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三章 元帝國的組織
關燈
小
中
大
無異議。
成宗大德五年(1301),海都大舉入寇,成宗命兄子海山擊之,海都走死,子察八兒立,其勢遂衰。
成宗在位十三年而死,太子德壽早卒,左丞相阿忽台等謀奉皇後臨朝,并以宗室阿難答(世祖三子忙哥剌之子)輔政。
而海山弟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右丞相哈剌哈孫遣使迎海山于漠北,并殺阿忽台等。
海山至大都(今北京),殺皇後及阿難答,然後即位,是為武宗。
武宗至大三年(1310),察八兒入朝,蒙古大帝國經五十年的分裂,至是再告統一。
但諸汗國皆漸趨衰亂,元政也日益敗壞。
至大四年(1311),武宗死,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繼立,是為仁宗。
仁宗本有傳位武宗子和之約,因奸相鐵木疊兒進言,乃有傳子之意,因于延祐二年(1315),出和鎮雲南。
武宗舊臣皆感憤怒,遂于次年奉和謀叛,事敗走漠北,依察合台汗國,仁宗乃立皇子碩德八剌為太子。
七年(1320),仁宗死,太子即位,是為英宗。
至治三年(1323),英宗為臣下所弑,諸王迎立也孫鐵木兒(成宗侄)于北邊,是為泰定帝。
緻和元年(1328),泰定帝殁于上都(即開平),太子阿速吉八繼位,是為天順帝,年方九歲。
大臣燕帖木兒時在大都,嘗受武宗恩寵,因而思立其子,既聞泰定帝死,乃迫脅百官,迎武宗長子和于漠北,次子圖帖睦爾于江陵(今湖北江陵縣)。
同年,圖帖睦爾先至大都,即皇帝位,是為文宗。
天順帝遣兵來伐,為燕帖木兒所敗,天順帝不知所終。
次年,和也即位于漠北,是為明宗。
文宗遜位,并遣燕帖木兒往迎明宗,明宗乃立文宗為皇太子。
既而明宗暴死,文宗複即帝位。
至順三年(1332),文宗死。
其後立明宗次子懿璘質班,是為甯宗,時年七歲,在位僅兩月而死。
文宗後複立甯宗兄妥歡帖睦爾,是為順帝。
自成宗(1294年即位)至順帝(1333年即位),前後四十年間,竟更易了十個君主。
他們至少有一半于嗣位時發生糾紛,掀起政變或戰争;同時每次皇位繼承的争執,多由臣下發動,真是曆代少有的怪現象。
由于臣下操縱皇位繼承的鬥争,常造成權臣的擅柄,如仁宗時的鐵木疊兒,文宗時的燕帖木兒,均專權驕恣,諸多不法。
因此元的政治,始終無法步入正軌。
(二)順帝的失政 元朝的政治,始終沒有清明過,這方面的原因很多,歸納起來,約有以下幾點:一、皇位繼承制度不健全,而緻時生皇位繼承的鬥争,造成政治局面的不穩。
同時權臣每乘此種機會興起,專權跋扈,益增政治上的危機。
二、君主們沒有接受漢族傳統的帝王教育,率多荒縱嗜利,窮奢極侈。
他們任用計臣,搜括人民,造成政治上普遍的貪污風氣。
三、過度的種族歧視,壓迫漢人,但其行政效率和組織,又不足以控制漢人,因而亂事時起,末年尤甚。
四、崇信喇嘛,耗财過巨,而喇嘛又多驕縱不法,恣意擾民,社會為之騷亂。
以上各點,隻是元室表面上的政治缺失,至于造成這些缺失的根本原因,則與蒙古的民族性有密切的關系。
蒙古人雖以善戰震驚世界,但就文化水準而言,仍不脫遊牧民族的本色。
他們的保守性甚強,元代的皇帝,大都不懂漢文,對漢人的一切,也不求了解,隻知以壓制、歧視作為統治漢人的手段。
以部落社會的政治技術,去統治農商業社會的人群,自然是行不通的。
蒙古自鐵木真稱大汗(1206)始,中經三次西征,建四汗國,直至忽必烈吞并南宋(1279),其間不過七十四年;滅宋之後,不過九十年(1279~1368),元帝國便歸于瓦解。
其起滅的迅速,正是蒙古人“馬上得之,馬上治之”的結果。
元世祖後期,重用計臣,以事聚斂。
他初以阿合馬掌财賦,興辦鐵冶,增加鹽稅,并調查江南各地戶口,以增稅課。
盧世榮繼之,凡利之所在,莫不盡量争取,後以貪橫伏誅。
繼而世祖又寵任世榮黨桑哥,桑哥既用事,遣使清理諸路錢谷,法令苛急,四方騷動,其後也獲罪而死。
元代政治的不良,在此時業已奠下基礎。
成宗即位後,政治仍無起色,因緬甸内亂,用兵數年,死士卒及民夫數十萬人。
政治上仍貪黩成風,曾有一次罷黜贓污官吏一萬八千四百七十三人,查出冤獄五千一百七十六事的紀錄。
武宗好酒色,尤崇信番僧,番僧侵漁百姓,甚至毆打官吏王妃,武宗均置之不問,當時的政治如何,可以想見。
仁宗最初頗有改革之志,武宗方死,即誅亂政大臣脫虎脫等,并引用舊臣程鵬飛等十餘人,共議大政,一時政治頗有改觀,但不久即寵信奸臣鐵木疊兒,并以計臣張闾檢括民田,務為貪刻,以緻民不聊生,盜賊蜂起。
仁宗以後,皇位繼承的鬥争益烈,政治也更加紊亂。
元中葉以後,國家稅收,較世祖時增加二十餘倍,但國用仍患不足。
由于元室不能量入為出,而緻佛事的靡費、諸王貴戚以及恩幸的賞賜,均漫無節制,因此雖盡量搜括,收支仍不能平衡。
[參看《元史》卷九十三《食貨志一》,《新元史》卷六十八《食貨志一》] 順帝即位後,以權相伯顔(與元世祖時的伯顔同名)秉政,而自居深宮之中,不親政事。
這時水旱疫疾以及地震山崩等災害,相繼而作,民生大困。
至元三年(1337),廣東、河南、四川等地,發生民變。
元廷愈忌漢人,禁止漢人南人攜帶軍器,伯顔更有盡殺張、王、劉、李、趙五姓漢人的建議,幸而未成事實。
叛亂雖不久平定,但政治的頹風仍絲毫未改。
六年(1340),伯顔因罪竄死,順帝繼以伯顔侄脫脫為右丞相,政治略有改革,但各地天災頻仍,叛亂不絕。
至正七年(1347),沿江盜起。
這時的蒙人,早已失去昔年的勇武,因此無力平亂,甚至有時官軍萬數,反為劫賊數十人所敗。
次年,方國珍起兵于台州(今浙江臨海市),攻陷溫州(今浙江溫州市),各地叛亂,日益擴大。
十年(1350),元室更定鈔法。
元自世祖以後,鈔票愈發愈多,币值日低。
至此更印新鈔,行之不久,物價騰貴,郡縣皆以貨物相交易,鈔票不能通行,國用大感困乏。
次年,元室以黃河屢次潰決,命賈魯為總治河防使,加以修治。
魯征用黃河南北軍民十七萬人從事修河,曆時八個月而就。
魯治河頗有成績,但勞民動衆,益增百姓的反感,因此并未能發生安定民生的作用。
相反的,亂事日趨嚴重,終使元室走上傾覆之途。
(三)群雄起兵與元室颠覆 元末,因政治腐敗,民亂四起,其中有一支專以宗教迷信惑衆作亂的,名白蓮會(又稱白蓮教)。
元末有韓山童者,栾城(今河北栾城縣)人,自其祖父,即以白蓮會燒香惑衆。
至山童,倡言天下大亂,彌勒佛下生,河南及江淮地區的愚民多信奉之。
其信徒有劉福通者,颍州(今安徽阜陽市)人,更為山童鼓吹,謂山童為宋徽宗八世孫,當主中國,并謀起兵,以紅巾為标志。
事為官府發覺,捕誅山童,山童妻及子林兒逃走。
福通乃于至正十一年(1351)糾衆而反,攻破颍州,連陷汝甯府(今河南汝南縣)及光州(今河南潢川縣)、息州(今河南息縣),聲勢日盛。
十五年(1355),福通迎立韓林兒為帝,又号小明王,國号宋,都亳州(今安徽亳州市),并建元龍鳳。
韓氏在下層社會中本有甚大魔力,又自稱宋後,以複興民族為号召,因此林兒稱帝後,各地起兵者,大都奉之為主。
這時反元的勢力極盛,黃河南北以及陝西、甯夏、四川等地,莫不被其兵鋒,甚至一度攻陷上都。
但他們各自為政,不易統率,力量既難集中,又無久遠的計劃,因此終不能颠覆元室的根本。
南方的起兵者,也有多起。
長江下遊及浙江地區以張士誠、方國珍勢力較大。
士誠本以運鹽為業,于至正十三年(1353),結合鹽丁舉事。
最初他據高郵(今江蘇高郵市),稱誠王,國号大周,其後移都平江(今江蘇蘇州市),并自稱吳王。
他的地盤,最盛時南至紹興(今浙江紹興市),北至徐州,東至海,西至今皖西豫東一帶。
國珍也以販鹽為業,起兵于至正八年(1348),他割據浙東,擾亂江南方面的海運。
長江中部的起兵者有徐壽輝,他于十一年(1351)稱帝蕲水(今湖北浠水縣),國号天完,據有江西湖廣之地。
二十年(1360),壽輝為部将陳友諒所殺,友諒自稱皇
成宗大德五年(1301),海都大舉入寇,成宗命兄子海山擊之,海都走死,子察八兒立,其勢遂衰。
成宗在位十三年而死,太子德壽早卒,左丞相阿忽台等謀奉皇後臨朝,并以宗室阿難答(世祖三子忙哥剌之子)輔政。
而海山弟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右丞相哈剌哈孫遣使迎海山于漠北,并殺阿忽台等。
海山至大都(今北京),殺皇後及阿難答,然後即位,是為武宗。
武宗至大三年(1310),察八兒入朝,蒙古大帝國經五十年的分裂,至是再告統一。
但諸汗國皆漸趨衰亂,元政也日益敗壞。
至大四年(1311),武宗死,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繼立,是為仁宗。
仁宗本有傳位武宗子和之約,因奸相鐵木疊兒進言,乃有傳子之意,因于延祐二年(1315),出和鎮雲南。
武宗舊臣皆感憤怒,遂于次年奉和謀叛,事敗走漠北,依察合台汗國,仁宗乃立皇子碩德八剌為太子。
七年(1320),仁宗死,太子即位,是為英宗。
至治三年(1323),英宗為臣下所弑,諸王迎立也孫鐵木兒(成宗侄)于北邊,是為泰定帝。
緻和元年(1328),泰定帝殁于上都(即開平),太子阿速吉八繼位,是為天順帝,年方九歲。
大臣燕帖木兒時在大都,嘗受武宗恩寵,因而思立其子,既聞泰定帝死,乃迫脅百官,迎武宗長子和于漠北,次子圖帖睦爾于江陵(今湖北江陵縣)。
同年,圖帖睦爾先至大都,即皇帝位,是為文宗。
天順帝遣兵來伐,為燕帖木兒所敗,天順帝不知所終。
次年,和也即位于漠北,是為明宗。
文宗遜位,并遣燕帖木兒往迎明宗,明宗乃立文宗為皇太子。
既而明宗暴死,文宗複即帝位。
至順三年(1332),文宗死。
其後立明宗次子懿璘質班,是為甯宗,時年七歲,在位僅兩月而死。
文宗後複立甯宗兄妥歡帖睦爾,是為順帝。
自成宗(1294年即位)至順帝(1333年即位),前後四十年間,竟更易了十個君主。
他們至少有一半于嗣位時發生糾紛,掀起政變或戰争;同時每次皇位繼承的争執,多由臣下發動,真是曆代少有的怪現象。
由于臣下操縱皇位繼承的鬥争,常造成權臣的擅柄,如仁宗時的鐵木疊兒,文宗時的燕帖木兒,均專權驕恣,諸多不法。
因此元的政治,始終無法步入正軌。
(二)順帝的失政 元朝的政治,始終沒有清明過,這方面的原因很多,歸納起來,約有以下幾點:一、皇位繼承制度不健全,而緻時生皇位繼承的鬥争,造成政治局面的不穩。
同時權臣每乘此種機會興起,專權跋扈,益增政治上的危機。
二、君主們沒有接受漢族傳統的帝王教育,率多荒縱嗜利,窮奢極侈。
他們任用計臣,搜括人民,造成政治上普遍的貪污風氣。
三、過度的種族歧視,壓迫漢人,但其行政效率和組織,又不足以控制漢人,因而亂事時起,末年尤甚。
四、崇信喇嘛,耗财過巨,而喇嘛又多驕縱不法,恣意擾民,社會為之騷亂。
以上各點,隻是元室表面上的政治缺失,至于造成這些缺失的根本原因,則與蒙古的民族性有密切的關系。
蒙古人雖以善戰震驚世界,但就文化水準而言,仍不脫遊牧民族的本色。
他們的保守性甚強,元代的皇帝,大都不懂漢文,對漢人的一切,也不求了解,隻知以壓制、歧視作為統治漢人的手段。
以部落社會的政治技術,去統治農商業社會的人群,自然是行不通的。
蒙古自鐵木真稱大汗(1206)始,中經三次西征,建四汗國,直至忽必烈吞并南宋(1279),其間不過七十四年;滅宋之後,不過九十年(1279~1368),元帝國便歸于瓦解。
其起滅的迅速,正是蒙古人“馬上得之,馬上治之”的結果。
元世祖後期,重用計臣,以事聚斂。
他初以阿合馬掌财賦,興辦鐵冶,增加鹽稅,并調查江南各地戶口,以增稅課。
盧世榮繼之,凡利之所在,莫不盡量争取,後以貪橫伏誅。
繼而世祖又寵任世榮黨桑哥,桑哥既用事,遣使清理諸路錢谷,法令苛急,四方騷動,其後也獲罪而死。
元代政治的不良,在此時業已奠下基礎。
成宗即位後,政治仍無起色,因緬甸内亂,用兵數年,死士卒及民夫數十萬人。
政治上仍貪黩成風,曾有一次罷黜贓污官吏一萬八千四百七十三人,查出冤獄五千一百七十六事的紀錄。
武宗好酒色,尤崇信番僧,番僧侵漁百姓,甚至毆打官吏王妃,武宗均置之不問,當時的政治如何,可以想見。
仁宗最初頗有改革之志,武宗方死,即誅亂政大臣脫虎脫等,并引用舊臣程鵬飛等十餘人,共議大政,一時政治頗有改觀,但不久即寵信奸臣鐵木疊兒,并以計臣張闾檢括民田,務為貪刻,以緻民不聊生,盜賊蜂起。
仁宗以後,皇位繼承的鬥争益烈,政治也更加紊亂。
元中葉以後,國家稅收,較世祖時增加二十餘倍,但國用仍患不足。
由于元室不能量入為出,而緻佛事的靡費、諸王貴戚以及恩幸的賞賜,均漫無節制,因此雖盡量搜括,收支仍不能平衡。
[參看《元史》卷九十三《食貨志一》,《新元史》卷六十八《食貨志一》] 順帝即位後,以權相伯顔(與元世祖時的伯顔同名)秉政,而自居深宮之中,不親政事。
這時水旱疫疾以及地震山崩等災害,相繼而作,民生大困。
至元三年(1337),廣東、河南、四川等地,發生民變。
元廷愈忌漢人,禁止漢人南人攜帶軍器,伯顔更有盡殺張、王、劉、李、趙五姓漢人的建議,幸而未成事實。
叛亂雖不久平定,但政治的頹風仍絲毫未改。
六年(1340),伯顔因罪竄死,順帝繼以伯顔侄脫脫為右丞相,政治略有改革,但各地天災頻仍,叛亂不絕。
至正七年(1347),沿江盜起。
這時的蒙人,早已失去昔年的勇武,因此無力平亂,甚至有時官軍萬數,反為劫賊數十人所敗。
次年,方國珍起兵于台州(今浙江臨海市),攻陷溫州(今浙江溫州市),各地叛亂,日益擴大。
十年(1350),元室更定鈔法。
元自世祖以後,鈔票愈發愈多,币值日低。
至此更印新鈔,行之不久,物價騰貴,郡縣皆以貨物相交易,鈔票不能通行,國用大感困乏。
次年,元室以黃河屢次潰決,命賈魯為總治河防使,加以修治。
魯征用黃河南北軍民十七萬人從事修河,曆時八個月而就。
魯治河頗有成績,但勞民動衆,益增百姓的反感,因此并未能發生安定民生的作用。
相反的,亂事日趨嚴重,終使元室走上傾覆之途。
(三)群雄起兵與元室颠覆 元末,因政治腐敗,民亂四起,其中有一支專以宗教迷信惑衆作亂的,名白蓮會(又稱白蓮教)。
元末有韓山童者,栾城(今河北栾城縣)人,自其祖父,即以白蓮會燒香惑衆。
至山童,倡言天下大亂,彌勒佛下生,河南及江淮地區的愚民多信奉之。
其信徒有劉福通者,颍州(今安徽阜陽市)人,更為山童鼓吹,謂山童為宋徽宗八世孫,當主中國,并謀起兵,以紅巾為标志。
事為官府發覺,捕誅山童,山童妻及子林兒逃走。
福通乃于至正十一年(1351)糾衆而反,攻破颍州,連陷汝甯府(今河南汝南縣)及光州(今河南潢川縣)、息州(今河南息縣),聲勢日盛。
十五年(1355),福通迎立韓林兒為帝,又号小明王,國号宋,都亳州(今安徽亳州市),并建元龍鳳。
韓氏在下層社會中本有甚大魔力,又自稱宋後,以複興民族為号召,因此林兒稱帝後,各地起兵者,大都奉之為主。
這時反元的勢力極盛,黃河南北以及陝西、甯夏、四川等地,莫不被其兵鋒,甚至一度攻陷上都。
但他們各自為政,不易統率,力量既難集中,又無久遠的計劃,因此終不能颠覆元室的根本。
南方的起兵者,也有多起。
長江下遊及浙江地區以張士誠、方國珍勢力較大。
士誠本以運鹽為業,于至正十三年(1353),結合鹽丁舉事。
最初他據高郵(今江蘇高郵市),稱誠王,國号大周,其後移都平江(今江蘇蘇州市),并自稱吳王。
他的地盤,最盛時南至紹興(今浙江紹興市),北至徐州,東至海,西至今皖西豫東一帶。
國珍也以販鹽為業,起兵于至正八年(1348),他割據浙東,擾亂江南方面的海運。
長江中部的起兵者有徐壽輝,他于十一年(1351)稱帝蕲水(今湖北浠水縣),國号天完,據有江西湖廣之地。
二十年(1360),壽輝為部将陳友諒所殺,友諒自稱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