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四章 明代的政治
關燈
小
中
大
而光宗有疾,九月,鴻胪寺丞李可灼進紅丸,而疾益劇,次日遂死。
東林黨主張嚴辦,非東林黨反對,争論不已。
三、移宮:光宗死,皇長子由校繼位,是為熹宗。
而光宗所寵的選侍李氏,意欲聽政,仍留居乾清宮。
禦史左光鬥、給事中楊漣等,以選侍既非熹宗嫡母,又非生母,不應居正宮,上疏力争。
當時東林黨主移宮(左楊均被目為東林黨),非東林黨反對,結果李選侍移居别官。
熹宗時,宦官魏忠賢與熹宗乳母客氏有寵,非東林黨依附忠賢。
天啟三年(1623),顧秉謙、魏廣微為大學士,皆谄事忠賢。
同年,忠賢掌東廠,跋扈日甚。
次年,楊漣劾忠賢二十四大罪,諸臣相繼上疏劾忠賢者七十餘人,帝皆不聽。
魏廣微及禦史崔呈秀,乃導忠賢興大獄。
五年(1625),楊漣、左光鬥、魏大中、高攀龍、周昌期等十二人,先後被忠賢誣害,下獄慘死。
忠賢并廢毀國内所有書院,榜示東林黨人的姓名,永久禁锢,于是朝廷善類一空。
其餘朝臣,類皆忠賢黨羽,各省督撫更多為忠賢建立生祠,以頌功德。
七年(1627),熹宗死,弟信王由檢繼立,是為思宗。
思宗雖竄誅忠賢,并黜其黨羽,但對宦官仍相當信任。
這時明帝國經過神宗、熹宗兩朝的虐政,内憂外患,交相侵迫,而思宗又無徹底改革的決心,終緻使國家淪落到無可救藥的地步。
三、明室的傾覆 (一)中葉以後的外患 明中葉以後,重要的外患有三,即鞑靼、日本和滿洲,同時海上西洋人的勢力,也日見擴大。
這四個勢力,都具有摧毀日益衰敗的明帝國的力量,而最後成功的則是滿洲。
當時西洋人經營的主要地區,是美洲、印度和南洋,其視線還沒有集中于中國。
鞑靼的勢力較弱,受中國的籠絡,未成大患。
至于日本,曾在朝鮮與明師發生曆時七年的戰争,最後日兵雖退,明也為之困敝。
滿洲雖是女真後裔,但實際等于是一個新興的民族,明室最初對它未曾介意,而它就在明人的忽視中壯大起來。
它以新興民族的勇略,與衰頹腐爛的明帝國對抗,經數十年的惡鬥,終獲最後勝利,成為中國的主人。
現在把鞑靼、日本、滿洲三大勢力為患中國的經過,分述于後。
瓦剌酋長脫歡于宣宗時攻破鞑靼,統一瓦剌三部,國勢甚強。
脫歡擁立元室後裔脫脫不花為可汗,自為丞相。
脫歡死,子也先繼位,東降兀良哈(今内蒙古洮兒河、綽爾河一帶),西略哈密(今新疆哈密市)及河西地區,兵力益強。
英宗時,與明沖突,遂有土木之役。
其後,也先送還英宗,複殺脫脫不花,自立為可汗。
景帝景泰五年(1454),也先為大臣阿剌所殺。
既而鞑靼部長孛來攻殺阿剌,瓦剌部衆分散。
孛來立脫脫不花子麻兒可兒為鞑靼可汗,号小王子,于是鞑靼之勢複熾。
英宗複位後,鞑靼别部部長斡羅出,入據河套地區。
既而小王子、孛來及另一部酋毛裡孩皆來河套,屢次入寇,為患甚烈。
憲宗成化三年(1467),孛來為毛裡孩所殺,鞑靼仍入寇不已。
八年(1472),明将王越大破鞑靼,鞑靼北徙,邊患稍止。
孝宗時,鞑靼複盛,其酋仍稱小王子,又号達延汗。
達延汗有雄略,統一沙漠南北,複居河套,于是寇患轉烈,直至世宗初年,北邊幾無甯歲。
達延汗後以年老厭兵,徙幕于東方(今河北西北部及内蒙古錫林郭勒盟),号土蠻(即土默特,又稱察哈爾部),而别部酋長俺答入據河套,連年寇邊。
嘉靖二十六年(1547),邊臣曾銑建議恢複河套,大學士夏言力主其說。
次年,夏言、曾銑為嚴嵩誣陷論死,複套之議遂止。
俺答又大舉入寇,前後十數年間,數度剽掠京畿,明廷無如之何。
到穆宗隆慶五年(1571),與之議和,明封俺答為順義王,河套之患始除。
神宗初,鞑靼東部的土蠻部轉盛,屢寇遼東,疊為明将李成梁所敗,至神宗後期,其勢始衰。
抗倭圖卷(局部),明人繪。
圖中倭寇為明軍所獲,綁于船頭,情狀頗為狼狽。
倭寇的騷擾,到世宗時,又熾盛起來。
當時日本專政将軍足利氏衰微,國内群雄割據,政府無力控制,若幹不法之徒,遂為害于朝鮮及中國沿海。
嘉靖初,明廢市舶司,禁止對外貿易,倭人流落不能回國的,都變成海盜。
嘉靖中,其勢漸盛,中國海寇徐海、汪直等,複與之勾結,為禍益烈。
當時沿海防務廢弛,倭寇縱橫千裡,如入無人之境,江南兩浙地區的沿海城鎮,多被攻陷。
又值嚴嵩當國,命将非人,寇焰益熾。
其後明以胡宗憲總督浙江軍務,先平徐海、汪直,倭寇失掉耳目,轉掠閩廣,直到嘉靖末,始為明将俞大猷、戚繼光讨平。
但東南沿海,經倭寇騷擾,先後達二十年,民生已疲敝不堪。
戚繼光,選自《曆代名臣像解》。
字元敬,明代名将、民族英雄。
生于官宦世家,嘉靖二十八年(1549)參加武舉,之後參與抗擊鞑靼與倭人入侵,其中抗倭戰績尤著。
曾召募新軍,精心訓練,嚴明紀律,英勇善戰,時人譽為“戚家軍”。
轉戰于閩浙粵沿海諸地,曆十餘年,八十餘戰,倭寇平息,多賴其力。
明室除遭倭寇的侵擾,也曾與日本發生正式的戰争,便是神宗時的朝鮮之役。
日本自足利氏衰微後,國内四分五裂。
神宗萬曆初,日本軍閥豐臣秀吉統一全國,意圖侵明,強迫朝鮮為向導,朝鮮不從,秀吉乃于萬曆二十年(1592)攻入朝鮮。
朝鮮于明初繼高麗而興,高麗既于元時受蒙古人的控制,明初又遭倭寇騷擾,國勢日衰。
有大臣李成桂者,以防倭寇有功,于洪武二十五年(1392),自立為王,明更其國号曰朝鮮,定都于漢陽(今漢城),高麗至此滅亡。
神宗時,其王李昖在位,及豐臣秀吉入侵,攻陷京城,昖北奔乞援于明。
明派李如松(成梁子)等率師往援,大破日軍于平壤,日軍南退,和議遂起。
萬曆二十四年(1596),明遣使冊封秀吉為日本國王,秀吉不受。
次年,秀吉揮師北攻,破明經略楊鎬于蔚山(今韓國慶州西北),明軍反攻,亦告失利。
二十六年(1598),秀吉死,日軍始退,明軍邀之于釜山以南海上,大破日軍,死者萬餘,遂規複朝鮮全境。
明室因戰争七年,困象漸呈;日本也因傷亡衆多,國力枯竭,以緻終明之世,不敢再與中國為敵。
努爾哈赤,清人繪。
滿洲為女真的後裔,明人又稱之為“建州女真”。
自金亡于元,女真衰落,遺族散布于今東北地區,分為建州(約據今松花江與牡丹江之間地)、海西(約據今松花江上遊地)、野人(約據今黑龍江下遊地)三部。
明室于建州部地區内,先後設立三衛,以治其地,三衛即建州衛、建州左衛及建州右衛。
成祖時,建州女真酋長猛哥帖木兒,曾任左衛指揮使,他便是滿洲的祖先。
英宗時,野人女真南遷,逐海西女真而據其地,分為葉赫、哈達等部。
神宗初年,李成梁鎮遼東,葉赫、哈達都服屬于明,為明捍邊。
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兒的後人叫場、他失父子,據今遼甯新賓市一帶,也效忠于明,但叫場父子,因受女真别部尼堪外蘭的陷構,均為明軍所誤殺。
他失子努爾哈赤,雄武有才,起兵複仇,攻破尼堪外蘭,明為開關市以謝之。
繼而努爾哈赤統一建州、野人女真諸部,泰半為其所并,勢力大盛。
萬曆四十四年(1616),努爾哈赤自稱可汗,國号金,建元天命,都于興京(今遼甯新賓市)。
到他的兒子皇太極時,改國号為清,他被追谥為太祖。
清室姓愛新覺羅,其部族又号“滿洲”,在皇太極時才被通用。
滿洲一詞的來源,說法不一。
一說自“滿住”轉變而來。
滿住為建州最尊貴的稱号,努爾哈赤曾襲用之;皇太極所以用滿洲尊稱其部族,目的在掩飾其祖先曾為明皇的屬夷。
一說滿洲自“婆豬”轉來。
婆豬,江名,是清室先世的居地。
[參看李學智《清朝姓氏考》(載《大陸雜志史學叢書》第一輯第七冊);陳捷先《說“滿洲”》(載《幼獅學志》第一卷第一期)] 薩爾浒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。
努爾哈赤稱汗後,多次進攻明軍與葉赫部。
明本拟以葉赫部屏障遼東,因此決意出兵。
明萬曆四十六年(1618),明遼東經略楊鎬集中四十萬兵力,分四路直指後金巢穴赫圖阿拉,企圖一舉圍殲後金主力;馬林部出開原南下,經三岔兒堡東北進,自北進攻;杜松部由沈陽東出撫順,自西面擔任主攻;李如柏部經清河堡、鴉鹘關東進,自西南進攻赫圖阿拉;劉蜓部經寬甸北上,自南進攻赫圖阿拉;官秉忠駐兵遼陽,以為機動。
後金窺破楊鎬部署,決定以精銳先破明主力杜松部。
三月,杜松“違期先出”,進至薩爾浒,主力駐紮薩爾浒,以一部向東北進攻吉林崖。
努爾哈赤乘杜松孤軍突出,即以主力西進,以一部北援吉林崖,一部西進向明軍攻擊,在薩爾浒突襲成功,杜松主力被擊潰,吉林崖守軍與援軍配合,也大敗明軍。
時馬林進至尚間崖,聞主力摧敗,即就地防禦。
後金軍轉鋒北上,一部向北迂回至馬林軍後方,一部出馬林南面,然後兩相夾擊,大敗馬林軍。
劉部未知信息,仍然北上。
後金主力随即南下,至阿布達裡崗設伏。
又持馬林今箭,假命誘劉輕軍迅速北進,然後伏兵發動,全殲劉前鋒,又乘勝擊敗其後續部隊。
李如柏部聞訊膽破,狼狽東返。
薩爾浒之戰結束。
薩爾浒之戰是明、後金之間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戰,明軍統帥颟顸,主将輕敵冒進,而後金熟悉地形,又能知己知彼,故能集中優勢兵力,各個擊破。
甯遠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。
天啟二年(1622),後金軍由東昌堡越遼河西進,進圍西平堡。
遼東巡撫王化貞擁兵廣甯,不敢出擊,直到西平堡失陷後,才調廣甯、闾陽、鎮武兵力往援,旋被後金精騎在西平堡西北擊潰。
後金軍随即向西北直趨廣甯。
王化貞大懼,棄城守南逃,部将獻城投降,廣甯遂告失陷。
遼東經略熊廷弼自山海關率軍進援。
行至大淩河,遇潰軍,知大勢已去,遂護軍民撤入山海關。
後金軍追至甯遠,因兵力不支而撤退。
至此,遼河、大淩河之間城堡全被占領,遼河以西軍民聚集于十三山展開抗金鬥争。
廣甯之失,後金把戰線從遼河以東推進到遼西走廊。
五年(1625),明以魏忠賢的黨羽高第經略薊遼。
他主張盡撤山海關外守備,即“屯兵入關”。
但袁崇煥堅決反對,遂留袁鎮守甯遠孤城。
六年(1526)正月,努爾哈赤乘高第向關内撤軍時,傾全力進攻甯遠。
袁崇煥奮起守城,并用城上大炮擊傷努爾哈赤,後金軍被迫撤兵。
袁崇煥乘勢北追,将防線推進到小淩河,甯遠之戰遂告勝利結束。
萬曆四十六年(1618),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,起兵叛明,進陷撫順(今遼甯撫順市)。
次年,明以楊鎬統兵分道伐之。
明師号四十餘萬,大敗于薩爾浒(今遼甯撫順市東薩爾浒山下),努爾哈赤遂陷開原(今遼甯開原市)、鐵嶺(今遼甯鐵嶺市)。
明以熊廷弼經略遼東,廷弼設防堅守,形勢漸固,邊疆無事者歲餘。
既而熹宗即位,廷議責廷弼不戰,以袁應泰代之,應泰不知兵,禦敵無方。
天啟元年(1621),努爾哈赤連陷沈陽(今遼甯沈陽市)、遼陽(今遼甯遼陽市),遼河以東七十餘城盡失。
努爾哈赤定都沈陽,改名盛京。
明再起用熊廷弼,而廣甯(今遼甯北鎮縣)巡撫王化貞與之不協。
次年,努爾哈赤率兵渡遼河,明兵大潰,化貞、廷弼退走入關,遼西城堡多陷,二人後均被誅。
明繼以孫承宗為經略,承宗使袁崇煥守甯遠(今遼甯興城市),盛修守備,努爾哈赤按兵不敢深入者數年,遼西地幾全部收複。
其後孫承宗與魏忠賢不合,因而罷去,明以高第繼之。
第盡撤守備入山海關,獨袁崇煥死守甯遠不去。
六年(1626),努爾哈赤大舉攻明,進至遼遠,崇煥憑城固守,努爾哈赤負傷,其圍遂解。
同年,努爾哈赤死,子皇太極立,是為清太宗,此後與明室展開更激烈的惡戰。
(二)流寇的猖獗 明思宗即位之初,誅魏忠賢,舉國寄以莫大的希望,其時雖然外患已熾,内政的積弊亦深,但東北有袁崇煥的坐鎮,局面已漸穩定;内則元惡已去,政事也頗有轉機;如能大刀闊斧地積極改革,則國事依然大有可為。
但思宗為人剛愎多疑,仍然重用宦官,以之提督東廠、京營及出任監軍等。
他在位十七年中,更易宰輔,多至
東林黨主張嚴辦,非東林黨反對,争論不已。
三、移宮:光宗死,皇長子由校繼位,是為熹宗。
而光宗所寵的選侍李氏,意欲聽政,仍留居乾清宮。
禦史左光鬥、給事中楊漣等,以選侍既非熹宗嫡母,又非生母,不應居正宮,上疏力争。
當時東林黨主移宮(左楊均被目為東林黨),非東林黨反對,結果李選侍移居别官。
熹宗時,宦官魏忠賢與熹宗乳母客氏有寵,非東林黨依附忠賢。
天啟三年(1623),顧秉謙、魏廣微為大學士,皆谄事忠賢。
同年,忠賢掌東廠,跋扈日甚。
次年,楊漣劾忠賢二十四大罪,諸臣相繼上疏劾忠賢者七十餘人,帝皆不聽。
魏廣微及禦史崔呈秀,乃導忠賢興大獄。
五年(1625),楊漣、左光鬥、魏大中、高攀龍、周昌期等十二人,先後被忠賢誣害,下獄慘死。
忠賢并廢毀國内所有書院,榜示東林黨人的姓名,永久禁锢,于是朝廷善類一空。
其餘朝臣,類皆忠賢黨羽,各省督撫更多為忠賢建立生祠,以頌功德。
七年(1627),熹宗死,弟信王由檢繼立,是為思宗。
思宗雖竄誅忠賢,并黜其黨羽,但對宦官仍相當信任。
這時明帝國經過神宗、熹宗兩朝的虐政,内憂外患,交相侵迫,而思宗又無徹底改革的決心,終緻使國家淪落到無可救藥的地步。
三、明室的傾覆 (一)中葉以後的外患 明中葉以後,重要的外患有三,即鞑靼、日本和滿洲,同時海上西洋人的勢力,也日見擴大。
這四個勢力,都具有摧毀日益衰敗的明帝國的力量,而最後成功的則是滿洲。
當時西洋人經營的主要地區,是美洲、印度和南洋,其視線還沒有集中于中國。
鞑靼的勢力較弱,受中國的籠絡,未成大患。
至于日本,曾在朝鮮與明師發生曆時七年的戰争,最後日兵雖退,明也為之困敝。
滿洲雖是女真後裔,但實際等于是一個新興的民族,明室最初對它未曾介意,而它就在明人的忽視中壯大起來。
它以新興民族的勇略,與衰頹腐爛的明帝國對抗,經數十年的惡鬥,終獲最後勝利,成為中國的主人。
現在把鞑靼、日本、滿洲三大勢力為患中國的經過,分述于後。
瓦剌酋長脫歡于宣宗時攻破鞑靼,統一瓦剌三部,國勢甚強。
脫歡擁立元室後裔脫脫不花為可汗,自為丞相。
脫歡死,子也先繼位,東降兀良哈(今内蒙古洮兒河、綽爾河一帶),西略哈密(今新疆哈密市)及河西地區,兵力益強。
英宗時,與明沖突,遂有土木之役。
其後,也先送還英宗,複殺脫脫不花,自立為可汗。
景帝景泰五年(1454),也先為大臣阿剌所殺。
既而鞑靼部長孛來攻殺阿剌,瓦剌部衆分散。
孛來立脫脫不花子麻兒可兒為鞑靼可汗,号小王子,于是鞑靼之勢複熾。
英宗複位後,鞑靼别部部長斡羅出,入據河套地區。
既而小王子、孛來及另一部酋毛裡孩皆來河套,屢次入寇,為患甚烈。
憲宗成化三年(1467),孛來為毛裡孩所殺,鞑靼仍入寇不已。
八年(1472),明将王越大破鞑靼,鞑靼北徙,邊患稍止。
孝宗時,鞑靼複盛,其酋仍稱小王子,又号達延汗。
達延汗有雄略,統一沙漠南北,複居河套,于是寇患轉烈,直至世宗初年,北邊幾無甯歲。
達延汗後以年老厭兵,徙幕于東方(今河北西北部及内蒙古錫林郭勒盟),号土蠻(即土默特,又稱察哈爾部),而别部酋長俺答入據河套,連年寇邊。
嘉靖二十六年(1547),邊臣曾銑建議恢複河套,大學士夏言力主其說。
次年,夏言、曾銑為嚴嵩誣陷論死,複套之議遂止。
俺答又大舉入寇,前後十數年間,數度剽掠京畿,明廷無如之何。
到穆宗隆慶五年(1571),與之議和,明封俺答為順義王,河套之患始除。
神宗初,鞑靼東部的土蠻部轉盛,屢寇遼東,疊為明将李成梁所敗,至神宗後期,其勢始衰。
抗倭圖卷(局部),明人繪。
圖中倭寇為明軍所獲,綁于船頭,情狀頗為狼狽。
倭寇的騷擾,到世宗時,又熾盛起來。
當時日本專政将軍足利氏衰微,國内群雄割據,政府無力控制,若幹不法之徒,遂為害于朝鮮及中國沿海。
嘉靖初,明廢市舶司,禁止對外貿易,倭人流落不能回國的,都變成海盜。
嘉靖中,其勢漸盛,中國海寇徐海、汪直等,複與之勾結,為禍益烈。
當時沿海防務廢弛,倭寇縱橫千裡,如入無人之境,江南兩浙地區的沿海城鎮,多被攻陷。
又值嚴嵩當國,命将非人,寇焰益熾。
其後明以胡宗憲總督浙江軍務,先平徐海、汪直,倭寇失掉耳目,轉掠閩廣,直到嘉靖末,始為明将俞大猷、戚繼光讨平。
但東南沿海,經倭寇騷擾,先後達二十年,民生已疲敝不堪。
戚繼光,選自《曆代名臣像解》。
字元敬,明代名将、民族英雄。
生于官宦世家,嘉靖二十八年(1549)參加武舉,之後參與抗擊鞑靼與倭人入侵,其中抗倭戰績尤著。
曾召募新軍,精心訓練,嚴明紀律,英勇善戰,時人譽為“戚家軍”。
轉戰于閩浙粵沿海諸地,曆十餘年,八十餘戰,倭寇平息,多賴其力。
明室除遭倭寇的侵擾,也曾與日本發生正式的戰争,便是神宗時的朝鮮之役。
日本自足利氏衰微後,國内四分五裂。
神宗萬曆初,日本軍閥豐臣秀吉統一全國,意圖侵明,強迫朝鮮為向導,朝鮮不從,秀吉乃于萬曆二十年(1592)攻入朝鮮。
朝鮮于明初繼高麗而興,高麗既于元時受蒙古人的控制,明初又遭倭寇騷擾,國勢日衰。
有大臣李成桂者,以防倭寇有功,于洪武二十五年(1392),自立為王,明更其國号曰朝鮮,定都于漢陽(今漢城),高麗至此滅亡。
神宗時,其王李昖在位,及豐臣秀吉入侵,攻陷京城,昖北奔乞援于明。
明派李如松(成梁子)等率師往援,大破日軍于平壤,日軍南退,和議遂起。
萬曆二十四年(1596),明遣使冊封秀吉為日本國王,秀吉不受。
次年,秀吉揮師北攻,破明經略楊鎬于蔚山(今韓國慶州西北),明軍反攻,亦告失利。
二十六年(1598),秀吉死,日軍始退,明軍邀之于釜山以南海上,大破日軍,死者萬餘,遂規複朝鮮全境。
明室因戰争七年,困象漸呈;日本也因傷亡衆多,國力枯竭,以緻終明之世,不敢再與中國為敵。
努爾哈赤,清人繪。
滿洲為女真的後裔,明人又稱之為“建州女真”。
自金亡于元,女真衰落,遺族散布于今東北地區,分為建州(約據今松花江與牡丹江之間地)、海西(約據今松花江上遊地)、野人(約據今黑龍江下遊地)三部。
明室于建州部地區内,先後設立三衛,以治其地,三衛即建州衛、建州左衛及建州右衛。
成祖時,建州女真酋長猛哥帖木兒,曾任左衛指揮使,他便是滿洲的祖先。
英宗時,野人女真南遷,逐海西女真而據其地,分為葉赫、哈達等部。
神宗初年,李成梁鎮遼東,葉赫、哈達都服屬于明,為明捍邊。
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兒的後人叫場、他失父子,據今遼甯新賓市一帶,也效忠于明,但叫場父子,因受女真别部尼堪外蘭的陷構,均為明軍所誤殺。
他失子努爾哈赤,雄武有才,起兵複仇,攻破尼堪外蘭,明為開關市以謝之。
繼而努爾哈赤統一建州、野人女真諸部,泰半為其所并,勢力大盛。
萬曆四十四年(1616),努爾哈赤自稱可汗,國号金,建元天命,都于興京(今遼甯新賓市)。
到他的兒子皇太極時,改國号為清,他被追谥為太祖。
清室姓愛新覺羅,其部族又号“滿洲”,在皇太極時才被通用。
滿洲一詞的來源,說法不一。
一說自“滿住”轉變而來。
滿住為建州最尊貴的稱号,努爾哈赤曾襲用之;皇太極所以用滿洲尊稱其部族,目的在掩飾其祖先曾為明皇的屬夷。
一說滿洲自“婆豬”轉來。
婆豬,江名,是清室先世的居地。
[參看李學智《清朝姓氏考》(載《大陸雜志史學叢書》第一輯第七冊);陳捷先《說“滿洲”》(載《幼獅學志》第一卷第一期)] 薩爾浒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。
努爾哈赤稱汗後,多次進攻明軍與葉赫部。
明本拟以葉赫部屏障遼東,因此決意出兵。
明萬曆四十六年(1618),明遼東經略楊鎬集中四十萬兵力,分四路直指後金巢穴赫圖阿拉,企圖一舉圍殲後金主力;馬林部出開原南下,經三岔兒堡東北進,自北進攻;杜松部由沈陽東出撫順,自西面擔任主攻;李如柏部經清河堡、鴉鹘關東進,自西南進攻赫圖阿拉;劉蜓部經寬甸北上,自南進攻赫圖阿拉;官秉忠駐兵遼陽,以為機動。
後金窺破楊鎬部署,決定以精銳先破明主力杜松部。
三月,杜松“違期先出”,進至薩爾浒,主力駐紮薩爾浒,以一部向東北進攻吉林崖。
努爾哈赤乘杜松孤軍突出,即以主力西進,以一部北援吉林崖,一部西進向明軍攻擊,在薩爾浒突襲成功,杜松主力被擊潰,吉林崖守軍與援軍配合,也大敗明軍。
時馬林進至尚間崖,聞主力摧敗,即就地防禦。
後金軍轉鋒北上,一部向北迂回至馬林軍後方,一部出馬林南面,然後兩相夾擊,大敗馬林軍。
劉部未知信息,仍然北上。
後金主力随即南下,至阿布達裡崗設伏。
又持馬林今箭,假命誘劉輕軍迅速北進,然後伏兵發動,全殲劉前鋒,又乘勝擊敗其後續部隊。
李如柏部聞訊膽破,狼狽東返。
薩爾浒之戰結束。
薩爾浒之戰是明、後金之間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戰,明軍統帥颟顸,主将輕敵冒進,而後金熟悉地形,又能知己知彼,故能集中優勢兵力,各個擊破。
甯遠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。
天啟二年(1622),後金軍由東昌堡越遼河西進,進圍西平堡。
遼東巡撫王化貞擁兵廣甯,不敢出擊,直到西平堡失陷後,才調廣甯、闾陽、鎮武兵力往援,旋被後金精騎在西平堡西北擊潰。
後金軍随即向西北直趨廣甯。
王化貞大懼,棄城守南逃,部将獻城投降,廣甯遂告失陷。
遼東經略熊廷弼自山海關率軍進援。
行至大淩河,遇潰軍,知大勢已去,遂護軍民撤入山海關。
後金軍追至甯遠,因兵力不支而撤退。
至此,遼河、大淩河之間城堡全被占領,遼河以西軍民聚集于十三山展開抗金鬥争。
廣甯之失,後金把戰線從遼河以東推進到遼西走廊。
五年(1625),明以魏忠賢的黨羽高第經略薊遼。
他主張盡撤山海關外守備,即“屯兵入關”。
但袁崇煥堅決反對,遂留袁鎮守甯遠孤城。
六年(1526)正月,努爾哈赤乘高第向關内撤軍時,傾全力進攻甯遠。
袁崇煥奮起守城,并用城上大炮擊傷努爾哈赤,後金軍被迫撤兵。
袁崇煥乘勢北追,将防線推進到小淩河,甯遠之戰遂告勝利結束。
萬曆四十六年(1618),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,起兵叛明,進陷撫順(今遼甯撫順市)。
次年,明以楊鎬統兵分道伐之。
明師号四十餘萬,大敗于薩爾浒(今遼甯撫順市東薩爾浒山下),努爾哈赤遂陷開原(今遼甯開原市)、鐵嶺(今遼甯鐵嶺市)。
明以熊廷弼經略遼東,廷弼設防堅守,形勢漸固,邊疆無事者歲餘。
既而熹宗即位,廷議責廷弼不戰,以袁應泰代之,應泰不知兵,禦敵無方。
天啟元年(1621),努爾哈赤連陷沈陽(今遼甯沈陽市)、遼陽(今遼甯遼陽市),遼河以東七十餘城盡失。
努爾哈赤定都沈陽,改名盛京。
明再起用熊廷弼,而廣甯(今遼甯北鎮縣)巡撫王化貞與之不協。
次年,努爾哈赤率兵渡遼河,明兵大潰,化貞、廷弼退走入關,遼西城堡多陷,二人後均被誅。
明繼以孫承宗為經略,承宗使袁崇煥守甯遠(今遼甯興城市),盛修守備,努爾哈赤按兵不敢深入者數年,遼西地幾全部收複。
其後孫承宗與魏忠賢不合,因而罷去,明以高第繼之。
第盡撤守備入山海關,獨袁崇煥死守甯遠不去。
六年(1626),努爾哈赤大舉攻明,進至遼遠,崇煥憑城固守,努爾哈赤負傷,其圍遂解。
同年,努爾哈赤死,子皇太極立,是為清太宗,此後與明室展開更激烈的惡戰。
(二)流寇的猖獗 明思宗即位之初,誅魏忠賢,舉國寄以莫大的希望,其時雖然外患已熾,内政的積弊亦深,但東北有袁崇煥的坐鎮,局面已漸穩定;内則元惡已去,政事也頗有轉機;如能大刀闊斧地積極改革,則國事依然大有可為。
但思宗為人剛愎多疑,仍然重用宦官,以之提督東廠、京營及出任監軍等。
他在位十七年中,更易宰輔,多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