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一章 南宋與外族
關燈
小
中
大
一、宋金的和戰
(一)高宗的乞和
徽宗宣和末,各地人民困于苛政,時有暴動。
其後金人入寇,京師淪陷,到高宗南奔揚州時,黃河南北以及陝西之地,幾乎全陷于金;而南方地區,盜匪猖獗,秩序極其紊亂。
當時宋的政權,可以說不絕如縷。
幸金人以劉豫為傀儡,統治北方,而豫庸驽無能,南侵屢次失敗,才給宋室一個喘息的機會,得以從事内部的戡定。
當時盜匪最強悍的,如襄陽的張用,洞庭湖的楊麼,湖南的曹成,先後為嶽飛所平;福建的範汝為,也被韓世忠讨滅。
還有若幹投降劉豫的(如李成),豫以他們為前驅,屢次入寇,都為嶽、韓所挫。
金人的援兵,也屢次敗退。
金廢劉豫後,金宋間的緩沖地區撤除,于是局面又形緊張。
但宋人因累獲勝利,聲勢與士氣,已遠較往昔為盛。
當群盜平定,嶽飛、韓世忠、張浚諸将,皆圖恢複中原;諸将以嶽飛最為新進,而主戰也最力。
飛,湯陰(今河南湯陰縣)人,少時即有殉國死義的志節,他曾任宗澤部将,以勇敢善戰聞。
南渡之後,疊平寇亂,甚受高宗的倚任。
他曾屢次上奏,力主恢複,但高宗對收複失土,并無興趣,相反的卻頗傾心于和議。
這固然由于高宗于敗喪之餘,對金人深懷恐懼,以緻不敢輕啟戰端,但還有兩點重要的原因:一是因為主戰派的口号是“還我兩宮,複我疆土”,如果戰而獲勝,二帝得還,則必然會發生皇位問題。
即使欽宗甯願讓位,其發生糾紛的可能性仍然存在,如果有人煽構其間,則沖突随時可起。
萬一在交戰之時,金人立欽宗于北方,則其皇位仍然感受威脅。
因此必須與金議和,使二帝不能南歸,其皇位才能鞏固。
二是因為主戰者皆為武人,在高宗心目中,如果一旦戰而獲勝,則武人必将跋扈難制。
朝中的士大夫,于猜忌将領,削弱藩鎮,也早有傳統的成見,對高宗的主和,自然贊助。
因此高宗信用主和的朝臣秦桧,專意向金乞和。
嶽飛,選自《曆代名臣像解》。
正在宋人醞釀乞和的時侯,金方也換了新主。
金太宗死于紹興五年(1135),侄孫亶繼立,是為熙宗。
熙宗即位時,年僅十六,大臣撻懶、蒲魯虎(即宗磐,太宗子)、斡本(即宗幹,太宗子)等輔政,各懷異志。
七年(1137),金廢劉豫,宋遣王倫使金乞和,當時撻懶守開封,欲結宋為外援,因而力主和議。
次年,撻懶回朝,與蒲魯虎等合議以僞齊之地歸宋,熙宗許之。
九年(1139),正式交割,以河南陝西之地歸宋,宋室為之大赦。
同年,蒲魯虎及撻懶以謀反被誅,兀術執政,反對歸地,于是戰端再起。
次年,兀術興舉國之兵,分道南侵,渡河陷開封,為宋将劉锜敗于順昌(今安徽阜陽市)。
既而兀術自與嶽飛戰于郾城(今河南漯河郾城區),又大敗,飛進軍至朱仙鎮,離開封僅四十五裡,河北豪傑,多暗中與飛相通,以待王師。
金人連敗之餘,軍心極為不穩,但由于秦桧的積極謀和,使這種有利的局面,迅速改觀。
同年,高宗命嶽飛班師,于是河南又陷于金。
順昌之戰示意圖。
紹興十年(1140)五月,金遣四路大軍南下。
其中兀術主力陷宋東京開封,繼續進攻淮西。
宋将劉锜率兵防守順昌,整頓城防後,即與金軍交鋒。
宋軍先主動出擊,敗金前鋒,兀術主力繼至。
劉锜示敵以弱,誘兀術棄攻城器械,輕軍進迫。
劉锜率全城軍民,乘敵遠道而來,以逸待勞,又在城外多方機動,對敵多有殺傷。
金兵遭遇重大傷亡後,被迫率軍北返,順昌保衛戰勝利結束。
紹興十一年(1141)春,兀術再度南侵,連陷淮南重鎮,又為宋将劉锜敗于柘阜(今安徽巢湖市西北)。
既而锜奉诏班師,金人也渡淮北去。
這時宋室決計求和,乃诏韓世忠、嶽飛諸将至臨安,拜世忠為樞密使,飛為副使,均解除兵柄。
十二月,嶽飛以“擁兵逗留”等罪而被殺,死時年三十九,其實他被殺的主要原因,是因為他始終反對乞和。
舊史記嶽飛為秦桧所害,自屬可信,但秦桧如果不經高宗允許,而敢擅殺一位像嶽飛那樣重要的人物,根本是不可能的事。
嶽飛是唐代李靖、李績以後最偉大的軍事天才,而忠義文采,更有過之。
他禦軍嚴而有恩,善以少擊衆,剿賊破虜,戰無不勝,是宋将中最為金人所畏懼的一位。
他有幾句名言:“文臣不愛錢,武臣不惜死,天下平矣。
”[見《宋史》卷三六五《嶽飛傳》]這對宋代政治的積弊,真是一針見血之論。
自他被殺後,宋室的武力,從此不振,結果隻能稱臣納币,取媚于敵,過其苟延殘喘的歲月。
同年十一月,宋金和議成,和約的重要條款有:(一)宋稱臣奉表于金,金冊宋主為皇帝。
(二)宋歲貢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,每年春季在泗州(今江蘇盱眙縣西北)交納。
(三)金主生辰及正旦,宋遣使緻賀。
(四)金歸還徽宗梓宮(徽宗死于紹興五)及韋太後(高宗生母)。
(五)宋金國界,東以淮水,西以大散關(在今陝西寶雞市西南)為界。
這個條約,對宋來說,其屈辱與損失,是無法估計的。
這時的疆土較北宋時代大為削減,徽宗宣和時,全國共有二十三路,一千二百三十四縣。
至此隻剩下十三路,七百零三縣。
而以東南半壁供應龐大的歲貢和政府開支,經濟的危機自然無法避免。
南宋的日趨貧弱,終于造成亡國于外族的悲劇,也無疑大部受這個條約之賜。
以這麼大的代價所換來的,隻是欽宗的羁留北國以及高宗皇位的保全而已。
嶽飛反攻中原作戰經過示意圖。
紹興十年(1140),在宋軍節節勝利的情況下,嶽飛派偏師連下西京洛陽、汝州、鄭州、颍昌、陳、蔡等地。
為誘敵南下,嶽飛置主力于颍昌,自率輕騎駐守郾城。
金果然派大軍進攻郾城,嶽飛以步卒對敵精騎,先挫其鋒銳,再大兵投入,大破兀術精銳親兵與拐子馬。
郾城會戰後,宋将楊再興在小商橋與敵遭遇,殲敵二千。
随後,嶽飛料金兵必攻打颍昌,遂先集重兵待之,金果以十萬步騎來犯,嶽飛再次大破金軍,并乘勝推進到距東京開封僅四十五裡之遙的朱仙鎮。
金軍潰敗,狼狽撤回開封,準備北逃,嶽飛反攻中原的戰争,取得了重大勝利。
(二)金亮南侵與孝宗北伐 金宋和約,維持了将近二十年,到高宗末年,雙方又發生戰争,而挑起戰端的,則是金方。
金熙宗初即位時,年事尚輕,既長,酗酒好殺,朝政日非,賴兀術以元老重臣,勉支大局。
紹興十八年(1148),兀術死,熙宗誅殺益甚,因而人心洶懼,皆思為亂。
次年末,熙宗為其從弟亮(本名迪古乃)所弑,亮自即帝位,是為廢帝(又稱“海陵庶人”)。
亮殘暴猜忌,較熙宗尤甚,即位後不久,便大殺宗室。
他酷好中國文物,于二十三年(1153)徙都燕京;繼而有南侵之意,于二十九年(1159)大肆抽調女真、契丹、奚等部丁口,得二十四萬人。
三十一年(1161),金徙都汴京,遂即大舉分道伐宋。
亮自率兵六十萬,渡淮而南,直抵采石(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)對岸,宋江北守軍,望風奔潰。
高宗遣虞允文犒師,允文至采石,收集敗兵,重新布防。
金主率舟師絕江而來,宋師拒之于江中,金兵不得逞而退。
當金主亮南侵以後不久,金人憤其暴虐,乘機擁立亮族弟烏祿于遼陽(今遼甯遼陽市老城),是為世宗。
同年,世宗自遼陽徙居燕京。
亮既遭采石之敗,又聞世宗即位,欲先悉衆渡江,然後還師平難,乃改趨揚州(今江蘇江都市),行至瓜洲(今江蘇揚州邗江區西南),為臣下所殺,金大軍遂退。
宋乘時恢複失土,取得淮北數州,聲勢複振。
但高宗經此風波,對帝位已不再眷戀,乃于次年傳位于太子昚而自為太上皇,太子即位,是為孝宗。
孝宗為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六世孫,高宗以嫡子早死,近支宗室又皆為金人所俘,因而養之于宮中。
紹興三十二年(1162)五月,他被立為太子。
次月,高宗便傳位于他。
他即位後,銳意恢複,想一戰而雪祖宗之恥。
他追複嶽飛官職,并下诏中外,陳朝政缺失,一時甚有清明之望。
但當時的形勢,已非昔比。
自金宋媾和,秦桧專相權者十五年,忠臣良将,被他誅殺殆盡;一般士大夫,苟且偷安,早已失去恢複的勇氣。
高宗時代的大将,隻剩下一個張浚,他雖然忠誠謀國,但其勇略較之嶽飛、韓世忠等人,相去甚遠。
而金自世宗登位,任用賢能,國勢甚強。
因此孝宗雖然發動北伐的壯舉,卻未能取得預期的收獲。
孝宗即位時,宋金尚在戰争狀态中。
金主以宋不稱臣,以大将仆散忠義赴汴京,節制河南諸軍,積極備戰。
隆興元年(1163),宋以張浚統領江淮地區諸軍,布防于淮水南北。
五月,張浚遣李顯忠、邵宏淵率師攻金,連下靈壁(今安徽濉溪縣西北)、虹縣(今安徽泗縣)及宿州(今安徽宿州市)。
既而李邵不合,為金人所乘,大敗于符離(今安徽宿州市北),軍資器械,委棄殆盡,幸金軍未再南攻,局面始未大壞。
至此朝臣之主和者,對張浚大肆攻擊,孝宗不得已下诏罪己,并貶浚官。
次年,宋遣使與金議和。
既而孝宗有悔意,金人再度遣兵渡淮,連陷要地。
這時張浚已死,朝無重臣,人情驚駭,孝宗乃決意請和。
同年,和議告成,其重要條件有:(一)金宋為叔侄之國,宋主稱金主為叔父。
(二)兩國往來文書稱為“國書”(在此以前,兩國文書往來,用君臣之禮,金稱“下诏”,宋稱“奉表”)。
(三)宋歲輸銀絹,各減五萬兩匹,改稱“歲貢”為“歲币”。
(四)雙方疆界,與高宗紹興時相同。
對宋來說,這個條約的最大收獲,是兩國外交立于平等地位,不再向金稱臣。
此後,雙方大體相安者四十餘年。
金自滅遼敗
其後金人入寇,京師淪陷,到高宗南奔揚州時,黃河南北以及陝西之地,幾乎全陷于金;而南方地區,盜匪猖獗,秩序極其紊亂。
當時宋的政權,可以說不絕如縷。
幸金人以劉豫為傀儡,統治北方,而豫庸驽無能,南侵屢次失敗,才給宋室一個喘息的機會,得以從事内部的戡定。
當時盜匪最強悍的,如襄陽的張用,洞庭湖的楊麼,湖南的曹成,先後為嶽飛所平;福建的範汝為,也被韓世忠讨滅。
還有若幹投降劉豫的(如李成),豫以他們為前驅,屢次入寇,都為嶽、韓所挫。
金人的援兵,也屢次敗退。
金廢劉豫後,金宋間的緩沖地區撤除,于是局面又形緊張。
但宋人因累獲勝利,聲勢與士氣,已遠較往昔為盛。
當群盜平定,嶽飛、韓世忠、張浚諸将,皆圖恢複中原;諸将以嶽飛最為新進,而主戰也最力。
飛,湯陰(今河南湯陰縣)人,少時即有殉國死義的志節,他曾任宗澤部将,以勇敢善戰聞。
南渡之後,疊平寇亂,甚受高宗的倚任。
他曾屢次上奏,力主恢複,但高宗對收複失土,并無興趣,相反的卻頗傾心于和議。
這固然由于高宗于敗喪之餘,對金人深懷恐懼,以緻不敢輕啟戰端,但還有兩點重要的原因:一是因為主戰派的口号是“還我兩宮,複我疆土”,如果戰而獲勝,二帝得還,則必然會發生皇位問題。
即使欽宗甯願讓位,其發生糾紛的可能性仍然存在,如果有人煽構其間,則沖突随時可起。
萬一在交戰之時,金人立欽宗于北方,則其皇位仍然感受威脅。
因此必須與金議和,使二帝不能南歸,其皇位才能鞏固。
二是因為主戰者皆為武人,在高宗心目中,如果一旦戰而獲勝,則武人必将跋扈難制。
朝中的士大夫,于猜忌将領,削弱藩鎮,也早有傳統的成見,對高宗的主和,自然贊助。
因此高宗信用主和的朝臣秦桧,專意向金乞和。
嶽飛,選自《曆代名臣像解》。
正在宋人醞釀乞和的時侯,金方也換了新主。
金太宗死于紹興五年(1135),侄孫亶繼立,是為熙宗。
熙宗即位時,年僅十六,大臣撻懶、蒲魯虎(即宗磐,太宗子)、斡本(即宗幹,太宗子)等輔政,各懷異志。
七年(1137),金廢劉豫,宋遣王倫使金乞和,當時撻懶守開封,欲結宋為外援,因而力主和議。
次年,撻懶回朝,與蒲魯虎等合議以僞齊之地歸宋,熙宗許之。
九年(1139),正式交割,以河南陝西之地歸宋,宋室為之大赦。
同年,蒲魯虎及撻懶以謀反被誅,兀術執政,反對歸地,于是戰端再起。
次年,兀術興舉國之兵,分道南侵,渡河陷開封,為宋将劉锜敗于順昌(今安徽阜陽市)。
既而兀術自與嶽飛戰于郾城(今河南漯河郾城區),又大敗,飛進軍至朱仙鎮,離開封僅四十五裡,河北豪傑,多暗中與飛相通,以待王師。
金人連敗之餘,軍心極為不穩,但由于秦桧的積極謀和,使這種有利的局面,迅速改觀。
同年,高宗命嶽飛班師,于是河南又陷于金。
順昌之戰示意圖。
紹興十年(1140)五月,金遣四路大軍南下。
其中兀術主力陷宋東京開封,繼續進攻淮西。
宋将劉锜率兵防守順昌,整頓城防後,即與金軍交鋒。
宋軍先主動出擊,敗金前鋒,兀術主力繼至。
劉锜示敵以弱,誘兀術棄攻城器械,輕軍進迫。
劉锜率全城軍民,乘敵遠道而來,以逸待勞,又在城外多方機動,對敵多有殺傷。
金兵遭遇重大傷亡後,被迫率軍北返,順昌保衛戰勝利結束。
紹興十一年(1141)春,兀術再度南侵,連陷淮南重鎮,又為宋将劉锜敗于柘阜(今安徽巢湖市西北)。
既而锜奉诏班師,金人也渡淮北去。
這時宋室決計求和,乃诏韓世忠、嶽飛諸将至臨安,拜世忠為樞密使,飛為副使,均解除兵柄。
十二月,嶽飛以“擁兵逗留”等罪而被殺,死時年三十九,其實他被殺的主要原因,是因為他始終反對乞和。
舊史記嶽飛為秦桧所害,自屬可信,但秦桧如果不經高宗允許,而敢擅殺一位像嶽飛那樣重要的人物,根本是不可能的事。
嶽飛是唐代李靖、李績以後最偉大的軍事天才,而忠義文采,更有過之。
他禦軍嚴而有恩,善以少擊衆,剿賊破虜,戰無不勝,是宋将中最為金人所畏懼的一位。
他有幾句名言:“文臣不愛錢,武臣不惜死,天下平矣。
”[見《宋史》卷三六五《嶽飛傳》]這對宋代政治的積弊,真是一針見血之論。
自他被殺後,宋室的武力,從此不振,結果隻能稱臣納币,取媚于敵,過其苟延殘喘的歲月。
同年十一月,宋金和議成,和約的重要條款有:(一)宋稱臣奉表于金,金冊宋主為皇帝。
(二)宋歲貢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,每年春季在泗州(今江蘇盱眙縣西北)交納。
(三)金主生辰及正旦,宋遣使緻賀。
(四)金歸還徽宗梓宮(徽宗死于紹興五)及韋太後(高宗生母)。
(五)宋金國界,東以淮水,西以大散關(在今陝西寶雞市西南)為界。
這個條約,對宋來說,其屈辱與損失,是無法估計的。
這時的疆土較北宋時代大為削減,徽宗宣和時,全國共有二十三路,一千二百三十四縣。
至此隻剩下十三路,七百零三縣。
而以東南半壁供應龐大的歲貢和政府開支,經濟的危機自然無法避免。
南宋的日趨貧弱,終于造成亡國于外族的悲劇,也無疑大部受這個條約之賜。
以這麼大的代價所換來的,隻是欽宗的羁留北國以及高宗皇位的保全而已。
嶽飛反攻中原作戰經過示意圖。
紹興十年(1140),在宋軍節節勝利的情況下,嶽飛派偏師連下西京洛陽、汝州、鄭州、颍昌、陳、蔡等地。
為誘敵南下,嶽飛置主力于颍昌,自率輕騎駐守郾城。
金果然派大軍進攻郾城,嶽飛以步卒對敵精騎,先挫其鋒銳,再大兵投入,大破兀術精銳親兵與拐子馬。
郾城會戰後,宋将楊再興在小商橋與敵遭遇,殲敵二千。
随後,嶽飛料金兵必攻打颍昌,遂先集重兵待之,金果以十萬步騎來犯,嶽飛再次大破金軍,并乘勝推進到距東京開封僅四十五裡之遙的朱仙鎮。
金軍潰敗,狼狽撤回開封,準備北逃,嶽飛反攻中原的戰争,取得了重大勝利。
(二)金亮南侵與孝宗北伐 金宋和約,維持了将近二十年,到高宗末年,雙方又發生戰争,而挑起戰端的,則是金方。
金熙宗初即位時,年事尚輕,既長,酗酒好殺,朝政日非,賴兀術以元老重臣,勉支大局。
紹興十八年(1148),兀術死,熙宗誅殺益甚,因而人心洶懼,皆思為亂。
次年末,熙宗為其從弟亮(本名迪古乃)所弑,亮自即帝位,是為廢帝(又稱“海陵庶人”)。
亮殘暴猜忌,較熙宗尤甚,即位後不久,便大殺宗室。
他酷好中國文物,于二十三年(1153)徙都燕京;繼而有南侵之意,于二十九年(1159)大肆抽調女真、契丹、奚等部丁口,得二十四萬人。
三十一年(1161),金徙都汴京,遂即大舉分道伐宋。
亮自率兵六十萬,渡淮而南,直抵采石(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)對岸,宋江北守軍,望風奔潰。
高宗遣虞允文犒師,允文至采石,收集敗兵,重新布防。
金主率舟師絕江而來,宋師拒之于江中,金兵不得逞而退。
當金主亮南侵以後不久,金人憤其暴虐,乘機擁立亮族弟烏祿于遼陽(今遼甯遼陽市老城),是為世宗。
同年,世宗自遼陽徙居燕京。
亮既遭采石之敗,又聞世宗即位,欲先悉衆渡江,然後還師平難,乃改趨揚州(今江蘇江都市),行至瓜洲(今江蘇揚州邗江區西南),為臣下所殺,金大軍遂退。
宋乘時恢複失土,取得淮北數州,聲勢複振。
但高宗經此風波,對帝位已不再眷戀,乃于次年傳位于太子昚而自為太上皇,太子即位,是為孝宗。
孝宗為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六世孫,高宗以嫡子早死,近支宗室又皆為金人所俘,因而養之于宮中。
紹興三十二年(1162)五月,他被立為太子。
次月,高宗便傳位于他。
他即位後,銳意恢複,想一戰而雪祖宗之恥。
他追複嶽飛官職,并下诏中外,陳朝政缺失,一時甚有清明之望。
但當時的形勢,已非昔比。
自金宋媾和,秦桧專相權者十五年,忠臣良将,被他誅殺殆盡;一般士大夫,苟且偷安,早已失去恢複的勇氣。
高宗時代的大将,隻剩下一個張浚,他雖然忠誠謀國,但其勇略較之嶽飛、韓世忠等人,相去甚遠。
而金自世宗登位,任用賢能,國勢甚強。
因此孝宗雖然發動北伐的壯舉,卻未能取得預期的收獲。
孝宗即位時,宋金尚在戰争狀态中。
金主以宋不稱臣,以大将仆散忠義赴汴京,節制河南諸軍,積極備戰。
隆興元年(1163),宋以張浚統領江淮地區諸軍,布防于淮水南北。
五月,張浚遣李顯忠、邵宏淵率師攻金,連下靈壁(今安徽濉溪縣西北)、虹縣(今安徽泗縣)及宿州(今安徽宿州市)。
既而李邵不合,為金人所乘,大敗于符離(今安徽宿州市北),軍資器械,委棄殆盡,幸金軍未再南攻,局面始未大壞。
至此朝臣之主和者,對張浚大肆攻擊,孝宗不得已下诏罪己,并貶浚官。
次年,宋遣使與金議和。
既而孝宗有悔意,金人再度遣兵渡淮,連陷要地。
這時張浚已死,朝無重臣,人情驚駭,孝宗乃決意請和。
同年,和議告成,其重要條件有:(一)金宋為叔侄之國,宋主稱金主為叔父。
(二)兩國往來文書稱為“國書”(在此以前,兩國文書往來,用君臣之禮,金稱“下诏”,宋稱“奉表”)。
(三)宋歲輸銀絹,各減五萬兩匹,改稱“歲貢”為“歲币”。
(四)雙方疆界,與高宗紹興時相同。
對宋來說,這個條約的最大收獲,是兩國外交立于平等地位,不再向金稱臣。
此後,雙方大體相安者四十餘年。
金自滅遼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