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一章 南宋與外族

關燈
兵力集結于鹿門山、德安、京山等地,牽制和分散宋軍,保障主力對襄陽的長期圍困。

    南宋主政者賈似道昏聩無知,對蒙軍在襄陽的軍事行動無動于衷。

    至元六年(1269),宋将夏貴部才自動率軍自黃州沿江、漢而至龍尾舟襲擊蒙軍,但被擊敗;範文虎以舟師進援,又被擊敗;次年二月,襄陽守軍萬人出擊萬山堡,被擊敗;至元八年(1271)四月,範文虎統兩淮諸軍進援,于湍灘被阿術擊敗;六月,範又率舟師十萬沿漢水北上增援,又被擊敗;至元九年(1272),均州、房州三千軍隊由張順、張貴率領,沿漢水順流而下,沖破蒙軍封鎖,進入襄陽,但在打通襄、鄂交通過程中,全軍戰死。

    至此,宋師進援襄陽的計劃全部失敗。

    蒙軍遂全力攻伐襄樊,先切斷兩城交通,然後各個擊破,十年(1273),襄樊終于告破。

    經過長達六年的圍困,蒙軍終于攻取了這一屏蔽江、漢的戰略要地,為爾後沿江東下創造了有利條件。

     蒙古既退,賈似道諱和為勝,以大捷聞,理宗乃诏其還朝執政。

    元世祖既立,遣使者郝經至宋,持書申好息兵,并索歲币。

    似道恐諱和的事洩露,乃拘留郝經于中途。

    世祖複遣使追問,宋仍不答。

    景定三年(1262),世祖以阿術統征南軍事,但适值蒙古内部不靖,并未積極進兵。

    而賈似道專恣益甚,又猜忌諸将,多所罪責,因此軍隊離心,有以地降敵者。

    五年(1264),蒙古定都燕京,更名大都,并改元至元。

    同年,宋理宗死。

    理宗無子,生前納賈似道之策,立侄禥為太子。

    禥繼位,是為度宗。

    似道進位太師,威權益盛。

    度宗鹹淳三年(1267),蒙古再派阿術南下。

    次年,進圍襄陽,守将呂文煥力戰拒守,宋屢次遣将救襄陽,均遭失敗。

    七年(1271),蒙古改國号元,曆史上的元朝自此開始。

    九年(1273),元兵攻下樊城。

    這時襄陽已被圍六年,援兵不至,呂文煥遂降。

    這個軍事重鎮的淪陷,使長江中遊失去屏障,元軍乃得以長驅東下,直搗宋的首都臨安。

     文天祥,選自《曆代名臣像解》。

     鹹淳十年(1274),度宗死,子顯繼位,是為恭宗。

    同年,元派伯顔總率諸軍,大舉南下,攻陷鄂州。

    然後順流東下,沿江城邑,望風而降。

    德祐元年(1275),宋以賈似道率軍十三萬溯江迎敵,至魯港(今安徽蕪湖市西北),不戰自潰,元兵遂下建康(今江蘇南京市)。

    至此,宋室始将似道免職。

    次月,元兵陷臨安,擄恭宗北去。

    朝臣陳宜中、文天祥、張世傑、陸秀夫等立益王罡(度宗庶子,恭宗兄)于福州,改元景炎,是為端宗。

    景炎三年(1278),端宗為元兵所逼,走死碙洲(在今廣東湛江東南硇洲島),文天祥等又立衛王昺(端宗弟)為帝,改元祥興,遷于南海中的厓山(在今廣東新會市南)。

    既而元師進逼,文天祥兵敗被擒。

    祥興二年(1279),元軍攻厓山,張世傑以舟師迎戰失敗,陸秀夫負帝蹈海而死,從死者數萬人,其壯烈可謂史無前例。

    總計自金亡至宋室傾覆,宋人與蒙古苦戰凡四十五年,較之蒙古的橫掃歐陸,所向無前,實不能同日而語。

    南宋既亡,蒙古以外族并吞中國的創舉,也至此完成,這時已是元世祖稱帝後的二十年,也就是至元十六年。

    文天祥被俘後,送至燕京,元人屢次勸降,天祥嚴拒,遂被幽囚。

    天祥被囚凡三年,于獄中作《正氣歌》,列舉古代忠臣義士的事迹,認為他們皆秉有正氣,為天地棟梁,其忠節義行,如日星河嶽,亘古不磨。

    至元十九年(1282),天祥被殺,臨行從容謂吏卒曰:“吾事畢矣!”其衣帶中并有贊曰:“孔曰成仁,孟曰取義,惟其義盡,所以仁至。

    讀聖賢書,所學何事?而今而後,庶幾無愧。

    ”他是宋室的最後孤臣,他的死,象征着正氣的銷歇,以及黑暗時代的接踵而至。

    [參看《宋史》卷四一八《文天祥傳》] (三)元的其他對外戰争 蒙古與金、宋交戰,隻是它對外戰争的一環。

    除去三次西征,自窩闊台時代起,直至元世祖末年,六十餘年間,曾先後征讨過高麗、大理、吐蕃、交趾(安南)、占城、日本、緬甸等國。

    這些戰争大多數是蒙古人獲勝的,但也遭遇過幾次敗創。

    現在對這類戰争的經過,作一簡略叙述。

     高麗自唐高宗時被滅,不久,唐因專力抵制吐蕃,退出朝鮮半島。

    其後新羅坐大,其王室金氏,統一半島。

    至唐末,新羅政亂,國内盜賊蜂起。

    盜魁甄萱,據完山(今韓國全州)稱王,國号“後百濟”。

    另一盜魁弓裔,盤踞于大同江及漢江一帶,建國曰“摩震”,都于松嶽(今韓國開城),于是半島複成鼎足之勢。

    弓裔為人暴虐,不為衆所服,于五代初期為其部将王建所殺。

    王建自立為王,複号高麗,仍都松嶽,而以平壤為西京,國勢日盛。

    既而新羅為後百濟所破,國都失陷,其王乃于後唐末帝清泰二年(935)投降高麗。

    次年,王建伐後百濟,滅之,于是半島複歸一統。

    其後,高麗先後稱臣于遼金。

    及蒙古興起,初與高麗結好,後因高麗殺蒙古使者,窩闊台遣兵征之,高麗請和,蒙古于占領區設達魯花赤七十二人,以監督其行政。

    然高麗叛服不常,貴由、蒙哥之世,曾四度征伐。

    高麗屢受兵禍,乃于蒙哥末年遣世子入朝,臣于蒙古,到世祖至元二十年(1283),元于高麗設立“征東行中書省”,從此高麗内政,也為蒙古人所操持。

     大理即唐代的南诏,據今雲南省地。

    唐懿宗時,改國号為大禮。

    昭宗時,其王室蒙氏為其臣鄭氏所篡,改國号大長和。

    其後篡奪頻仍,國号屢更。

    後晉時,其國主段氏始改号大理國。

    宋統一後,與之絕少往來。

    元憲宗蒙哥于宋理宗淳祐十二年(1252),命忽必烈征大理,次年滅之。

    蒙人雖仍用段氏治其地,但已不複獨立。

    吐蕃于唐末國勢頓衰,但其境内喇嘛教(佛教密宗的一支,約于唐中葉傳入吐蕃),則日盛一日。

    喇嘛(僧侶領袖,原意為“無上者”)的勢力,甚至超過吐蕃的贊普。

    忽必烈伐大理時,分兵征吐蕃,當時喇嘛扮底達威行全國,與吐蕃贊普同時出降,于是吐蕃亦定。

     日本于唐時與中國通使甚頻,五代及宋時,使聘中絕,來華的僅是些僧侶、商賈。

    高麗降蒙古後,蒙古的侵略目标乃轉向日本。

    世祖初年,曾六次遣使,赴日招降,均告失敗,遂于宋度宗鹹淳十年(1274)三月,遣戰船九百艘,載士卒一萬五千人,自高麗進發,遠征日本,高麗也以兵數千助征。

    至十月,始入其國,擊敗日軍。

    但元軍隊伍不整,箭又用盡,因此隻擄掠四境而回。

    滅宋後,世祖又于至元十八年(1281),再遣軍十數萬征日本,分由高麗及江南進發。

    元軍入海後,士氣不振,不肯立即進攻。

    移泊五龍山(今日本九州東北鷹島),遇飓風,統帥忻都、範文虎等棄軍先走,棄士卒十餘萬于山下,盡為日人所殲。

    世祖兩征日本,都遭失敗,自與蒙古人的不擅海戰有關。

    他本拟再度出師,因群臣谏阻,又以用兵安南,遂不再讨伐。

     交趾為今越南北部地,唐代隸屬于中國版圖。

    五代時,受南漢控制。

    及宋滅南漢,交趾請内附,宋封其國主為交趾王,其内政完全自主,宋不過受其朝貢,有時甚至與中國交兵。

    蒙哥時,招降交趾未成,乃于宋理宗寶祐五年(1257)遣兀良合台征之,破其國都而還。

    元世祖即位後,其王陳光昺乞請入貢,世祖封之為安南國王。

    今越南南部,當時還有一個國家,名曰占城,不從元命。

    至元十九年(1282),元遣水陸軍分道伐之。

    水師自廣州浮海進讨,連戰破之,占城降。

    而陸路元軍,因假道問題,與安南發生沖突。

    元軍攻入安南,陷其國都,而元軍遭遇疫疾,死傷亦重。

    二十二年(1285),元軍退,又遭安南人追擊,死者過半。

    二十五年(1288),元大舉讨伐安南,結果又敗。

    世祖謀再舉,而安南奉表請降,戰事乃告停頓。

    三十一年(1294),世祖死,成宗嗣位,罷安南之征。

    至此安南始奉職責,占城也内附于元。

     緬甸即唐時的骠國,宋以後稱緬,其國之部落曰甸,有大甸、中甸等名,故又稱緬甸。

    元初,緬甸國勢甚強,西并阿剌幹(孟加拉灣BayofBengal沿海地),南并白古(仰光Rangoon北境),并進占暹羅。

    世祖遣使招谕其王内附,緬甸不從,反遣師侵雲南。

    至元二十年(1283),元師伐之,攻取其地。

    二十二年(1285),緬甸乞降,世祖許其悔過。

    二十四年(1287),緬甸内亂,元再平之,緬甸始貢方物。

    暹羅本為二國,在緬甸東南,即今泰國之地。

    暹國國土貧瘠,不宜耕種,而仰給于其南鄰的羅斛國。

    元世祖末年,羅斛遣使入貢。

    成宗時,暹人亦入貢。

    到元末,暹國降于羅斛,乃合并為暹羅國。

    [見《新元史》卷二五二《暹羅傳》]一說暹羅之名,始見于11世紀,其意為“黑色之國”或“黃金之國”;12世紀,暹羅已建為君主國。

    [參看程光裕、李作華《東南亞史》頁六〇至六一及頁七一] 南洋群島諸國,也多朝貢于元,其著者有馬蘭丹(今馬六甲Malacca)、蘇木都拉(今蘇門答臘Sumatra)等。

    至元二十九年(1292),元派兵擊爪哇,并降其鄰國葛郎(在今爪哇島東部)。

    此外,世祖并曾遣使招谕琉求(今台灣),使者至彭湖(今澎湖)而返。

     元的疆域,在中國曆史上是空前的。

    它約包有今中國本部,以及俄屬東海濱省,朝鮮半島,蒙古國,兼涉新疆、青海、西藏三省的東部之地。

    但這隻是元室的直轄地區,至于它的藩屬,則北有漠北諸部,南有南洋諸國,西有四大汗國及吐蕃,勢力遠及亞洲的大部和歐洲的一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