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三章 元帝國的組織
關燈
小
中
大
帝,國号曰漢,定都于武昌(今湖北武漢武昌區),盡有壽輝之地,勢力甚強。
長江上遊,則有明玉珍,他最初起兵于随州(今湖北随州市),響應徐壽輝,其後改向西北發展,轉戰于川陝之間。
十七年(1357),乘川中空虛,守将内讧,乃攻陷重慶。
最初他仍奉徐壽輝為主,二十二年(1362),始稱帝于重慶,國号曰夏。
朱元璋,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布達拉宮藏。
以上所說的群雄,雖然地大勢強,卻都不是最後的成功者。
最後的勝利歸于朱元璋,他是恢複漢族故土、把元順帝趕到塞外去的英雄,也是後來大明帝國開國的皇帝。
元璋,濠州鐘離(今安徽鳳陽縣東北)人,幼年家貧,父母兄相繼病殁,因孤獨無依,曾入當地的皇覺寺為僧,并常行乞于合肥(今安徽合肥市)及其附近諸州。
至正十二年(1352),郭子興起兵于濠州,元璋從之,屢立戰功。
次年,元璋取滁州(今安徽滁州市),而子興勢力日弱,以所部萬餘人就元璋。
十五年(1355),子興病死,元璋得統其餘衆。
次年,元璋攻下集慶路(治今江蘇南京市),自号吳公,并稱臣于韓林兒,奉龍鳳年号。
他的地盤介于張士誠、徐壽輝之間,東西應戰,異常艱苦。
鄱陽湖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。
元至正二十三年(1363)四月,陳友諒趁朱元璋主力在外,江南空虛,集六十萬大軍圍攻江南要地洪都。
朱元璋一面令洪都守将堅守,一面調主力回返。
七月,朱元璋親率舟師到達湖口,同時命兩部分據泾江口與南湖嘴,以切斷陳軍水上歸路。
陳聞朱軍來,撤洪都之圍,東出鄱陽湖應戰。
首戰康郎山水域,朱軍雖數次不利,但拼死力戰,陳軍不支,北逃至渚,朱元璋則駐左蠡。
兩軍再戰,陳軍再敗。
八月,陳友諒率舟師冒死向北突圍,在南湖嘴遇朱元璋早先部署的伏兵,兵敗身死。
此役,陳友諒不能以一部監視洪都之敵,主力直攻朱重地應天,而頓兵堅城,連月不下。
在鄱陽湖中決戰失利,又不能及時舍舟登岸,終難逃敗亡命運。
朱元璋料敵機先,危機時刻又能揮軍力戰,終能全殲強敵。
當劉福通等人初起時,元丞相脫脫親自率兵征讨,連戰皆捷。
既而順帝信納讒言,流脫脫于雲南,國事乃益不可為。
賴有颍州沈丘(今河南沈丘縣東南)人察罕帖木兒起兵扶元,轉戰黃河南北,所向克捷。
元室始得苟延歲月。
至正二十二年(1362),察罕帖木兒遇刺,子擴廓帖木兒繼統其兵,掃平山東地區的反元勢力,北方稍得甯靜。
至于南方群雄,元室卻無可如何,而朱元璋的勢力,日見膨脹,成為元室的最大敵人。
平定張士誠示意圖。
至正二十五年(1365),朱元璋盡有陳友諒之地,全控長江中遊,随即東下,準備消滅士誠。
考慮到張所據地南北有長江相隔,兵力不便支援,朱将進攻分為三個步驟:先淮東,次湖、杭,後平江。
淮東:元至正二十五年(1365),朱命徐、常水陸并進,北渡長江,抵海安,圍泰州。
士誠以水師一部遊弋靖江北,又一部分攻宜興、吉安、江陰,企圖調動朱軍。
朱以少數兵力增援長江水寨以應靖江,又親率部隊以應江陰之敵,以保障主力在江北作戰,于是張北援之計劃全部不能得逞。
同年三月,徐達攻克泰州,次年三四月間,相繼攻占高郵、淮安、興化、通州、濠州、徐州等地,全據淮東。
浙西:元至正二十六年(1366)八月,朱元璋挾淮東之勝勢,再攻浙西。
揚言進攻平江,主力由應天出太湖,折而向南,突然進圍湖州,張士誠派大軍六萬自平江進援。
援軍迫于明軍勢力,停駐舊館,築寨自固。
明軍在舊館東南築十壘,切斷援軍與平江的聯系,湖州、舊館兩處均處孤立。
朱又命李文忠一部自嚴州進攻杭州,以牽制張士誠兵力。
張士誠數路援軍被明軍擊退後,湖州、舊館、杭州三地守将被迫投降。
平江:湖、杭既下,明軍已然形成北、西、南三面包圍平江之勢。
元至正二十六年(1366)十一月,平江外圍要點盡下,明軍于是包圍平江孤城。
次年九月,城破,張士誠被俘。
不久朱元璋又迫降浙東方國珍,江南基本統一。
此役,朱元璋兵力占優,但并不因之而分兵,仍采取集中優勢兵力,先去敵羽翼,再取腹心、穩步進取的方針,因之在整體、局部均未曾失利。
明軍北上滅元作戰經過示意圖。
元至正二十七年(1367),朱元璋制定北伐方略,即在山東、河南、華北逐次殲敵,先剪元室羽翼,再搗其腹心大都的方針。
十月,徐、常率主力自淮安北上,張興祖部沿大運河北攻,以策應主力。
十一月,徐、常克沂州、益都。
十二月下濟南。
同時孫興祖也下東平、東阿、濟甯等地,山東之敵肅清。
次年二月,徐達率山東兵力溯黃河西進,攻汴梁,鄧愈一部則出襄陽,北攻南陽,配合徐軍。
三月,徐軍迫降汴梁守軍,再西進下洛陽。
元将李思齊部棄潼關西逃關中,明軍乘勢占領潼關,關中之敵因之不能東出向大都進援。
同時,鄧軍也占領南陽,河南之敵由此肅清。
同年七月,徐達集結各軍,自汴梁北渡黃河,攻下彰德等要地,進入臨清。
二十六日,誘殲元軍主力于通州城下,順帝北逃,徐軍于八月初二進入大都,元朝滅亡。
九月,命常遇春下保定、真定。
十月,馮宗異軍亦北渡黃河取懷慶,進入山西。
又攻克澤州、潞州。
此時元軍王保保率山西元軍北出大同,企圖經保安進襲大都。
徐達軍遂西出井陉攻打王巢穴太原。
王急回師,兩軍于太原附近遭遇。
徐出兵夜襲,王僅率數騎竄逃,明軍乘勢攻占太原、大同,繼又進入陝甘。
至此,元室主力消滅殆盡,明統一天下已然在望。
至正二十三年(1363),張士誠部将呂豐攻殺劉福通于安豐(今安徽壽縣西南),朱元璋遣将擊走呂豐,迎韓林兒至滁州,仍奉其年号。
同年,陳友諒率軍東下攻元璋,大戰于鄱陽湖,友諒中流矢死。
次年,元璋進克武昌,湖廣江西諸州縣,相繼歸降。
二十六年(1366),元璋遣将攻張士誠,并害死韓林兒。
次年,元璋平張士誠及方國珍,進克福建,并以徐達、常遇春統兵北伐。
二十八年(1368)初,元璋稱帝,定都應天(今江蘇南京市),國号明,建元洪武,是為明太祖。
明北伐之師,連陷山東河南,八月,明師入大都,順帝北逃開平,曆史上的元代,到此結束。
同年,明師破擴廓帖木兒于太原,遂定山西;兩廣之地,也為明所得。
洪武二年(1369),常遇春克開平,順帝再走,明師并擊定陝甘。
次年,元順帝死于應昌(今内蒙古克什克騰旗西北)。
四年(1371),明遣湯和、傅友德征四川,明升(玉珍子)出降。
十四年(1381),明以傅友德、藍玉、沐英讨伐盤據雲南的元室餘孽梁王,次年平之,至此中國完全統一。
二十年(1387),又遣馮勝、傅友德、藍玉讨滅為患遼東的元丞相納哈出。
元順帝死後,其子愛猷識裡達臘繼位。
明将李文忠進克應昌,元嗣君北走和林。
明師俘其後妃諸王官屬數百人,兵民五萬餘人。
太祖對元俘甚為優待,對漠北元裔也未深入窮追。
洪武十一年(1378),愛猷識裡達臘死,子脫古思帖木兒嗣位,屢次犯邊。
至明師平納哈出,太祖乃命藍玉乘勢北讨,敗脫古思帖木兒于捕魚兒海(即今内蒙古與蒙古國交界的貝爾湖),俘其衆八萬餘人,蒙古經此打擊,其勢益弱。
其後蒙古内部不安,部帥時起紛争,自脫古思帖木兒五傳至坤帖木兒,均為臣下所弑。
坤帖木兒死後,部将鬼立赤自立,改稱鞑靼可汗。
蒙古大汗的系統,從此中絕,這時已是洪武末年。
至于蒙古所建的四汗國,自元初起即相互攻戰。
元武宗時,窩闊台汗國為察合台汗國所并,其主察八兒降元。
明太祖洪武初,察合台汗國的臣下帖木兒,崛起于撒馬爾罕(Samarkand),滅察合台汗國。
洪武末,又并伊兒汗國,建立帖木兒大帝國;欽察汗國也臣事之。
明成祖永樂三年(1405),帖木兒死,帝國又告分裂,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。
是時欽察汗國既衰,所統俄羅斯諸侯漸謀獨立。
明憲宗成化十六年(1480),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(IvanⅢ)獨立,連敗欽察汗軍。
此後莫斯科公國逐漸擴展,至16世紀中葉,遂滅欽察汗國,四汗國至此全部淪亡。
長江上遊,則有明玉珍,他最初起兵于随州(今湖北随州市),響應徐壽輝,其後改向西北發展,轉戰于川陝之間。
十七年(1357),乘川中空虛,守将内讧,乃攻陷重慶。
最初他仍奉徐壽輝為主,二十二年(1362),始稱帝于重慶,國号曰夏。
朱元璋,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布達拉宮藏。
以上所說的群雄,雖然地大勢強,卻都不是最後的成功者。
最後的勝利歸于朱元璋,他是恢複漢族故土、把元順帝趕到塞外去的英雄,也是後來大明帝國開國的皇帝。
元璋,濠州鐘離(今安徽鳳陽縣東北)人,幼年家貧,父母兄相繼病殁,因孤獨無依,曾入當地的皇覺寺為僧,并常行乞于合肥(今安徽合肥市)及其附近諸州。
至正十二年(1352),郭子興起兵于濠州,元璋從之,屢立戰功。
次年,元璋取滁州(今安徽滁州市),而子興勢力日弱,以所部萬餘人就元璋。
十五年(1355),子興病死,元璋得統其餘衆。
次年,元璋攻下集慶路(治今江蘇南京市),自号吳公,并稱臣于韓林兒,奉龍鳳年号。
他的地盤介于張士誠、徐壽輝之間,東西應戰,異常艱苦。
鄱陽湖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。
元至正二十三年(1363)四月,陳友諒趁朱元璋主力在外,江南空虛,集六十萬大軍圍攻江南要地洪都。
朱元璋一面令洪都守将堅守,一面調主力回返。
七月,朱元璋親率舟師到達湖口,同時命兩部分據泾江口與南湖嘴,以切斷陳軍水上歸路。
陳聞朱軍來,撤洪都之圍,東出鄱陽湖應戰。
首戰康郎山水域,朱軍雖數次不利,但拼死力戰,陳軍不支,北逃至渚,朱元璋則駐左蠡。
兩軍再戰,陳軍再敗。
八月,陳友諒率舟師冒死向北突圍,在南湖嘴遇朱元璋早先部署的伏兵,兵敗身死。
此役,陳友諒不能以一部監視洪都之敵,主力直攻朱重地應天,而頓兵堅城,連月不下。
在鄱陽湖中決戰失利,又不能及時舍舟登岸,終難逃敗亡命運。
朱元璋料敵機先,危機時刻又能揮軍力戰,終能全殲強敵。
當劉福通等人初起時,元丞相脫脫親自率兵征讨,連戰皆捷。
既而順帝信納讒言,流脫脫于雲南,國事乃益不可為。
賴有颍州沈丘(今河南沈丘縣東南)人察罕帖木兒起兵扶元,轉戰黃河南北,所向克捷。
元室始得苟延歲月。
至正二十二年(1362),察罕帖木兒遇刺,子擴廓帖木兒繼統其兵,掃平山東地區的反元勢力,北方稍得甯靜。
至于南方群雄,元室卻無可如何,而朱元璋的勢力,日見膨脹,成為元室的最大敵人。
平定張士誠示意圖。
至正二十五年(1365),朱元璋盡有陳友諒之地,全控長江中遊,随即東下,準備消滅士誠。
考慮到張所據地南北有長江相隔,兵力不便支援,朱将進攻分為三個步驟:先淮東,次湖、杭,後平江。
淮東:元至正二十五年(1365),朱命徐、常水陸并進,北渡長江,抵海安,圍泰州。
士誠以水師一部遊弋靖江北,又一部分攻宜興、吉安、江陰,企圖調動朱軍。
朱以少數兵力增援長江水寨以應靖江,又親率部隊以應江陰之敵,以保障主力在江北作戰,于是張北援之計劃全部不能得逞。
同年三月,徐達攻克泰州,次年三四月間,相繼攻占高郵、淮安、興化、通州、濠州、徐州等地,全據淮東。
浙西:元至正二十六年(1366)八月,朱元璋挾淮東之勝勢,再攻浙西。
揚言進攻平江,主力由應天出太湖,折而向南,突然進圍湖州,張士誠派大軍六萬自平江進援。
援軍迫于明軍勢力,停駐舊館,築寨自固。
明軍在舊館東南築十壘,切斷援軍與平江的聯系,湖州、舊館兩處均處孤立。
朱又命李文忠一部自嚴州進攻杭州,以牽制張士誠兵力。
張士誠數路援軍被明軍擊退後,湖州、舊館、杭州三地守将被迫投降。
平江:湖、杭既下,明軍已然形成北、西、南三面包圍平江之勢。
元至正二十六年(1366)十一月,平江外圍要點盡下,明軍于是包圍平江孤城。
次年九月,城破,張士誠被俘。
不久朱元璋又迫降浙東方國珍,江南基本統一。
此役,朱元璋兵力占優,但并不因之而分兵,仍采取集中優勢兵力,先去敵羽翼,再取腹心、穩步進取的方針,因之在整體、局部均未曾失利。
明軍北上滅元作戰經過示意圖。
元至正二十七年(1367),朱元璋制定北伐方略,即在山東、河南、華北逐次殲敵,先剪元室羽翼,再搗其腹心大都的方針。
十月,徐、常率主力自淮安北上,張興祖部沿大運河北攻,以策應主力。
十一月,徐、常克沂州、益都。
十二月下濟南。
同時孫興祖也下東平、東阿、濟甯等地,山東之敵肅清。
次年二月,徐達率山東兵力溯黃河西進,攻汴梁,鄧愈一部則出襄陽,北攻南陽,配合徐軍。
三月,徐軍迫降汴梁守軍,再西進下洛陽。
元将李思齊部棄潼關西逃關中,明軍乘勢占領潼關,關中之敵因之不能東出向大都進援。
同時,鄧軍也占領南陽,河南之敵由此肅清。
同年七月,徐達集結各軍,自汴梁北渡黃河,攻下彰德等要地,進入臨清。
二十六日,誘殲元軍主力于通州城下,順帝北逃,徐軍于八月初二進入大都,元朝滅亡。
九月,命常遇春下保定、真定。
十月,馮宗異軍亦北渡黃河取懷慶,進入山西。
又攻克澤州、潞州。
此時元軍王保保率山西元軍北出大同,企圖經保安進襲大都。
徐達軍遂西出井陉攻打王巢穴太原。
王急回師,兩軍于太原附近遭遇。
徐出兵夜襲,王僅率數騎竄逃,明軍乘勢攻占太原、大同,繼又進入陝甘。
至此,元室主力消滅殆盡,明統一天下已然在望。
至正二十三年(1363),張士誠部将呂豐攻殺劉福通于安豐(今安徽壽縣西南),朱元璋遣将擊走呂豐,迎韓林兒至滁州,仍奉其年号。
同年,陳友諒率軍東下攻元璋,大戰于鄱陽湖,友諒中流矢死。
次年,元璋進克武昌,湖廣江西諸州縣,相繼歸降。
二十六年(1366),元璋遣将攻張士誠,并害死韓林兒。
次年,元璋平張士誠及方國珍,進克福建,并以徐達、常遇春統兵北伐。
二十八年(1368)初,元璋稱帝,定都應天(今江蘇南京市),國号明,建元洪武,是為明太祖。
明北伐之師,連陷山東河南,八月,明師入大都,順帝北逃開平,曆史上的元代,到此結束。
同年,明師破擴廓帖木兒于太原,遂定山西;兩廣之地,也為明所得。
洪武二年(1369),常遇春克開平,順帝再走,明師并擊定陝甘。
次年,元順帝死于應昌(今内蒙古克什克騰旗西北)。
四年(1371),明遣湯和、傅友德征四川,明升(玉珍子)出降。
十四年(1381),明以傅友德、藍玉、沐英讨伐盤據雲南的元室餘孽梁王,次年平之,至此中國完全統一。
二十年(1387),又遣馮勝、傅友德、藍玉讨滅為患遼東的元丞相納哈出。
元順帝死後,其子愛猷識裡達臘繼位。
明将李文忠進克應昌,元嗣君北走和林。
明師俘其後妃諸王官屬數百人,兵民五萬餘人。
太祖對元俘甚為優待,對漠北元裔也未深入窮追。
洪武十一年(1378),愛猷識裡達臘死,子脫古思帖木兒嗣位,屢次犯邊。
至明師平納哈出,太祖乃命藍玉乘勢北讨,敗脫古思帖木兒于捕魚兒海(即今内蒙古與蒙古國交界的貝爾湖),俘其衆八萬餘人,蒙古經此打擊,其勢益弱。
其後蒙古内部不安,部帥時起紛争,自脫古思帖木兒五傳至坤帖木兒,均為臣下所弑。
坤帖木兒死後,部将鬼立赤自立,改稱鞑靼可汗。
蒙古大汗的系統,從此中絕,這時已是洪武末年。
至于蒙古所建的四汗國,自元初起即相互攻戰。
元武宗時,窩闊台汗國為察合台汗國所并,其主察八兒降元。
明太祖洪武初,察合台汗國的臣下帖木兒,崛起于撒馬爾罕(Samarkand),滅察合台汗國。
洪武末,又并伊兒汗國,建立帖木兒大帝國;欽察汗國也臣事之。
明成祖永樂三年(1405),帖木兒死,帝國又告分裂,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。
是時欽察汗國既衰,所統俄羅斯諸侯漸謀獨立。
明憲宗成化十六年(1480),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(IvanⅢ)獨立,連敗欽察汗軍。
此後莫斯科公國逐漸擴展,至16世紀中葉,遂滅欽察汗國,四汗國至此全部淪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