,并無興隆佛教的意圖。
至于喇嘛教,内地人甚少信奉,清室以其流布于内、外蒙古及青海、西藏,為柔遠起見,加以保護尊崇,以理藩院兼理其教,并于北京建雍和宮,奉養喇嘛。
雍正時,清室又為内、外蒙古各立活佛,以為其區内喇嘛教的領袖,合達賴、班禅,共為四系。
清代喇嘛教,表面上雖受帝王的優遇,實則其勢已不如昔日的旺盛,漸走上衰落之途。
道教在宋代甚為盛行,尤以徽宗崇信最笃。
南宋時,道教稍衰。
元室雖奉事喇嘛,但對道教仍甚優遇。
明室對道教益加尊重,洪武初,正一教領袖張正常入朝,太祖封之為真人,官正二品,世襲罔替。
從此龍虎山張氏,成為道教正統。
其後憲宗、世宗均笃信道教,世宗更躬親齋醮,不理朝政。
他曾封道士陶仲文為真人,授禮部尚書,封恭誠伯,可想見當時道教之盛。
清室雖然也奉道教,但不如前代之甚,始則降正一真人為五品,其後又不許朝觐,僅由禮部帶領引見。
乾隆時,更禁正一真人傳度俗人為道,道教遂日見衰落,但民間的奉道者,仍比比皆是。
[參看傅勤家《中國道教史》,頁二三一至二三二] 元代,因重用回人,西域回教徒大量來華,遍及中國各地。
元末,天山南路各城的居民大都信奉回教,勢力日益擴張,回教領袖逐漸取代察合台後裔的地位,握有南路政教之權。
明代回教分白山、黑山兩宗(俗稱白帽回、黑帽回),各承師說,相互攻擊。
明室對天山南北路雖不能直接控制,但蒙回諸部,遣使入貢者甚多。
清初,回部為蒙古準噶爾部所并,至乾隆時,準、回兩部均為清室平定。
清室對回教取放任态度,許其自由信仰;訴訟的判斷,以教規為根據,不用國家法律,以此籠絡回人。
至于内地如甘肅、陝西、四川、山西、河北、福建、廣東、雲南等省,均有回教信徒居住。
清末,陝、甘、雲南的回教徒,均曾叛亂,可想見其勢力之大。
(二)基督教 自蒙古大帝國瓦解後,元代輸入的基督教(也裡可溫教)也趨于衰落。
明朝中葉(16世紀初),歐洲基督教發生革命運動,新舊兩派至以兵戎相見,結果舊教為新教所挫。
舊教中若幹有志之士,組織耶稣會(Jesuit),内謀改革舊教本身的缺失,外謀發展其傳教事業。
适值非洲好望角的新航路發現,葡萄牙人在東方積極擴展殖民事業,耶稣會教士也陸續東來。
明孝宗弘治十三年(1500),耶稣會教士随葡人至印度布道,傳播漸盛。
嘉靖三十一年(1552),耶稣會東方布教總長方濟各(SaintFrancoisdeXavier,西班牙人)欲來中國傳教,因道死未能如願。
其後,又遣教士利瑪窦(MatteoRicci,意大利人)等來華。
明神宗萬曆十一年(1583),利瑪窦至廣東肇慶(今廣東高要市),學習中國語文,以便傳教,其後北上至南京,遊說于搢紳之間。
他于傳布教義之外,并介紹西方的天文、地理、算學、兵器等學科于國人,更設立病院,為人治病,因而漸得國人的信仰。
二十九年(1601),他與教士龐迪我(DidacusdePantoja,西班牙人)同至北京,上書神宗,獻天主經典,基督、聖母圖像以及自鳴鐘、萬國圖志等物。
神宗準其在京師建堂傳教,不數年,信徒至二百餘,國人統稱其教為天主教。
廷臣如徐光啟、李之藻等,均服膺天主教旨,從之習天算曆法。
當時中國士大夫學習西洋科學的興趣甚濃,利瑪窦乃利用此種心理,以傳授學術達成其布道的目的。
其教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沖突之處,也加以調和折衷,因此甚得朝野人士的贊許,信徒日增。
萬曆末,利瑪窦死,其後繼者拘執教義,不知變通,緻與中國若幹傳統習俗相沖突(如禁止教徒祭祖等),因此引起國人的不滿,反對者漸多。
明室遂于萬曆四十四年(1616)下令禁止傳教,教士均逐回澳門。
既而滿人崛起,邊患日亟,明廷需要改良兵器,乃于熹宗天啟二年(1622),命澳門教士羅如望(JoannesdeRocha,葡人)、陽瑪諾(EmmanueljeuneDiaz,葡人)等制造铳炮。
次年,又召用教士艾儒略(GiulioAleni,意人)等,教禁遂解。
此後外人來華者益衆,傳教事業更為發達。
思宗崇祯初,徐光啟受命監修曆法,并征教士湯若望(JohannAdamSchallVonBell,德意志人)等譯書演算。
崇祯十四年(1641),新曆告成。
十六年(1643)頒布,是為《大統曆》。
既而明室覆亡,竟未及施行。
清軍入關後,湯若望上書自陳,清室以之任欽天監監正,制定新曆。
若幹反對西法的欽天監舊人對之甚為痛恨。
康熙四年(1665),欽天監舊人楊光先首先攻擊新曆,于是湯若望及其屬員均罷黜治罪。
清室以楊光先繼任欽天監監正,仍用舊法,其後光先推閏失實,清室改任南懷仁(FerdinandVerbiest,比利時人)為欽天監監
至宋,佛教在曆朝帝王的保護下,禅宗及其他諸宗均大師輩出,頗有複興之象。
但在徽宗時,因其本人笃信道教,佛教遂再遭排斥。
南宋時,佛教益微,禅宗與諸宗合流,獨立的佛教宗派已不多見。
及至元世祖攻吐蕃(即西藏),偕喇嘛八思巴而歸,喇嘛教遂傳至蒙古。
世祖即位後,定喇嘛教為國教,尊八思巴為帝師,命其統監全國佛教,喇嘛教乃日趨興盛。
世祖以後,喇嘛教始終為元室諸帝所崇奉,于各種宗教中,一直占有首要的地位。
原有的佛教,除禅宗尚能維持昔日的局面,其他宗派都一蹶不振。
明太祖幼年曾出家為僧,即位後提倡佛教,對喇嘛教也加以崇奉,封喇嘛為國師,其後曆朝皆崇喇嘛。
成祖起兵時,曾得禅僧道衍的輔佐,因此禅宗仍能維持其盛況,與喇嘛教并立,直到明末。
武宗也好佛,曾學習經典梵語,自稱大慶法王。
除喇嘛教及禅宗外,惟淨土宗尚能流行于世,其他舊有佛教的各宗派,都未能恢複舊觀。
明初,喇嘛教發生巨大的變革。
喇嘛教僧人,本着紅衣紅帽,以娶妻傳子為慣例,且多玩弄幻術,沉溺酒色。
至明初,有僧徒宗喀巴(1357~1419)者,主張實行嚴格的戒律,禁止飲酒娶妻,于教義和儀式,也多有改善。
教徒均着黃衣黃帽,俗稱黃教,以示與紅教有别。
其後黃教于西藏的甘丹建廟,以為據點,逐漸傳播,漸及于西藏全境,因此黃教又稱丹府派。
宗喀巴死後,傳衣缽與其二大弟子,根敦珠巴(本吐蕃贊普)和凱朱巴。
明憲宗成化十年(1474),根敦珠巴圓寂。
據說他的靈魂又轉附于某一嬰孩體中,教徒便以這個嬰孩作他的後嗣,名根敦嘉穆錯。
這種轉世辦法,此後遂定為永制。
第三世名鎖南嘉錯,為明世宗至神宗初年的人,這時黃教聲望益著,蒙古俺答親赴西藏,把他迎至青海,建寺以奉養之。
俺答并贈以“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”的尊号,其意為“遍知一切德智如海之金剛上師”。
從此黃教教宗始有“達賴”之名(達賴為蒙古“大海”之意),紅教諸領袖,皆對達賴稱弟子,改從黃教,化行諸部。
第四世名雲丹嘉穆錯,黃教益盛,蒙古、西藏、青海等地居民,莫不奉之。
達賴喇嘛為黃教教宗,駐錫于拉薩,與班禅同為西藏宗教及政治的領袖。
班禅也就是宗喀巴的另一弟子凱珠巴的轉世者,他在喇嘛教中,與達賴同具最高權威,政治勢力則不及。
從政治上看,他隻是西藏的副王,名義上雖統治後藏,實際仍從屬于達賴,但教民對他尊崇的程度,并不低于達賴。
[參看餘元廠《西藏喇嘛教史》(載《現代佛教文選》)] 清自聖祖至高宗,均着意于儒學的複興,對佛教并不關心。
佛教諸宗,禅宗雖仍盛行,但其精神日趨世俗化,宗風亦随之衰落。
此外如淨土宗、律宗,也僅能保持典型。
乾隆時,曾禁各地建立新寺院,民間出家為僧的也受限制。
士大夫雖喜談佛學,但隻是究心佛理,并無興隆佛教的意圖。
至于喇嘛教,内地人甚少信奉,清室以其流布于内、外蒙古及青海、西藏,為柔遠起見,加以保護尊崇,以理藩院兼理其教,并于北京建雍和宮,奉養喇嘛。
雍正時,清室又為内、外蒙古各立活佛,以為其區内喇嘛教的領袖,合達賴、班禅,共為四系。
清代喇嘛教,表面上雖受帝王的優遇,實則其勢已不如昔日的旺盛,漸走上衰落之途。
道教在宋代甚為盛行,尤以徽宗崇信最笃。
南宋時,道教稍衰。
元室雖奉事喇嘛,但對道教仍甚優遇。
明室對道教益加尊重,洪武初,正一教領袖張正常入朝,太祖封之為真人,官正二品,世襲罔替。
從此龍虎山張氏,成為道教正統。
其後憲宗、世宗均笃信道教,世宗更躬親齋醮,不理朝政。
他曾封道士陶仲文為真人,授禮部尚書,封恭誠伯,可想見當時道教之盛。
清室雖然也奉道教,但不如前代之甚,始則降正一真人為五品,其後又不許朝觐,僅由禮部帶領引見。
乾隆時,更禁正一真人傳度俗人為道,道教遂日見衰落,但民間的奉道者,仍比比皆是。
[參看傅勤家《中國道教史》,頁二三一至二三二] 元代,因重用回人,西域回教徒大量來華,遍及中國各地。
元末,天山南路各城的居民大都信奉回教,勢力日益擴張,回教領袖逐漸取代察合台後裔的地位,握有南路政教之權。
明代回教分白山、黑山兩宗(俗稱白帽回、黑帽回),各承師說,相互攻擊。
明室對天山南北路雖不能直接控制,但蒙回諸部,遣使入貢者甚多。
清初,回部為蒙古準噶爾部所并,至乾隆時,準、回兩部均為清室平定。
清室對回教取放任态度,許其自由信仰;訴訟的判斷,以教規為根據,不用國家法律,以此籠絡回人。
至于内地如甘肅、陝西、四川、山西、河北、福建、廣東、雲南等省,均有回教信徒居住。
清末,陝、甘、雲南的回教徒,均曾叛亂,可想見其勢力之大。
(二)基督教 自蒙古大帝國瓦解後,元代輸入的基督教(也裡可溫教)也趨于衰落。
明朝中葉(16世紀初),歐洲基督教發生革命運動,新舊兩派至以兵戎相見,結果舊教為新教所挫。
舊教中若幹有志之士,組織耶稣會(Jesuit),内謀改革舊教本身的缺失,外謀發展其傳教事業。
适值非洲好望角的新航路發現,葡萄牙人在東方積極擴展殖民事業,耶稣會教士也陸續東來。
明孝宗弘治十三年(1500),耶稣會教士随葡人至印度布道,傳播漸盛。
嘉靖三十一年(1552),耶稣會東方布教總長方濟各(SaintFrancoisdeXavier,西班牙人)欲來中國傳教,因道死未能如願。
其後,又遣教士利瑪窦(MatteoRicci,意大利人)等來華。
明神宗萬曆十一年(1583),利瑪窦至廣東肇慶(今廣東高要市),學習中國語文,以便傳教,其後北上至南京,遊說于搢紳之間。
他于傳布教義之外,并介紹西方的天文、地理、算學、兵器等學科于國人,更設立病院,為人治病,因而漸得國人的信仰。
二十九年(1601),他與教士龐迪我(DidacusdePantoja,西班牙人)同至北京,上書神宗,獻天主經典,基督、聖母圖像以及自鳴鐘、萬國圖志等物。
神宗準其在京師建堂傳教,不數年,信徒至二百餘,國人統稱其教為天主教。
廷臣如徐光啟、李之藻等,均服膺天主教旨,從之習天算曆法。
當時中國士大夫學習西洋科學的興趣甚濃,利瑪窦乃利用此種心理,以傳授學術達成其布道的目的。
其教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沖突之處,也加以調和折衷,因此甚得朝野人士的贊許,信徒日增。
萬曆末,利瑪窦死,其後繼者拘執教義,不知變通,緻與中國若幹傳統習俗相沖突(如禁止教徒祭祖等),因此引起國人的不滿,反對者漸多。
明室遂于萬曆四十四年(1616)下令禁止傳教,教士均逐回澳門。
既而滿人崛起,邊患日亟,明廷需要改良兵器,乃于熹宗天啟二年(1622),命澳門教士羅如望(JoannesdeRocha,葡人)、陽瑪諾(EmmanueljeuneDiaz,葡人)等制造铳炮。
次年,又召用教士艾儒略(GiulioAleni,意人)等,教禁遂解。
此後外人來華者益衆,傳教事業更為發達。
思宗崇祯初,徐光啟受命監修曆法,并征教士湯若望(JohannAdamSchallVonBell,德意志人)等譯書演算。
崇祯十四年(1641),新曆告成。
十六年(1643)頒布,是為《大統曆》。
既而明室覆亡,竟未及施行。
清軍入關後,湯若望上書自陳,清室以之任欽天監監正,制定新曆。
若幹反對西法的欽天監舊人對之甚為痛恨。
康熙四年(1665),欽天監舊人楊光先首先攻擊新曆,于是湯若望及其屬員均罷黜治罪。
清室以楊光先繼任欽天監監正,仍用舊法,其後光先推閏失實,清室改任南懷仁(FerdinandVerbiest,比利時人)為欽天監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