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五章 清的入主及其盛世

關燈
一、清的統一 (一)南明的滅亡 清室入北京後,立即遣将追擊流寇,李自成率衆西竄,由山西至陝西,據潼關以自保。

    清以英親王阿濟格及豫親王多铎分途追擊,先定畿南及山西地。

    順治二年(1645),多铎等攻破潼關,自成棄西安,逃往湖北。

    清室命多铎移師征江南,而以阿濟格、吳三桂追讨餘寇。

    自成至武昌,部衆尚有五十餘萬,但不久為清兵所迫,部衆星散,自成率十餘騎逃至九宮山(今湖北通山縣南),為鄉民所殺。

    張獻忠自入四川後,即大肆屠殺,川中百姓幾乎被他殺光。

    次年,他焚毀成都,率衆北走,謀窺西安。

    是時清肅親王豪格方定漢中,獻忠部将劉進忠降清,為清軍向導;清軍與獻忠遇于西充(今四川西充縣),獻忠為清軍射殺,餘黨潰入川南。

    至此,猖獗二十年的流寇,大體平定。

     崇祯十七年(即順治元年,1644)三月北京陷落後,明福王由崧(神宗孫,福王常洵子),避難至淮安(今江蘇淮安市),因鳳陽總督馬士英等的擁戴,于五月即位于南京,并于次年改元弘光。

    士英以功入理機務,他握權後,一味排斥正人,于是閣臣姜日廣等引去,兵部尚書史可法也被迫赴江北督師。

    他并起用魏忠賢餘黨阮大铖,以緻朝政日非。

    而福王昏愚無知,猶一味修治宮室,縱情聲色,置軍國大事于不顧。

    順治二年(1645),多铎率兵南侵。

    當時長江上遊,賴左良玉坐鎮武昌,以為捍蔽;下遊則仗史可法督師江北,分江北為四鎮,規劃戰守。

    但四鎮守将,相互争鬥,不聽可法節制;而左良玉又痛恨馬、阮,時思起兵,因此局勢毫無轉機。

    同年,良玉以“清君側”為名,統軍東下。

    至九江(今江西九江市),良玉病死,其子夢庚繼續東進,為明所敗,後降清。

    這時清兵已渡淮水,史可法急檄諸鎮入援,無一至者。

    四月,揚州陷落,可法殉國,清軍屠殺極慘。

    可法為督師,行不張蓋,食不重味,夏不執扇,冬不衣裘,寝不解衣。

    為人廉信,能與下均勞苦。

    軍行士不飽不先食,衣未授不先禦,以是能得士卒死力。

    可法既殉,因時值盛暑,其遺骸與衆屍蒸變,至于不可辨識。

    自古忠臣義士,為國犧牲,甚少如可法的慘烈。

    [參看《明史》卷二七四《史可法傳》]接着清軍渡江,五月,陷南京,福王逃至蕪湖(今安徽蕪湖市),為清軍所擒。

    馬士英、阮大铖逃至浙江,其後士英為清軍所殺,大铖投降。

     多铎入南京圖,清人繪。

    順治二年(1645)五月,多铎率軍自鎮江進抵南京,當時南京尚有守軍二十三萬,但南明皇帝朱由崧不敢抵抗,清軍遂不血刃進入南京。

    至此,僅存一年的弘光政權宣告覆滅。

    圖為豫親王多铎入南京後,接受南明将領投降。

     南京陷落後,明臣張國維等奉魯王以海(太祖九世孫),稱監國于紹興(今浙江紹興)。

    而明唐王聿鍵(太祖八世孫)走福建,依總兵鄭芝龍,為明臣黃道周等擁立,稱帝于福州(今福建福州市),并改元隆武。

    道周雖力謀恢複,但政在鄭氏,不能有為。

    芝龍不久通款于清,唐王僅擁虛位。

    當時局勢極危,而魯王又與唐王沖突,互不合作。

    順治三年(1646),清兵陷紹興,魯王逃入海中,閩中大震。

    既而清兵攻入福建,擒唐王于汀州(今福建長汀縣),王不屈而死。

    鄭芝龍降清,其子成功不從,據廈門以抗清。

    魯王與其臣下,流徙海上,屢以水軍犯浙閩等地,後至舟山,與鄭成功相呼應。

     唐王死後不久,明臣瞿式耜等又擁立桂王由榔(神宗孫)于肇慶(今廣東肇慶市),以明年為永曆元年。

    而閣臣蘇觀生别立唐王弟聿于廣州,桂王遣師伐之,為觀生所敗。

    既而清将李成棟自福建南下,進攻廣州,城陷之日,聿、觀生均自殺。

    成棟繼攻肇慶,是時桂王信任太監王坤,政事不理,及清軍将至,乃出奔梧州(今廣西梧州市)。

    順治四年(1647),清兵下肇慶,桂王奔桂林(今廣西桂林市),既而又奔全州(今廣西全州縣),桂林賴瞿式耜堅守,得以不陷。

    這時明降将孔有德、尚可喜、耿仲明等已攻陷湖南,進攻全州,為守将何騰蛟所敗。

    次年,明降将金聲桓以江西、李成棟以廣東,先後叛清,何騰蛟也分兵奪回湖南的大部,桂王複至肇慶,兵勢漸振。

    這時桂王的号令,至于雲南、貴州、廣東、廣西、湖南、江西、四川七省,一時頗有中興的希望。

    但明室諸臣,不識大體,仍然各樹朋黨,互作權利的争奪,因此國事終不可為。

     順治六年(1649),清廷以尚可喜、耿仲明等攻江西、廣東,鄭親王濟爾哈朗、孔有德等攻湖南、廣西;金聲桓、李成棟、何騰蛟相繼戰死,湖南、江西複為清有。

    次年,孔有德攻陷桂林,瞿式耜亦死,桂王逃往南甯(今廣西南甯市)。

    八年,清軍攻舟山,魯王走依鄭成功,後死于金門。

    明室的海上勢力,也因而大見削弱。

    桂王至南甯後,招降盤踞貴州的張獻忠餘黨孫可望,封為秦王。

    同年,廣西諸府多陷,桂王奔廣南(今雲南廣南縣)。

    次年,可望劫遷桂王于安隆(今廣西隆林縣),并遣其将劉文秀、李定國等分道出師伐清。

    文秀入四川,襲陷成都;定國攻湖南、下桂林,孔有德自殺。

    此後二三年間,李定國轉戰兩廣,苦撐危局;桂王憤孫可望跋扈,遣使與李定國聯絡。

    十二年(1655),定國兵敗,兩廣悉為清有。

    次年,定國奉桂王奔雲南。

    十四年(1657),孫可望攻桂王于雲南,為李定國所敗,投降清室,桂王的勢力益弱。

     這時四川已大部失去,桂王号令所及,不過雲、貴及四川東南之地,而清自孫可望投降後,盡知明室虛實。

    順治十五年(1658),清以羅托、洪承疇自湖南,吳三桂自四川,趙布泰等自廣西,三路攻明,并以信郡王多尼為三路統帥,明不能抗,清軍遂會師于貴州。

    次年,雲南不守,永曆帝自騰越(今雲南騰沖縣)逃入緬甸。

    十八年(1661),吳三桂率師攻緬,緬人執桂王送三桂軍前。

    康熙元年(1662),桂王為三桂所害,李定國亦走死于猛臘(今雲南思茅市東南)。

    這時除鄭氏據台灣,繼續抗清外,明室在中國大陸上的殘餘勢力,業已完全消滅。

    自福王即位南京,到桂王被害,前後凡十八年,史書把這段時間明室在南方所建的政權,稱為“南明”。

     (二)三藩的戡定 清兵入關後,剿滅流賊,征服南方,多賴明降将之力,因此清室最初不惜以高爵厚祿,來籠絡他們。

    清兵初入關,便封吳三桂為平西王。

    及至定鼎北京,以大學士洪承疇督率若幹降将,經略南方,又封了一批降将為王,計孔有德為定南王,尚可喜為平南王,耿仲明為靖南王,他們都是于順治六年(1649)受封的。

    同年,耿仲明死,子繼茂襲爵。

    既而繼茂與可喜入廣東,有德入廣西,兩廣漸平。

    九年(1652),孔有德為明軍所敗,自殺于桂林,廣東震動,朝命可喜與繼茂同鎮廣州。

    至十七年(1660),鄭成功自台灣攻福建,清廷乃移繼茂鎮福州。

    吳三桂奉命攻雲南,逐桂王入緬甸,洪承疇以邊疆未靖,請以三桂移藩久鎮,于是清室命三桂鎮雲南(駐今雲南昆明市)。

    吳與耿尚号稱“三藩”,他們同是清室統治下漢人的實力派,他們的轄地,也是清帝國中的特殊勢力範圍。

     三藩之中,以吳三桂的兵力最強,也最跋扈。

    當他進攻桂王時,清廷予以便宜行事之權,雲貴的督撫,須聽他節制。

    他并且可以自由委任文武官員,不受吏兵兩部的調度,号稱“西選”;用财也不受戶部的稽核。

    他夙有野心,鎮雲南後,便積極擴充實力,内則開礦榷鹽,廣征關市之稅;外則通使聯絡西藏的達賴喇嘛,購買蒙古及西番名馬,并與耿尚二藩相交通,互為聲援。

    同時他馭下得法,兵民對他都甚親附,因此勢力日張,頗為清廷側目。

    順治十八年(1661),清世祖死,太子玄烨繼位,是為聖祖,年僅八歲。

    聖祖初年,清室對三藩仍采羁縻政策;直至聖祖成年,才決心改正這種局面,因而有撤藩之舉,激起了為時八年的“三藩之亂”。

     三藩之亂,由尚可喜引起。

    可喜子女衆多,但因不善教育,大都驕恣不法,其長子之信,尤酗酒嗜殺。

    而可喜屬下兵丁,又多擾害地方。

    聖祖康熙十年(1671),可喜有疾,請令長子代理軍事,清室從之。

    十二年(1673),可喜因為之信所制,上書請歸老遼東,清室又許其撤藩。

    這時耿繼茂已死,子精忠襲爵,與吳三桂均不自安,也疏請撤藩,以探朝旨。

    當時朝臣多恐撤藩激起事變,惟戶部尚書米思翰等力請徙藩。

    聖祖本人,也決心加以整頓,因此特允三桂、精忠之請,徙藩于山海關外。

    同年冬,吳三桂反,以複明為号召,數月之間,貴州、四川、湖南、廣西等地,皆叛應三桂。

    次年,耿精忠亦反,陷福建全境,惟尚可喜猶為清守。

     清室聞吳三桂叛,立遣大軍至湖北守禦。

    其時三桂勢強,清大軍在湖北省,不敢渡江。

    而三桂亦以年老,過于持重,不欲輕去其雲貴老巢,隻想清室裂土以和,造成劃江分立的局面。

    因此既得湖南,便不肯全力北進,也不肯東下取南京,清軍乃得以從容布置。

    他曾讬達賴喇嘛(五世)與清室洽和,但清不許。

    繼而清以重兵攻湖南,三桂分兵兩路,一由長沙出江西,與耿精忠合勢;一由四川進窺陝西,陝西提督王輔臣叛應三桂。

    康熙十四年(1675),輔臣陷甘肅。

    耿精忠自叛變後,分兵攻浙江、江西,與清軍相持于浙東,互有勝負。

    這時的形勢,顯然有利于吳三桂。

     康熙十五年(1676),尚之信亦叛,三桂的聲勢益震。

    清以大學士圖海率軍讨王輔臣,輔臣窮蹙乞降,陝甘全定。

    江西的清兵,也連克要地,三桂在湖南與清軍相持,無以取勝,敗象漸露。

    而耿精忠與台灣鄭經(成功子)交惡,經遣師攻福建,精忠無法兼顧,于是漸東、江西之師,均告挫敗,福建又多入于鄭氏。

    精忠知大勢已去,遂降清。

    次年,鄭經退守廈門,福建複為清所有。

    既而尚之信亦降,廣東平定,尚可喜則于之信降清後不久死去。

    至此三藩之中,隻剩吳三桂猶倔強于湖南,他雖據有湖南、雲南、貴州及四川、廣西的一部,但在清大軍的重壓下,已沒有北伐中原的能力。

     蔡毓榮南征圖卷(局部),清人繪。

    圖為清廷水師與吳三桂水師大戰于洞庭湖時的情形。

     吳三桂勢既不振,乃思稱帝以維系人心。

    康熙十七年(1678)三月,他稱帝于衡州(今湖南衡陽市),國号曰周,并頒布新曆,舉行鄉試,以為号召。

    八月,三桂病死,其孫世璠繼立。

    世璠退居貴陽(今貴州貴陽市),兵勢益衰。

    次年,清軍攻湖南,連下長沙、衡陽等要地。

    其時三桂從孫世琮守廣西,清軍攻之,世琮戰死。

    十九年(1680),清将趙良棟等略定四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