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章 北宋與外族

關燈
一、北宋的外患 (一)宋的國策及其影響 宋自太祖代周,定都開封(今河南開封市),下傳八帝至欽宗,于靖康二年(1127)為金人俘虜北去。

    同年,高宗即位于南京(今河南商丘縣),改元建炎。

    其後,又徙都于臨安(今浙江杭州市)。

    高宗下傳九帝至帝昺,于祥興二年(1279)為元人所逼,蹈海而死,宋也跟着滅亡。

    後世史家,把宋的曆史分成兩個時期:從太祖建隆元年(960)到欽宗靖康元年(1126),稱北宋,凡一百六十七年;從高宗建炎元年(1127)到帝昺祥興二年(1279),稱南宋,凡一百五十三年;合計三百二十年。

     宋朝雖然大緻統一了中國的本部,結束了五代十國七十餘年的分裂割據之局,卻從來沒有強盛過。

    它受着若幹外族的侵略,曆盡迫害屈辱,最後更亡于外族。

    這固然由于曆史給予它的負擔過分沉重,諸如契丹人的熾盛,十六州的喪失等;但主要還在宋人的無法振作,這又與宋的國策有極密切的關系。

    因此在談到宋的外患之前,必須先說明宋的國策和它的影響。

     宋的國策,簡言之是“強幹弱枝”。

    其基本原則,約有二端:一是中央集權,使中央的各項權力如軍、政、财、法等權都超越地方。

    二是提倡文人政治,嚴禁武人幹政,其目的在痛糾唐末五代武人亂國的弊病。

    周世宗是這個政策的草創者,宋太祖則把它推行得更為徹底。

    從太祖起,這個政策一直是宋的國策,為宋室所謹慎遵行,直到滅亡而後已。

    至于太祖為厲行國策所做的重要工作,則是整頓禁軍和削弱藩鎮。

     禁軍是太祖攫取皇位的工具,深怕其他将領也加以利用,因此他即位後的第一件事,便是整頓禁軍。

    他首先排除禁軍中異己的重要将領李重進等,并撤銷“殿前都點檢”一類的要職,改以其弟匡義(後改名光義)為殿前都虞侯,統領禁軍。

    但當時他的故人石守信、王審琦、高懷德等人,都分典禁兵,在禁軍中頗有潛勢力。

    建隆二年(961)七月,太祖于酒宴間婉勸他們辭職,諸人從命,均改授節度使。

    至此禁軍中的可慮分子,完全肅清。

    其後太祖更積極整饬禁軍軍紀,嚴懲其中的不法之徒,禁止組結義社。

    并大加簡校,淘汰冗弱;招集全國各地的精兵,以為補充。

    此外更定禁兵分番戍守郡縣,以防士卒驕惰。

    禁軍自經這番整頓後,成為一支精強而可靠的隊伍,不再是野心軍人倡亂的資本。

     與整頓禁軍并行的,是削奪藩鎮的權力。

    太祖最初的辦法,是凡遇節度使來朝,即把他遷移别處,使其脫離原有的地盤憑藉。

    五代時,藩鎮處理軍務的文官,多以武人充任,至此也改用文人。

    稅收方面,則由中央派官至鎮,分主其事,以杜過去重斂人民的弊端。

    此外對藩鎮軍人的濫用刑罰,也力加糾正。

    到禁軍徹底整頓後,對藩鎮的管制,益趨積極。

    五代時,節度使多枉法殺人,中央置而不問,刑部幾乎無事可辦。

    建隆三年(962),太祖命諸州對死刑案件,行刑之前,必須将案由奏聞中央,交刑部詳覆。

    财賦方面,太祖于乾德二年(964),命諸州所收的賦稅,除供給本州的用度外,其餘錢帛,均須辇送京師。

    吏治方面,太祖嚴禁諸州首長以私人典掌要職,每州并置通判,以監察州政,而舊有節度使出缺時,更漸以文人代之。

    于是各項大權,悉歸中央。

    開寶二年(969),宋室把若幹五代殘餘的藩鎮,加以撤銷,“強幹弱枝”的國策,至此完全實現。

    [參看蔣複璁《宋代一個國策的檢讨》(載《大陸雜志》九卷七期)] 太祖的這套辦法,在當時的确不失為救時良藥,它把五代的擾攘之局,一變而為太平之世,自有其不可抹煞的價值。

    但太祖以後的皇帝們,隻知墨守成法,不能因時制宜,因此末流所及,生出許多弊端。

    太祖雖以加強禁軍為“強幹”的要務,但當時藩鎮的武力猶強,節度使大多數仍為武人,地方的武力雖不足與中央抗衡,但保境禦敵,尚不必全賴禁軍。

    到太宗即位,繼續削弱藩鎮,太祖時所建的藩鎮,大都于太宗初年撤銷。

    太宗并下诏規定節度使所轄的土地,隻限一州,餘土均直隸中央。

    從此中央益強,地方益弱,漸至失去平衡。

    其後太宗以禁軍伐遼,兩度失敗,全國遂無可用之兵,乃至國勢驟弱,外患益深,最後不得不屈膝求和。

    太宗以後諸帝,仍然堅守這個政策,一味擴充禁軍,但隻着重數目的增加,而不重素質的改進,漸至中央與地方并弱。

    神宗雖然變法,但已積習難改,徒自造成政治上的黨争,而國事益不可為。

     “強幹弱枝”的國策造成的另一病象是重文輕武,這病象自太宗時起日益顯著。

    由于宋室信用文人,科舉為世所重,成為士人競趨的對象;相反的,軍人遭受卑視,其素質及社會地位,也因而日益低落。

    宋代的兵多而弱,與此大有關系。

    此外宋室對統兵将帥的猜防,也始終不懈,對于具有勇略的将領,疑忌尤深。

    所信用者大都才調平庸,不足制敵。

    而統兵大員,也多用文官,以沒有戰陣經驗的文人主持軍事,自然敗事者居多。

    北宋以文人統兵的,最著名的要推韓琦、範仲淹,但韓、範主持對西夏用兵,事實上并無功效。

    有時宋室更用近臣及宦官領兵作戰,結果自然更糟。

     總之,“強幹弱枝”的國策,對宋初的國情是适合的,但因宋室墨守舊規,一成不變,漸至發生重内輕外、重文輕武的流弊,終緻無法應付強鄰環伺的局面,造成偏安亡國的悲劇。

     (二)宋遼的戰和 宋太祖時,因緻力内部的統一工作,對遼采取守勢,聽任遼人與中國自由貿易,遼人之來華者,也甚受優待。

    當時遼穆宗在位,他為人荒亂嗜殺,政治不修。

    開寶二年(969),穆宗為近侍所殺。

    景宗(名賢,世宗次子,969~982)繼位,國力一時尚難恢複,因此頗能與宋相安。

    七年(974),遼要求與宋修好,太祖許之。

    次年,雙方互遣使節,但太祖對燕雲失地,并未忘懷。

    這塊土地對宋的國防,具有無可比拟的重要性,它的喪失,使宋的東北國防線,露出一個大的漏洞。

    敵人可以随時自這個漏洞,沖入宋的内地,直接威脅宋的首都。

    太祖曾緻力于積貯财帛,以為來日收複失地之用。

    不過終太祖之世,宋遼并無大規模的沖突,直到太宗時,雙方才展開大戰。

     太宗于太平興國四年(979)正月,親征北漢,遼遣師援之,為宋所敗,兩國之好遂絕。

    五月宋滅北漢。

    太宗欲乘勝恢複燕雲,乃于北漢滅亡後,立即率軍伐遼。

    宋出師後,連下東易州(約在今河北徐水、定興二縣界内)及涿州(今河北涿州市),直至幽州(今北京大興區)城下,圍攻踰旬。

    遼以大将耶律休哥赴接,大敗宋師于高粱河(今北京西直門外),太宗乘驢車逃遁,為流矢所中,僅以身免。

    十八年後,太宗便因箭創發作而死。

     宋遼第一次幽州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。

    宋太平興國四年(979),北宋滅北漢後,宋遼直接對峙。

    滅北漢時,宋軍數十萬屯兵太原,宋太宗決定乘勝收複燕雲十六州,主攻重鎮幽州,企圖一下幽州,其餘各州震動,然後再行全部收複。

    趙光義親率大軍于五月越太行山東進,六月進占金台,遼岐溝關、涿州守将投降。

    六月二十一日宋軍進抵幽州城南,一部北進到得勝口,初戰殲敵千餘,但遭遼軍襲後背,宋軍失利南轍。

    六月二十五日,宋軍四面圍攻幽州城。

    七月初,遼軍兩路進援,第一路援軍與宋軍在高粱河激戰,遼軍失利;第二路援軍繼至,城内遼軍亦出城列陣,宋軍不能支持,軍潰南還,遼軍追至涿州,不能及,返回。

    宋遼第一次幽州之戰以宋的失敗告終。

    此役,宋軍出兵方向單一,未能出兵幽州北面配合牽制遼軍;二對幽州堅城估計不足,未能控制一部預備兵力,沒有完備的打援準備,隻顧全力攻城,終遭遼軍拊擊,全軍潰敗。

     高粱河之役後,宋遼在邊境上的沖突,仍不止息,但雙方都無多大進展。

    雍熙三年(986),太宗再度伐遼。

    這時遼景宗已死,聖宗(名隆緒,景宗長子,983~1031)幼弱,宋因而伐之。

    宋師分三路挺進,東路曹彬、米信出雄州(今河北雄縣),中路田重進出飛狐(今河北涞源縣),西路潘美、楊業出雁門(今山西代縣)。

    最初三路均獲克捷,得地甚多,計東路克新城(今河北徐水縣西南)、固安(今河北固安縣)、涿州,中路克飛狐、蔚州(今河北蔚縣),西路克寰(今山西朔州市東)、朔(今山西朔州市)、雲(今山西大同市)、應(今山西應縣)四州。

    繼而東路自涿州直搗幽州,又為耶律休哥大敗于岐溝關(今河北易縣拒馬河北)。

    東路既敗,中西兩路也被迫退師,所得之地,複陷于遼。

    而宋的名将楊業,也于此役陣亡。

    宋的國勢大挫,從此無力再作大規模的北伐。

     遼宋第二次幽州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。

    雍煕三年(986)正月,宋趁遼幼主在位,蕭後執政,大起三路攻遼:東路曹彬、米信率主力趨涿州、新城;中路田重進自定州北上趨飛狐口;西路潘美自雁門趨雲州。

    宋意圖西路取雲、應諸州,主力向幽州佯動,趁遼重兵備禦,中、西路軍全力發動,東進會師,再迂回至幽州之北,合攻幽州。

    遼方面,出一部西線牽制,主力尋宋軍決戰。

    部署如下:耶律休哥南下阻擊東路曹彬;耶律斜轸一部出幽州西進援山後,阻擊中、西路宋軍;耶律勤德守備平州海岸,備宋水師。

     宋三路初均順利:中路自定州沿滱水(今河北唐河)北上,連克飛狐口、靈丘、蔚州;西路先在寰州破遼軍,迫降朔州、應州守将,四月克雲州;東路主力一部由米信率領,自雄州渡巨馬河,破遼軍于新城,一部曹彬率領,克固安、涿州。

    遼耶律休哥采取守勢,消耗宋軍,同時派兵至宋後方,斷其糧道。

    曹彬軍屯涿州十多天後,糧盡南轍,退回雄州,補充後,見西、中兩路順利,又北渡巨馬河,向涿州進攻。

    到達後,聞蕭後大軍南進,害怕被遼鉗擊,向西南撤退,耶律休哥縱軍追擊。

    五月初大敗宋軍于岐溝關,再敗宋軍夜涉巨馬河之時,宋殘部退回高陽。

    遼軍騰出兵力長驅西進,轉攻宋西路軍,收複被宋占領的諸州,全殲宋楊業一部。

    宋中路田重進部順利返回。

     此役宋軍失利,原因有多個方面:戰争在遼境内進行,宋以客犯主,且幽州又為遼土田豐饒、人口稠密地區,遼軍既有堅城可資固守,又有地利可依,宋未能盡絕遼增援道路,導緻遭敵夾擊;宋主出于對武将的猜忌,未能盡予兵權,緻使面對強敵,突将無前;東路主力初則輕敵冒進,退則舉止失措,各路亦未能協同;宋軍缺乏在大平原上和遼騎兵對決時的裝備、訓練與經驗,雖有打援預備,但未能阻止敵騎兵突擊。

    終導緻第二次幽州決戰失利。

    此後至宋滅亡,再未有北伐之師,終未能收複燕雲十六州。

     五代宋期,遼因穆宗失政,國勢稍弱。

    因此,周世宗得以克複三州,宋也得以整頓内部,緻力于統一大業。

    及景帝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