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八章 唐代的宗教與學術
關燈
小
中
大
一、佛教
(一)佛教的宏布
中國的傳統思想,着重于解決現實的人生問題,出世的宗教思想,自古就不發達。
古代的儒家竭力避免談及天命鬼神一類的事。
西漢儒家雖然喜談天變災異,但對于鬼神的崇拜,尚有一段距離。
西漢以後的儒家,更完全屏除儒家思想中的宗教色彩,成為一種純粹的學派。
因此儒家不能稱為宗教,也無法替代其他宗教。
道教雖然相信神鬼,具有濃厚的宗教氣氛,但道士的業務,諸如祈雨、治病、捉鬼、煉丹,都是為生人解決問題;其主要理論,亦是在教人如何養生;對靈魂問題,并無完滿的解釋。
既然中國的學派宗教不能滿足人們對死後的種種幻想,外國的出世宗教乃乘虛而入,這是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,能夠日益昌盛的主要原因。
唐時,天竺的佛教已漸趨衰微,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,則到達最高峰。
而唐人對佛學的研究,更有極高的成就和深遠的影響。
佛教雖于北周武帝時遭受禁斷,但為時甚暫。
宣帝時,又恢複佛教。
到隋朝建立,皇室楊氏,笃信佛教,因而加意提倡。
文帝即位之初,即下诏聽任百姓出家,并計口出錢,營造經像;更命于京師及諸大都邑,由政府繕寫佛教經典。
于是全國風從,佛教大盛。
炀帝雖然荒淫暴虐,但對佛教仍極其尊崇。
他曾受佛門的戒法,對佛教經典的翻譯整理也頗有貢獻。
由于文帝父子的盡力扶持,佛教得以迅速地恢複舊觀。
唐初,佛道二教都很盛行,并發生劇烈的争論。
西晉王浮所作的《老子化胡經》,是道教徒攻擊佛教的利器,其書捏造老子出函谷關西渡流沙之說,指佛陀為老子的弟子。
佛教徒也著論對道教加以反擊,如僧法琳的《辨正論》,縷述道教的荒謬舉動。
當時朝臣中有笃信佛教的,如蕭瑀等;也有竭力排佛的,如傅奕等。
高祖對佛道都不感興趣,但最初仍抱容忍态度,直到武德九年(626),他下诏淘汰僧道。
诏中列舉僧道的過失,約有四點:一、妄自尊高,苟避徭役。
二、耕織為生,估販成業。
三、造作妖訛,交通豪猾。
四、招徕隐匿,誘納奸邪。
淘汰的辦法是京城留寺三所,觀二所,諸州各留一所;其餘的寺觀,都予罷除。
[诏載《舊唐書》卷一《高祖本紀》]但不久玄武門之變發生,高祖被迫退位,因此未及實行。
第子與菩薩,隋,敦煌莫高窟壁畫。
圖中菩薩持柳枝、淨瓶,寶冠上飾化佛,具備隋代以降觀世音造像的特征,弟子為迦葉。
太宗比較尊崇道教,這與李唐皇室與老子同姓有關。
當時道士、女冠(即女道士)的法定地位,在僧尼之上。
但太宗對佛教始終未加摧殘,相反的,對佛教經典的翻譯,曾經熱心的贊助。
貞觀十九年(645),僧玄奘自天竺遊學歸來,攜回佛經六百餘部,太宗特在長安設立譯場,命他譯經,并命房玄齡、許敬宗等,廣召碩學沙門數十名相助。
高宗、武後時,佛教益盛,這與武後的提倡有關,《老子化胡經》便于高宗時被禁止流行。
武後之所以崇佛,主要由于她出身于佛教家庭,最後她更利用某些佛經作為稱帝的理論根據。
高祖、太宗、高宗時,有所謂“三教講論”,也就是聚集儒、道、釋三教的名流大德,同于皇帝或皇太子前相互講述論難,以析理明教。
其時集會的席次,皆以道士居首,沙門殿後。
武後時,廢除講論,到玄宗,三教的理論漸趨調和。
初唐佛像,敦煌莫高窟第332窟。
玄宗時,雖曾淘汰僧尼,但民間信仰已堅,無法遏止。
其後經肅、代、德、順諸帝,佛教愈演愈盛。
憲宗曾命人迎佛骨于鳳翔(今陝西鳳翔縣),留宮中三日,以求福祉。
朝臣韓愈上表論谏,被貶為潮州(今廣東潮安縣)刺史。
韓愈辟佛的理論,主要以傳統的儒家思想為依據,所以佛骨事件實是儒與佛的沖突。
但韓愈對佛學并無深刻認識,因此所言甚為俚淺。
他的結論,隻是認為佛教來自夷狄,非先王之教,不宜崇信;對佛家的因果報應之說,表示懷疑而已。
這類批評,自然不會發生多大影響。
憲宗以後,穆、敬、文諸帝,都奉佛教,至武宗才又有滅佛之舉,德、憲、文、宣、懿五帝,均曾有三教講論的召集。
但當時三教的論調,漸趨平淡,講論不過徒具形式(宣宗時,講論改以沙門居首席)。
宋代理學的産生,受這種制度的影響不小。
武宗的滅佛,一來因為他本人奉道,親近道士趙歸真,對佛教早有成見;二來是想收沒僧尼的産業,以裕财政。
會昌五年(845),他下诏禁止道教以外的所有宗教,佛教自然首當其沖,除了在首都及諸州保留極少數的寺院,其餘全遭拆除。
總共拆毀寺院四千六百餘所,僧尼勒令還俗的二十六萬五百人,均收充兩稅戶,按期納稅。
此外拆毀招提蘭若(私人建立的小型寺院)四萬餘所,沒收膏腴上田數十萬頃,僧尼所豢養的奴婢被收為兩稅戶的十五萬人。
[參看《舊唐書》卷十八上《武宗本紀》]武宗時,政治所以頗有起色,與此舉不無關系。
當時的宰相李德裕,也是這次滅佛事件的贊助者。
德裕出身北方世家,崇尚經學,自然厭惡佛教。
所以這次事件,可以說是道教與儒家對佛教的合力攻擊。
宣宗時,又恢複佛法,并殺掉勸武宗排佛的道士劉玄靖等十二人。
懿宗佞佛益笃,施舍無度,政治因而日壞。
其後直至唐亡,佛教未再遭遇任何嚴重打擊,但武宗以前的盛況,則不可複見了。
(二)宗派的興衰 佛教在南北朝時代,雖已有若幹宗派,但大都在始創階段,僅具雛形。
到唐,佛教的成實、淨土、三論、律、禅、天台六宗,都盛行于世。
此外,又有不少新宗派興起,重要的有法相、華嚴、密(即真言宗)、俱舍諸宗,前三者為大乘教義,俱舍則為小乘。
這許多舊有和新興的宗派,互争雄長,它們的興衰起伏,把唐代的佛教,裝點得空前燦爛。
玄奘法師,選自清刊本《佛祖正宗道影》。
唐代佛教各宗派的盛衰,可分前後兩期,前期由唐初至玄宗,後期由安史之亂至唐亡。
前期佛教,極盛于北方。
唐初,法相、華嚴二宗同盛于京師。
法相宗又名唯識宗,其宗師為玄奘。
玄奘俗姓陳,名祎,洛州偃師(今河南偃師市)人,十三歲時,出家于洛陽。
貞觀元年(627),他想赴天竺遊學,當時嚴禁越境,他乃潛行出國。
[玄奘出國年代,據梁啟超考證,見梁著《中國曆史研究法》,頁七七至七九]他貫穿西域的伊吾、高昌和北道諸國,然後越蔥嶺至西突厥國境,再南下經西域西部諸國,終抵天竺。
他遊學凡十七年,曆五十六國,于十九年(645)返國,其後譯經說法,創立法相宗。
他死于高宗麟德元年(664),年六十九。
[玄奘享壽年數,據羅香林考證,見羅著《舊唐書僧玄奘傳講疏》(載《唐代文化史》)]法相宗的宗義在破除我執、法(諸事物)執,二者均為實有。
二執既破,顯示二空(我空、法空)。
所謂唯識,乃指“識外無物”,宇宙萬有,都是識的表現,必須用修行方法,方能“悟入唯識”,破除二執。
它着重心理學(唯識)及論理學(因明)的研究,以因明的方法,分析心理,多至六百六十法,可以說是純學理的探讨,全無宗教的意味。
這派思想,在天竺有其甚久的淵源,玄奘則受教于天竺的戒賢大師。
玄奘取經回長安,佚名繪。
圖為玄奘自天竺回到長安後,受到長安吏民的熱烈歡迎。
玄奘又是俱舍宗的建立者,此宗得名于天竺佛徒世親的《阿毗達摩俱舍論》(簡稱《俱舍論》),俱舍為梵文音譯,原義為“藏”,故俱舍論亦可譯為“藏論”。
此論倡行“無我”說,以為一切萬有皆是因緣和合的假象,并非實在;既非實在,自然無我。
由此推之,人死後亦無靈魂。
陳時,真谛曾譯《俱舍論》,但信者不多,至玄奘,複譯此論,研究者日衆,漸至蔚成宗派。
但此派僅以注釋《俱舍論》為務,未能發揮新義。
華嚴宗以研究《華嚴經》得名,這個宗派,始創于天竺佛徒龍樹,他的時代,約當中國的曹魏和西晉。
其後,世親繼之。
隋時,華嚴宗傳入中國,初祖杜順(即法順),甚受炀帝及唐高祖的敬重,并賜号為“帝心尊者”。
二祖智俨,居于長安城南的終南山,努力弘揚師說。
至三祖法藏(即賢首大師),與玄奘同時,華嚴宗趨于極盛。
此宗亦以研究心理學為主,但持論與法相不同,主張立一常恒不變的真心,為一切現象的根本,世上每一事物,皆是真心全體的表現。
但它認為客觀的世界,可以脫離主觀而存在。
當法相、華嚴二宗盛時,其他宗派均為之失色,隻有天台宗流行于南方,但聲勢仍不足相抗。
武後以後,法祖、華嚴漸衰,大概因它們的理論過于深邃,常人不易領會所緻。
繼二宗而起的,則有北派禅宗和密宗。
禅宗的始祖為菩提達摩,到武後時,分為南北派,北派的宗師為神秀,南派為慧能。
密宗以秘密“真言”(即咒語)立宗,故又名真言宗。
玄宗開元時,天竺僧侶善無畏、金剛智及金剛智的弟子不空,相偕來華,世稱“開元三大士”。
他們攜有不少密宗經典,加以翻譯,因而一時稱盛。
至唐中葉,密宗由日本弘法大師(即空海)傳入日本,世稱“東密”。
此外,律宗自唐太宗時,道宣大師依四分律樹立佛徒生活規範後,基礎漸固,此宗雖未能極盛,但持續的時間則甚久。
它的理論,也于玄宗時由揚州的鑒真大師傳入日本。
後期的佛教中心在南方。
安史亂後,北禅衰微,而南派禅宗大盛于江南,天台宗受其侵逼,日趨沒落。
北禅的宗師神秀和南禅的宗師慧能都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,而慧能又是弘忍衣缽的繼承者,佛徒尊之為六祖。
南禅的宗義,以頓悟為本,北禅則主漸悟,但兩派思想的主旨,并沒有多大差别。
慧能和神會所提倡的修行方法,都以“無念”為主,亦即“于諸境上心不染”,“常離諸境”。
禅宗的要義,大緻可分三點:一、貴自求不貴他求。
佛教的其他各宗,莫不重視拜佛,講究禮儀,惟禅宗不然,它不但屏棄一切拜佛的禮節,有時甚至呵佛罵祖。
它認為佛祖隻是一種偶像,如對之禮拜,反為其迷惑。
人人自有佛性,隻須求諸自身,即可悟道成佛。
二、貴行解不貴知解。
它認為見性悟道是一種神秘的境界,必須人身親自體驗,而不是知識的研究可以求得的。
三、貴超聖不貴住聖。
它認為由凡入聖隻是過
古代的儒家竭力避免談及天命鬼神一類的事。
西漢儒家雖然喜談天變災異,但對于鬼神的崇拜,尚有一段距離。
西漢以後的儒家,更完全屏除儒家思想中的宗教色彩,成為一種純粹的學派。
因此儒家不能稱為宗教,也無法替代其他宗教。
道教雖然相信神鬼,具有濃厚的宗教氣氛,但道士的業務,諸如祈雨、治病、捉鬼、煉丹,都是為生人解決問題;其主要理論,亦是在教人如何養生;對靈魂問題,并無完滿的解釋。
既然中國的學派宗教不能滿足人們對死後的種種幻想,外國的出世宗教乃乘虛而入,這是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,能夠日益昌盛的主要原因。
唐時,天竺的佛教已漸趨衰微,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,則到達最高峰。
而唐人對佛學的研究,更有極高的成就和深遠的影響。
佛教雖于北周武帝時遭受禁斷,但為時甚暫。
宣帝時,又恢複佛教。
到隋朝建立,皇室楊氏,笃信佛教,因而加意提倡。
文帝即位之初,即下诏聽任百姓出家,并計口出錢,營造經像;更命于京師及諸大都邑,由政府繕寫佛教經典。
于是全國風從,佛教大盛。
炀帝雖然荒淫暴虐,但對佛教仍極其尊崇。
他曾受佛門的戒法,對佛教經典的翻譯整理也頗有貢獻。
由于文帝父子的盡力扶持,佛教得以迅速地恢複舊觀。
唐初,佛道二教都很盛行,并發生劇烈的争論。
西晉王浮所作的《老子化胡經》,是道教徒攻擊佛教的利器,其書捏造老子出函谷關西渡流沙之說,指佛陀為老子的弟子。
佛教徒也著論對道教加以反擊,如僧法琳的《辨正論》,縷述道教的荒謬舉動。
當時朝臣中有笃信佛教的,如蕭瑀等;也有竭力排佛的,如傅奕等。
高祖對佛道都不感興趣,但最初仍抱容忍态度,直到武德九年(626),他下诏淘汰僧道。
诏中列舉僧道的過失,約有四點:一、妄自尊高,苟避徭役。
二、耕織為生,估販成業。
三、造作妖訛,交通豪猾。
四、招徕隐匿,誘納奸邪。
淘汰的辦法是京城留寺三所,觀二所,諸州各留一所;其餘的寺觀,都予罷除。
[诏載《舊唐書》卷一《高祖本紀》]但不久玄武門之變發生,高祖被迫退位,因此未及實行。
第子與菩薩,隋,敦煌莫高窟壁畫。
圖中菩薩持柳枝、淨瓶,寶冠上飾化佛,具備隋代以降觀世音造像的特征,弟子為迦葉。
太宗比較尊崇道教,這與李唐皇室與老子同姓有關。
當時道士、女冠(即女道士)的法定地位,在僧尼之上。
但太宗對佛教始終未加摧殘,相反的,對佛教經典的翻譯,曾經熱心的贊助。
貞觀十九年(645),僧玄奘自天竺遊學歸來,攜回佛經六百餘部,太宗特在長安設立譯場,命他譯經,并命房玄齡、許敬宗等,廣召碩學沙門數十名相助。
高宗、武後時,佛教益盛,這與武後的提倡有關,《老子化胡經》便于高宗時被禁止流行。
武後之所以崇佛,主要由于她出身于佛教家庭,最後她更利用某些佛經作為稱帝的理論根據。
高祖、太宗、高宗時,有所謂“三教講論”,也就是聚集儒、道、釋三教的名流大德,同于皇帝或皇太子前相互講述論難,以析理明教。
其時集會的席次,皆以道士居首,沙門殿後。
武後時,廢除講論,到玄宗,三教的理論漸趨調和。
初唐佛像,敦煌莫高窟第332窟。
玄宗時,雖曾淘汰僧尼,但民間信仰已堅,無法遏止。
其後經肅、代、德、順諸帝,佛教愈演愈盛。
憲宗曾命人迎佛骨于鳳翔(今陝西鳳翔縣),留宮中三日,以求福祉。
朝臣韓愈上表論谏,被貶為潮州(今廣東潮安縣)刺史。
韓愈辟佛的理論,主要以傳統的儒家思想為依據,所以佛骨事件實是儒與佛的沖突。
但韓愈對佛學并無深刻認識,因此所言甚為俚淺。
他的結論,隻是認為佛教來自夷狄,非先王之教,不宜崇信;對佛家的因果報應之說,表示懷疑而已。
這類批評,自然不會發生多大影響。
憲宗以後,穆、敬、文諸帝,都奉佛教,至武宗才又有滅佛之舉,德、憲、文、宣、懿五帝,均曾有三教講論的召集。
但當時三教的論調,漸趨平淡,講論不過徒具形式(宣宗時,講論改以沙門居首席)。
宋代理學的産生,受這種制度的影響不小。
武宗的滅佛,一來因為他本人奉道,親近道士趙歸真,對佛教早有成見;二來是想收沒僧尼的産業,以裕财政。
會昌五年(845),他下诏禁止道教以外的所有宗教,佛教自然首當其沖,除了在首都及諸州保留極少數的寺院,其餘全遭拆除。
總共拆毀寺院四千六百餘所,僧尼勒令還俗的二十六萬五百人,均收充兩稅戶,按期納稅。
此外拆毀招提蘭若(私人建立的小型寺院)四萬餘所,沒收膏腴上田數十萬頃,僧尼所豢養的奴婢被收為兩稅戶的十五萬人。
[參看《舊唐書》卷十八上《武宗本紀》]武宗時,政治所以頗有起色,與此舉不無關系。
當時的宰相李德裕,也是這次滅佛事件的贊助者。
德裕出身北方世家,崇尚經學,自然厭惡佛教。
所以這次事件,可以說是道教與儒家對佛教的合力攻擊。
宣宗時,又恢複佛法,并殺掉勸武宗排佛的道士劉玄靖等十二人。
懿宗佞佛益笃,施舍無度,政治因而日壞。
其後直至唐亡,佛教未再遭遇任何嚴重打擊,但武宗以前的盛況,則不可複見了。
(二)宗派的興衰 佛教在南北朝時代,雖已有若幹宗派,但大都在始創階段,僅具雛形。
到唐,佛教的成實、淨土、三論、律、禅、天台六宗,都盛行于世。
此外,又有不少新宗派興起,重要的有法相、華嚴、密(即真言宗)、俱舍諸宗,前三者為大乘教義,俱舍則為小乘。
這許多舊有和新興的宗派,互争雄長,它們的興衰起伏,把唐代的佛教,裝點得空前燦爛。
玄奘法師,選自清刊本《佛祖正宗道影》。
唐代佛教各宗派的盛衰,可分前後兩期,前期由唐初至玄宗,後期由安史之亂至唐亡。
前期佛教,極盛于北方。
唐初,法相、華嚴二宗同盛于京師。
法相宗又名唯識宗,其宗師為玄奘。
玄奘俗姓陳,名祎,洛州偃師(今河南偃師市)人,十三歲時,出家于洛陽。
貞觀元年(627),他想赴天竺遊學,當時嚴禁越境,他乃潛行出國。
[玄奘出國年代,據梁啟超考證,見梁著《中國曆史研究法》,頁七七至七九]他貫穿西域的伊吾、高昌和北道諸國,然後越蔥嶺至西突厥國境,再南下經西域西部諸國,終抵天竺。
他遊學凡十七年,曆五十六國,于十九年(645)返國,其後譯經說法,創立法相宗。
他死于高宗麟德元年(664),年六十九。
[玄奘享壽年數,據羅香林考證,見羅著《舊唐書僧玄奘傳講疏》(載《唐代文化史》)]法相宗的宗義在破除我執、法(諸事物)執,二者均為實有。
二執既破,顯示二空(我空、法空)。
所謂唯識,乃指“識外無物”,宇宙萬有,都是識的表現,必須用修行方法,方能“悟入唯識”,破除二執。
它着重心理學(唯識)及論理學(因明)的研究,以因明的方法,分析心理,多至六百六十法,可以說是純學理的探讨,全無宗教的意味。
這派思想,在天竺有其甚久的淵源,玄奘則受教于天竺的戒賢大師。
玄奘取經回長安,佚名繪。
圖為玄奘自天竺回到長安後,受到長安吏民的熱烈歡迎。
玄奘又是俱舍宗的建立者,此宗得名于天竺佛徒世親的《阿毗達摩俱舍論》(簡稱《俱舍論》),俱舍為梵文音譯,原義為“藏”,故俱舍論亦可譯為“藏論”。
此論倡行“無我”說,以為一切萬有皆是因緣和合的假象,并非實在;既非實在,自然無我。
由此推之,人死後亦無靈魂。
陳時,真谛曾譯《俱舍論》,但信者不多,至玄奘,複譯此論,研究者日衆,漸至蔚成宗派。
但此派僅以注釋《俱舍論》為務,未能發揮新義。
華嚴宗以研究《華嚴經》得名,這個宗派,始創于天竺佛徒龍樹,他的時代,約當中國的曹魏和西晉。
其後,世親繼之。
隋時,華嚴宗傳入中國,初祖杜順(即法順),甚受炀帝及唐高祖的敬重,并賜号為“帝心尊者”。
二祖智俨,居于長安城南的終南山,努力弘揚師說。
至三祖法藏(即賢首大師),與玄奘同時,華嚴宗趨于極盛。
此宗亦以研究心理學為主,但持論與法相不同,主張立一常恒不變的真心,為一切現象的根本,世上每一事物,皆是真心全體的表現。
但它認為客觀的世界,可以脫離主觀而存在。
當法相、華嚴二宗盛時,其他宗派均為之失色,隻有天台宗流行于南方,但聲勢仍不足相抗。
武後以後,法祖、華嚴漸衰,大概因它們的理論過于深邃,常人不易領會所緻。
繼二宗而起的,則有北派禅宗和密宗。
禅宗的始祖為菩提達摩,到武後時,分為南北派,北派的宗師為神秀,南派為慧能。
密宗以秘密“真言”(即咒語)立宗,故又名真言宗。
玄宗開元時,天竺僧侶善無畏、金剛智及金剛智的弟子不空,相偕來華,世稱“開元三大士”。
他們攜有不少密宗經典,加以翻譯,因而一時稱盛。
至唐中葉,密宗由日本弘法大師(即空海)傳入日本,世稱“東密”。
此外,律宗自唐太宗時,道宣大師依四分律樹立佛徒生活規範後,基礎漸固,此宗雖未能極盛,但持續的時間則甚久。
它的理論,也于玄宗時由揚州的鑒真大師傳入日本。
後期的佛教中心在南方。
安史亂後,北禅衰微,而南派禅宗大盛于江南,天台宗受其侵逼,日趨沒落。
北禅的宗師神秀和南禅的宗師慧能都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,而慧能又是弘忍衣缽的繼承者,佛徒尊之為六祖。
南禅的宗義,以頓悟為本,北禅則主漸悟,但兩派思想的主旨,并沒有多大差别。
慧能和神會所提倡的修行方法,都以“無念”為主,亦即“于諸境上心不染”,“常離諸境”。
禅宗的要義,大緻可分三點:一、貴自求不貴他求。
佛教的其他各宗,莫不重視拜佛,講究禮儀,惟禅宗不然,它不但屏棄一切拜佛的禮節,有時甚至呵佛罵祖。
它認為佛祖隻是一種偶像,如對之禮拜,反為其迷惑。
人人自有佛性,隻須求諸自身,即可悟道成佛。
二、貴行解不貴知解。
它認為見性悟道是一種神秘的境界,必須人身親自體驗,而不是知識的研究可以求得的。
三、貴超聖不貴住聖。
它認為由凡入聖隻是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