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一章 南宋與外族
關燈
小
中
大
,所在盜起。
而金又與夏、宋交惡,于是形勢益趨不利。
蒙古伐夏時,夏人曾求救于金,金人未能赴援,夏人恨之。
嘉定四年(1211),夏主安全死,族子遵顼立。
這時金為蒙古所侵,國勢益衰,夏乃乘機伐金,取金西偏地。
金自遷汴後,疆土日狹,頗思辟地南方,而宋亦以金勢日蹙,罷其歲币,因此雙方關系惡化。
金于十年(1217)興兵分道南侵,宋亦下诏伐金,連兵數載,互有勝負。
金兵财俱困,愈覺不能支持,而山東大盜李全,又率衆降宋,予金以甚大牽制,但宋軍戰力薄弱,始終不能對金人作緻命的打擊。
十六年(1223),宣宗死,子守緒立,是為哀宗。
次年,金遣使至宋請和,榜谕軍民,更不南侵;并與夏修好,稱兄弟之國。
當金宋交戰時,蒙古的成吉思汗正展開西征的壯舉,因此金人才沒有遭遇夾擊的危險。
金與宋議和後不久,蒙古的侵迫又接踵而來。
蒙古軍第一次進攻中都作戰經過示意圖。
蒙太祖六年(1211)二月,成吉思汗“誓師伐金”,以兵力十萬南下,先誘降金朝北境汪古部。
修整至七月,向東南開進,攻陷烏沙堡,再陷烏月營。
金守将千家奴、完顔承裕等棄撫州,南奔會河堡。
此時蒙軍一部連克昌州、桓州等地,并以一部乘勝南下,克白登,進圍金西京,以保障主力側後。
西京守将突圍逃往宣德,千家奴等亦向宣德奔逃。
蒙軍全力追擊,經翠屏山,至會河堡,大敗金軍。
至宣德後,千家奴等又不敢抵抗,繼續東逃。
蒙軍乘機進占宣德、德興。
九月,蒙軍哲伯部進迫居庸關,金守将棄關而逃,蒙軍進抵中都城下。
金中都經營多年,城大且堅,蒙軍攻城,遭遇重大傷亡後不能下,遂在城外四處飽掠而去。
北役是蒙軍向金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進攻。
成吉思汗準備充分,進兵靈活,進攻中都失利,立即放棄,轉為襲擾中都附近防守薄弱地區,以削弱金朝實力,孤立中都,取得重大戰果。
而金朝方面,金帝和戰無主,戰将畏敵如虎,終緻重大損失。
蒙古軍第二次進攻中都作戰經過示意圖。
蒙太祖七年(1212)正月,蒙軍攻掠雲中、九原,進圍撫州,金派大軍前往野狐嶺應戰,并派完顔承裕率軍随後增援。
兩軍戰于獾兒嘴,蒙以少勝多,大破金軍,承裕後續部隊南逃往會河堡,蒙軍追擊,再破金軍。
九月,成吉思汗率軍圍攻金西京時負傷,蒙軍北返。
蒙太祖八年(1213),成吉思汗再次向中都發動進攻,出兵後連克德興、懷來、缙山,進逼居庸關。
這時居庸關有金精兵把守,成吉思汗派一部在居庸關北口與敵相持,并令一部由哲伯率領,由間道奔襲居庸關南口,自率主力西行,繞出紫荊關,在五回嶺大敗金兵後,進入中都西南。
此時哲伯部亦下居庸關南口,與北口蒙軍南北夾擊,下居庸關。
十月,蒙主力包圍金中都;十二月,自料不能下,即兵分三路:右路沿太行山南下,折向山西,襲擊潞安、平陽、太原等地;東路襲破灤、薊等州;中路南下襲河間、濟南、益都等城。
蒙軍所向披靡,連下金九十餘城,大掠之後,又回兵進逼中都。
蒙太祖九年(1214),迫金獻上子女玉帛後,然後北返。
此役,蒙軍發揮野戰特長,大破金主力,攻堅城不下後,随即奪占中都兩翼要點,橫掃大量州縣,使中都成為一座孤城,戰略戰術上取得極大成功。
(二)蒙古的西征 成吉思汗自以全力伐金,幾乎囊括整個黃河以北的土地,照理應繼續用兵,吞并中原,但他忽然放棄南進,轉而西征。
揆其原因,約有二端:一是成吉思汗滅乃蠻時,乃蠻太陽汗之子屈出律出奔西遼,西遼主古兒汗以女妻之,委以國政。
既而屈出律聯合中亞大國花剌子模,攻滅西遼而瓜分之,并有東進複仇之意,因而成吉思汗先發制之。
二是花剌子模殺戮蒙古使臣,并劫掠蒙古派遣的商隊。
這時天山南路東部地區為畏兀兒所據,畏兀兒亦即唐時的回鹘,宋時建高昌國,主要根據地在今新疆哈密、吐魯番一帶。
而伊犁河及吹河流域,則為哈剌魯所據,他也就是唐時的葛邏祿。
成吉思汗西征前,先招降他們。
宋甯宗嘉定十年(1217),成吉思汗遣哲别、速不台讨屈出律。
次年滅之,定西遼地,而與花剌子模接壤。
當時有蒙古商隊至花剌子模,花剌子模人指為間諜,拘殺蒙人,并奪其貨物。
蒙古遣使責問,也遭殺戮,因此成吉思汗于十二年(1219)親率大軍西征。
這時花剌子模的疆域,東限帕米爾高原,南抵印度河,西鄰報達(今伊拉克的巴格達Baghdad),北至鹹海、裡海,國勢甚強。
蒙古大軍西進後,于嘉定十三年(1220)攻陷其國都撒馬爾罕(Samarkand),國王谟罕默德逃至裡海中,死于一小島上。
次年,王子劄闌丁南走,成吉思汗追之,至印度河而還。
另一支蒙古軍則繞裡海,逾太和嶺(即高加索山),進攻欽察。
欽察為突厥所建之國,在烏拉嶺(UralMts.)以西,裡海黑海以北。
十五年(1222),欽察王乞援于俄羅斯(據今莫斯科及其附近之地)。
次年,南俄諸侯興兵赴援,與蒙古兵大戰于阿裡吉河(今喀爾喀河Kalka),入阿速海(SeaofAzov)濱,俄軍覆沒,欽察遂定。
蒙古軍未再深入,東歸平康裡部(在鹹海、裡海以北,西與欽察、南與花剌子模接壤)而還。
成吉思汗既定西域,設達魯花赤(掌印辦事之官)以治之。
宋理宗寶慶元年(1225),成吉思汗西征歸,大封子弟。
他遵照幼子守産的舊俗,以蒙古舊疆封給幼子拖雷,西征所得的土地,則封給年長諸子。
他封長子術赤于鹹海、裡海以北,亦即康裡及欽察舊壤,是為欽察汗國;封次子察合台于阿姆河以北,伊犁河西南,跨錫爾河上遊,包蔥嶺内外,亦即西遼故地,是為察合台汗國;封三子窩闊台于金山(即阿爾泰山)東西,天山以北,巴爾喀什湖東南,亦即乃蠻故地,是為窩闊台汗國。
至于花剌子模故地(今伊朗一帶地),則于成吉思汗退師後,複為劄闌丁所據。
次年,成吉思汗遣師攻夏,以責罰夏的拒絕從征西域,夏主德旺(遵顼子)驚悸而死,國人立其弟。
三年(1227)六月,力屈而降,于是夏亡。
十月,成吉思汗死于清水(今甘肅清水縣西),年約七十一歲。
成吉思汗死後,汗位虛懸甚久。
照蒙古舊俗,汗位的繼承者,須經“忽裡勒台”(宗親大會)的推戴,才算有效。
因此最初由拖雷監國,至紹定二年(1229),始由諸宗親大将共戴窩闊台繼位,是為元太宗。
他定都于和林(在今蒙古國庫倫西南。
成吉思汗時,尚無固定的國都,但其晚年漸以和林為固定駐帳所),營建城郭宮室。
既而遣将讨伐花剌子模餘部,劄闌丁走死,其地遂定。
四年(1231),又遣将伐高麗,取四十餘城。
端平元年(1234),蒙古滅金,掩有黃河流域之地。
既而欽察及俄羅斯諸部不靖,窩闊台乃于次年命兄子拔都(術赤子)率衆西征。
嘉熙元年(1237),拔都平定欽察,直入俄境。
次年,焚兀拉的米兒(Vladimir)、莫斯科(Moscow)等城,然後轉鋒南下,掠俄羅斯南境。
四年(1240),蒙古焚毀基輔(Kiev),然後分道西攻匈牙利(即馬紮兒),北軍取道波蘭(即孛列兒),南軍取道羅馬尼亞,拔都自率中軍直搗匈京布達佩斯(Budapest)。
次年,北軍殲波蘭、日耳曼聯軍于利格尼茲(Liegnitz,今波蘭Legnica),南入匈境。
拔都攻陷匈京,匈王貝拉四世(BelaⅣ)遁走,南北兩路蒙軍皆來會師。
拔都并分軍徇奧地利(Austria)境,直至意大利的威尼斯(Venice)。
适值窩闊台死訊到來,蒙軍乃于淳祐二年(1242)東歸,拔都并承襲欽察汗位。
這次西征後,欽察汗國的領土大為擴張,轄境東至葉尼塞河(Yenisey)以東,西至多瑙河(Danube)下遊,南至高加索山。
窩闊台于淳祐元年(1241)死,由其後脫列哥那監國,繼承人選,久議不決。
至六年(1246),始由其子貴由繼統,是為元定宗。
八年(1248),定宗死,皇後斡兀立海迷失臨朝。
至十一年(1251),拖雷子蒙哥被推繼位,是為元憲宗。
次年,蒙哥遣其弟忽必烈遠征大理(今雲南),另一弟旭烈兀西征波斯北境的回教國木剌夷。
寶祐元年(1253),忽必烈滅大理,并擊下吐蕃。
五年(1257),遣将兀良合台擊定交趾。
同年,蒙哥親自伐宋。
這時,旭烈兀已平木剌夷,并戡定其旁諸國,移師伐大食。
次年,陷巴格達(Baghdad),殺回教“哈裡發”(教主)木斯他欣。
複進兵定叙利亞及阿拉伯半島,遣使招降埃及(即密昔兒),其王不聽,率衆抵抗,蒙古兵鋒始被遏止。
開慶元年(1259),蒙哥死于合州(今重慶合川市)釣魚城城下。
次年,埃及蘇丹庫吐斯(Kutuz)集全國兵及叙利亞、大食等國之避難者,共得十二萬人,進攻叙利亞的蒙軍,蒙古守将怯的不花敗死,會憲宗訃至,蒙軍遂退。
旭烈兀西征後,建國于阿姆河南,據波斯、叙利亞、小亞細亞之地,是為伊兒汗國。
蒙古三次西征,開疆拓土,其幅員的廣闊,實古今中外所僅見;其間被征服的民族,也多至難以數計。
自這個歐亞混同的大帝國建立後,中西交通,開往古未有之盛,東方中國系的文明和西方希臘、羅馬系的文明,開始大規模的接觸,發生複雜的關系。
不獨東西使節來往如織,而西方不知名的商賈、教士、學者、軍人以及藝術家之東來者,更不可勝數。
波斯的天文學、回回炮以及西域的醫藥,也于此時自西方大量輸入中
而金又與夏、宋交惡,于是形勢益趨不利。
蒙古伐夏時,夏人曾求救于金,金人未能赴援,夏人恨之。
嘉定四年(1211),夏主安全死,族子遵顼立。
這時金為蒙古所侵,國勢益衰,夏乃乘機伐金,取金西偏地。
金自遷汴後,疆土日狹,頗思辟地南方,而宋亦以金勢日蹙,罷其歲币,因此雙方關系惡化。
金于十年(1217)興兵分道南侵,宋亦下诏伐金,連兵數載,互有勝負。
金兵财俱困,愈覺不能支持,而山東大盜李全,又率衆降宋,予金以甚大牽制,但宋軍戰力薄弱,始終不能對金人作緻命的打擊。
十六年(1223),宣宗死,子守緒立,是為哀宗。
次年,金遣使至宋請和,榜谕軍民,更不南侵;并與夏修好,稱兄弟之國。
當金宋交戰時,蒙古的成吉思汗正展開西征的壯舉,因此金人才沒有遭遇夾擊的危險。
金與宋議和後不久,蒙古的侵迫又接踵而來。
蒙古軍第一次進攻中都作戰經過示意圖。
蒙太祖六年(1211)二月,成吉思汗“誓師伐金”,以兵力十萬南下,先誘降金朝北境汪古部。
修整至七月,向東南開進,攻陷烏沙堡,再陷烏月營。
金守将千家奴、完顔承裕等棄撫州,南奔會河堡。
此時蒙軍一部連克昌州、桓州等地,并以一部乘勝南下,克白登,進圍金西京,以保障主力側後。
西京守将突圍逃往宣德,千家奴等亦向宣德奔逃。
蒙軍全力追擊,經翠屏山,至會河堡,大敗金軍。
至宣德後,千家奴等又不敢抵抗,繼續東逃。
蒙軍乘機進占宣德、德興。
九月,蒙軍哲伯部進迫居庸關,金守将棄關而逃,蒙軍進抵中都城下。
金中都經營多年,城大且堅,蒙軍攻城,遭遇重大傷亡後不能下,遂在城外四處飽掠而去。
北役是蒙軍向金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進攻。
成吉思汗準備充分,進兵靈活,進攻中都失利,立即放棄,轉為襲擾中都附近防守薄弱地區,以削弱金朝實力,孤立中都,取得重大戰果。
而金朝方面,金帝和戰無主,戰将畏敵如虎,終緻重大損失。
蒙古軍第二次進攻中都作戰經過示意圖。
蒙太祖七年(1212)正月,蒙軍攻掠雲中、九原,進圍撫州,金派大軍前往野狐嶺應戰,并派完顔承裕率軍随後增援。
兩軍戰于獾兒嘴,蒙以少勝多,大破金軍,承裕後續部隊南逃往會河堡,蒙軍追擊,再破金軍。
九月,成吉思汗率軍圍攻金西京時負傷,蒙軍北返。
蒙太祖八年(1213),成吉思汗再次向中都發動進攻,出兵後連克德興、懷來、缙山,進逼居庸關。
這時居庸關有金精兵把守,成吉思汗派一部在居庸關北口與敵相持,并令一部由哲伯率領,由間道奔襲居庸關南口,自率主力西行,繞出紫荊關,在五回嶺大敗金兵後,進入中都西南。
此時哲伯部亦下居庸關南口,與北口蒙軍南北夾擊,下居庸關。
十月,蒙主力包圍金中都;十二月,自料不能下,即兵分三路:右路沿太行山南下,折向山西,襲擊潞安、平陽、太原等地;東路襲破灤、薊等州;中路南下襲河間、濟南、益都等城。
蒙軍所向披靡,連下金九十餘城,大掠之後,又回兵進逼中都。
蒙太祖九年(1214),迫金獻上子女玉帛後,然後北返。
此役,蒙軍發揮野戰特長,大破金主力,攻堅城不下後,随即奪占中都兩翼要點,橫掃大量州縣,使中都成為一座孤城,戰略戰術上取得極大成功。
(二)蒙古的西征 成吉思汗自以全力伐金,幾乎囊括整個黃河以北的土地,照理應繼續用兵,吞并中原,但他忽然放棄南進,轉而西征。
揆其原因,約有二端:一是成吉思汗滅乃蠻時,乃蠻太陽汗之子屈出律出奔西遼,西遼主古兒汗以女妻之,委以國政。
既而屈出律聯合中亞大國花剌子模,攻滅西遼而瓜分之,并有東進複仇之意,因而成吉思汗先發制之。
二是花剌子模殺戮蒙古使臣,并劫掠蒙古派遣的商隊。
這時天山南路東部地區為畏兀兒所據,畏兀兒亦即唐時的回鹘,宋時建高昌國,主要根據地在今新疆哈密、吐魯番一帶。
而伊犁河及吹河流域,則為哈剌魯所據,他也就是唐時的葛邏祿。
成吉思汗西征前,先招降他們。
宋甯宗嘉定十年(1217),成吉思汗遣哲别、速不台讨屈出律。
次年滅之,定西遼地,而與花剌子模接壤。
當時有蒙古商隊至花剌子模,花剌子模人指為間諜,拘殺蒙人,并奪其貨物。
蒙古遣使責問,也遭殺戮,因此成吉思汗于十二年(1219)親率大軍西征。
這時花剌子模的疆域,東限帕米爾高原,南抵印度河,西鄰報達(今伊拉克的巴格達Baghdad),北至鹹海、裡海,國勢甚強。
蒙古大軍西進後,于嘉定十三年(1220)攻陷其國都撒馬爾罕(Samarkand),國王谟罕默德逃至裡海中,死于一小島上。
次年,王子劄闌丁南走,成吉思汗追之,至印度河而還。
另一支蒙古軍則繞裡海,逾太和嶺(即高加索山),進攻欽察。
欽察為突厥所建之國,在烏拉嶺(UralMts.)以西,裡海黑海以北。
十五年(1222),欽察王乞援于俄羅斯(據今莫斯科及其附近之地)。
次年,南俄諸侯興兵赴援,與蒙古兵大戰于阿裡吉河(今喀爾喀河Kalka),入阿速海(SeaofAzov)濱,俄軍覆沒,欽察遂定。
蒙古軍未再深入,東歸平康裡部(在鹹海、裡海以北,西與欽察、南與花剌子模接壤)而還。
成吉思汗既定西域,設達魯花赤(掌印辦事之官)以治之。
宋理宗寶慶元年(1225),成吉思汗西征歸,大封子弟。
他遵照幼子守産的舊俗,以蒙古舊疆封給幼子拖雷,西征所得的土地,則封給年長諸子。
他封長子術赤于鹹海、裡海以北,亦即康裡及欽察舊壤,是為欽察汗國;封次子察合台于阿姆河以北,伊犁河西南,跨錫爾河上遊,包蔥嶺内外,亦即西遼故地,是為察合台汗國;封三子窩闊台于金山(即阿爾泰山)東西,天山以北,巴爾喀什湖東南,亦即乃蠻故地,是為窩闊台汗國。
至于花剌子模故地(今伊朗一帶地),則于成吉思汗退師後,複為劄闌丁所據。
次年,成吉思汗遣師攻夏,以責罰夏的拒絕從征西域,夏主德旺(遵顼子)驚悸而死,國人立其弟。
三年(1227)六月,力屈而降,于是夏亡。
十月,成吉思汗死于清水(今甘肅清水縣西),年約七十一歲。
成吉思汗死後,汗位虛懸甚久。
照蒙古舊俗,汗位的繼承者,須經“忽裡勒台”(宗親大會)的推戴,才算有效。
因此最初由拖雷監國,至紹定二年(1229),始由諸宗親大将共戴窩闊台繼位,是為元太宗。
他定都于和林(在今蒙古國庫倫西南。
成吉思汗時,尚無固定的國都,但其晚年漸以和林為固定駐帳所),營建城郭宮室。
既而遣将讨伐花剌子模餘部,劄闌丁走死,其地遂定。
四年(1231),又遣将伐高麗,取四十餘城。
端平元年(1234),蒙古滅金,掩有黃河流域之地。
既而欽察及俄羅斯諸部不靖,窩闊台乃于次年命兄子拔都(術赤子)率衆西征。
嘉熙元年(1237),拔都平定欽察,直入俄境。
次年,焚兀拉的米兒(Vladimir)、莫斯科(Moscow)等城,然後轉鋒南下,掠俄羅斯南境。
四年(1240),蒙古焚毀基輔(Kiev),然後分道西攻匈牙利(即馬紮兒),北軍取道波蘭(即孛列兒),南軍取道羅馬尼亞,拔都自率中軍直搗匈京布達佩斯(Budapest)。
次年,北軍殲波蘭、日耳曼聯軍于利格尼茲(Liegnitz,今波蘭Legnica),南入匈境。
拔都攻陷匈京,匈王貝拉四世(BelaⅣ)遁走,南北兩路蒙軍皆來會師。
拔都并分軍徇奧地利(Austria)境,直至意大利的威尼斯(Venice)。
适值窩闊台死訊到來,蒙軍乃于淳祐二年(1242)東歸,拔都并承襲欽察汗位。
這次西征後,欽察汗國的領土大為擴張,轄境東至葉尼塞河(Yenisey)以東,西至多瑙河(Danube)下遊,南至高加索山。
窩闊台于淳祐元年(1241)死,由其後脫列哥那監國,繼承人選,久議不決。
至六年(1246),始由其子貴由繼統,是為元定宗。
八年(1248),定宗死,皇後斡兀立海迷失臨朝。
至十一年(1251),拖雷子蒙哥被推繼位,是為元憲宗。
次年,蒙哥遣其弟忽必烈遠征大理(今雲南),另一弟旭烈兀西征波斯北境的回教國木剌夷。
寶祐元年(1253),忽必烈滅大理,并擊下吐蕃。
五年(1257),遣将兀良合台擊定交趾。
同年,蒙哥親自伐宋。
這時,旭烈兀已平木剌夷,并戡定其旁諸國,移師伐大食。
次年,陷巴格達(Baghdad),殺回教“哈裡發”(教主)木斯他欣。
複進兵定叙利亞及阿拉伯半島,遣使招降埃及(即密昔兒),其王不聽,率衆抵抗,蒙古兵鋒始被遏止。
開慶元年(1259),蒙哥死于合州(今重慶合川市)釣魚城城下。
次年,埃及蘇丹庫吐斯(Kutuz)集全國兵及叙利亞、大食等國之避難者,共得十二萬人,進攻叙利亞的蒙軍,蒙古守将怯的不花敗死,會憲宗訃至,蒙軍遂退。
旭烈兀西征後,建國于阿姆河南,據波斯、叙利亞、小亞細亞之地,是為伊兒汗國。
蒙古三次西征,開疆拓土,其幅員的廣闊,實古今中外所僅見;其間被征服的民族,也多至難以數計。
自這個歐亞混同的大帝國建立後,中西交通,開往古未有之盛,東方中國系的文明和西方希臘、羅馬系的文明,開始大規模的接觸,發生複雜的關系。
不獨東西使節來往如織,而西方不知名的商賈、教士、學者、軍人以及藝術家之東來者,更不可勝數。
波斯的天文學、回回炮以及西域的醫藥,也于此時自西方大量輸入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