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八章 唐代的宗教與學術

關燈
程而不是終點。

    因為由凡入聖或由聖度凡,則凡與聖的對立依然存在,尚非博大完滿的極緻。

    而最高的“涅槃”境界,則是凡聖同泯,不見有佛可成,也不見有衆生可度。

    [參看巴壺天《禅宗的思想》(載《中國文化論集》第一集)] 禅宗思想,與天竺佛教的出世思想頗不相同,與法相宗的科學思辨,更不相類,倒是與中國儒家和老莊思想,有其相近之處。

    禅宗思想的光大,可以說是佛教史上的一大革命。

    它使佛教從繁文缛節、煩瑣的思辨和天竺的形式中解放出來,加以簡易化和中國化。

    中國人最注重結婚生子,傳流後代;同時讀書人必須讀儒家經典,以應科舉。

    這兩點成為佛教在中國傳布的最大障礙。

    但禅宗主張不必出家,也不必誦讀佛經,即可悟道成佛,以是中國人尤其是士大夫信者漸多。

    由此看來,禅宗的産生,可以說是佛教對中國文化的一種妥協,也可以說是佛教衰落的現象。

    前期的法相宗,因崇尚細密的思辨,其宗派又淵源于天竺,因此其工作着重于留學和佛經的翻譯。

    到禅宗昌盛,佛徒們大規模的譯經和留學的狂熱都告終止,繼之而起的,是心性的講求和生活的體驗。

    這種思想,可以說是宋代理學的先驅。

    唐武宗滅佛後,各宗衰微,惟有禅宗以秉守簡樸的宗風,受禍較輕,仍為士大夫所普遍崇信,漸至儒學幾乎完全禅化。

    此外,淨土宗也以宗義簡單,得以流傳于民間。

     (三)學術的貢獻 佛教對中國學術的最大貢獻,便是佛教經典的翻譯,天竺的佛教思想,借着這些翻譯的經典在中國散播,使中國人的思想和生活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動。

    從東漢末年到盛唐時代的六百年間,因翻譯佛經而創造的新字彙和成語,便有數萬之多,對中國語文的詞彙和内容,無疑大有助益。

    同時,佛教思想也漸漸注入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,形成一種新文化。

    唐人的詩,已含有濃厚的佛學色彩;宋代的理學,更是佛學與儒學的結晶。

    總之,在中國曆史上,再沒有另外一種外來思想影響中國人如此大而且久的了。

     佛教徒的譯經工作,從兩晉南北朝直到唐朝,從沒有間斷過。

    而唐代的譯經工作,其規模的龐大,成就的高超,又遠過前代。

    唐代第一位譯經大師是玄奘,他于貞觀十九年(645)自天竺返國,攜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,五千二百卷,多為大乘經典。

    同年,太宗在長安弘福寺設立譯場,命他主持譯經工作。

    重要的助譯人員有二十餘人,都是當時的高僧。

    次年,他任長安大慈恩寺住持,繼續譯經。

    高宗顯慶三年(658),他移居西明寺。

    次年,又移居玉華宮(在今陝西宜君縣),但譯事始終不辍。

    麟德元年(664),他死于玉華宮。

    總計他從事譯經,前後曆十九年,共譯經律論七十五部,一千三百三十卷。

    從譯經的數量,可以看他的熱誠和精力的超人。

    玄奘以鸠摩羅什等前人的舊譯錯誤甚多,因此他譯經專以傳信為事。

    他的譯品,文字不如舊譯流暢,但忠于原著,務求存真,所以具有崇高的價值。

    華嚴宗的法藏,對譯經則主張調和新舊譯法,與玄奘的觀點不同。

     唐代的譯經事業,在玄奘時代達到最高潮,其後譯事少衰,但仍有不少成就。

    玄奘以後著名的譯經者,有義淨、實叉難陀、不空等人。

    義淨,範陽(今北京大興區)人,于高宗鹹亨二年(671)赴天竺,武後證聖元年(695)返國,攜回經典四百餘部。

    他曾譯律藏百數十卷,并續譯法相宗諸論,補玄奘之不足。

    實叉難陀,于阗人,于武後時重譯《華嚴經》。

    不空,北天竺人,開元時來華,曾譯密部經咒一百四十餘種。

    安史之亂後,禅宗興起,譯經之風漸衰。

    德宗以後,直到唐亡,譯經事業可以說完全中斷,注釋經典的作品,則仍有出現,其中以憲宗時河中府沙門慧琳所作的《一切經音義》最著名。

    此書共一百卷,書中引載失傳的古書甚多,對于古代中國文字的訓诂音義,也保存不少。

     除了經典的翻譯注釋,唐代僧侶在學術上尚有許多其他方面的貢獻。

    由于他們的長途跋涉,遠赴天竺求學,他們的親身經曆,便是極好的地理書。

    唐代有不少僧侶,曾把他們所經曆的國家和見聞記錄成書。

    這類書籍,不但對唐人的地理知識大有助益,更成為後世研究唐代國際交通的重要資料。

    例如玄奘的《大唐西域記》,義淨的《大唐西行求法高僧傳》和《南海寄歸傳》,都是這一類的名著。

     唐代的天文學與數學,均受天竺的影響,而其媒介人仍是佛教徒。

    宗教與天文有密切關系,天文又與數學不可分,因此不少這類的書籍,随着佛教輸入中國。

    唐代曾屢次改易曆法,開元時,僧一行作《大衍曆》,最稱精密。

    醫學也随着佛教輸入中國,其中最為中國人士所贊許的是眼科醫學。

    天竺的佛徒龍樹大師,便擅長眼科醫術,他并著有醫論,流傳中國。

    此外如催眠術、按摩法、長生術等,也都自天竺傳入;并有不少天竺醫籍,由佛教徒攜帶東來,譯為漢文。

    繪畫也受天竺畫法的影響,例如天竺的暈染法(即陰影法)自南北朝時傳入中國,對于唐代繪畫的風格技巧,有甚大的影響。

    又如中國建築中常見的牌樓,也仿自天竺。

    這類藝術,大都是随佛教東來的。

     二、其他宗教 (一)道教與祅教 道教在唐代,大體說來,是始終為皇室所尊奉的。

    它雖然沒有像佛教在社會上那樣風行過,也沒有遭遇像武宗時佛教所受的那種打擊。

    李唐皇室之所以支持道教,一來因為皇室與老子同姓,甚至自謂是老子的後裔。

    [參看唐太宗《令道士女冠在僧尼前诏》(載《隋唐文彙》頁四七五)]二來因唐代皇帝多喜食丹藥,以求長生,而這類丹藥的制造,正是道士們的專長,因此他們能與皇帝接近而受其寵信。

    道教的缺點,在其除《道德經》以外,缺少益人智慧的經典,較之佛藏的淵博精微,相去甚遠。

    而其若幹儀節,亦不如佛教為合理。

    例如道教“救苦”的辦法是“解發系頸,以繩自縛,牛糞塗身,互相鞭打”。

    [見傅勤家《中國道教史》,頁二八七引《辨正論)]這種荒誕舉動,不但無法博取知識階級的尊奉,也難以獲得平民大衆的信仰。

    因此道教雖有皇室為後盾,其流布仍遠不如佛教之廣。

     隋文帝雖然信佛,對道教也甚尊崇,他曾下诏保護道教。

    唐高祖雖對佛道都不感興趣,但也曾親谒終南山的老子廟。

    太宗時,佛道都已盛行,太宗本人則對道教比較尊重。

    高宗乾封二年(667),追号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,道教的地位益隆。

    到武後臨朝,加意提倡佛教,她稱帝後,更把佛教的地位提升至道教之上,道教的聲勢乃大為低降。

     到玄宗,又提倡道教,他一面淘汰沙門,一面尊崇道士。

    他一度命道士、女冠隸屬于宗正寺,簡直把他們看作宗室;又設崇玄學,置大學士一人,以宰相兼任,并領兩京玄元宮及道院。

    當時全國的道觀,共一千六百八十餘所,公主妃嫔,多入道院為女冠,受“金仙”、“玉真”等封号,可以說是道教的極盛時代。

    玄宗後,佛教又盛,但道教一直未遭受挫折。

    肅代二宗時,因國内戰亂,對佛道都沒有加意提倡。

    德宗與憲宗,則采佛道兼信的态度。

    武宗在藩邸時,即好道術。

    他即位後,寵信道士趙歸真、劉玄靖等,并因歸真等人的慫恿,造成佛教的浩劫。

    其後不久,宣宗又崇佛教,道教的地位再度低降。

    但道教憑依其與皇室的關系,終唐之世,從未遇到嚴重的頓挫。

     道教之所以能結歡帝室,主要原因是進獻丹藥。

    唐代食藥之風甚為流行,中唐以後益盛。

    有好幾位皇帝,作了這類丹藥的犧牲品,太宗、憲宗、武宗、宣宗的死,都與食“長年藥”有着直接或間接的關系。

     祅教即拜火教,又名火祅教,為波斯人蘇魯阿士德(Zoroaster)所創,他大緻是前六百年到前五百年之間的人。

    祅是“神”的意思,祅教是一種二神教,它把世上萬物,分為善惡兩面,有陰陽二神司之,陽神代表光明,為衆善之本,陰神代表黑暗,為萬惡之門,兩神時常争鬥,但善常能制惡。

    它認為火是陽神的象征,因而拜火,對太陽也加以崇拜。

    據說祅教的祭禱儀式非常簡單,凡欲祭神的,隻需攜一犧牲,前往淨地,便可谒禱天神。

    但隻許為全體波斯人或波斯王禱祝,禁止祈禱私事。

    同時必須有祅教教士“穆護”(Magi)莅臨其旁,祭祀才算合法。

     祅教于3世紀末期,為波斯奉為國教,其後流行于今中亞區域的西域諸國。

    北魏末年,祅教傳入中國,當時稱之為“胡天”,北魏胡太後、西魏文帝和北齊後主,均信奉之。

    北周也有拜胡天的儀式,由皇帝親自主持,其目的在招徕西域人。

    到唐時,傳布益廣。

    高祖武德四年(621),敕立祅寺于長安,并置薩寶、祅正等官,以掌教務,皆以胡人充之。

    其後東都洛陽以及碛西諸州,亦均有祅寺。

    唐平西域後,由政府每年兩次派人祭祀兩京及碛西諸州火祅,以羁縻教徒,但禁止漢人信奉。

    其教徒來中國的,也沒有傳教舉動。

    武宗時,祅教與其他外教,同遭厄運,教徒被勒令還俗者二千餘人。

    宣宗時雖弛教禁,但祅教日趨衰落,南宋以後,便不再見于中國的記載。

     (二)新教的輸入 外國宗教于唐代輸入中國的,有景教、摩尼教和回教。

     景教,唐人或稱為彌施诃教(彌施诃Messiah是叙利亞人、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所稱耶稣的名字,義為“救世主”),為基督教别派,其創始人聶斯托裡(Nestorius),原為東羅馬君斯坦丁(Constantinople)東方教會的大主教,他的時代,約當我國東晉末年至劉宋初年。

    他主張人神兩性分離,認為耶稣兼具人神兩性,其母僅産生耶稣的身體,不産耶稣的神性,因此不能稱為神母。

    這種說法與正統派的理論發生沖突,而被視為異端。

    宋元嘉十二年(435),他被東羅馬皇帝下令放逐。

    他與門徒逃往波斯,設堂傳教,其後漸傳至中亞一帶。

     太宗貞觀九年(635),波斯人阿羅本(Alopen)攜景教經典至長安,太宗命他譯成華文。

    十二年(638),太宗下诏建景教寺,當時名波斯寺,并度僧二十一人。

    高宗時,諸州各建波斯寺。

    玄宗天寶四載(745),以景教出自大秦(即東羅馬帝國),因而诏改波斯寺為大秦寺。

    德宗建中二年(781),大秦寺僧景淨等,立“大秦景