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一章 南宋與外族
關燈
小
中
大
宋以後,西方的夏與東方的高麗先後稱藩。
到世宗,金的疆域,東至今俄屬東海濱省及朝鮮半島北部,西至今甘肅省東部,北逾陰山,南至淮水,成為東亞最大的強國。
世宗為金的賢君,有“小堯舜”之稱。
當時女真人因入居中國日久,漢化的程度業已很深,而世宗對于漢族文化,頗能取長舍短。
他研習漢文的經典與曆史,常與執政大臣讨論前言往行,竭力仿效,但對中原漢人的苟安萎靡,遊惰狡詐,則深惡痛絕。
他常思保持女真人淳樸尚武的風習,以補漢族文化的不足,因此他提倡文武合一,重視射獵。
金據中原後,沿襲遼制,設進士科以籠絡漢人;至世宗,又設立女真進士科,試以策論,限用女真文字。
他的用意,是一方面以考試選取女真的人才,另一方面使女真人通習國字,不緻荒廢。
總之,他對漢化能擇善而從,而又不忘其本族的優良傳統,再加上他本人的勤求治理,遂造成金代的盛世。
[參看姚從吾《金世宗對于中原漢化與女真舊俗的态度》(載《東北史論叢(下)》)] 孝宗也是南宋有數的賢君,他伐金雖然失敗,但在外交上與金人力争,終于除去對金的臣屬關系,不能說是毫無收獲。
約成之後,他仍主備禦金人,無晏安之意,假若不是金世宗在位,金勢極強,他必不甘于信守這個不平等的條約。
内政方面,也沒有多大缺失。
他以遠支宗室,繼承大統,對高宗能竭盡孝道,這一點也是值得稱道的。
淳熙十四年(1187),高宗死,孝宗欲退位,以畢三年之喪,為朝臣所勸阻。
至十六年(1189),孝宗傳位于太子惇,自為太上皇。
由于繼承非人,宋室從此步入衰運。
(三)開禧用兵的再挫 太子惇即位後,是為光宗,皇後李氏幹政。
李後性悍妒,光宗畏之,又以帝染心疾,常不視朝,政事多決于後,後益驕恣。
她并與左右近習,離間光宗父子間的情感,謂孝宗有廢立意。
光宗信之,定省之禮多缺,甚為臣下所不滿。
紹熙五年(1194),孝宗死,光宗不出宮成禮,中外洶洶,宰相趙汝愚與朝臣韓侂胄請命于高宗後吳氏,擁立皇子嘉王擴,是為甯宗,尊光宗為太上皇。
侂胄為北宋名臣韓琦五世孫,又為宋室外戚,甯宗立後,他出入宮掖,居中用事。
不久侂胄排斥趙汝愚而自專大政,朝廷的黨争随之而起。
宋室南渡之初,朝臣之言經學政術者,分為兩派:一派倡程頤之學,一派倡王安石之學。
兩派以見解不同,相互傾軋,漸至形成政治鬥争。
孝光之世,儒者朱熹宏揚程學,謂之“道學”,甚有時望。
甯宗初即位,趙汝愚薦朱熹為侍講,并召賢士之在外者,任以職事,一時中外望治。
熹以韓侂胄用事為慮,勸帝勿令左右竊柄;侂胄謂熹迂闊不可用,遂罷熹侍講。
慶元元年(1195),汝愚亦為侂胄排擠而去,汝愚黨彭龜年、呂祖儉等均遭罷斥。
侂胄欲根絕異己,乃倡“僞學”之禁。
所謂僞學,是指學者的“言行相違”者,其标準異常空洞。
士大夫凡不附侂胄的,都被加上僞學的罪名,而遭貶逐。
三年(1197),宋室公布僞學者姓名五十九人,以為世誡。
其後數年,侂胄以權威已固,為平息衆憤,乃于嘉泰二年(1202)弛僞學黨禁。
這時侂胄爵為郡王,又加太師,朝政皆出其手,宰執無不從命,但因僞學之禁,頗為清議所不容,因此想立大功,以塞衆口。
又因使者鄧友龍自金還,言金困弱,擊之勢如拉朽,侂胄遂決意伐金。
學者葉适諸人,多所贊助,愛國詞人辛棄疾、詩人陸放翁均親附之。
金世宗死于宋淳熙十六年(1189),皇太孫璟繼位,是為章宗。
章宗即位之初,政治尚稱清明。
但他喜好文辭,極力提倡漢學,重視翰林之選,于是女真漢化益深,往日勇猛犷悍的風氣,漸至消失殆盡。
其後,元妃李氏與佞臣胥持國擅權,政治漸衰,但缺點一時尚未顯露。
當時宋方傳聞金為北邊鞑靼(即蒙古)等部所寇擾,國勢日弱,實則不甚正确。
而韓侂胄誤信流言,遂至輕擊妄動。
嘉泰四年(1204),侂胄決意伐金,乃追封嶽飛為鄂王,以激勵将士;又命吳曦(璘孫)練兵于蜀,準備大舉。
開禧元年(1205),金派大臣仆散揆至河南,集中兵力以備宋。
次年,宋出兵伐金,連複泗州(今江蘇盱眙縣西北)、虹縣(今安徽泗縣)等數城。
宋軍繼攻宿州(今安徽宿州市)、壽州(今安徽壽縣)等地,均遭失敗;而吳曦又複降金,求為蜀王,形勢大為不利。
既而仆散揆統兵分道南下,疊陷淮南重鎮,兵鋒直至江北,宋人大震。
三年(1207),吳曦為部下所殺,四川得以保全,局面稍安。
侂胄自悔失策,遣使赴金營議和,金人求侂胄首級,侂胄大怒,複有用兵之意。
甯宗皇後楊氏及禮部侍郎史彌遠,均素怨韓侂胄,因此力請殺侂胄以謝金人,甯宗許之。
彌遠俟侂胄早朝,伏兵殺之。
嘉定元年(1208),宋金和議告成,其重要條件有:(一)依靖康故事,金宋世為伯侄之國。
(二)增歲币為銀絹各三十萬兩匹。
(三)宋别以犒軍銀三百萬兩與金,金亦盡以所侵淮陝地歸宋。
此外宋把韓侂胄的首級,函送于金。
韓侂胄北伐失敗,其輕舉誤國之罪,雖不可辭,但不忘仇敵,志切恢複,其勇氣亦非當時一般苟安的士大夫所能比拟。
他的倡“僞學”之禁,最為當時清議所不容,他所以被一世的惡名,起因全在于此。
南宋時代,道學盛行,道學家隐然為物望所歸,太學生從而和之,聲勢益熾。
他們的論調,每能左右時局,執政者更是他們經常攻擊的對象。
其實當時所謂賢者,行為不免矯僞,議論也嫌空疏,至于一般太學生,更多驕橫不法。
總之,南宋的士大夫,仍然蹈襲着北宋黨争的惡習,形成政治上的一大病根。
自韓侂胄死,宋室于敗喪之餘,不敢再戰,國勢益形不振,而金也因蒙古勃興,屢遭侵略而日趨衰微。
因此雙方相安無事者,又有六七十年。
二、蒙古的強大 (一)蒙古的興起與南進 蒙古族的起源,說法不一,或謂出于鞑靼(鞑靼的種屬,又有二說:一說屬于靺鞨,一說屬于沙陀突厥),或謂出于室韋,此外尚有出于匈奴、吐蕃等說法。
至于哪一種說法最為正确,則難以斷言。
蒙古先世的居地,也有多種傳說。
中國史書謂蒙古祖先渡騰吉思海,徙于斡難河(今鄂嫩河)源的不兒罕山(今肯特山)下。
[參看林惠祥《中國民族史》,頁五〇至六一;《新元史》卷一《序紀》]騰吉思海在今何地,無法确斷,因此蒙古先世究自何地徙至今蒙古國地區,也不可知。
蒙古人的情形,最初異常茫昧,到南宋初年,才有較多的史迹可尋。
宋高宗時,其酋合不勒可汗在位,勢力始強。
紹興十六年(1146),金熙宗遣兵伐之,大敗而還。
金不得已與之議和,割西平河(今克魯倫河)以北之地與之,并歲給牛羊米豆等物。
這時大漠南北,部落錯列,号令并不統一。
至合不勒孫也速該,曾并吞若幹附近的部落,但他不久為鄰部所殺,所統的部落也因之離散。
也速該既死,長子鐵木真繼立,年僅十三。
鐵木真勇武有雄才,宋孝宗淳熙十六年(1189),他被推為蒙古本部可汗。
其後他銳意拓土,鄰近諸部大都為其征服,隻有乃蠻與之敵對。
乃蠻屬突厥族,統有斡兒寒河(今鄂爾渾河)上流至大金山(今阿爾泰山本脈)之間地,國勢雄強。
甯宗嘉泰四年(1204),鐵木真與乃蠻戰于沆海山(今杭愛山),殺其部長太陽汗,太陽汗子屈出律奔西遼,于是乃蠻滅亡,蒙古統一大漠南北。
開禧二年(1206),鐵木真會諸部于斡難河,諸部共推他為大汗,上尊号曰“成吉思汗”(成吉思汗原義為“海洋”,延伸為“強大”之意)。
六十餘年後,他的後裔建立元朝,他被谥為“太祖”。
他稱大汗後,便南向發展,與夏、金展開激烈的戰争。
夏于北宋時稱臣于遼,徽宗宣和四年(1122),金人破遼,天祚帝出奔陰山,夏曾遣兵救遼,為金人所敗,既而議和。
至六年(1124),夏正式稱藩于金,其後雙方相安無事者達八十年。
宋甯宗嘉定二年(1209),成吉思汗率師進入河西,時夏主安全在位,遣世子拒戰,結果失敗。
安全不得已,納女請降于蒙古,夏從此益衰。
成吉思汗,佚名繪。
蒙古于服夏後,繼而伐金。
金自海陵南遷,世宗定都燕京後,部族大部移徙到中原富庶之區,漢化日深,将士流于驕惰,往昔勇悍之風,日見消失,戰鬥力逐漸降低;而蒙古初興,強盛無比,因此金人無法抵禦。
金章宗死于嘉定元年(1208),帝叔衛紹王永濟繼立,他為人昏懦,蒙古對之甚為輕視。
四年(1211),成吉思汗伐金,大破金兵于宣德(今河北宣化縣),入居庸關(在今北京昌平區西北),直薄燕京而還。
六年(1213),衛紹為臣下所弑,昇王珣(章宗兄)立,是為宣宗。
成吉思汗乘金室内亂,再度進圍燕京,并分兵寇掠河北河東及山東各地,數千裡内,人民殺戮幾盡,城郭為墟。
次年,金宣宗請和,送衛紹王公主,連同童男女各五百人,馬三千匹及金銀财物等,以為犒勞,蒙古軍始退。
蒙古退軍後,金宣宗以河北殘破,财用匮乏,于嘉定七年(1214)遷都汴京。
次年,蒙古再度南伐,進克燕京,府庫儲積,洗劫一空。
既而蒙古西攻潼關不克,遂由嵩山小路進窺汴京,金師力戰卻之,雖汴京無恙,但金的損失甚大。
這時金的疆域,較前大為減縮,河北之地,大部喪失,西則扼守潼關,東阻黃河以自固,南以淮水與宋為鄰。
金把大軍集中于河南,并力而守,當時河南地區的金軍,精兵不下三十萬,民兵不計其數,因籌措糧饷,重斂于民,結果農村破産
到世宗,金的疆域,東至今俄屬東海濱省及朝鮮半島北部,西至今甘肅省東部,北逾陰山,南至淮水,成為東亞最大的強國。
世宗為金的賢君,有“小堯舜”之稱。
當時女真人因入居中國日久,漢化的程度業已很深,而世宗對于漢族文化,頗能取長舍短。
他研習漢文的經典與曆史,常與執政大臣讨論前言往行,竭力仿效,但對中原漢人的苟安萎靡,遊惰狡詐,則深惡痛絕。
他常思保持女真人淳樸尚武的風習,以補漢族文化的不足,因此他提倡文武合一,重視射獵。
金據中原後,沿襲遼制,設進士科以籠絡漢人;至世宗,又設立女真進士科,試以策論,限用女真文字。
他的用意,是一方面以考試選取女真的人才,另一方面使女真人通習國字,不緻荒廢。
總之,他對漢化能擇善而從,而又不忘其本族的優良傳統,再加上他本人的勤求治理,遂造成金代的盛世。
[參看姚從吾《金世宗對于中原漢化與女真舊俗的态度》(載《東北史論叢(下)》)] 孝宗也是南宋有數的賢君,他伐金雖然失敗,但在外交上與金人力争,終于除去對金的臣屬關系,不能說是毫無收獲。
約成之後,他仍主備禦金人,無晏安之意,假若不是金世宗在位,金勢極強,他必不甘于信守這個不平等的條約。
内政方面,也沒有多大缺失。
他以遠支宗室,繼承大統,對高宗能竭盡孝道,這一點也是值得稱道的。
淳熙十四年(1187),高宗死,孝宗欲退位,以畢三年之喪,為朝臣所勸阻。
至十六年(1189),孝宗傳位于太子惇,自為太上皇。
由于繼承非人,宋室從此步入衰運。
(三)開禧用兵的再挫 太子惇即位後,是為光宗,皇後李氏幹政。
李後性悍妒,光宗畏之,又以帝染心疾,常不視朝,政事多決于後,後益驕恣。
她并與左右近習,離間光宗父子間的情感,謂孝宗有廢立意。
光宗信之,定省之禮多缺,甚為臣下所不滿。
紹熙五年(1194),孝宗死,光宗不出宮成禮,中外洶洶,宰相趙汝愚與朝臣韓侂胄請命于高宗後吳氏,擁立皇子嘉王擴,是為甯宗,尊光宗為太上皇。
侂胄為北宋名臣韓琦五世孫,又為宋室外戚,甯宗立後,他出入宮掖,居中用事。
不久侂胄排斥趙汝愚而自專大政,朝廷的黨争随之而起。
宋室南渡之初,朝臣之言經學政術者,分為兩派:一派倡程頤之學,一派倡王安石之學。
兩派以見解不同,相互傾軋,漸至形成政治鬥争。
孝光之世,儒者朱熹宏揚程學,謂之“道學”,甚有時望。
甯宗初即位,趙汝愚薦朱熹為侍講,并召賢士之在外者,任以職事,一時中外望治。
熹以韓侂胄用事為慮,勸帝勿令左右竊柄;侂胄謂熹迂闊不可用,遂罷熹侍講。
慶元元年(1195),汝愚亦為侂胄排擠而去,汝愚黨彭龜年、呂祖儉等均遭罷斥。
侂胄欲根絕異己,乃倡“僞學”之禁。
所謂僞學,是指學者的“言行相違”者,其标準異常空洞。
士大夫凡不附侂胄的,都被加上僞學的罪名,而遭貶逐。
三年(1197),宋室公布僞學者姓名五十九人,以為世誡。
其後數年,侂胄以權威已固,為平息衆憤,乃于嘉泰二年(1202)弛僞學黨禁。
這時侂胄爵為郡王,又加太師,朝政皆出其手,宰執無不從命,但因僞學之禁,頗為清議所不容,因此想立大功,以塞衆口。
又因使者鄧友龍自金還,言金困弱,擊之勢如拉朽,侂胄遂決意伐金。
學者葉适諸人,多所贊助,愛國詞人辛棄疾、詩人陸放翁均親附之。
金世宗死于宋淳熙十六年(1189),皇太孫璟繼位,是為章宗。
章宗即位之初,政治尚稱清明。
但他喜好文辭,極力提倡漢學,重視翰林之選,于是女真漢化益深,往日勇猛犷悍的風氣,漸至消失殆盡。
其後,元妃李氏與佞臣胥持國擅權,政治漸衰,但缺點一時尚未顯露。
當時宋方傳聞金為北邊鞑靼(即蒙古)等部所寇擾,國勢日弱,實則不甚正确。
而韓侂胄誤信流言,遂至輕擊妄動。
嘉泰四年(1204),侂胄決意伐金,乃追封嶽飛為鄂王,以激勵将士;又命吳曦(璘孫)練兵于蜀,準備大舉。
開禧元年(1205),金派大臣仆散揆至河南,集中兵力以備宋。
次年,宋出兵伐金,連複泗州(今江蘇盱眙縣西北)、虹縣(今安徽泗縣)等數城。
宋軍繼攻宿州(今安徽宿州市)、壽州(今安徽壽縣)等地,均遭失敗;而吳曦又複降金,求為蜀王,形勢大為不利。
既而仆散揆統兵分道南下,疊陷淮南重鎮,兵鋒直至江北,宋人大震。
三年(1207),吳曦為部下所殺,四川得以保全,局面稍安。
侂胄自悔失策,遣使赴金營議和,金人求侂胄首級,侂胄大怒,複有用兵之意。
甯宗皇後楊氏及禮部侍郎史彌遠,均素怨韓侂胄,因此力請殺侂胄以謝金人,甯宗許之。
彌遠俟侂胄早朝,伏兵殺之。
嘉定元年(1208),宋金和議告成,其重要條件有:(一)依靖康故事,金宋世為伯侄之國。
(二)增歲币為銀絹各三十萬兩匹。
(三)宋别以犒軍銀三百萬兩與金,金亦盡以所侵淮陝地歸宋。
此外宋把韓侂胄的首級,函送于金。
韓侂胄北伐失敗,其輕舉誤國之罪,雖不可辭,但不忘仇敵,志切恢複,其勇氣亦非當時一般苟安的士大夫所能比拟。
他的倡“僞學”之禁,最為當時清議所不容,他所以被一世的惡名,起因全在于此。
南宋時代,道學盛行,道學家隐然為物望所歸,太學生從而和之,聲勢益熾。
他們的論調,每能左右時局,執政者更是他們經常攻擊的對象。
其實當時所謂賢者,行為不免矯僞,議論也嫌空疏,至于一般太學生,更多驕橫不法。
總之,南宋的士大夫,仍然蹈襲着北宋黨争的惡習,形成政治上的一大病根。
自韓侂胄死,宋室于敗喪之餘,不敢再戰,國勢益形不振,而金也因蒙古勃興,屢遭侵略而日趨衰微。
因此雙方相安無事者,又有六七十年。
二、蒙古的強大 (一)蒙古的興起與南進 蒙古族的起源,說法不一,或謂出于鞑靼(鞑靼的種屬,又有二說:一說屬于靺鞨,一說屬于沙陀突厥),或謂出于室韋,此外尚有出于匈奴、吐蕃等說法。
至于哪一種說法最為正确,則難以斷言。
蒙古先世的居地,也有多種傳說。
中國史書謂蒙古祖先渡騰吉思海,徙于斡難河(今鄂嫩河)源的不兒罕山(今肯特山)下。
[參看林惠祥《中國民族史》,頁五〇至六一;《新元史》卷一《序紀》]騰吉思海在今何地,無法确斷,因此蒙古先世究自何地徙至今蒙古國地區,也不可知。
蒙古人的情形,最初異常茫昧,到南宋初年,才有較多的史迹可尋。
宋高宗時,其酋合不勒可汗在位,勢力始強。
紹興十六年(1146),金熙宗遣兵伐之,大敗而還。
金不得已與之議和,割西平河(今克魯倫河)以北之地與之,并歲給牛羊米豆等物。
這時大漠南北,部落錯列,号令并不統一。
至合不勒孫也速該,曾并吞若幹附近的部落,但他不久為鄰部所殺,所統的部落也因之離散。
也速該既死,長子鐵木真繼立,年僅十三。
鐵木真勇武有雄才,宋孝宗淳熙十六年(1189),他被推為蒙古本部可汗。
其後他銳意拓土,鄰近諸部大都為其征服,隻有乃蠻與之敵對。
乃蠻屬突厥族,統有斡兒寒河(今鄂爾渾河)上流至大金山(今阿爾泰山本脈)之間地,國勢雄強。
甯宗嘉泰四年(1204),鐵木真與乃蠻戰于沆海山(今杭愛山),殺其部長太陽汗,太陽汗子屈出律奔西遼,于是乃蠻滅亡,蒙古統一大漠南北。
開禧二年(1206),鐵木真會諸部于斡難河,諸部共推他為大汗,上尊号曰“成吉思汗”(成吉思汗原義為“海洋”,延伸為“強大”之意)。
六十餘年後,他的後裔建立元朝,他被谥為“太祖”。
他稱大汗後,便南向發展,與夏、金展開激烈的戰争。
夏于北宋時稱臣于遼,徽宗宣和四年(1122),金人破遼,天祚帝出奔陰山,夏曾遣兵救遼,為金人所敗,既而議和。
至六年(1124),夏正式稱藩于金,其後雙方相安無事者達八十年。
宋甯宗嘉定二年(1209),成吉思汗率師進入河西,時夏主安全在位,遣世子拒戰,結果失敗。
安全不得已,納女請降于蒙古,夏從此益衰。
成吉思汗,佚名繪。
蒙古于服夏後,繼而伐金。
金自海陵南遷,世宗定都燕京後,部族大部移徙到中原富庶之區,漢化日深,将士流于驕惰,往昔勇悍之風,日見消失,戰鬥力逐漸降低;而蒙古初興,強盛無比,因此金人無法抵禦。
金章宗死于嘉定元年(1208),帝叔衛紹王永濟繼立,他為人昏懦,蒙古對之甚為輕視。
四年(1211),成吉思汗伐金,大破金兵于宣德(今河北宣化縣),入居庸關(在今北京昌平區西北),直薄燕京而還。
六年(1213),衛紹為臣下所弑,昇王珣(章宗兄)立,是為宣宗。
成吉思汗乘金室内亂,再度進圍燕京,并分兵寇掠河北河東及山東各地,數千裡内,人民殺戮幾盡,城郭為墟。
次年,金宣宗請和,送衛紹王公主,連同童男女各五百人,馬三千匹及金銀财物等,以為犒勞,蒙古軍始退。
蒙古退軍後,金宣宗以河北殘破,财用匮乏,于嘉定七年(1214)遷都汴京。
次年,蒙古再度南伐,進克燕京,府庫儲積,洗劫一空。
既而蒙古西攻潼關不克,遂由嵩山小路進窺汴京,金師力戰卻之,雖汴京無恙,但金的損失甚大。
這時金的疆域,較前大為減縮,河北之地,大部喪失,西則扼守潼關,東阻黃河以自固,南以淮水與宋為鄰。
金把大軍集中于河南,并力而守,當時河南地區的金軍,精兵不下三十萬,民兵不計其數,因籌措糧饷,重斂于民,結果農村破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