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一章 南宋與外族

關燈
國。

    中國的印刷術(雕版印刷發明于唐代中葉,活字版發明于北宋)、火藥(發明的時代不可考,南宋時已大量應用)等發明物,也因蒙古的西征而輸入歐洲,[參看曾問吾《中國經營西域史》,頁二〇五至二〇八]這是蒙古鐵騎在屠殺焚掠蹂躏兩大洲後,所發揮的一點較好的影響。

     三、金宋的滅亡 (一)宋的聯蒙滅金 金自宣宗遷汴,國勢益弱。

    他雖思勵精圖治,但既非撥亂反正之才,而又秉性猜忌,因此政治并無起色。

    自遷都後,河北地區的秩序大亂,州縣官往往逃奔河南,于是盜賊蜂起,形勢日益險惡。

    宋甯宗嘉定十二年(1219),太原不守。

    金室為挽救危局,曾封河北地區守将九人為公,賜号“宣力忠臣”,賦予重權,以堅其守土之心。

    但他們實力單弱,不相統攝,加以軍紀廢弛,糧運不繼,結果無濟于事。

    宣宗又好刑名之術,獎用胥吏以摧抑士大夫。

    他以術虎高琪為相,高琪喜吏惡儒,君相俱尚刑威,因此吏權大盛,政風甚為刻薄。

    當時賦役較遷都前增加三倍,而胥吏的貪縱,為害尤甚。

    最失策的,無過與宋夏交兵,其時金軍的素質低落,且步多馬少,連兵數載,不但無以克敵制勝,反弄得兵困财竭,使國家淪落到不可救藥的地步。

    [參看林瑞翰《晚金國情之研究》(載《大陸雜志史學叢書》第一輯第五冊)] 金宣宗死于嘉定十六年(1223),在位凡十年。

    子守緒繼位,是為哀宗。

    哀宗繼立後,與夏媾和,并停止南侵。

    他鑒于國勢危殆,乃簡選各地精兵,組織“忠孝軍”,直隸于中央政府。

    據說其軍士的精銳,器仗的堅整,較全盛之時,猶有過之。

    當時蒙古正移師西征,無暇南侵,給予金人一個喘息的機會,若幹金人甚至寄以中興之望。

    但金的政治積弊已深,财政恐慌,民生艱困,這些都不是僅以軍隊便可解決的。

    何況國土局促,敵人環伺,忠孝軍雖強,較之橫掃歐亞的蒙古鐵騎,其實力仍有一段距離。

    因此中興的好夢,不久便成為泡影。

     成吉思汗西征歸來後,本思及時并吞金夏,但他于平夏後不久死去,以緻滅金之志未伸。

    拖雷監國時期,曾于宋理宗紹定元年(1228)攻大昌原(在今甘肅甯縣),金将完顔陳和尚督忠孝軍奮戰,以四百騎擊敗蒙古八千騎,造成金蒙軍興二十餘年未有的大捷。

    自此金蒙在陝甘一帶的戰争,漸呈膠着狀态。

    次年,窩闊台繼大汗位,想打開蒙金的僵局,乃于三年(1230)自将伐金,皇弟拖雷等各以本部兵随從。

    蒙軍入陝西,窩闊台命拖雷攻鳳翔。

    次年,蒙軍克鳳翔。

    窩闊台決定分道大舉伐金,期以明年會師于汴。

    議定後,并遣速不罕使宋,接洽假道,準備經宋境迂回伐金。

    這個戰略,是成吉思汗最先發明的。

    史書說他臨死時,曾對左右說,金精兵集中潼關,而北有黃河之固,難以遽破;如能假道于宋,自唐(今河南唐河縣)、鄧(今河南鄧州市)二州北向,直搗汴京,則金人可滅。

    [參看《元史》卷一《太祖本紀》] 當時宋對蒙古的假道伐金,持默許的态度。

    蒙古假道攻金的軍隊,由拖雷統率,準備自鳳翔渡渭水,進入宋境,沿漢水而下。

    既而蒙古使者速不罕為宋地方官所殺,拖雷乃遣兵入大散關,攻破鳳州(今陝西鳳縣),繼屠洋州(今陝西洋縣),圍興元(今陝西漢中市),直攻至西水(今四川南部縣西北)而還。

    接着蒙古東向伐金,取饒風關(在今陝西石泉縣西),自金州(今陝西安康市)而東,所過之地,軍民望風奔避。

    五年(1232)正月,拖雷軍自唐州趨汴京,金元帥完顔合達、移剌蒲阿合兵十五萬,自鄧州邀擊蒙軍,窩闊台也渡河至鄭州(今河南鄭州市),遣速不台攻汴。

    适值大雨雪,金人僵凍無人色,幾不能軍。

    拖雷與金軍大戰于三峰山(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南),金軍大敗,精銳盡喪,汴京四圍要地,多為蒙古所得,于是形勢益危。

     同年四月,蒙古圍攻汴京,金人固守不屈,相持十六晝夜。

    速不台知不能急下,乃與金議和,金以太子為質,并予金帛無數,蒙古兵遂解圍,退師河洛之間。

    七月,金軍卒殺蒙古使者唐慶等三十餘人,金主不問,和議複絕。

    蒙軍再圍汴京,相持三四個月,汴京糧盡援絕,勢益孤危,哀宗不得已,于十二月率軍突圍北走。

    紹定六年(1233)正月,哀宗渡河至蒲城(今河南長垣縣西南),既而折返河南,棄軍走歸德(今河南商丘市南)。

    四月,金汴京守将崔立以城降蒙古,金宗室諸王均遇害,後妃均被擄北去。

    五月,哀宗南徙蔡州(今河南汝南縣),從者僅二三百人,馬五十匹。

    既而蒙古以塔察兒率軍攻蔡州,并遣使至襄陽,約宋人出兵運饷,合攻蔡州。

    十月,宋以孟珙、江海率師二萬,運米三十萬石,以赴蒙古之約。

    金哀宗遣兵接戰,屢敗蒙兵,相持數月。

    至端平元年(1234)正月,蔡州已絕糧三月,而蒙宋聯軍進攻益急。

    哀宗決心殉國,乃傳位于族子完顔承麟,是為末帝。

    這時南面宋兵,已攻入城内,哀宗自缢死,未幾城潰,末帝也為亂兵所害。

    于是金亡,曆祚凡一百二十年。

     (二)元的滅宋 宋自韓侂胄死後,史彌遠繼之專權,政事益壞。

    嘉定十七年(1224),甯宗死,甯宗無子,生前以宗室子貴和為皇子,更名竑。

    竑與史彌遠不合。

    甯宗既死,彌遠矯诏立另一宗室子貴誠為帝,更名昀,是為理宗。

    這時金兵屢敗于蒙古,宋也乘機罷歲币,與金開釁,并收撫山東群盜李全等,以謀規複北方。

    但群盜擁兵跋扈,叛服不常,對恢複大業,毫無幫助。

    端平元年(1234),宋與蒙古聯合滅金,雙方并劃分河南地界,以陳(今河南淮陽縣)、蔡(今河南汝南縣)以北屬蒙古,以南屬宋。

    但宋宰相鄭清之(其時史彌遠已死),将領趙葵、趙範等,想乘機恢複中原,遂遣師取汴京、洛陽等地。

    不久宋師為蒙古所敗,汴洛又複失守。

    次年,蒙古以宋背盟,大舉伐宋,分道南下。

    三年(1236),蒙軍連陷襄陽、郢州(今湖北鐘祥市)、成都等要地。

    幸當時蒙古分兵西征,未以全力攻宋,所失土地,又于其後數年間為宋将孟珙等所收複。

     宋所以能保持半壁江山,東恃江淮之險,西恃荊襄四川為保障,而宋的水師甚精,頗能對抗不擅水戰的蒙古軍。

    宋收複失土後,以孟珙鎮江陵,餘玠守四川。

    二人同是優秀的軍事人才,加以忠義奮發,因此上流甚固,局面得以暫安。

    淳祐元年(1241),蒙古複陷成都。

    次年,又陷叙州。

    三年(1243),餘玠聽從幕僚冉琎、冉璞兄弟的建議,徙合州(今重慶合川市)于州治東南的釣魚山。

    釣魚山形勢險峻,僅一道通出入,而山頂平坦,周圍十餘裡,上有“天池”,池水取用不竭,因此餘玠築城山上,以便據險而守。

    其後他又以同樣辦法,把順慶府(今四川南充市)、阆州(今四川阆中市東)、蓬州(今四川營山縣)、渠州(今四川渠縣)、劍州(今四川劍閣縣)、巴州(今四川巴中市)、夔州(今重慶奉節縣)等處的治所,都遷于其附近的山上。

    這種戰略,給予蒙古入侵以極大的阻礙。

    餘玠曾與蒙古大小三十六戰,皆有勞效。

    六年(1246),孟珙死。

    寶祐元年(1253),餘玠亦死。

    宋室于數年間失掉這兩個柱石,其損失不可言喻。

    其後權臣賈似道當政,荒淫誤國,政事益不可為。

    但孟珙所經營的襄陽,餘玠所建築的釣魚城,都曾于抗蒙戰役中,發揮了巨大的功效。

     釣魚城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。

    元憲宗八年(1258)二月,蒙哥督師南征,并親率主力進攻四川。

    至十二月,川西、川北、川中大部被蒙軍占領,蒙哥因此企圖奪取重慶,東出虁門,與忽必烈所率中路會師鄂州,然後順江東下,進占臨安,但為重慶西北之釣魚城所阻。

    為此,蒙哥決意攻下釣魚城。

    元憲宗九年(1259)二月,蒙哥命一部于涪州之蔺市造浮梁,以阻長江下遊南宋援軍,并親率大軍攻城,數月不能下。

    南宋為确保上遊,命呂文德率軍逆長江而西,經力戰,沖垮蒙軍浮梁,溯嘉陵江而北,增援釣魚城。

    蒙軍兵分兩翼,向南順流縱擊,在槽山大敗宋軍。

    但在圍攻釣魚城時,蒙哥中宋軍飛石,不久即死,蒙軍因之北返。

     寶祐六年(1258),元憲宗蒙哥領兵十萬南下侵宋,次年,進圍合州釣魚城。

    蒙哥親自督軍進攻,守将王堅及副将張珏率軍民合力拒守,苦戰數月,城終不下。

    七月,蒙哥死于釣魚城下,傳說中飛矢而死。

    這個舉世無敵的蒙古大汗,居然死于一座孤城的攻防戰中,真是一個奇迹,這可看出餘玠山城設防戰略的成功。

    這一戰給予蒙古騎兵一個重大打擊,它不但延長南宋二十年的國祚,而蒙古騎兵征服世界的活動,也至此告一段落。

    [參看姚從吾《宋餘玠設防山城對蒙古入侵的打擊》(載《東北史論叢(中)》)]蒙哥死後,忽必烈自河南進兵,渡江圍鄂州(今湖北武漢武昌區)。

    宋遣右丞相賈似道赴援,似道私自與蒙古議和,請稱臣,割江南為界,歲奉銀、絹各二十萬兩、匹。

    忽必烈因欲争奪汗位,乃許宋和,匆匆提兵北歸。

    景定元年(1260),忽必烈自立于開平(今内蒙古正藍旗東北四十裡上都河北岸),建元中統,是為元世祖。

     南宋軍民保衛襄樊作戰經過示意圖。

    總結以往攻宋得失,忽必烈決定以主力攻襄樊,實施中間突破,然後順江而下,直取臨安。

    襄樊為鄂、豫、陝交通要沖,樊城居漢水北,襄陽居漢水南,兩城隔水互為犄角。

    蒙至元五年(1268),忽必烈派諸将攻打襄陽,采取圍城阻援待其自困而後奪取的作戰指導:一是築堡修壘,阻止襄陽宋軍出擊;二是在萬山、灌子灘漢水中立栅,截斷宋水軍進援;三是命阿術、劉整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