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五章 清的入主及其盛世

關燈
統大軍入藏,驅逐準部,并迎立青海所擁戴的達賴。

    世宗初年,置駐藏大臣于拉薩,統兵分駐前後藏,自此西藏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。

    乾隆五十五年(1790),西藏的南鄰廓爾喀(今尼泊爾)入侵西藏。

    五十七年(1792),清以福康安擊破之。

    此後清室禁止藏人與四境交通,并提高駐藏大臣的地位,一切與達賴班禅平等,政務的辦理,必須禀命于駐藏大臣。

    清室對西藏的控制,乃益趨鞏固。

    [參看周昆田《漢藏兩族的傳統關系》(載《西藏研究》)] 苗族分布的地區,主要在湖南貴州二省的沅江流域,尤以沅江上遊為中心,此外更散處于雲南及兩廣境内。

    沅江流域本漢時武陵蠻地,下至唐宋,逐漸開辟。

    元時,于其地設立府、州、縣及宣撫司,以苗族酋長為世襲長官,自理其政。

    明清均沿襲元制,所有苗地,悉屬土官。

    苗有熟苗生苗之分,熟苗多與漢人雜居,生苗則居于深山,與漢人甚為隔閡,時生叛亂。

    康熙四十三年(1704),湘西苗人為亂,清發兵平之,并于其地設乾州(今湖南吉首市西南)、鳳凰(今湖南鳳凰縣)二直隸廳,以招徕漢人。

    至于苗人聚集之地,則仍歸土官統轄。

    雍正間,永順(今湖南永順縣)等地的土官,自請納土,清籍其地一府四縣,并增設永綏廳(今湖南花垣縣南)及松桃廳(今貴州松桃縣北),于是沅江流域,幾于全辟。

    貴州的苗族,分布于東南部與湖南、廣西交界之地,以古州(今貴州榕江縣)為中心,周圍三千裡,統稱苗疆。

    此外,廣西、雲南地區的苗人,也時常殺人掠貨;而雲南南部各地的苗人土官,又與緬甸及老撾等種人勾結,時為邊患。

    雍正四年(1726),雲貴總督鄂爾泰,建議“改土歸流”,即以流動的官吏,治理苗地,以代世襲的土司,世宗從之。

    鄂爾泰于兩三年間,招服黔邊生苗二千餘寨,開辟苗疆二三千裡,并平定雲南瀾滄江以東的苗區,建普洱府(今雲南普洱縣)以治其地。

    廣西諸土司,也都繳印歸附,三省苗區粗定。

    這次改土歸流的運動,大大促進了西南邊疆地區的内地化,使它成為中國本部的一環。

     苗疆平定後,鄂爾泰去職,貴州苗人因不堪地方官吏的壓制剝削,再度叛亂,至乾隆初,始以張廣泗平之。

    清室并豁免新辟苗疆的賦稅,以籠絡之。

    其後至乾隆末年,苗亂始再起。

     金川本四川西邊土司,居今四川省小金、金川二縣境,舊屬于吐蕃。

    明時,以其俗信喇嘛教,乃封其酋哈伊拉本為演化禅師,以鎮撫其衆。

    其後分為大金川(在今四川金川縣一帶)、小金川(在今四川小金縣一帶)兩部。

    清初,兩金川歸順。

    世宗時,大金川酋長莎羅奔(哈伊拉本孫)從征西藏有功,清以之為金川安撫使。

    高宗時,莎羅奔漸強,于乾隆十一年(1746)奪小金川土司印,并侵吞鄰部,攻擊清軍。

    次年,清以張廣泗及納親合力進讨。

    金川地勢險阻,加以土人善守,以緻久攻不下。

    十三年(1748),張、納以無功被誅,高宗繼命傅恒督嶽鐘琪往讨,清軍深入,聲勢大振。

    次年,莎羅奔降。

    至十九年(1754),大金川首領郎卡(莎羅奔兄子),複與鄰部構釁,當時清廷方有事于西北,無暇兼顧,郎卡遂日益猖獗。

    其後郎卡死,子索諾木與小金川首領僧格桑,聯合入寇。

    三十六年(1771),清以溫福讨之,于三十八年(1773)敗死。

    清以阿桂繼其任,至四十一年(1776)始平。

    金川之役,可以說是清代最艱巨的開疆戰争,其地不滿千裡,人口不滿五萬,而清室用兵五年,兵費逾七千萬兩,然後平之,其損失也不為不大。

     平定兩金川得勝圖,清乾隆四十二年(1777)至四十六年(1781)内府銅版畫,故宮博物院藏。

     (三)藩屬的經營與對俄的交涉 清代與中國鄰近的諸國中,東方的朝鮮,早于明末臣服于清。

    其後經康雍乾三世,西北蒙回諸部敉平,中亞諸國,相率通使納貢。

    至于南方印度支那半島的緬甸、暹羅、安南等國,西藏以南的廓爾喀以及東南海中的琉球,也都稱臣内屬。

    這裡略述南方諸國内屬的經過。

     緬甸古稱骠國,與雲南交界。

    元時曾數度征之,未能得志。

    明末,頗為邊患。

    清初,吳三桂鎮雲南,以桂王在緬,以兵迫之,緬酋莽應時執桂王以獻,三桂以其恭順,始終未加侵擾。

    高宗初,緬甸入貢稱藩。

    乾隆十九年(1754),緬甸發生内亂,土司甕籍牙自立為王,建新緬甸國。

    其子莽紀覺、孟駁相繼嗣位,聲勢日盛,屢次侵掠滇邊,虐殺華人。

    三十二年(1767),雲南總督楊應琚征緬失利,清以明瑞代之,師亦無功。

    次年,明瑞戰死,清乃命傅恒、阿桂等大舉深入。

    三十四年(1769),清軍進至緬甸首都阿瓦,但不能取勝,許和而還。

    不久,緬人又與清抗,當時清室正讨大小金川,無暇南顧。

    四十一年(1776),金川平,清再命阿桂赴雲南,籌劃征緬。

    這時緬甸又亂,并與暹羅交惡,新緬甸王孟雲遂遣使入貢。

    五十五年(1790),清封孟雲為緬甸國王,規定十年一貢,自此緬甸遂為中國的藩屬。

     暹羅即今泰國,其地原為羅斛及暹二國。

    元時,二國常入貢。

    後羅斛強,并有暹地,遂成暹羅國。

    明時,暹羅曾入貢。

    暹羅與緬甸為世仇,清高宗時,暹羅為緬酋孟駁所破,首都陷落,國王被逐。

    暹羅舊臣鄭昭,本廣東澄海人,于乾隆四十五年(1780)起兵驅逐緬人,自立為王,都于曼谷,并遣使來華告捷。

    其後不久,鄭昭死,其婿華策格裡嗣位。

    五十一年(1786),遣使入貢,表稱鄭華,清封之為暹羅國王,于是暹羅亦為中國的外藩。

     安南為今越南地,自秦漢以來,久為中國的領土。

    唐時曾于其地置安南都護府,安南即由此得名。

    五代以後,叛服不常。

    明宣宗時,有黎利者,起兵叛明,建大越國。

    明世宗嘉靖六年(1527),為其臣莫氏所篡。

    而黎氏之臣阮氏,擁黎氏之後,割據南方,成南北朝并峙之局。

    北朝莫氏都河内,仍号大越;南朝黎氏都順化,号廣南;相持六十餘年。

    明神宗萬曆二十三年(1595),黎氏滅莫氏,恢複河内。

    而阮氏子又據順化自立,仍号廣南,與黎氏互不相下。

    清軍定雲南,黎氏遣使勞軍。

    康熙五年(1666),清封大越國王黎維禧為安南國王。

    高宗時,廣南土豪阮文嶽及其弟文惠等舉兵滅廣南。

    乾隆五十一年(1786),阮文惠逐安南國王黎維祁,安南大亂。

    清室命兩廣總督孫士毅出師讨之,先勝後敗,改以福康安代之。

    這時阮文惠正與暹羅構兵,恐兩面受敵,乃奉表乞降,并改名光平。

    五十四年(1789),高宗封阮光平為安南王。

     廓爾喀即唐代的尼婆羅,今尼泊爾之地。

    乾隆中,為廓爾喀人所并。

    其後廓爾喀勢力日熾,漸有侵略西藏之意。

    乾隆五十五年(1790),廓爾喀乘後藏内亂,舉兵入寇,班禅等告急于清,高宗遣福康安、海蘭察率兵往讨。

    五十七年(1792),福康安等自青海至後藏,深入敵境。

    廓爾喀大懼,一面遣使乞降,一面派人至印度,乞援于英人。

    英軍未至,而清軍繼進,廓爾喀遂降清,從此成為中國的藩屬。

     疏球(今沖繩島),自明代為中國藩屬,定時朝貢。

    及明亡于清,琉球又受清冊封,稱琉球國中山王,定二年一貢。

    此後每當琉球新王即位,清室即派使者前往冊封。

    但琉球自明以後,又與日本交結,實行兩面外交,其後日本吞并琉球,即伏機于此。

     雅克薩反擊作戰經過示意圖。

    自明崇祯十六年(1643)開始,不斷有沙俄侵略者侵入我國領土,後在雅克薩築城盤踞,預備長期掠奪。

    清政府多次與沙俄交涉未果,決意進兵清剿。

    經過數年的準備與偵察,于康熙二十四年(1685)四月,清軍三千多人在彭春的率領下,自瑷珲出發,五月兵臨雅克薩,置陸師于城南,戰船集于城東南,激戰不久,侵略軍不支乞降,彭春平毀雅克薩城,并準許他們返回尼布楚。

    同年秋,侵略者不甘失敗,又重築雅克薩,再度盤踞。

    次年七月,清軍再臨雅克薩,于城南、北、東三面掘壕圍困。

    次年,侵略軍不支請降,清帝答應其請求,侵略軍殘部退回尼布楚,雅克薩反擊戰勝利結束。

     明末,歐洲人多由海道東來;其由陸路東向發展,漸與中國發生交涉的,則為俄羅斯國。

    俄人原居東歐,為蒙古所征服。

    明末,俄人乘蒙古中衰,逐之而複國。

    其王伊凡四世(IvanⅣ),銳意經營西伯利亞,發展甚速。

    至清初,俄人已進至黑龍江沿岸,清人稱之為羅刹人。

    順治八年(1651),俄人在雅克薩河口築城(城在黑龍江北岸),屢次劫掠黑龍江沿岸諸民族。

    十五年(1658),俄人又建城于尼布楚河口,以為經營黑龍江上遊的根據地。

    次年俄人為清甯古塔(今黑龍江海林市西南)将軍巴海所敗,相率逃去,至康熙四年(1665),俄人又集中于雅克薩,積極經營。

    八年(1669),尼布楚城複為俄人所占,對黑龍江地區蠶食日甚。

    清室既平三藩,乃積極備戰,以禦俄人。

    二十一年(1682),清室命黑龍江将軍薩布素,擊俄将于瑷珲(今黑龍江黑河市南)附近,盡俘其衆。

    二十四年(1685),複命都統彭春,水陸并進,直抵雅克薩,俄将不支而降,清兵毀其城而還。

    既而俄人又于雅克薩複築新壘。

    次年,清軍又圍之。

     是時俄皇大彼得(PeterTheGreat)在位,以戰地遼遠,不便應援,亟思媾和。

    清廷也久厭兵事,乃聽從荷蘭人的斡旋,與俄議和。

    康熙二十八年(1689),清以索額圖等為使,與俄使費要多羅(FeodorAlexivitchGolovin)會議于尼布楚。

    同年,和議成,雙方訂約,是為《尼布楚條約》。

    條約的要點如下:一、東以外興安嶺,西以額爾古納河(黑龍江上源之一)為界。

    二、毀除雅克薩城,所居俄羅斯人民及諸物,盡行撤去。

    三、凡獵戶人等,斷不許越界,違則以其人數多寡及情節輕重,分别予以懲處或正法。

    四、中國所有的俄羅斯人,俄羅斯所有的中國人,不必遣還。

    五、以後一切行旅,有準令及往來文書者,許其貿易。

    中俄數十年的紛争,至是始告平息。

    雍正五年(1727),又與俄訂《恰克圖條約》,以恰克圖(即買賣城)為兩國通商之地,許俄商三年一至北京貿易。

    并劃定蒙古與西伯利亞的疆界,西起沙畢納衣嶺(薩彥嶺的主脈),東至額爾古納河,南屬中國,北屬俄國。

    至乾隆二年(1737),停北京貿易,集中于恰克圖。

    清并設庫倫辦事大臣以理之。

    其後恰克圖貿易時開時停,直至五十七年(1792),中俄增訂《恰克圖續約》五款,始重開互市,于是兩國相安無事者垂六十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