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四章 明代的政治
關燈
小
中
大
宗雖為也先放回,但國家的體面,喪失殆盡,接着又演出一幕英宗兄弟争位的醜劇。
從明代開國到土木之役,前後八十餘年,正是明帝國的鼎盛時期,但這個鼎盛之局,被王振輕易的斷送。
王振以後,宦官之禍,幾乎無代無之,直至國家亂亡而後已。
[參看吳緝華《明仁宣時内閣制度之變與宦官僭越相權之禍》(載《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第三十一本)] (二)宦官政治的流毒 英宗被俘後,京師震動,朝臣有主張南遷的,兵部侍郎于謙反對,始定固守之策。
皇太後孫氏(英宗母)命立英宗子見深為太子,以郕王祁钰監國,并族誅王振親屬,籍沒其家。
繼而于謙等擁立郕王,是為景帝,并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帝。
也先挾英宗進攻京師,于謙固守,也先不得逞而退。
其後屢次犯邊,均告失利。
景泰元年(1450),也先歸還英宗,與明議和。
英宗返京後,仍為太上皇,退居南宮,他的左右,則無時不想擁上皇複辟。
北京保衛戰示意圖。
正統十四年(1449),土木堡戰後,京師震動,也先企圖以英宗為質,迫明廷投降。
朝廷以于謙為首的主戰派在京城立景宗為帝,誅除宦黨,舉賢授能,調兵籌饷,嚴兵待之。
也先見明不為所制,遂三路進兵:東路進逼古北口,中路進攻居庸關,也先自率主力自大同東下,破白羊口、紫荊關,長驅進入京畿。
随即環攻北京城門,均被明軍擊退。
此時瓦剌中路攻打居庸關不克,遂北退,明軍追擊,俘斬良多。
也先見前有堅城,後有險關,深怕歸路斷絕,遂向紫荊關西撤。
于謙發覺,即命縱軍追擊,于清風店、固安大破瓦剌。
宣府派一部向北京進援,但此時也先已退,遂自北京折而向南,追殲瓦剌軍于霸州。
十月十七日,也先狼狽撤出紫荊關,随即退出塞外。
瓦剌東路軍見中、西兩軍失利,未及古北口,亦即撤退,至此,北京保衛戰勝利結束。
景帝在位八年,并無多大建樹,他對宦官仍相當親任,宦官興安尤受寵信。
興安雖無顯著的禍國行為,但他笃信佛教,勸景帝及皇後度僧建寺,靡費甚多。
景泰三年(1452),景帝改封太子見深為沂王,而立己子見濟為太子,并廢皇後汪氏,以妃杭氏(見濟母)為後。
次年,見濟死,景帝無他子,左右恐見深複立,大肆煽構,英宗也受群小包圍,以緻兄弟間裂痕日深。
八年(1457)初,景帝染重病,宿南郊齋宮。
朝臣石亨、張、徐有貞及宦官曹吉祥等謀立上皇,以邀功賞。
諸人糾衆至南宮城,破門而入,共擁英宗入大内,宣布複位,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;景帝則被廢為郕王,遷居西内而死,史稱這次事件為“奪門之變”。
英宗複辟後,大封有功,殺兵部尚書于謙及大學士王文,複立見深為皇太子,賜王振祭葬,為之立祠,并貶竄攻擊王振的若幹朝臣。
曹吉祥也因功封伯爵,與石亨相朋比,權勢甚熾。
天順三年(1459),石亨因罪死,吉祥不自安,漸蓄異謀,與其養子欽謀廢立。
五年(1461),吉祥與欽反,欽敗死,吉祥伏誅。
天順八年(1464),英宗死,太子繼立,是為憲宗。
他寵信萬貴妃,佞幸皆憑萬氏以進。
嗣位不久,即以内批授官,不經政府,而由宦官傳旨,直接任命官吏,有時一次命官至百餘人,謂之“傳奉官”。
同年,政府把收沒曹吉祥的田地,改為皇家的私産,稱為“皇莊”。
此後貴戚及宦官,群起效尤,奪民地為莊田,憲宗對于宦官,也信任有加。
成化十三年(1477),設置西廠,以太監汪直領之。
西廠與東廠性質相同,所領的缇騎,更較東廠多一倍,蹤迹遍于各地,可以不待奏請,徑自逮捕臣民。
又有宦官梁芳,與萬貴妃相結,進方士李孜省、僧繼曉等,導帝淫樂,共為奸利。
憲宗因受這批宦官和佞幸的蠱惑,對朝政不複措意,直到他死。
成化二十三年(1487),憲宗死,太子祐樘即位,是為孝宗。
孝宗即位後,梁芳諸人,或貶或誅,并罷禅師真人等千餘人,傳奉官二千餘人,朝廷為之一肅。
他任用徐溥、劉健、李東陽、謝遷等為大學士,皆公忠體國。
他尤其注意民生問題,曾令全國設倉貯糧,每十裡預積粟萬石,以積谷的多少,定州縣官吏的升黜,并曾興修東南地區的水利。
孝宗用法頗能持平,他未曾廷杖朝臣,廠衛也不敢過分橫虐。
但對于宦官,仍采寬容态度,朝臣奏請裁抑宦官的,他大都不聽,甚或治罪。
而宦官仍有居中用事的,如宦官李廣,專以符箓禱祠,蠱惑孝宗;有時矯旨授傳奉官,收受貨賂,并擅奪民田,壟斷鹽利。
廷臣雖交章論劾,孝宗均置之不問。
由此可知宦官的政治權位,在孝宗時并未受到絲毫的動搖。
弘治十八年(1505),孝宗死,太子厚照即位,是為武宗。
武宗為太子時,即好逸樂,寵信宦官劉瑾、馬永成、谷大用、高鳳、羅祥、魏彬、邱聚、張永等,尤以劉瑾最為狡黠。
武宗即位後,瑾等用事,時稱“八虎”。
他們每日引導武宗嬉遊,不理朝政,以便乘機攬權。
正德元年(1506),武宗以劉瑾掌司禮監,馬永成、谷大用分掌東西廠,其餘也各據要津,從此中外大權,悉歸宦官。
劉瑾等得勢後,專以誅除正士,杜塞言路為務。
大學士劉健、謝遷,因抗疏論谏,均遭貶逐;瑾等并以劉謝等五十三人為“奸黨”,榜示朝堂。
三年(1508),設立内廠,由瑾自領之,用以刺探外事,雖東西廠也在伺察之列,其刑罰尤為殘酷,每辦一案,株連無數。
朝臣凡不附瑾者,莫不斥去,納賄攀附者,則不次超升。
某次有人寫匿名書攻擊劉瑾,瑾竟矯旨罰百官跪宮門前,自午至暮,有因而緻死者,這可看出宦官氣焰的熏炙。
大學士焦芳、吏部尚書張彩等,與宦官朋比為奸,劉瑾的種種惡行,大都為焦等所引導。
正德五年(1510),宗室安化王寘璠反于慶陽(今甘肅慶陽市),以讨劉瑾為名,明以朝臣楊一清及太監張永讨平之。
這時張永與劉瑾不合,回師後,乘機密奏瑾謀反,武宗信之,遂殺瑾,朝臣因瑾黨而降谪的六十餘人。
劉瑾死後,張永用事,宦官的權勢雖然如故,但張永遠不及劉瑾跋扈,閣臣素質也較劉瑾時代為優。
但武宗并未因此變好,他自劉瑾敗後,雖不全昵宦官,而其荒嬉淫樂則未稍改。
同時更有一批佞幸,應時而起,他們導武宗遠遊,其荒唐的程度,較前益甚。
從武宗起,明朝的皇帝,無論才智或品格,都是每況愈下,加上宦官的弄權,政治隻有一直敗壞下去。
(三)宦官政治下的士大夫 明代自宣宗以後,可以說完全是宦官政治。
内閣雖由皇帝的文學侍從,漸變為宰輔,但無法發揮真正的相權,而宦官把持的司禮監,因有批決章奏之權,加以皇帝的支持信任,成為政治的中心。
閣臣無論賢與不肖,必須與宦官聯絡,始能安于其位,順利辦事。
間或也有一二君主,不十分相信宦官,而寵任閣臣,但這是絕少的特例。
閣臣擅權的,不論行為如何,又常被目為權臣。
明代内閣,雖受制于宦官,但當時一般士大夫,尤其是言官,則以敢言為榮,對宦官權臣,常作激烈的攻擊。
明自太祖廣開言路,此風曆久不衰,加以士大夫崇尚理學,注重氣節,因此敢于不惜性命,與惡勢力奮鬥。
但文人見解,有時不免迂闊,所争論的事,不免小題大做。
例如憲宗成化中,錢太後殁,憲宗以自有生母,議行别葬,而禮部尚書姚夔,竟率群臣伏哭于宮門,請将錢太後與英宗合葬。
此外士大夫之間,也互争意氣,而緻演成朋黨的傾軋,反足以誤國害政。
由于武宗以後的政事日益敗壞,士大夫的這類表現也愈趨激烈,他們一面攻擊宦官權臣,一面又自相攻擊,雖屢遭挫折,終不反顧。
直到明末,士大夫中的正人,為宦官魏忠賢誅除淨盡,明室也走上滅亡之途。
武宗初,因劉瑾的亂政,各地盜賊蜂起,數年始平。
劉瑾被誅後,大同遊擊江彬,又導武宗出遊宣府(今河北宣化縣)。
正德十四年(1519),宗室甯王宸濠反于南昌(今江西南昌市),為王守仁所讨擒。
十六年(1521),武宗死,無子,大學士楊廷和以皇太後命,迎立宗室厚熜,是為世宗。
世宗即位後不久,便發生所謂“大禮議”,引起朝臣間朋黨的鬥争。
世宗以興獻王(名祐杭,孝宗弟)世子入承大統,即位之初,即下诏議興獻王的祀典及專稱。
楊廷和議稱孝宗為皇考,興獻王為皇叔父,世宗不從。
進士張璁希世宗旨,主尊興獻王為皇考,廷臣不可。
最後議定仍以孝宗為皇考,興獻王及王妃蔣氏(世宗生母)則追尊為帝後,不稱皇。
嘉靖三年(1524),張璁與南京刑部主事桂萼,上書請改稱孝宗為皇伯考,興獻帝曰皇考。
廷議反對,大學士楊廷和、禮部尚書汪俊相繼罷職,結果追稱興獻王為“本生皇考”,王妃為“本生皇母”,谏者皆下獄,張桂二人則擢為翰林學士。
既而世宗又命去“本生”字,朝臣紛紛上章力争,世宗不聽,于是朝臣楊慎等二百餘人,痛哭于宮門,聲震阙庭。
世宗怒,二百餘人均治罪,或遣戍,或奪俸,而被杖死者達十九人。
同年,更定大禮,稱孝宗為皇伯考,皇太後為皇伯母,興獻王為皇考,王妃為聖母。
從這件事,可以看出當時士大夫的迂執。
世宗以明察自矜,對内侍裁抑頗嚴,但性格剛愎,不納忠言,以是政事并無可觀。
中歲以後,又好神仙,屢年不親朝政,日以醮禱為事。
嘉靖二十一年(1542),以嚴嵩為大學士,嵩本以善撰醮祀青詞而得帝寵,入閣後,谄媚蒙蔽,把持朝政達二十年之久。
其子世蕃,也為世宗所信任,父子相助為惡。
朝臣中與嚴氏有隙者,莫不置之死地,直臣如楊繼盛、沈煉、葉經、徐學詩等,均遭殺戮。
四十一年(1562),嚴嵩以罪狀暴露而罷,世蕃伏誅。
但明帝國承累朝奢侈之後,上下困竭,而外患熾盛,北方常受鞑靼族的侵擾,南方江浙沿海,又有倭寇為患。
幸而不久世宗死去,新君繼位,國事才有了轉機。
嘉靖四十五年(1566),世宗死,太子載垕即位,是為穆宗。
穆宗在位僅六年,政事倚成于内閣,閣臣徐階、高拱、張居正等,皆有政事才,因此吏治頗見澄清。
隆慶六年(1572),穆宗死,太子聿鈞即位,是為神宗,年僅十歲。
以張居正為首輔,宦官馮保掌司禮監,居正與保相結,内外協調,始得展其長才。
居正為政,以尊主權、裕錢谷、嚴考成、固疆圉為要務,吏治大為整頓。
當時鞑靼屢次入侵,居正舉李成梁鎮遼,戚繼光鎮薊,邊疆以安。
但居正個性褊急,不恤與言路為仇,朝臣恨之者極多。
萬曆十年(1582),張居正死,因受人誣告,竟被追奪官爵,籍沒家産。
其後閣臣率多随俗浮沉,政事又漸敗壞。
而神宗既長,荒于酒色,加重賦稅,并遣宦官四出開礦,擾民達于極點,遂種下亡國的因素。
神宗中年以後,竟至二十餘年不視朝,群臣奏章,多不省覽。
朝臣又各結朋黨,以排斥異己為事,當時有所謂齊、楚、浙、宣、昆五黨。
齊黨以丌詩教為首,楚黨以官應震為首,浙黨以姚宗文為首,宣黨以湯賓尹為首(賓尹宣城人),昆黨以顧天俊為首(天俊昆山人)。
五黨之外,在野的又有所謂“東林黨”。
有吏部文選郎顧憲成者,于萬曆中罷職歸無錫(今江蘇無錫市),與高攀龍、錢一本等,講學于當地的東林書院,議論時政,臧否人物,若幹朝臣與之遙相呼應。
其後孫丕揚、鄒元标、趙南星等相繼講學,自負氣節,與政府相抗,依附者日衆,因而漸成社黨。
他們的言論,頗有左右輿論的潛力,當時稱為“黨議”。
朝中五黨,皆以東林為公敵,于是政治上分為東林與非東林兩派。
而神宗和以後的光宗、熹宗三朝間,恰好有所謂“三大案”發生,遂成為兩派相互攻擊的依據,黨争乃愈演愈烈。
所謂三大案,即“梃擊”、“紅丸”、“移宮”三案,原都是宮廷細故,卻成為黨争的資料。
三案的大緻經過是:一、梃擊:神宗初寵鄭貴妃,欲立其子常洵為太子,後以廷臣反對,乃立長子常洛。
萬曆四十三年(1615),有男子張差持梃闖入太子宮,因而被捕,自言為鄭貴妃宮内太監所指使。
于是輿論大嘩,東林黨主嚴究,非東林黨則以張差為瘋癫,結果鄭妃得以無事。
二、紅丸:四十八年(1620)七月,神宗死,太子常洛嗣位,是為光宗。
既
從明代開國到土木之役,前後八十餘年,正是明帝國的鼎盛時期,但這個鼎盛之局,被王振輕易的斷送。
王振以後,宦官之禍,幾乎無代無之,直至國家亂亡而後已。
[參看吳緝華《明仁宣時内閣制度之變與宦官僭越相權之禍》(載《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第三十一本)] (二)宦官政治的流毒 英宗被俘後,京師震動,朝臣有主張南遷的,兵部侍郎于謙反對,始定固守之策。
皇太後孫氏(英宗母)命立英宗子見深為太子,以郕王祁钰監國,并族誅王振親屬,籍沒其家。
繼而于謙等擁立郕王,是為景帝,并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帝。
也先挾英宗進攻京師,于謙固守,也先不得逞而退。
其後屢次犯邊,均告失利。
景泰元年(1450),也先歸還英宗,與明議和。
英宗返京後,仍為太上皇,退居南宮,他的左右,則無時不想擁上皇複辟。
北京保衛戰示意圖。
正統十四年(1449),土木堡戰後,京師震動,也先企圖以英宗為質,迫明廷投降。
朝廷以于謙為首的主戰派在京城立景宗為帝,誅除宦黨,舉賢授能,調兵籌饷,嚴兵待之。
也先見明不為所制,遂三路進兵:東路進逼古北口,中路進攻居庸關,也先自率主力自大同東下,破白羊口、紫荊關,長驅進入京畿。
随即環攻北京城門,均被明軍擊退。
此時瓦剌中路攻打居庸關不克,遂北退,明軍追擊,俘斬良多。
也先見前有堅城,後有險關,深怕歸路斷絕,遂向紫荊關西撤。
于謙發覺,即命縱軍追擊,于清風店、固安大破瓦剌。
宣府派一部向北京進援,但此時也先已退,遂自北京折而向南,追殲瓦剌軍于霸州。
十月十七日,也先狼狽撤出紫荊關,随即退出塞外。
瓦剌東路軍見中、西兩軍失利,未及古北口,亦即撤退,至此,北京保衛戰勝利結束。
景帝在位八年,并無多大建樹,他對宦官仍相當親任,宦官興安尤受寵信。
興安雖無顯著的禍國行為,但他笃信佛教,勸景帝及皇後度僧建寺,靡費甚多。
景泰三年(1452),景帝改封太子見深為沂王,而立己子見濟為太子,并廢皇後汪氏,以妃杭氏(見濟母)為後。
次年,見濟死,景帝無他子,左右恐見深複立,大肆煽構,英宗也受群小包圍,以緻兄弟間裂痕日深。
八年(1457)初,景帝染重病,宿南郊齋宮。
朝臣石亨、張、徐有貞及宦官曹吉祥等謀立上皇,以邀功賞。
諸人糾衆至南宮城,破門而入,共擁英宗入大内,宣布複位,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;景帝則被廢為郕王,遷居西内而死,史稱這次事件為“奪門之變”。
英宗複辟後,大封有功,殺兵部尚書于謙及大學士王文,複立見深為皇太子,賜王振祭葬,為之立祠,并貶竄攻擊王振的若幹朝臣。
曹吉祥也因功封伯爵,與石亨相朋比,權勢甚熾。
天順三年(1459),石亨因罪死,吉祥不自安,漸蓄異謀,與其養子欽謀廢立。
五年(1461),吉祥與欽反,欽敗死,吉祥伏誅。
天順八年(1464),英宗死,太子繼立,是為憲宗。
他寵信萬貴妃,佞幸皆憑萬氏以進。
嗣位不久,即以内批授官,不經政府,而由宦官傳旨,直接任命官吏,有時一次命官至百餘人,謂之“傳奉官”。
同年,政府把收沒曹吉祥的田地,改為皇家的私産,稱為“皇莊”。
此後貴戚及宦官,群起效尤,奪民地為莊田,憲宗對于宦官,也信任有加。
成化十三年(1477),設置西廠,以太監汪直領之。
西廠與東廠性質相同,所領的缇騎,更較東廠多一倍,蹤迹遍于各地,可以不待奏請,徑自逮捕臣民。
又有宦官梁芳,與萬貴妃相結,進方士李孜省、僧繼曉等,導帝淫樂,共為奸利。
憲宗因受這批宦官和佞幸的蠱惑,對朝政不複措意,直到他死。
成化二十三年(1487),憲宗死,太子祐樘即位,是為孝宗。
孝宗即位後,梁芳諸人,或貶或誅,并罷禅師真人等千餘人,傳奉官二千餘人,朝廷為之一肅。
他任用徐溥、劉健、李東陽、謝遷等為大學士,皆公忠體國。
他尤其注意民生問題,曾令全國設倉貯糧,每十裡預積粟萬石,以積谷的多少,定州縣官吏的升黜,并曾興修東南地區的水利。
孝宗用法頗能持平,他未曾廷杖朝臣,廠衛也不敢過分橫虐。
但對于宦官,仍采寬容态度,朝臣奏請裁抑宦官的,他大都不聽,甚或治罪。
而宦官仍有居中用事的,如宦官李廣,專以符箓禱祠,蠱惑孝宗;有時矯旨授傳奉官,收受貨賂,并擅奪民田,壟斷鹽利。
廷臣雖交章論劾,孝宗均置之不問。
由此可知宦官的政治權位,在孝宗時并未受到絲毫的動搖。
弘治十八年(1505),孝宗死,太子厚照即位,是為武宗。
武宗為太子時,即好逸樂,寵信宦官劉瑾、馬永成、谷大用、高鳳、羅祥、魏彬、邱聚、張永等,尤以劉瑾最為狡黠。
武宗即位後,瑾等用事,時稱“八虎”。
他們每日引導武宗嬉遊,不理朝政,以便乘機攬權。
正德元年(1506),武宗以劉瑾掌司禮監,馬永成、谷大用分掌東西廠,其餘也各據要津,從此中外大權,悉歸宦官。
劉瑾等得勢後,專以誅除正士,杜塞言路為務。
大學士劉健、謝遷,因抗疏論谏,均遭貶逐;瑾等并以劉謝等五十三人為“奸黨”,榜示朝堂。
三年(1508),設立内廠,由瑾自領之,用以刺探外事,雖東西廠也在伺察之列,其刑罰尤為殘酷,每辦一案,株連無數。
朝臣凡不附瑾者,莫不斥去,納賄攀附者,則不次超升。
某次有人寫匿名書攻擊劉瑾,瑾竟矯旨罰百官跪宮門前,自午至暮,有因而緻死者,這可看出宦官氣焰的熏炙。
大學士焦芳、吏部尚書張彩等,與宦官朋比為奸,劉瑾的種種惡行,大都為焦等所引導。
正德五年(1510),宗室安化王寘璠反于慶陽(今甘肅慶陽市),以讨劉瑾為名,明以朝臣楊一清及太監張永讨平之。
這時張永與劉瑾不合,回師後,乘機密奏瑾謀反,武宗信之,遂殺瑾,朝臣因瑾黨而降谪的六十餘人。
劉瑾死後,張永用事,宦官的權勢雖然如故,但張永遠不及劉瑾跋扈,閣臣素質也較劉瑾時代為優。
但武宗并未因此變好,他自劉瑾敗後,雖不全昵宦官,而其荒嬉淫樂則未稍改。
同時更有一批佞幸,應時而起,他們導武宗遠遊,其荒唐的程度,較前益甚。
從武宗起,明朝的皇帝,無論才智或品格,都是每況愈下,加上宦官的弄權,政治隻有一直敗壞下去。
(三)宦官政治下的士大夫 明代自宣宗以後,可以說完全是宦官政治。
内閣雖由皇帝的文學侍從,漸變為宰輔,但無法發揮真正的相權,而宦官把持的司禮監,因有批決章奏之權,加以皇帝的支持信任,成為政治的中心。
閣臣無論賢與不肖,必須與宦官聯絡,始能安于其位,順利辦事。
間或也有一二君主,不十分相信宦官,而寵任閣臣,但這是絕少的特例。
閣臣擅權的,不論行為如何,又常被目為權臣。
明代内閣,雖受制于宦官,但當時一般士大夫,尤其是言官,則以敢言為榮,對宦官權臣,常作激烈的攻擊。
明自太祖廣開言路,此風曆久不衰,加以士大夫崇尚理學,注重氣節,因此敢于不惜性命,與惡勢力奮鬥。
但文人見解,有時不免迂闊,所争論的事,不免小題大做。
例如憲宗成化中,錢太後殁,憲宗以自有生母,議行别葬,而禮部尚書姚夔,竟率群臣伏哭于宮門,請将錢太後與英宗合葬。
此外士大夫之間,也互争意氣,而緻演成朋黨的傾軋,反足以誤國害政。
由于武宗以後的政事日益敗壞,士大夫的這類表現也愈趨激烈,他們一面攻擊宦官權臣,一面又自相攻擊,雖屢遭挫折,終不反顧。
直到明末,士大夫中的正人,為宦官魏忠賢誅除淨盡,明室也走上滅亡之途。
武宗初,因劉瑾的亂政,各地盜賊蜂起,數年始平。
劉瑾被誅後,大同遊擊江彬,又導武宗出遊宣府(今河北宣化縣)。
正德十四年(1519),宗室甯王宸濠反于南昌(今江西南昌市),為王守仁所讨擒。
十六年(1521),武宗死,無子,大學士楊廷和以皇太後命,迎立宗室厚熜,是為世宗。
世宗即位後不久,便發生所謂“大禮議”,引起朝臣間朋黨的鬥争。
世宗以興獻王(名祐杭,孝宗弟)世子入承大統,即位之初,即下诏議興獻王的祀典及專稱。
楊廷和議稱孝宗為皇考,興獻王為皇叔父,世宗不從。
進士張璁希世宗旨,主尊興獻王為皇考,廷臣不可。
最後議定仍以孝宗為皇考,興獻王及王妃蔣氏(世宗生母)則追尊為帝後,不稱皇。
嘉靖三年(1524),張璁與南京刑部主事桂萼,上書請改稱孝宗為皇伯考,興獻帝曰皇考。
廷議反對,大學士楊廷和、禮部尚書汪俊相繼罷職,結果追稱興獻王為“本生皇考”,王妃為“本生皇母”,谏者皆下獄,張桂二人則擢為翰林學士。
既而世宗又命去“本生”字,朝臣紛紛上章力争,世宗不聽,于是朝臣楊慎等二百餘人,痛哭于宮門,聲震阙庭。
世宗怒,二百餘人均治罪,或遣戍,或奪俸,而被杖死者達十九人。
同年,更定大禮,稱孝宗為皇伯考,皇太後為皇伯母,興獻王為皇考,王妃為聖母。
從這件事,可以看出當時士大夫的迂執。
世宗以明察自矜,對内侍裁抑頗嚴,但性格剛愎,不納忠言,以是政事并無可觀。
中歲以後,又好神仙,屢年不親朝政,日以醮禱為事。
嘉靖二十一年(1542),以嚴嵩為大學士,嵩本以善撰醮祀青詞而得帝寵,入閣後,谄媚蒙蔽,把持朝政達二十年之久。
其子世蕃,也為世宗所信任,父子相助為惡。
朝臣中與嚴氏有隙者,莫不置之死地,直臣如楊繼盛、沈煉、葉經、徐學詩等,均遭殺戮。
四十一年(1562),嚴嵩以罪狀暴露而罷,世蕃伏誅。
但明帝國承累朝奢侈之後,上下困竭,而外患熾盛,北方常受鞑靼族的侵擾,南方江浙沿海,又有倭寇為患。
幸而不久世宗死去,新君繼位,國事才有了轉機。
嘉靖四十五年(1566),世宗死,太子載垕即位,是為穆宗。
穆宗在位僅六年,政事倚成于内閣,閣臣徐階、高拱、張居正等,皆有政事才,因此吏治頗見澄清。
隆慶六年(1572),穆宗死,太子聿鈞即位,是為神宗,年僅十歲。
以張居正為首輔,宦官馮保掌司禮監,居正與保相結,内外協調,始得展其長才。
居正為政,以尊主權、裕錢谷、嚴考成、固疆圉為要務,吏治大為整頓。
當時鞑靼屢次入侵,居正舉李成梁鎮遼,戚繼光鎮薊,邊疆以安。
但居正個性褊急,不恤與言路為仇,朝臣恨之者極多。
萬曆十年(1582),張居正死,因受人誣告,竟被追奪官爵,籍沒家産。
其後閣臣率多随俗浮沉,政事又漸敗壞。
而神宗既長,荒于酒色,加重賦稅,并遣宦官四出開礦,擾民達于極點,遂種下亡國的因素。
神宗中年以後,竟至二十餘年不視朝,群臣奏章,多不省覽。
朝臣又各結朋黨,以排斥異己為事,當時有所謂齊、楚、浙、宣、昆五黨。
齊黨以丌詩教為首,楚黨以官應震為首,浙黨以姚宗文為首,宣黨以湯賓尹為首(賓尹宣城人),昆黨以顧天俊為首(天俊昆山人)。
五黨之外,在野的又有所謂“東林黨”。
有吏部文選郎顧憲成者,于萬曆中罷職歸無錫(今江蘇無錫市),與高攀龍、錢一本等,講學于當地的東林書院,議論時政,臧否人物,若幹朝臣與之遙相呼應。
其後孫丕揚、鄒元标、趙南星等相繼講學,自負氣節,與政府相抗,依附者日衆,因而漸成社黨。
他們的言論,頗有左右輿論的潛力,當時稱為“黨議”。
朝中五黨,皆以東林為公敵,于是政治上分為東林與非東林兩派。
而神宗和以後的光宗、熹宗三朝間,恰好有所謂“三大案”發生,遂成為兩派相互攻擊的依據,黨争乃愈演愈烈。
所謂三大案,即“梃擊”、“紅丸”、“移宮”三案,原都是宮廷細故,卻成為黨争的資料。
三案的大緻經過是:一、梃擊:神宗初寵鄭貴妃,欲立其子常洵為太子,後以廷臣反對,乃立長子常洛。
萬曆四十三年(1615),有男子張差持梃闖入太子宮,因而被捕,自言為鄭貴妃宮内太監所指使。
于是輿論大嘩,東林黨主嚴究,非東林黨則以張差為瘋癫,結果鄭妃得以無事。
二、紅丸:四十八年(1620)七月,神宗死,太子常洛嗣位,是為光宗。
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