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九章 五代與十國
關燈
小
中
大
一、五代十國的形成
(一)名稱與地域
梁太祖朱全忠篡唐後,初都開封(即汴州,開平元年升為開封府;今河南開封市)。
開平三年(909),遷都洛陽。
當時關中地區,因連年喪亂,殘破不堪,業已失去主宰全國的條件;政治中心,乃移到關東黃河以南的地區,但這時各地軍閥,紛紛獨立,南方的财富為若幹割據者所囊括,不複為中央所用。
而梁的政府,又是以軍人為主體的藩鎮型政府,缺乏宏遠的建國規模與計劃。
因此梁帝國始終隻能保持一個割據局面,其政權也不穩固,僅十數年便告覆滅。
朱梁以後,繼起者又有四朝,即唐、晉、漢、周,與梁合稱為“五代”,共曆五十四年(907~960),後人并把每代名字的前面,加上一個“後”字,以避免與它們之前同名的朝代相混。
梁以後的四代,其政府狀态和政治作風,大體與梁代無異,直到後周末年,才稍有改變。
總之,五代隻是唐代藩鎮的延續,每代的創始者,都是前一代或兩代的軍人;每代的版圖,也都是割據形式的,它們的主要領域,隻是黃河下遊和渭水下遊之地。
在它們的領域之外,還有許多其他的割據勢力,那就是“十國”。
十國也都是由藩鎮演變而成,梁太祖篡唐前後,各地節度使相繼獨立,建号稱王,逐漸形成十國。
但十國并不在同一時期興起,它們是指唐末梁初興起的吳、前蜀、吳越、楚、閩、南漢、荊南(後唐時改稱南平),後唐時興起的後蜀,後晉時篡吳而成立的南唐,和後周時建立的北漢。
它們的滅亡時代,也前後不一,有的在後唐時即已亡國,有的直到宋太宗時才被滅。
十國除北漢外,其他九國都在南方。
其實五代時期的割據勢力,并不止這十國,大概史家為求數目整齊,才有這種稱謂。
五代與十國,雖大緻并立于相同的時代,但五代在史書上被列為禅遞的正統。
五代是一個大動亂時代,也是唐宋之間的大分裂時代。
每個朝代的曆祚都非常短促,計梁十六年(907~922),唐十三年(923~935),晉十一年(936~946),漢四年(947~950),周十年(951~960)。
其皇室則共曆八姓十三君,八姓是後梁朱氏,後唐李氏、王氏,後晉石氏,後漢劉氏,後周郭氏、柴氏,此外後唐明宗,姓名不詳;十三君計梁二,唐四,晉二,漢二,周三。
這個紀錄,在中國史上找不出前例。
五代時期,結束于宋的篡周,但當時十國尚未完全滅亡,要待宋建國後二十年(979),全國才告統一。
因此如果抛開朝代而言,這場大動亂,實際持續了七十餘年。
十國中将近半數的國家(楚、南平、南漢、吳越),其國祚都超過整個五代,其餘的也都超過五代全期的一半。
安史亂後,關東地區大部為藩鎮所據,經常在戰争狀态中。
到唐末,關中地區也殘破不堪,整個唐帝國北方的文化經濟水平大為低落。
唐亡以後,北方的戰争益烈,南方諸國則安定得多,因此其文化經濟日益發達,漸漸超越北方。
至于五代的政治中心,除後唐定都洛陽,其餘梁、晉、漢、周均都開封(梁于太祖時一度徙都洛陽)。
到宋,雖統一全國,但仍都開封,主要因為開封是運河上的大都市,與東南地區的交通,甚為便利,對東南的财貨較易吸收。
從這一點,可以看出北方政府對南方地區仰賴的程度。
五代十國所以能各自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單位,與它們所據的自然環境也有密切的關系。
它們大都割據一個自然地理單位,自成一個局面,而每個國家的強弱治亂,也頗受其自然環境的影響。
五代相繼據河、渭下遊,這個地區的地勢坦蕩,号為四戰之區,因此戰亂最多,易代也最速。
太原的形勢險固,在五代的政局中,占有極重要的位置;唐、晉、漢都興起于太原,而北漢據之,也能撐持數十年。
吳與南唐先後據淮南、江東和江西一帶地,前後蜀據四川盆地和秦嶺以南一部地,楚據沅湘流域,閩據閩江及九龍江流域,吳越據錢塘江流域,南漢據嶺南地區,都各自成一自然地理單位,各有其自存的形勢。
而吳、南唐和前後蜀,更是地大物饒,人口衆多,國勢也比較強盛。
隻有荊南據有漢水長江之間地,其地四通八達,缺乏屏蔽,因此國勢最弱。
就整個五代十國的形勢來看,則可分為南北兩大勢力,北為五代,南為吳和南唐。
這兩大勢力,實力相若,土地相接,因此采取絕對敵視的态度。
同時,雙方都以兼并鄰近的弱小國家為務,又以聯絡接近敵方的國家為制敵之策。
因此,與吳、唐鄰近的吳越、閩、楚、南漢等,都常奉貢于中原;而吳也曾與晉(後唐的前身)聯合,以謀制梁。
五代末期,南唐為後周所敗,疆土大削。
這個南方的大國衰落後,南北的均勢狀态也因而改變,統一之局乃逐漸形成。
[參看嚴耕望《五代十國篇》“一、列國割據之情勢”(載《中國曆史地理(二)》)] (二)梁初的局勢 梁初,中國内部分裂的情形,較唐末尤甚。
梁以外的主要割據勢力,約有十處,現分述于後: (一)晉:李克用,原為沙陀部酋,唐末以讨平黃巢,受任為河東節度使,并封晉王,轄今山西省一帶地。
他與梁太祖私憾甚深,唐亡以後,他仍是朱梁最堅強的敵人。
(二)岐:李茂貞,唐僖宗時,任鳳翔節度使。
昭宗天複元年(901),受唐封為岐王。
其後因宦官事件與朱全忠交戰,結果失敗。
昭宗遷洛,茂貞與前蜀王建聯合,與梁相拒。
唐亡,他以兵弱地狹,不敢稱帝,仍自稱岐王,據有今陝西省西部和甘肅省東部之地。
(三)前蜀:王建,唐僖宗時為禁軍軍将,宦官田令孜的養子。
昭宗大順二年(891),任西川節度使。
其後乘唐室内亂,逐漸取得今陝南、四川地。
昭宗天複三年(903),他受唐封為蜀王,史稱其國為前蜀。
唐亡,他稱帝于成都。
其後與岐交惡,遣兵攻之,擴地至今甘肅省東部,國勢甚盛。
但他晚年多内寵,親任宦官,以是不能大有作為。
(四)吳:楊行密,昭宗景福元年(892),任淮南節度使,據揚州。
天複二年(902),受封為吳王,都于江都(今江蘇江都市)。
哀帝天祐二年(905),行密死,子渥嗣,唐封渥為弘農王。
吳于行密時,即與朱全忠敵對,唐亡,渥仍與梁抗。
吳最初轄有淮南江東之地,渥繼位後,又擊并江西,成為南方的大國。
(五)吳越:錢镠,唐昭宗景福二年(893)任鎮海節度使,兼有兩浙之地。
天複二年(902),封越王。
哀帝天祐元年(904),改封吳王。
梁太祖即位,封吳越王,都杭州(今浙江杭州市)。
吳越與吳接壤,又因親梁,遂與吳為敵。
雙方屢次交戰,直到梁末,才罷兵言和。
(六)楚:馬殷,唐僖宗時,為蔡州節度使秦宗權部将。
昭宗乾甯三年(896),任潭州刺史(治今湖南長沙市)。
次年,任武安軍節度使。
梁太祖即位,殷入貢,封為楚王。
楚地大緻據今湖南省及廣西北部地,都潭州。
(七)閩:王潮,唐昭宗景福二年(893),任福建觀察使,居福州(今福建閩侯縣東北)。
乾甯三年(896),唐升潮為武威軍節度使。
次年,潮死,弟審知繼為節度使。
梁開平三年(909),封審知為閩王,其國土略當今福建省地。
(八)南漢:劉隐,其父謙于唐僖宗時為封州(今廣東封開縣)刺史。
謙死,隐繼之。
哀帝天祐二年(905),唐以劉隐為清海軍節度使,鎮廣州。
梁開平三年(909),封隐為南平王。
乾化元年(911),隐死,弟立,于梁末帝貞明三年(917)稱帝,國号大越。
次年,改稱漢,史稱南漢。
其國土大緻有今廣東省及廣西南部地。
(九)燕:劉守光,其父仁恭于唐昭宗時為盧龍節度使。
梁開平元年(907),守光囚仁恭而繼其位。
三年(909),受梁封為燕王。
乾化元年(911),自稱大燕皇帝。
燕的地盤,是唐的盧龍節度使區(今北京、天津及河北省北部、遼甯省西部地區)。
守光為人驕暴,但勢力甚強,是晉的東方勁敵。
(十)荊南:高季昌(後改名為季興),原為梁太祖部将,梁開平元年(907),為荊南節度使,鎮江陵(今湖北江陵縣)。
乾化三年(912),受封為渤海王,大緻轄今湖北省西部地。
以上十大勢力,除晉(後唐的前身)、岐、燕以外,其餘都屬于十國。
其中與梁敵對的勢力有四,即晉、岐、前蜀和吳。
其他六國皆與梁通好,受其冊封。
這十大勢力,位于南方者有七,關東有二,關中則有岐。
而岐的勢力孤弱,僅能暫時自保,這可看出關中地區的殘破程度。
唐亡,梁、晉仍處于戰争狀态中,而梁頗占優勢。
這時河北地區的重要割據勢力,如燕王劉守光(原盧龍節度使)、趙王王镕(原成德節度使)和天雄節度使羅紹威(原魏博節度使),都服從梁,而天雄尤為恭順
開平三年(909),遷都洛陽。
當時關中地區,因連年喪亂,殘破不堪,業已失去主宰全國的條件;政治中心,乃移到關東黃河以南的地區,但這時各地軍閥,紛紛獨立,南方的财富為若幹割據者所囊括,不複為中央所用。
而梁的政府,又是以軍人為主體的藩鎮型政府,缺乏宏遠的建國規模與計劃。
因此梁帝國始終隻能保持一個割據局面,其政權也不穩固,僅十數年便告覆滅。
朱梁以後,繼起者又有四朝,即唐、晉、漢、周,與梁合稱為“五代”,共曆五十四年(907~960),後人并把每代名字的前面,加上一個“後”字,以避免與它們之前同名的朝代相混。
梁以後的四代,其政府狀态和政治作風,大體與梁代無異,直到後周末年,才稍有改變。
總之,五代隻是唐代藩鎮的延續,每代的創始者,都是前一代或兩代的軍人;每代的版圖,也都是割據形式的,它們的主要領域,隻是黃河下遊和渭水下遊之地。
在它們的領域之外,還有許多其他的割據勢力,那就是“十國”。
十國也都是由藩鎮演變而成,梁太祖篡唐前後,各地節度使相繼獨立,建号稱王,逐漸形成十國。
但十國并不在同一時期興起,它們是指唐末梁初興起的吳、前蜀、吳越、楚、閩、南漢、荊南(後唐時改稱南平),後唐時興起的後蜀,後晉時篡吳而成立的南唐,和後周時建立的北漢。
它們的滅亡時代,也前後不一,有的在後唐時即已亡國,有的直到宋太宗時才被滅。
十國除北漢外,其他九國都在南方。
其實五代時期的割據勢力,并不止這十國,大概史家為求數目整齊,才有這種稱謂。
五代與十國,雖大緻并立于相同的時代,但五代在史書上被列為禅遞的正統。
五代是一個大動亂時代,也是唐宋之間的大分裂時代。
每個朝代的曆祚都非常短促,計梁十六年(907~922),唐十三年(923~935),晉十一年(936~946),漢四年(947~950),周十年(951~960)。
其皇室則共曆八姓十三君,八姓是後梁朱氏,後唐李氏、王氏,後晉石氏,後漢劉氏,後周郭氏、柴氏,此外後唐明宗,姓名不詳;十三君計梁二,唐四,晉二,漢二,周三。
這個紀錄,在中國史上找不出前例。
五代時期,結束于宋的篡周,但當時十國尚未完全滅亡,要待宋建國後二十年(979),全國才告統一。
因此如果抛開朝代而言,這場大動亂,實際持續了七十餘年。
十國中将近半數的國家(楚、南平、南漢、吳越),其國祚都超過整個五代,其餘的也都超過五代全期的一半。
安史亂後,關東地區大部為藩鎮所據,經常在戰争狀态中。
到唐末,關中地區也殘破不堪,整個唐帝國北方的文化經濟水平大為低落。
唐亡以後,北方的戰争益烈,南方諸國則安定得多,因此其文化經濟日益發達,漸漸超越北方。
至于五代的政治中心,除後唐定都洛陽,其餘梁、晉、漢、周均都開封(梁于太祖時一度徙都洛陽)。
到宋,雖統一全國,但仍都開封,主要因為開封是運河上的大都市,與東南地區的交通,甚為便利,對東南的财貨較易吸收。
從這一點,可以看出北方政府對南方地區仰賴的程度。
五代十國所以能各自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單位,與它們所據的自然環境也有密切的關系。
它們大都割據一個自然地理單位,自成一個局面,而每個國家的強弱治亂,也頗受其自然環境的影響。
五代相繼據河、渭下遊,這個地區的地勢坦蕩,号為四戰之區,因此戰亂最多,易代也最速。
太原的形勢險固,在五代的政局中,占有極重要的位置;唐、晉、漢都興起于太原,而北漢據之,也能撐持數十年。
吳與南唐先後據淮南、江東和江西一帶地,前後蜀據四川盆地和秦嶺以南一部地,楚據沅湘流域,閩據閩江及九龍江流域,吳越據錢塘江流域,南漢據嶺南地區,都各自成一自然地理單位,各有其自存的形勢。
而吳、南唐和前後蜀,更是地大物饒,人口衆多,國勢也比較強盛。
隻有荊南據有漢水長江之間地,其地四通八達,缺乏屏蔽,因此國勢最弱。
就整個五代十國的形勢來看,則可分為南北兩大勢力,北為五代,南為吳和南唐。
這兩大勢力,實力相若,土地相接,因此采取絕對敵視的态度。
同時,雙方都以兼并鄰近的弱小國家為務,又以聯絡接近敵方的國家為制敵之策。
因此,與吳、唐鄰近的吳越、閩、楚、南漢等,都常奉貢于中原;而吳也曾與晉(後唐的前身)聯合,以謀制梁。
五代末期,南唐為後周所敗,疆土大削。
這個南方的大國衰落後,南北的均勢狀态也因而改變,統一之局乃逐漸形成。
[參看嚴耕望《五代十國篇》“一、列國割據之情勢”(載《中國曆史地理(二)》)] (二)梁初的局勢 梁初,中國内部分裂的情形,較唐末尤甚。
梁以外的主要割據勢力,約有十處,現分述于後: (一)晉:李克用,原為沙陀部酋,唐末以讨平黃巢,受任為河東節度使,并封晉王,轄今山西省一帶地。
他與梁太祖私憾甚深,唐亡以後,他仍是朱梁最堅強的敵人。
(二)岐:李茂貞,唐僖宗時,任鳳翔節度使。
昭宗天複元年(901),受唐封為岐王。
其後因宦官事件與朱全忠交戰,結果失敗。
昭宗遷洛,茂貞與前蜀王建聯合,與梁相拒。
唐亡,他以兵弱地狹,不敢稱帝,仍自稱岐王,據有今陝西省西部和甘肅省東部之地。
(三)前蜀:王建,唐僖宗時為禁軍軍将,宦官田令孜的養子。
昭宗大順二年(891),任西川節度使。
其後乘唐室内亂,逐漸取得今陝南、四川地。
昭宗天複三年(903),他受唐封為蜀王,史稱其國為前蜀。
唐亡,他稱帝于成都。
其後與岐交惡,遣兵攻之,擴地至今甘肅省東部,國勢甚盛。
但他晚年多内寵,親任宦官,以是不能大有作為。
(四)吳:楊行密,昭宗景福元年(892),任淮南節度使,據揚州。
天複二年(902),受封為吳王,都于江都(今江蘇江都市)。
哀帝天祐二年(905),行密死,子渥嗣,唐封渥為弘農王。
吳于行密時,即與朱全忠敵對,唐亡,渥仍與梁抗。
吳最初轄有淮南江東之地,渥繼位後,又擊并江西,成為南方的大國。
(五)吳越:錢镠,唐昭宗景福二年(893)任鎮海節度使,兼有兩浙之地。
天複二年(902),封越王。
哀帝天祐元年(904),改封吳王。
梁太祖即位,封吳越王,都杭州(今浙江杭州市)。
吳越與吳接壤,又因親梁,遂與吳為敵。
雙方屢次交戰,直到梁末,才罷兵言和。
(六)楚:馬殷,唐僖宗時,為蔡州節度使秦宗權部将。
昭宗乾甯三年(896),任潭州刺史(治今湖南長沙市)。
次年,任武安軍節度使。
梁太祖即位,殷入貢,封為楚王。
楚地大緻據今湖南省及廣西北部地,都潭州。
(七)閩:王潮,唐昭宗景福二年(893),任福建觀察使,居福州(今福建閩侯縣東北)。
乾甯三年(896),唐升潮為武威軍節度使。
次年,潮死,弟審知繼為節度使。
梁開平三年(909),封審知為閩王,其國土略當今福建省地。
(八)南漢:劉隐,其父謙于唐僖宗時為封州(今廣東封開縣)刺史。
謙死,隐繼之。
哀帝天祐二年(905),唐以劉隐為清海軍節度使,鎮廣州。
梁開平三年(909),封隐為南平王。
乾化元年(911),隐死,弟立,于梁末帝貞明三年(917)稱帝,國号大越。
次年,改稱漢,史稱南漢。
其國土大緻有今廣東省及廣西南部地。
(九)燕:劉守光,其父仁恭于唐昭宗時為盧龍節度使。
梁開平元年(907),守光囚仁恭而繼其位。
三年(909),受梁封為燕王。
乾化元年(911),自稱大燕皇帝。
燕的地盤,是唐的盧龍節度使區(今北京、天津及河北省北部、遼甯省西部地區)。
守光為人驕暴,但勢力甚強,是晉的東方勁敵。
(十)荊南:高季昌(後改名為季興),原為梁太祖部将,梁開平元年(907),為荊南節度使,鎮江陵(今湖北江陵縣)。
乾化三年(912),受封為渤海王,大緻轄今湖北省西部地。
以上十大勢力,除晉(後唐的前身)、岐、燕以外,其餘都屬于十國。
其中與梁敵對的勢力有四,即晉、岐、前蜀和吳。
其他六國皆與梁通好,受其冊封。
這十大勢力,位于南方者有七,關東有二,關中則有岐。
而岐的勢力孤弱,僅能暫時自保,這可看出關中地區的殘破程度。
唐亡,梁、晉仍處于戰争狀态中,而梁頗占優勢。
這時河北地區的重要割據勢力,如燕王劉守光(原盧龍節度使)、趙王王镕(原成德節度使)和天雄節度使羅紹威(原魏博節度使),都服從梁,而天雄尤為恭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