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四章 明代的政治
關燈
小
中
大
五十三人。
閣臣之賢者,如孫承宗、文震孟,都旋用旋罷;而他較為信任的,如溫體仁、周延儒等,又皆迎逢取寵,無所樹立。
一般士大夫也隻知意氣用事,作門戶的鬥争。
因此政治積弊,始終未能徹底改革,遂至盜賊蜂起,國内大亂。
而袁崇煥也受朝議的牽制,不能盡展其才,最後竟為清人反間而死,外侮遂不可收拾。
明室的危亡,終于無法挽救。
明武宗時,因建築宮室,世宗時,因邊境用兵,均曾加征田賦。
神宗時,征斂雜稅,名目繁多;末年用兵遼東,又加收“遼饷”。
思宗時,流寇事起,又因練兵剿匪,加征“剿饷”、“練饷”。
人民因重稅壓迫,不堪其苦,神宗時已屢生變亂。
熹宗時,魏忠賢專政,黨羽遍全國,到處侵漁百姓,于是白蓮教乘時而起,蔓延于北方。
到思宗,更有大規模的流賊之亂,愈演愈烈。
思宗時的流賊,分子甚為複雜,有白蓮教的餘黨,曆次援遼之役的逃兵,嘩變的邊兵,被裁撤的驿卒以及由于虐政災荒造成的饑民等。
他們在外患猖獗、内政黑暗的環境下,到處蔓延滋長。
流寇初起于陝西,崇祯元年(1628),陝西大饑,民衆掠食四方;而固原(今甯夏固原市)邊兵,又因缺饷嘩變,與饑民合勢,到處嘯聚。
其中以在安塞(今陝西安塞縣)自号闖王的高迎祥為最強,各地饑困軍民都依附他。
次年,朝廷為籌軍費,裁撤陝西各驿站的驿卒,這批驿卒,又大大助長了流寇的威勢。
三年(1630),延安(今陝西延安市寶塔區)賊張獻忠起兵,自稱八大王。
次年,米脂(今陝西米脂縣)賊李自成也自稱闖将,與張獻忠等聯合。
其餘零星小股,多至不可勝數。
流寇初起時,邊臣楊鶴不能制,因主招撫。
但流賊撫而又叛,其勢日盛,逐漸蔓延至山西。
明乃以洪承疇代楊鶴,承疇督總兵曹文诏連破關中賊,迎祥等逃入山西,文诏追剿,又連戰破之。
六年(1633),文诏他調,賊勢複熾,流竄河南、湖廣、四川。
次年,明以陳奇瑜率諸軍進讨,奇瑜偕盧象升連戰破賊,賊衆分途流竄,高迎祥、李自成為明軍困于車箱峽(在今陝西平利縣境内),賊衆死者過半,自成請降,奇瑜輕敵許之。
賊出峽後又叛,複自陝西進犯河南,明乃逮奇瑜下獄,再以洪承疇代之。
八年(1635),諸賊酋大會于荥陽(今河南荥陽市東北),然後合勢東掠,攻陷鳳陽(今安徽鳳陽縣)。
既而自成與獻忠不合,分為兩股。
高、李複入陝,張獻忠繼之,會于鳳翔(今陝西鳳翔縣),并破殺曹文诏,氣焰大盛。
其後張獻忠複竄河南,盤踞商洛山中(今河南西部山區)。
明廷以洪承疇主持西北軍事,盧象升主持東南軍事,分當剿匪之任。
崇祯九年(1636),高迎祥、李自成為洪承疇所敗,乃東竄與張獻忠合勢,既至河南,又為盧象升所敗。
迎祥等南竄淮南,象升又敗之,于是高李又折而入陝。
明将孫傳庭擊擒高迎祥于盩屋(今陝西周至縣東),諸寇無主,乃共推李自成為闖王。
張獻忠則困居商洛山中,流寇聲勢大減。
适值清兵入塞,盧象升奉诏入衛,南方空虛,寇勢複熾。
次年,張獻忠自襄陽(今湖北襄陽市)東犯安慶(今安徽安慶市),連陷州縣,既而又竄回湖廣。
時熊文燦奉诏督師,一意主撫,獻忠遂僞降于文燦,李自成自陝西犯四川,進窺成都,明師來援,自成遁走甘肅。
十一年(1638),自成再犯四川,繼而為洪承疇大破于潼關,自成遁走商洛。
是時獻忠已降,自成又敗,流寇頗有肅清之望,而清人又于此時分道入犯,連陷近畿州縣,兵鋒直指濟南(今山東濟南曆城區)。
孫傳庭、洪承疇先後入衛京師,西北又告空虛,而寇勢遂不可制。
崇祯十二年(1639),張獻忠叛于谷城(今湖北谷城縣),明将左良玉擊之,大敗,明乃逮治熊文燦,以楊嗣昌代之。
次年,張獻忠入蜀,左良玉追擊,大破之。
既而良玉與嗣昌不合,不肯盡力,于是獻忠之勢又盛,四川諸州縣俱為所陷;李自成也乘時猖獗,于十四年(1641)攻陷河南(今河南洛陽市)。
獻忠亦自四川東出,陷襄陽,嗣昌行師至沙市(今湖北沙市),憂懼自殺,明以丁啟睿往代,賊勢益熾。
既而李自成連陷南陽(今河南鄧州市)、開封(今河南開封市),河南州縣,多為殘破;張獻忠則為左良玉所敗,遠竄東南。
十六年(1643),李自成陷襄陽,僭号“新順王”;獻忠亦自安徽回陷武昌(今湖北武漢武昌區),稱“西王”。
不久,武昌為左良玉克複,獻忠乃竄擾湖南、江西。
李自成自襄陽攻潼關,孫傳庭戰死,西安不守。
次年,自成建國号曰順,改元永昌;張獻忠則複入四川,自稱大西國王。
這時洪承疇早為清人所俘,山海關外之地,全部淪陷,而流寇的勢力,已非明室所能抵禦。
就在這一年,流寇攻陷北京,清人也接着入關。
(三)滿人的入關 金自皇太極繼位後,明廷以袁崇煥主持東北軍事,崇煥乃乘機修複守備,并遣使吊努爾哈赤之喪,假和議以緩其師。
天啟七年(1627),皇太極複大舉入侵,進攻錦州(今遼甯錦州市)、甯遠,失利而退,時稱“甯錦大捷”。
但崇煥不為魏忠賢所喜,乞休而去,明以王之臣代之。
及思宗即位,忠賢伏誅,複以崇煥督師薊遼。
是時總兵毛文龍鎮皮島(今南椵島,位朝鮮平安北道鐵山西南),暗與滿洲交通,驕縱不聽節制,崇煥設計誅之。
文龍交結宦官,每年軍費,大半用于賄賂,文龍既死,宦官失去财源,于是閹黨恨崇煥次骨,合謀傾之,種下崇煥日後被殺的禍根。
[參看李光濤《毛文龍釀亂東江本末》(載《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第十九本);《袁崇煥與明社》(載《大陸雜志史學叢書》第一輯第六冊)] 皇太極以遼西扼于袁崇煥,不能得手,乃改變戰略,采漢奸高鴻中的建議,取道内蒙古,以拊北京之背。
崇祯二年(1629)十月,皇太極以蒙古為向導,由喜峰口(在今河北遷西縣東南)毀邊牆而入,進逼北京。
明急起用孫承宗,使守通州(今北京通州區);袁崇煥亦兼程赴援,力戰挫敵,金兵退數十裡。
皇太極因縱反間,謂與崇煥有密約,朝臣遂誣崇煥引敵脅和,将為城下之盟,思宗惑之,下崇煥于獄。
閹黨高捷、袁弘勳等,又以擅主和議、專戮大帥(指毛文龍)二事為崇煥罪,竭力攻擊。
次年,滿兵退去,明遂磔崇煥于市。
滿人的勁敵既除,其後遂屢次入犯,明的邊防,完全失去作用。
袁崇煥既死,明以關内外軍事付孫承宗。
崇祯三年(1630),皇太極複侵明邊,圍攻明将祖大壽于大淩河城(今遼甯淩海市),并大敗明援軍于長山(今遼甯新民市東)。
大壽僞降,脫身至錦州,皇太極乃毀大淩河城而返。
其後雙方相持者數年,至九年(1636),皇太極始建國号曰清,是為清太宗。
同年,清太宗複以兵入喜峰口,剽掠京畿而去。
當時朝鮮尚忠于明,皮島仍在明手,為清人東方及海上的牽制力,加以明于甯遠、錦州一帶,駐有重兵,清人迂道入侵,雖屢次得利,但因有後顧之憂,終不敢久駐關内。
因此清軍退去後,專力以取朝鮮。
次年,朝鮮降清,皮島亦陷。
崇祯十一年(1638),清太宗以多爾衮(太宗弟)、嶽托分道侵明,自率大軍赴山海關。
多爾衮等進窺畿輔,凡下四十八城,盧象升督師迎敵,戰死于巨鹿(今河北巨鹿縣)。
太宗一路,則為祖大壽所敗,未能得逞。
次年,清軍南下,攻入山東境,陷十六縣,然後退去。
清軍退後,竭力圖山海關外諸城。
以甯錦守備甚嚴,乃采長期圍困的戰略。
十三年(1640),清兵圍錦州,祖大壽堅守不屈。
次年,明經略洪承疇派吳三桂等八大将援錦州,結果失敗;承疇堅守松山(今遼甯淩海市西南),清太宗自率大軍圍之。
十五年(1642),承疇被擒,所部十三萬人整個崩潰。
這支軍隊,是當時明室的最大兵團,也是最後的作戰資本,它的瓦解,注定了明室的覆亡。
既而承疇降清,其後更為清室經略南疆。
接着祖大壽以錦州降清,明乃以吳三桂守甯遠,山海關外,隻餘數城。
松山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。
崇祯十四年(1641)正月,清兵圍圖錦州。
三月,薊遼總督洪承疇親率十萬大軍救援。
先派兵一部護送糧饷辎重,自甯遠出發,本拟運到錦州以西,以備大軍逐次推進,但進到杏山、松山一線時,受清軍伏擊,被迫撤退。
這時錦州守将祖大壽告急。
五月,洪親統六萬明軍馳援,屯兵松山,掘壕與清軍對峙。
清以一部圍錦州,主力阻擊洪承疇。
皇太極聞明軍大至,率兵自沈陽晝夜兼行,急行進抵松山,随即部署兵力:主力在松山、杏山之間,綿亘紮營,包圍松山;一部向南深入塔山西北之筆架崗,斷明軍後路、糧道;一部在松山以南、塔山以北要口設伏,絕明軍歸路。
明軍糧盡,洪承疇将實情告與各軍,預備孤注一擲,但一軍“怯甚,先遁”,全軍遂混亂,又因明軍内應發動,崇祯十五年(1642)三月,松山告破,洪承疇被俘。
祖大壽計窮,也開城出降,松山之戰結束。
此一役,明軍進據松山時,未能乘皇太極大軍未至之機,與祖大壽内外夾擊,解錦州之圍,而一味據城堅阻,終被清軍分割包圍,而緻明不但失去整個遼東,進而失去了恃以阻扼清軍入關的遼西走廊。
此役為清軍爾後進圖中原打開了通路,為清軍入主中原的關鍵一戰。
這時明室極為危殆,而清因連年戰争,損失亦大,因此屢次贻書于明,以申和議。
兵部尚書陳新甲亦主和,思宗命其秘密進行。
既而謀洩,言官嘩然,思宗怒誅新甲,議遂不行。
崇祯十五年(1642)冬,清又入侵,毀長城南下,直至山東,凡陷八十八城,至次年四月始退。
十七年(1644),清太宗死,子福臨繼位,是為清世祖,并改元順治。
世祖年幼,由多爾衮攝政。
這時流寇之勢又熾,同年,李自成自陝西東進,攻下太原,繼而攻下甯武關(在今山西甯武縣),連陷大同、宣府及居庸關(今北京昌平區西北)。
沿途惟甯武關守将周遇吉戰死,餘皆望風降賊。
三月,自成逼京師,太監曹化淳啟城門納之,京師遂陷,思宗登煤山自缢死,後妃亦皆自盡,大學士範景文以下,死者數十人。
曆史上的明朝,便結束在這一年,但這一年又是曆史上的清朝的開始。
明朝的亡,思宗不能不負責任,但他的壯烈殉國,又引起後世的無限同情。
山海關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。
李自成入北京後,吳三桂勾結清兵入山海關,崇祯十七年(1644)四月,李自成親率二十萬大軍東進迎擊。
之前,自成先以唐通部二萬騎兵東出一片石,拟繞道關外抄吳軍後路。
多爾衮聞訊,率軍自沈陽連夜西進,于四月二十一日大破唐通,解決吳三桂後路之憂。
二十二日,大戰在山海關前展開,李自成勢衆,自北山到海,一字排列。
多爾衮先以吳三桂軍出戰,自成軍南北兩翼發動,吳軍被全部包圍。
自成急于全殲明軍,遂将機動兵力全部投入。
戰至中午,多爾衮見時機已到,以精騎突出吳軍右翼,自成軍遭此突襲,又無生力與清優勢騎兵相抗,因此陷入混亂,向西敗退至永平,再戰再敗,退回北京。
此役之先,農民軍入北京後,未能派有力部隊奪占山海關要地,而将注意力全放在招降吳三桂之上。
戰役發動時,對清軍防備不夠,機動兵力過早投入,遭清軍突襲後,全軍潰敗,士氣大受影響,終緻失敗。
當李自成進逼北京時,思宗急诏吳三桂入援。
三桂率師自甯遠入關,行至豐潤(今河北豐潤縣),而京師已陷,遂頓兵山海關,觀望形勢。
李自成執三桂父襄,令作書招之,三桂欲降。
既而聽說愛姬陳沅(又名圓圓)為賊所掠,怒而據關固守。
自成親率十餘萬人攻關,三桂懼,乞救于清,約以合兵滅賊,事成後定有厚報。
是時多爾衮方督軍于關外,聞訊偕洪承疇急馳而進。
清兵至關後,以吳三桂先驅試敵,與賊激戰良久,清兵乘勢沖突,賊軍大敗。
自成逃回京師,先稱帝于明宮中,然後挾太子西走。
清軍獲勝後,多爾衮封吳三桂為平西王,三桂遂變成清國的臣僚。
崇祯十七年(1644)五月,清兵入京師。
六月,清世祖入關,遂定鼎于北京。
清人雖然占據了明的首都,但流寇未滅,而南方又擁立明宗室,與清抗衡,尚須清室用長時間加以收拾。
閣臣之賢者,如孫承宗、文震孟,都旋用旋罷;而他較為信任的,如溫體仁、周延儒等,又皆迎逢取寵,無所樹立。
一般士大夫也隻知意氣用事,作門戶的鬥争。
因此政治積弊,始終未能徹底改革,遂至盜賊蜂起,國内大亂。
而袁崇煥也受朝議的牽制,不能盡展其才,最後竟為清人反間而死,外侮遂不可收拾。
明室的危亡,終于無法挽救。
明武宗時,因建築宮室,世宗時,因邊境用兵,均曾加征田賦。
神宗時,征斂雜稅,名目繁多;末年用兵遼東,又加收“遼饷”。
思宗時,流寇事起,又因練兵剿匪,加征“剿饷”、“練饷”。
人民因重稅壓迫,不堪其苦,神宗時已屢生變亂。
熹宗時,魏忠賢專政,黨羽遍全國,到處侵漁百姓,于是白蓮教乘時而起,蔓延于北方。
到思宗,更有大規模的流賊之亂,愈演愈烈。
思宗時的流賊,分子甚為複雜,有白蓮教的餘黨,曆次援遼之役的逃兵,嘩變的邊兵,被裁撤的驿卒以及由于虐政災荒造成的饑民等。
他們在外患猖獗、内政黑暗的環境下,到處蔓延滋長。
流寇初起于陝西,崇祯元年(1628),陝西大饑,民衆掠食四方;而固原(今甯夏固原市)邊兵,又因缺饷嘩變,與饑民合勢,到處嘯聚。
其中以在安塞(今陝西安塞縣)自号闖王的高迎祥為最強,各地饑困軍民都依附他。
次年,朝廷為籌軍費,裁撤陝西各驿站的驿卒,這批驿卒,又大大助長了流寇的威勢。
三年(1630),延安(今陝西延安市寶塔區)賊張獻忠起兵,自稱八大王。
次年,米脂(今陝西米脂縣)賊李自成也自稱闖将,與張獻忠等聯合。
其餘零星小股,多至不可勝數。
流寇初起時,邊臣楊鶴不能制,因主招撫。
但流賊撫而又叛,其勢日盛,逐漸蔓延至山西。
明乃以洪承疇代楊鶴,承疇督總兵曹文诏連破關中賊,迎祥等逃入山西,文诏追剿,又連戰破之。
六年(1633),文诏他調,賊勢複熾,流竄河南、湖廣、四川。
次年,明以陳奇瑜率諸軍進讨,奇瑜偕盧象升連戰破賊,賊衆分途流竄,高迎祥、李自成為明軍困于車箱峽(在今陝西平利縣境内),賊衆死者過半,自成請降,奇瑜輕敵許之。
賊出峽後又叛,複自陝西進犯河南,明乃逮奇瑜下獄,再以洪承疇代之。
八年(1635),諸賊酋大會于荥陽(今河南荥陽市東北),然後合勢東掠,攻陷鳳陽(今安徽鳳陽縣)。
既而自成與獻忠不合,分為兩股。
高、李複入陝,張獻忠繼之,會于鳳翔(今陝西鳳翔縣),并破殺曹文诏,氣焰大盛。
其後張獻忠複竄河南,盤踞商洛山中(今河南西部山區)。
明廷以洪承疇主持西北軍事,盧象升主持東南軍事,分當剿匪之任。
崇祯九年(1636),高迎祥、李自成為洪承疇所敗,乃東竄與張獻忠合勢,既至河南,又為盧象升所敗。
迎祥等南竄淮南,象升又敗之,于是高李又折而入陝。
明将孫傳庭擊擒高迎祥于盩屋(今陝西周至縣東),諸寇無主,乃共推李自成為闖王。
張獻忠則困居商洛山中,流寇聲勢大減。
适值清兵入塞,盧象升奉诏入衛,南方空虛,寇勢複熾。
次年,張獻忠自襄陽(今湖北襄陽市)東犯安慶(今安徽安慶市),連陷州縣,既而又竄回湖廣。
時熊文燦奉诏督師,一意主撫,獻忠遂僞降于文燦,李自成自陝西犯四川,進窺成都,明師來援,自成遁走甘肅。
十一年(1638),自成再犯四川,繼而為洪承疇大破于潼關,自成遁走商洛。
是時獻忠已降,自成又敗,流寇頗有肅清之望,而清人又于此時分道入犯,連陷近畿州縣,兵鋒直指濟南(今山東濟南曆城區)。
孫傳庭、洪承疇先後入衛京師,西北又告空虛,而寇勢遂不可制。
崇祯十二年(1639),張獻忠叛于谷城(今湖北谷城縣),明将左良玉擊之,大敗,明乃逮治熊文燦,以楊嗣昌代之。
次年,張獻忠入蜀,左良玉追擊,大破之。
既而良玉與嗣昌不合,不肯盡力,于是獻忠之勢又盛,四川諸州縣俱為所陷;李自成也乘時猖獗,于十四年(1641)攻陷河南(今河南洛陽市)。
獻忠亦自四川東出,陷襄陽,嗣昌行師至沙市(今湖北沙市),憂懼自殺,明以丁啟睿往代,賊勢益熾。
既而李自成連陷南陽(今河南鄧州市)、開封(今河南開封市),河南州縣,多為殘破;張獻忠則為左良玉所敗,遠竄東南。
十六年(1643),李自成陷襄陽,僭号“新順王”;獻忠亦自安徽回陷武昌(今湖北武漢武昌區),稱“西王”。
不久,武昌為左良玉克複,獻忠乃竄擾湖南、江西。
李自成自襄陽攻潼關,孫傳庭戰死,西安不守。
次年,自成建國号曰順,改元永昌;張獻忠則複入四川,自稱大西國王。
這時洪承疇早為清人所俘,山海關外之地,全部淪陷,而流寇的勢力,已非明室所能抵禦。
就在這一年,流寇攻陷北京,清人也接着入關。
(三)滿人的入關 金自皇太極繼位後,明廷以袁崇煥主持東北軍事,崇煥乃乘機修複守備,并遣使吊努爾哈赤之喪,假和議以緩其師。
天啟七年(1627),皇太極複大舉入侵,進攻錦州(今遼甯錦州市)、甯遠,失利而退,時稱“甯錦大捷”。
但崇煥不為魏忠賢所喜,乞休而去,明以王之臣代之。
及思宗即位,忠賢伏誅,複以崇煥督師薊遼。
是時總兵毛文龍鎮皮島(今南椵島,位朝鮮平安北道鐵山西南),暗與滿洲交通,驕縱不聽節制,崇煥設計誅之。
文龍交結宦官,每年軍費,大半用于賄賂,文龍既死,宦官失去财源,于是閹黨恨崇煥次骨,合謀傾之,種下崇煥日後被殺的禍根。
[參看李光濤《毛文龍釀亂東江本末》(載《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第十九本);《袁崇煥與明社》(載《大陸雜志史學叢書》第一輯第六冊)] 皇太極以遼西扼于袁崇煥,不能得手,乃改變戰略,采漢奸高鴻中的建議,取道内蒙古,以拊北京之背。
崇祯二年(1629)十月,皇太極以蒙古為向導,由喜峰口(在今河北遷西縣東南)毀邊牆而入,進逼北京。
明急起用孫承宗,使守通州(今北京通州區);袁崇煥亦兼程赴援,力戰挫敵,金兵退數十裡。
皇太極因縱反間,謂與崇煥有密約,朝臣遂誣崇煥引敵脅和,将為城下之盟,思宗惑之,下崇煥于獄。
閹黨高捷、袁弘勳等,又以擅主和議、專戮大帥(指毛文龍)二事為崇煥罪,竭力攻擊。
次年,滿兵退去,明遂磔崇煥于市。
滿人的勁敵既除,其後遂屢次入犯,明的邊防,完全失去作用。
袁崇煥既死,明以關内外軍事付孫承宗。
崇祯三年(1630),皇太極複侵明邊,圍攻明将祖大壽于大淩河城(今遼甯淩海市),并大敗明援軍于長山(今遼甯新民市東)。
大壽僞降,脫身至錦州,皇太極乃毀大淩河城而返。
其後雙方相持者數年,至九年(1636),皇太極始建國号曰清,是為清太宗。
同年,清太宗複以兵入喜峰口,剽掠京畿而去。
當時朝鮮尚忠于明,皮島仍在明手,為清人東方及海上的牽制力,加以明于甯遠、錦州一帶,駐有重兵,清人迂道入侵,雖屢次得利,但因有後顧之憂,終不敢久駐關内。
因此清軍退去後,專力以取朝鮮。
次年,朝鮮降清,皮島亦陷。
崇祯十一年(1638),清太宗以多爾衮(太宗弟)、嶽托分道侵明,自率大軍赴山海關。
多爾衮等進窺畿輔,凡下四十八城,盧象升督師迎敵,戰死于巨鹿(今河北巨鹿縣)。
太宗一路,則為祖大壽所敗,未能得逞。
次年,清軍南下,攻入山東境,陷十六縣,然後退去。
清軍退後,竭力圖山海關外諸城。
以甯錦守備甚嚴,乃采長期圍困的戰略。
十三年(1640),清兵圍錦州,祖大壽堅守不屈。
次年,明經略洪承疇派吳三桂等八大将援錦州,結果失敗;承疇堅守松山(今遼甯淩海市西南),清太宗自率大軍圍之。
十五年(1642),承疇被擒,所部十三萬人整個崩潰。
這支軍隊,是當時明室的最大兵團,也是最後的作戰資本,它的瓦解,注定了明室的覆亡。
既而承疇降清,其後更為清室經略南疆。
接着祖大壽以錦州降清,明乃以吳三桂守甯遠,山海關外,隻餘數城。
松山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。
崇祯十四年(1641)正月,清兵圍圖錦州。
三月,薊遼總督洪承疇親率十萬大軍救援。
先派兵一部護送糧饷辎重,自甯遠出發,本拟運到錦州以西,以備大軍逐次推進,但進到杏山、松山一線時,受清軍伏擊,被迫撤退。
這時錦州守将祖大壽告急。
五月,洪親統六萬明軍馳援,屯兵松山,掘壕與清軍對峙。
清以一部圍錦州,主力阻擊洪承疇。
皇太極聞明軍大至,率兵自沈陽晝夜兼行,急行進抵松山,随即部署兵力:主力在松山、杏山之間,綿亘紮營,包圍松山;一部向南深入塔山西北之筆架崗,斷明軍後路、糧道;一部在松山以南、塔山以北要口設伏,絕明軍歸路。
明軍糧盡,洪承疇将實情告與各軍,預備孤注一擲,但一軍“怯甚,先遁”,全軍遂混亂,又因明軍内應發動,崇祯十五年(1642)三月,松山告破,洪承疇被俘。
祖大壽計窮,也開城出降,松山之戰結束。
此一役,明軍進據松山時,未能乘皇太極大軍未至之機,與祖大壽内外夾擊,解錦州之圍,而一味據城堅阻,終被清軍分割包圍,而緻明不但失去整個遼東,進而失去了恃以阻扼清軍入關的遼西走廊。
此役為清軍爾後進圖中原打開了通路,為清軍入主中原的關鍵一戰。
這時明室極為危殆,而清因連年戰争,損失亦大,因此屢次贻書于明,以申和議。
兵部尚書陳新甲亦主和,思宗命其秘密進行。
既而謀洩,言官嘩然,思宗怒誅新甲,議遂不行。
崇祯十五年(1642)冬,清又入侵,毀長城南下,直至山東,凡陷八十八城,至次年四月始退。
十七年(1644),清太宗死,子福臨繼位,是為清世祖,并改元順治。
世祖年幼,由多爾衮攝政。
這時流寇之勢又熾,同年,李自成自陝西東進,攻下太原,繼而攻下甯武關(在今山西甯武縣),連陷大同、宣府及居庸關(今北京昌平區西北)。
沿途惟甯武關守将周遇吉戰死,餘皆望風降賊。
三月,自成逼京師,太監曹化淳啟城門納之,京師遂陷,思宗登煤山自缢死,後妃亦皆自盡,大學士範景文以下,死者數十人。
曆史上的明朝,便結束在這一年,但這一年又是曆史上的清朝的開始。
明朝的亡,思宗不能不負責任,但他的壯烈殉國,又引起後世的無限同情。
山海關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。
李自成入北京後,吳三桂勾結清兵入山海關,崇祯十七年(1644)四月,李自成親率二十萬大軍東進迎擊。
之前,自成先以唐通部二萬騎兵東出一片石,拟繞道關外抄吳軍後路。
多爾衮聞訊,率軍自沈陽連夜西進,于四月二十一日大破唐通,解決吳三桂後路之憂。
二十二日,大戰在山海關前展開,李自成勢衆,自北山到海,一字排列。
多爾衮先以吳三桂軍出戰,自成軍南北兩翼發動,吳軍被全部包圍。
自成急于全殲明軍,遂将機動兵力全部投入。
戰至中午,多爾衮見時機已到,以精騎突出吳軍右翼,自成軍遭此突襲,又無生力與清優勢騎兵相抗,因此陷入混亂,向西敗退至永平,再戰再敗,退回北京。
此役之先,農民軍入北京後,未能派有力部隊奪占山海關要地,而将注意力全放在招降吳三桂之上。
戰役發動時,對清軍防備不夠,機動兵力過早投入,遭清軍突襲後,全軍潰敗,士氣大受影響,終緻失敗。
當李自成進逼北京時,思宗急诏吳三桂入援。
三桂率師自甯遠入關,行至豐潤(今河北豐潤縣),而京師已陷,遂頓兵山海關,觀望形勢。
李自成執三桂父襄,令作書招之,三桂欲降。
既而聽說愛姬陳沅(又名圓圓)為賊所掠,怒而據關固守。
自成親率十餘萬人攻關,三桂懼,乞救于清,約以合兵滅賊,事成後定有厚報。
是時多爾衮方督軍于關外,聞訊偕洪承疇急馳而進。
清兵至關後,以吳三桂先驅試敵,與賊激戰良久,清兵乘勢沖突,賊軍大敗。
自成逃回京師,先稱帝于明宮中,然後挾太子西走。
清軍獲勝後,多爾衮封吳三桂為平西王,三桂遂變成清國的臣僚。
崇祯十七年(1644)五月,清兵入京師。
六月,清世祖入關,遂定鼎于北京。
清人雖然占據了明的首都,但流寇未滅,而南方又擁立明宗室,與清抗衡,尚須清室用長時間加以收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