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五章 清的入主及其盛世
關燈
小
中
大
苗民首先發動。
苗民自改土歸流以後,地方官的貪污者,經常對之敲詐剝削。
加以移殖苗區的漢民,因言語習慣的不同,與苗民時生沖突,苗民反感日深,乃發起驅逐漢民的運動。
乾隆六十年(1795),貴州省東部及湖南省西部的苗民,先後叛變,四川、湖南、貴州三省邊境,同時戒嚴。
清室派兵進剿,曆久無功,而調兵轉饷,數省騷動;各地失業者增多,人心浮動,因此苗事未平,白蓮教的叛亂又起。
明熹宗時,曾有白蓮教徐鴻儒之亂,雖經平定,但其黨徒仍秘密傳教。
乾隆四十年(1775),白蓮教首領安徽劉松被捕,其黨劉之協、宋之清等,分赴四川湖北等省傳教,煽動百姓,準備乘機起事。
五十八年(1793)事覺,其黨全被捕獲,惟劉之協逃逸。
清廷嚴緝之協,河南、湖北等省,按戶搜緝,各地洶洶者數歲。
六十一年(1796)正月,高宗禅位于皇子颙琰,自為太上皇。
颙琰即位,是為仁宗,并改元嘉慶。
就在這一年,湖北荊州(今湖北江陵縣)、宜昌(今湖北宜昌市)一帶的白蓮教徒,公開叛變。
滿洲的旗兵,因累世養尊處優,漸流于驕奢頹靡,早已于三藩之亂時,失去戰鬥力;其後漢人組成的綠營代之而興,至此也漸趨腐敗。
亂事一起,軍隊毫無削平的能力,戰争動辄蔓延數省。
乾隆以後,清帝國便在一連串的内亂下,步入衰運。
惠齡關于鎮壓白蓮教起義奏折(局部)。
奏折記載湖北巡撫惠齡等清軍大将采取圍堵的戰術清剿義軍,其中夾有嘉慶帝的朱批。
三、清前期的武功 (一)蒙族及回部的征服 明末蒙古族勢力蔓延的地區,共分為四大部:一、漠南蒙古,又稱内蒙古,分布于今内蒙古境内。
二、漠北蒙古,又稱喀爾喀蒙古,分布于今蒙古國境内。
三、漠西蒙古,又稱厄魯特蒙古,分布于天山北路。
四、青海蒙古,分布于今青海境内。
漠南蒙古,早于明末為清室所吞并,其餘三大部,是在清室統一中國後,經康雍乾三朝陸續征服的。
漠南蒙古最東的一部為科爾沁部(今内蒙古東部及松遼平原西北端一帶),因鄰近滿洲,雙方曾于明神宗時發生沖突。
科爾沁為努爾哈赤所敗,遂遣使通好。
這時内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,士馬強盛,橫行漠南,并東侵科爾沁,于是科爾沁部降清,漠南諸部也相率與清通款。
明室歲賂林丹汗,命其夾攻遼東,但因林丹汗諸部不協,終于無濟于事。
明思宗崇祯十一年(1638),清太宗會合蒙古諸部,突襲林丹汗,林丹汗走死青海,其子額哲降,漠南悉定。
其後三藩抗清,察哈爾複謀獨立,聖祖發兵平之,并徙其餘衆于大同(今山西大同市)、宣化(今河北宣化縣)邊外,設都統以轄之,号内屬遊牧部,其地遂空為牧場。
漠北喀爾喀蒙古又分三部,即土謝圖,據今土拉河流域;車臣,據今克魯倫河流域;劄薩克圖,據今杭愛山以西、阿爾泰山以東地。
清平漠南後,喀爾喀三部震于清的兵威,也遣使朝貢。
内外蒙古諸部的酋長,大都是明代蒙古達延汗的後裔。
漠西蒙古分布于今新疆天山北路地區,為明代瓦剌的後裔。
自瓦剌衰落後,其族分為四部,即和碩特(據今新疆烏魯木齊市一帶)、準噶爾(據今新疆霍城縣一帶)、杜爾伯特(據今新疆阿勒泰市一帶)及土爾扈特(據今新疆塔城市一帶),清人稱之為厄魯特四部。
清初,漠南及漠北蒙古相繼歸降,惟厄魯特以地遠不服。
康熙十二年(1673),準噶爾汗噶爾丹即位,統一四部,兼并青海蒙古及天山南路的回部,勢力大盛。
二十七年(1688),噶爾丹突擊漠北,喀爾喀三部,同時潰散,奔至漠南,于是漠北亦為噶爾丹所有。
二十九年(1690),噶爾丹複率兵南侵,聖祖親征敗之。
其後聖祖又于三十五及三十六年(1696~1697),兩度親征漠北,噶爾丹兵敗自殺,阿爾泰山以東皆平,喀爾喀三部均還舊地。
噶爾丹兵敗時,準部的根據地伊犁(今新疆霍城縣),為其兄子策妄阿拉布坦(以下簡稱策妄)所奪,回部及青海也都叛變。
噶爾丹既死,策妄請降,準部暫時歸附。
十數年後,準部複盛,乃再度為患。
康熙五十四年(1715),策妄東侵哈密(今新疆哈密市),清廷屯軍于哈密附近以防之。
次年,策妄又遣兵突入西藏。
這時和碩特部據西藏,準部兵遂襲殺和碩特部的拉藏汗。
五十九年(1720),清軍由青海、四川兩路進兵,逐準部兵出西藏,并擁立達賴六世,西藏遂定,但清軍對準部并未能深入攻擊。
昭莫多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。
康熙三十四年(1695),準噶爾汗噶爾丹率三萬騎自科布多東進,侵至車臣汗部後,沿克魯倫河東下,進抵巴顔烏蘭一帶,停頓不前。
清軍遣使往誘不逞,康熙遂決定親征。
三十五年(1696)二月,康熙集九萬大軍,分東、中、西三路進擊:東路薩布素西出克魯倫河牽制性側擊;西路以費古揚、孫思克分出歸化、甯夏,于翁金河會合後北上,拟斷噶爾丹西逃之路;中路主力由康熙親率,出獨石,拟于東、西兩路合殲噶爾丹于克魯倫河一帶。
五月,康熙聞知東、西兩路不能如期至,但判定噶爾丹會負克魯倫河抵抗後,仍決定主力向北突進,并兵分東西兩路,企圖鉗擊噶爾丹軍。
噶爾丹軍不敢應戰,連夜西逃。
康熙前鋒向西追至拖諾山而返。
噶爾丹逃遁至昭莫多時,西路軍及時趕上,采用以逸待勞、設伏截擊的方針,先以輕兵誘敵,待噶爾丹主力趕上時,伏兵發動。
并以一部向東迂回至噶爾丹陣後,攻擊其家屬、辎重。
噶爾丹軍大亂,噶爾丹僅率數十騎西逃,後在清兵追擊之下,自殺身亡,準噶爾平定。
世宗時,策妄之子噶爾丹策零(以下簡稱策零)嗣準噶爾汗位,複東侵喀爾喀,連為三音諾顔部酋策淩所重創。
三音諾顔部原屬土謝圖部,世宗以策淩擊敗準噶爾,封之為親王,使獨立為一部,牧于杭愛山以南,自是喀爾喀蒙古乃有四部。
雍正十二年(1734),準部請降。
至乾隆二年(1737),清室始議定以阿爾泰山同為喀爾喀與準部的分界。
十年(1745),策零死,因諸子争立,準部漸衰。
十九年(1754),策妄外孫阿睦撒納率二萬餘人降清。
次年,清遣軍偕之西征,遂定準部。
其後阿睦撒納欲總長厄魯特四部,清廷不許,乃舉兵反。
乾隆二十二年(1757),清以兆惠讨之,阿睦撒納敗死,天山北路底定。
清室于伊犁、烏魯木齊(今新疆烏魯木齊市)等地派兵駐防,并設伊犁将軍以統治之。
阿爾泰山以北的烏梁海部(即明的兀良哈部),也自此内附,清分其地為三部,即唐努烏梁海、阿爾泰烏梁海、阿爾泰諾爾烏梁海。
而準部以西的哈薩克部,也大部臣屬于清。
青海蒙古是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的一支。
明末,和碩特部甚盛,其酋固始汗進占青海地。
清世祖時,封之為汗。
聖祖時,又封固始汗子達什巴圖為親王。
世宗時,達什巴圖子羅蔔藏丹津謀并西藏,于雍正元年(1723)叛清獨立,世宗命年羹堯、嶽鐘琪讨之。
次年,丹津衆潰,逃往準部,于是青海平定,清于西甯設置辦事大臣以統治之。
回部在天山南路,這個地區,元時本屬于察合台汗國,其人民則多信回教。
明中葉時,回教谟罕默德的後裔馬默特,逾蔥嶺東來布教,得喀什噶爾(今新疆喀什市)汗的信仰,于是回教益盛。
後喀什噶爾部又以兵力平定諸部,回教勢力遂遍及天山南路,漸代元裔而握政教之權,通稱回部。
清初,回教分為白山宗、黑山宗(俗稱白帽回、黑帽回)兩派,互相攻擊。
康熙時,準酋噶爾丹助白山宗,攻破黑山宗,盡捕元裔諸汗,并以準部人征收諸城賦稅,威行回部。
其後準酋策妄又排白山宗,并挽留白山宗瑪罕木特(馬默特曾孫)二子大小和卓木。
乾隆初,準部内亂,回部黑山宗乘機獨立。
乾隆二十年(1755),清軍定伊犁,釋大和卓木,并以兵助其平定回部,而以小和卓木居伊犁,掌北路的回教。
其後,小和卓木曾助阿睦撒納為亂。
二十二年(1757),清兵既平阿睦撒納,大小和卓木于回部繼續抗清,清遣兆惠、富德進讨。
二十四年(1759),大小和卓木敗死,回部遂平。
清設參贊大臣于喀什噶爾,以節制諸城。
二十九年(1764),烏什(今新疆烏什縣)回民又叛,但不久即平。
自是清的聲威及于蔥嶺以西,浩罕(在今中亞錫爾河流域的烏茲别克斯坦)、阿富汗等國,都通貢内附。
(二)西藏的内屬與苗疆金川的開辟 西藏也就是唐宋時代的吐蕃。
自唐代喇嘛教傳入吐蕃,日益盛行,喇嘛漸至幹預政事。
元室崇奉喇嘛教,賦予喇嘛對吐蕃的統治權,于是吐蕃成政教合一的國家。
元時,吐蕃又稱烏斯藏(烏斯指今甯靜山以西的拉薩、山南等地,藏指今日喀則地區)。
明代烏斯藏一詞更為流行,至清始稱西藏,其範圍除今拉薩、山南、日喀則地區外,尚包括今青海、四川西部雅安地區及日喀則以西的拉達克部(今西藏阿裡地區噶爾縣東南一帶)。
元時,于西藏本部設烏斯藏宣慰使司以統之,但事實上西藏的内政是自治的。
明代沿襲元代的辦法,尊崇其宗教,許其自治。
當時西藏的喇嘛教,分紅黃二教,紅教據後藏,黃教據前藏。
明末,黃教首領達賴五世在位,大臣桑結主政,招引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的固始汗,與紅教為敵。
固始汗發兵入後藏,驅逐紅教,而奉黃教的另一領袖班禅統治後藏。
于是黃教統一全藏,固始汗則因而據有青海及喀木(今四川康定、巴塘、理塘等地與西藏昌都一帶)之地。
駐藏大臣令牌。
駐藏大臣始設于雍正五年(1727),代表清延同達賴喇嘛監理西藏地方事務。
圖為嘉慶六年(1801)駐藏大臣令牌。
撫遠大将軍西征圖卷(局部),清人繪。
這是一幅描繪康熙五十九年(1720)清朝出兵平定準噶爾軍隊在西藏叛亂的畫卷。
圖中所繪為平叛大軍強渡拉薩河後,大軍進入拉薩,出現在布達拉宮與大昭寺之前。
清崛起東北,達賴五世曾與清太宗通使;世祖入關後,達賴并曾入朝。
清室仍思以喇嘛教懷柔蒙藏,封達賴為“西天大善自在佛”,禮遇甚隆。
聖祖時,桑結厭惡和碩特部幹涉藏事,召準部酋噶爾丹,暗襲青海,殺達顔汗(固始汗子)。
康熙二十一年(1682),達賴五世死,桑結秘不發喪,操縱藏局,并嗾使噶爾丹内犯。
噶爾丹敗後,桑結為和碩特部的拉藏汗所殺,清遂以拉藏汗鎮藏地。
其後拉藏汗所擁立的達賴六世,與青海藏族所擁立的達賴六世争位,相持不下。
當時準部酋策妄的兵力正強,突于五十五年(1716)引兵入藏,殺拉藏汗,西藏大亂。
五十七年(1718),清室命皇子允禵等,
苗民自改土歸流以後,地方官的貪污者,經常對之敲詐剝削。
加以移殖苗區的漢民,因言語習慣的不同,與苗民時生沖突,苗民反感日深,乃發起驅逐漢民的運動。
乾隆六十年(1795),貴州省東部及湖南省西部的苗民,先後叛變,四川、湖南、貴州三省邊境,同時戒嚴。
清室派兵進剿,曆久無功,而調兵轉饷,數省騷動;各地失業者增多,人心浮動,因此苗事未平,白蓮教的叛亂又起。
明熹宗時,曾有白蓮教徐鴻儒之亂,雖經平定,但其黨徒仍秘密傳教。
乾隆四十年(1775),白蓮教首領安徽劉松被捕,其黨劉之協、宋之清等,分赴四川湖北等省傳教,煽動百姓,準備乘機起事。
五十八年(1793)事覺,其黨全被捕獲,惟劉之協逃逸。
清廷嚴緝之協,河南、湖北等省,按戶搜緝,各地洶洶者數歲。
六十一年(1796)正月,高宗禅位于皇子颙琰,自為太上皇。
颙琰即位,是為仁宗,并改元嘉慶。
就在這一年,湖北荊州(今湖北江陵縣)、宜昌(今湖北宜昌市)一帶的白蓮教徒,公開叛變。
滿洲的旗兵,因累世養尊處優,漸流于驕奢頹靡,早已于三藩之亂時,失去戰鬥力;其後漢人組成的綠營代之而興,至此也漸趨腐敗。
亂事一起,軍隊毫無削平的能力,戰争動辄蔓延數省。
乾隆以後,清帝國便在一連串的内亂下,步入衰運。
惠齡關于鎮壓白蓮教起義奏折(局部)。
奏折記載湖北巡撫惠齡等清軍大将采取圍堵的戰術清剿義軍,其中夾有嘉慶帝的朱批。
三、清前期的武功 (一)蒙族及回部的征服 明末蒙古族勢力蔓延的地區,共分為四大部:一、漠南蒙古,又稱内蒙古,分布于今内蒙古境内。
二、漠北蒙古,又稱喀爾喀蒙古,分布于今蒙古國境内。
三、漠西蒙古,又稱厄魯特蒙古,分布于天山北路。
四、青海蒙古,分布于今青海境内。
漠南蒙古,早于明末為清室所吞并,其餘三大部,是在清室統一中國後,經康雍乾三朝陸續征服的。
漠南蒙古最東的一部為科爾沁部(今内蒙古東部及松遼平原西北端一帶),因鄰近滿洲,雙方曾于明神宗時發生沖突。
科爾沁為努爾哈赤所敗,遂遣使通好。
這時内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,士馬強盛,橫行漠南,并東侵科爾沁,于是科爾沁部降清,漠南諸部也相率與清通款。
明室歲賂林丹汗,命其夾攻遼東,但因林丹汗諸部不協,終于無濟于事。
明思宗崇祯十一年(1638),清太宗會合蒙古諸部,突襲林丹汗,林丹汗走死青海,其子額哲降,漠南悉定。
其後三藩抗清,察哈爾複謀獨立,聖祖發兵平之,并徙其餘衆于大同(今山西大同市)、宣化(今河北宣化縣)邊外,設都統以轄之,号内屬遊牧部,其地遂空為牧場。
漠北喀爾喀蒙古又分三部,即土謝圖,據今土拉河流域;車臣,據今克魯倫河流域;劄薩克圖,據今杭愛山以西、阿爾泰山以東地。
清平漠南後,喀爾喀三部震于清的兵威,也遣使朝貢。
内外蒙古諸部的酋長,大都是明代蒙古達延汗的後裔。
漠西蒙古分布于今新疆天山北路地區,為明代瓦剌的後裔。
自瓦剌衰落後,其族分為四部,即和碩特(據今新疆烏魯木齊市一帶)、準噶爾(據今新疆霍城縣一帶)、杜爾伯特(據今新疆阿勒泰市一帶)及土爾扈特(據今新疆塔城市一帶),清人稱之為厄魯特四部。
清初,漠南及漠北蒙古相繼歸降,惟厄魯特以地遠不服。
康熙十二年(1673),準噶爾汗噶爾丹即位,統一四部,兼并青海蒙古及天山南路的回部,勢力大盛。
二十七年(1688),噶爾丹突擊漠北,喀爾喀三部,同時潰散,奔至漠南,于是漠北亦為噶爾丹所有。
二十九年(1690),噶爾丹複率兵南侵,聖祖親征敗之。
其後聖祖又于三十五及三十六年(1696~1697),兩度親征漠北,噶爾丹兵敗自殺,阿爾泰山以東皆平,喀爾喀三部均還舊地。
噶爾丹兵敗時,準部的根據地伊犁(今新疆霍城縣),為其兄子策妄阿拉布坦(以下簡稱策妄)所奪,回部及青海也都叛變。
噶爾丹既死,策妄請降,準部暫時歸附。
十數年後,準部複盛,乃再度為患。
康熙五十四年(1715),策妄東侵哈密(今新疆哈密市),清廷屯軍于哈密附近以防之。
次年,策妄又遣兵突入西藏。
這時和碩特部據西藏,準部兵遂襲殺和碩特部的拉藏汗。
五十九年(1720),清軍由青海、四川兩路進兵,逐準部兵出西藏,并擁立達賴六世,西藏遂定,但清軍對準部并未能深入攻擊。
昭莫多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。
康熙三十四年(1695),準噶爾汗噶爾丹率三萬騎自科布多東進,侵至車臣汗部後,沿克魯倫河東下,進抵巴顔烏蘭一帶,停頓不前。
清軍遣使往誘不逞,康熙遂決定親征。
三十五年(1696)二月,康熙集九萬大軍,分東、中、西三路進擊:東路薩布素西出克魯倫河牽制性側擊;西路以費古揚、孫思克分出歸化、甯夏,于翁金河會合後北上,拟斷噶爾丹西逃之路;中路主力由康熙親率,出獨石,拟于東、西兩路合殲噶爾丹于克魯倫河一帶。
五月,康熙聞知東、西兩路不能如期至,但判定噶爾丹會負克魯倫河抵抗後,仍決定主力向北突進,并兵分東西兩路,企圖鉗擊噶爾丹軍。
噶爾丹軍不敢應戰,連夜西逃。
康熙前鋒向西追至拖諾山而返。
噶爾丹逃遁至昭莫多時,西路軍及時趕上,采用以逸待勞、設伏截擊的方針,先以輕兵誘敵,待噶爾丹主力趕上時,伏兵發動。
并以一部向東迂回至噶爾丹陣後,攻擊其家屬、辎重。
噶爾丹軍大亂,噶爾丹僅率數十騎西逃,後在清兵追擊之下,自殺身亡,準噶爾平定。
世宗時,策妄之子噶爾丹策零(以下簡稱策零)嗣準噶爾汗位,複東侵喀爾喀,連為三音諾顔部酋策淩所重創。
三音諾顔部原屬土謝圖部,世宗以策淩擊敗準噶爾,封之為親王,使獨立為一部,牧于杭愛山以南,自是喀爾喀蒙古乃有四部。
雍正十二年(1734),準部請降。
至乾隆二年(1737),清室始議定以阿爾泰山同為喀爾喀與準部的分界。
十年(1745),策零死,因諸子争立,準部漸衰。
十九年(1754),策妄外孫阿睦撒納率二萬餘人降清。
次年,清遣軍偕之西征,遂定準部。
其後阿睦撒納欲總長厄魯特四部,清廷不許,乃舉兵反。
乾隆二十二年(1757),清以兆惠讨之,阿睦撒納敗死,天山北路底定。
清室于伊犁、烏魯木齊(今新疆烏魯木齊市)等地派兵駐防,并設伊犁将軍以統治之。
阿爾泰山以北的烏梁海部(即明的兀良哈部),也自此内附,清分其地為三部,即唐努烏梁海、阿爾泰烏梁海、阿爾泰諾爾烏梁海。
而準部以西的哈薩克部,也大部臣屬于清。
青海蒙古是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的一支。
明末,和碩特部甚盛,其酋固始汗進占青海地。
清世祖時,封之為汗。
聖祖時,又封固始汗子達什巴圖為親王。
世宗時,達什巴圖子羅蔔藏丹津謀并西藏,于雍正元年(1723)叛清獨立,世宗命年羹堯、嶽鐘琪讨之。
次年,丹津衆潰,逃往準部,于是青海平定,清于西甯設置辦事大臣以統治之。
回部在天山南路,這個地區,元時本屬于察合台汗國,其人民則多信回教。
明中葉時,回教谟罕默德的後裔馬默特,逾蔥嶺東來布教,得喀什噶爾(今新疆喀什市)汗的信仰,于是回教益盛。
後喀什噶爾部又以兵力平定諸部,回教勢力遂遍及天山南路,漸代元裔而握政教之權,通稱回部。
清初,回教分為白山宗、黑山宗(俗稱白帽回、黑帽回)兩派,互相攻擊。
康熙時,準酋噶爾丹助白山宗,攻破黑山宗,盡捕元裔諸汗,并以準部人征收諸城賦稅,威行回部。
其後準酋策妄又排白山宗,并挽留白山宗瑪罕木特(馬默特曾孫)二子大小和卓木。
乾隆初,準部内亂,回部黑山宗乘機獨立。
乾隆二十年(1755),清軍定伊犁,釋大和卓木,并以兵助其平定回部,而以小和卓木居伊犁,掌北路的回教。
其後,小和卓木曾助阿睦撒納為亂。
二十二年(1757),清兵既平阿睦撒納,大小和卓木于回部繼續抗清,清遣兆惠、富德進讨。
二十四年(1759),大小和卓木敗死,回部遂平。
清設參贊大臣于喀什噶爾,以節制諸城。
二十九年(1764),烏什(今新疆烏什縣)回民又叛,但不久即平。
自是清的聲威及于蔥嶺以西,浩罕(在今中亞錫爾河流域的烏茲别克斯坦)、阿富汗等國,都通貢内附。
(二)西藏的内屬與苗疆金川的開辟 西藏也就是唐宋時代的吐蕃。
自唐代喇嘛教傳入吐蕃,日益盛行,喇嘛漸至幹預政事。
元室崇奉喇嘛教,賦予喇嘛對吐蕃的統治權,于是吐蕃成政教合一的國家。
元時,吐蕃又稱烏斯藏(烏斯指今甯靜山以西的拉薩、山南等地,藏指今日喀則地區)。
明代烏斯藏一詞更為流行,至清始稱西藏,其範圍除今拉薩、山南、日喀則地區外,尚包括今青海、四川西部雅安地區及日喀則以西的拉達克部(今西藏阿裡地區噶爾縣東南一帶)。
元時,于西藏本部設烏斯藏宣慰使司以統之,但事實上西藏的内政是自治的。
明代沿襲元代的辦法,尊崇其宗教,許其自治。
當時西藏的喇嘛教,分紅黃二教,紅教據後藏,黃教據前藏。
明末,黃教首領達賴五世在位,大臣桑結主政,招引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的固始汗,與紅教為敵。
固始汗發兵入後藏,驅逐紅教,而奉黃教的另一領袖班禅統治後藏。
于是黃教統一全藏,固始汗則因而據有青海及喀木(今四川康定、巴塘、理塘等地與西藏昌都一帶)之地。
駐藏大臣令牌。
駐藏大臣始設于雍正五年(1727),代表清延同達賴喇嘛監理西藏地方事務。
圖為嘉慶六年(1801)駐藏大臣令牌。
撫遠大将軍西征圖卷(局部),清人繪。
這是一幅描繪康熙五十九年(1720)清朝出兵平定準噶爾軍隊在西藏叛亂的畫卷。
圖中所繪為平叛大軍強渡拉薩河後,大軍進入拉薩,出現在布達拉宮與大昭寺之前。
清崛起東北,達賴五世曾與清太宗通使;世祖入關後,達賴并曾入朝。
清室仍思以喇嘛教懷柔蒙藏,封達賴為“西天大善自在佛”,禮遇甚隆。
聖祖時,桑結厭惡和碩特部幹涉藏事,召準部酋噶爾丹,暗襲青海,殺達顔汗(固始汗子)。
康熙二十一年(1682),達賴五世死,桑結秘不發喪,操縱藏局,并嗾使噶爾丹内犯。
噶爾丹敗後,桑結為和碩特部的拉藏汗所殺,清遂以拉藏汗鎮藏地。
其後拉藏汗所擁立的達賴六世,與青海藏族所擁立的達賴六世争位,相持不下。
當時準部酋策妄的兵力正強,突于五十五年(1716)引兵入藏,殺拉藏汗,西藏大亂。
五十七年(1718),清室命皇子允禵等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